首页 历史故事 中三叠世的发展历史

中三叠世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1-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龙门山构造带向东的逆冲推覆,从而在其前缘形成前陆盆地。挠曲型沉降造成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靠近龙门山前缘的沉积厚度达2 000余米,并且盆地轴与龙门山构造带基本平行。
印支旋回_龙门山-米仓山褶

四、印支旋回

发生在三叠纪时段内的构造运动。印支旋回最早的构造运动对四川盆地的影响可能早在中三叠世初就已开始(如图2-10所示),中三叠世以后海盆的沉积方向与早三叠世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比图2-8、图2-10中的古隆起变化)。

img15

图2-10 扬子地块中三叠世(T2)岩相古地理分布图(张国伟等,2006)

构造运动主要有两期:一期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早印支运动),另一期是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早印支运动以抬升为主,早中三叠世闭塞海结束,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从此大规模海侵基本结束,代之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大型内陆湖盆开始出现,是区内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的重要转折时期(如图2-10所示)。早印支运动还在盆地内出现了北东向的大型隆起和坳陷,华蓥山为中部的隆起带上升幅度最大,在南段称泸州隆起,北段称开江隆起。晚三叠世时期,扬子地块主要受到华夏地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从而在华夏地块的西北缘形成逆冲推覆带,并导致前缘前陆盆地的发育。扬子地块内部的早期构造带也开始重新活动和变形,特别是龙门山的斜压冲断作用最终导致其逆冲推覆叠置而成一隆起山脉。由于龙门山构造带向东的逆冲推覆,从而在其前缘形成前陆盆地。挠曲型沉降造成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靠近龙门山前缘的沉积厚度达2 000余米,并且盆地轴与龙门山构造带基本平行。巴颜喀拉地区、松潘-甘孜地区的沉积体系则以深水碎屑浊积岩为特征,其构造、沉积环境的演变主要受其周缘金沙江构造带、东昆仑构造带以及龙门山构造带的共同作用,最终于晚三叠世末期而造山(如图2-11所示)。

在秦岭造山带的南缘,晚三叠世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主要发生在其东段,并在其前方形成前陆盆地。西段的逆冲推覆作用相对较弱,从扬子地块西北部上三叠统的地层厚度分布情况来看,它们并不主要受北边秦岭造山带的控制,而受西侧龙门山构造带的影响更为显著。

img16

图2-11 扬子地块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分布图(张国伟等,2006)

晚三叠世的印支构造作用造成扬子地块内部完全发展成为大陆构造-沉积环境。沉降沉积中心主体受挠曲型基底沉降作用的控制,发育在构造带的前缘。坳陷主体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而扬子地块内部则表现为河流-湖泊沉积体系,并被北东向延伸的一些隆起带所分隔。东部华夏地块主体处于隆起剥蚀状态,而西部松潘-甘孜地块表现为深水陆源碎屑浊积岩沉积体系。晚印支运动在西侧的甘孜-阿坝地槽区表现异常强烈,使三叠系及其下伏的古生代地层全面褶皱回返,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区域性地层变质;龙门山前缘受其波及,有较强的褶皱和断裂活动;上扬子地台北盆地边缘见有印支期构造存在,与上覆构造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盆地内部一般表现并不强烈,主要是地壳上升,使上三叠统遭受剥蚀,形成上下地层沉积间断。经历了晚印支运动后,地槽区升起成山,盆地西北一侧的古陆连成一体,从而使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界更加明确和固定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