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黄陵花岗岩的岩体基本特征

黄陵花岗岩的岩体基本特征

时间:2022-01-2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黄陵地区其他时期的岩浆岩主要为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黄陵侵入杂岩体是少数出露于扬子克拉通内部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其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受到了关注,尤其是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关系。
岩浆岩_地球化学专业实习

二、岩浆岩

黄陵地区最早的岩浆岩应为崆岭变质杂岩太古宙TTG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这些岩石作为扬子克拉通结晶基底的组成部分,已在本指导书的地层部分进行了介绍。黄陵地区其他时期的岩浆岩主要为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一)古元古代

目前在黄陵地区已识别出的古元古代岩浆岩在规模上十分有限,且均为呈侵入关系分布于北部崆岭变质杂岩中。目前已报道的岩体分别为出露于野马洞附近的圈椅埫钾长花岗岩体和出露于坦荡河西侧的基性侵入岩脉。

1.圈椅埫钾长花岗岩

岩体呈近等轴状岩株产出,出露面积14km2,主要由中粗粒斑状钾长花岗岩组成。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1 851±237)Ma的单颗粒锆石蒸发年龄(袁海华等,1991)和(1 854±17)Ma的锆石U-Pb年龄(熊庆等,2008)。近期对该岩体开展的系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彭敏,2010),圈椅埫钾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根据Eby的分类原则,圈椅埫钾长花岗岩属于产出于造山后伸展环境的A2型花岗岩;根据元素和Hf同位素特征,该A型花岗岩由2.9Ga的英云闪长质岩石以斜长石为主要残留相的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图3-4、图3-5)。

img6

图3-4 圈椅埫A型花岗岩εHf(t)值及两阶段Hf模式年龄柱状分布图

(彭敏,2010)

img7

图3-5 圈椅埫钾长花岗岩(K2O+N2O),FeO*/MgO,Nb和Zr与10 000*Ga/Al判别图解

(彭敏,2010)

2.基性侵入岩脉

基性岩脉位于坦荡河附近,脉宽为0.5~1m,围岩为英云闪长岩,该岩脉具典型的辉绿结构,粒度较细,主要造岩矿物为辉石和斜长石,另有少量角闪石、黑云母和钛铁矿。通过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别获得了(1 856±16)Ma和(64±110)Ma(MSDW=3.2)的上、下交点年龄,前者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彭敏,2010;图3-6)。

img8

图3-6 北部崆岭基性岩脉锆石U-Pb年龄谐和图

(彭敏,2010)

(二)新元古代

黄陵杂岩体位于扬子陆块核部的鄂西宜昌地区中北部,岩体侵入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并受到华南系震旦系覆盖(图3-7)。按侵入接触关系由早至晚,黄陵杂岩体划分为三斗坪、黄陵庙、大老岭和晓峰4个岩套(马大铨等,2002)。三斗坪黄陵庙岩体以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为主要岩性,大老岭则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晓峰岩套原指浅成侵入相次火山岩相富钾低钙花岗质岩系,但野外地质观察表明,存在与晓峰花岗质岩系互为侵入关系的共生基性岩墙(脉)群,具煌斑岩、辉长-辉绿岩岩性组合,广泛出露于区内前寒武系(包括太古宙结晶基底),显示出双峰式岩系组合特征。

对黄陵侵入杂岩体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已有大量的积累(图3-8),其中三斗坪岩套的年龄结果有(832±12)Ma(锆石U-Pb)和(833±29)Ma(全岩Rb-Sr法)(冯定犹等,1991)、(794±7)Ma(锆石U-Pb;凌文黎等,2006)、(805±9)Ma(Zhang et al.,2009);黄陵庙岩套有(819±7)Ma(Rb-Sr法;马国干等,1984)、(808±35)Ma(马大铨等,2002)、(815±7)Ma(Zhang et al.,2009);大老岭岩套有(786±17)Ma(马大铨等,2002)、(795±8)Ma(凌文黎等,2006)、(817±22)Ma(Zhang et al.,2009);晓峰岩套有(750±57)Ma(马大铨等,2002)、(802±10)Ma(Li et al.,2004)、(744±22)Ma(凌文黎等,2006)、(800±3)Ma(Zhang et al.,2009)。

img9

图3-7 黄陵侵入杂岩体地质略图

(据马大铨等,2002修改)

img10

图3-8 黄陵杂岩体锆石U-Pb同位素谐和曲线图

(凌文黎等,2006)

(a)三斗坪岩套;(b)大老岭岩套;(c)晓峰岩套

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在扬子克拉通和整个华南陆块均有广泛的记录,但大多数岩浆岩分布于陆缘区。黄陵侵入杂岩体是少数出露于扬子克拉通内部的新元古代岩浆岩,其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受到了关注,尤其是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