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地质灾害一般观测点记录内容

地质灾害一般观测点记录内容

时间:2022-01-2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施工房屋地基覆盖层的结构、岩性、地下水位、各层力学参数等内容,为房屋地基处理及基础型式提供依据,等等,都是要为达到各自的目的、反映问题而作图,其具体的应用在第二篇中分类叙述。技术主管随时发出指令,互通情报,使野外地质信息收集和室内资料整理程序化、系统化。
综合运用_野外3D地质信息

第十一章 综合运用

上述所有地质点应附上照片或素描图,除了在地形图上标注地质点外,还应说明各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断层点G10、G16和G30相连等,岩脉点、地层界线等测绘内容需连成线的点依此类推,便于最终清绘成正规的地质图,为编写报告提供插图、照片、统计表等。

阅读和了解了第一章至第十章的基本内容,在野外工作时,需根据工作大纲的任务和工作细则具体实施,不同的要求需记录不同的内容。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野外地质记录要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即根据所定的地质点,看到什么地质现象就记什么内容,如实反映,不能凭主观随意夸大、缩小或歪曲,更不能伪造资料。当然,允许地质工作者对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有助于提高地质工作者的观察能力和预见性,促进对问题的深化认识。记录要简洁、有条理、清晰而美观、文字通顺,这是衡量记录好坏的一个标准。一般记录卡片分为三大块,记录卡的上部一般记录地质点的地理位置、坐标、高程;中部为地质描述,内容见第七章;下部为画素描图的位置。千万别小看一张记录卡片,一幅图文并茂的地质记录卡片,就是地质勘测报告的基础资料。图是表达地质现象的重要手段,许多现象仅用文字是难以说清楚的,必须辅以插图,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包括原生沉积的构造、结构、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变形特征,火成岩的原生构造、地层、岩体及相互的接触关系、矿化特征,以及其内、外动力地质现象,如断层的擦痕、阶步,滑坡的剪出形态等,要尽可能地绘图表示,并和照片相对应。一幅好的图件,其价值远远超过单纯的文字描述。

沿途观察、记录相邻观察点之间的各种地质现象,使点与点、块与块之间连接起来,绘制成三维地质图(图11-1)。此图可多方位旋转,只是绘制此图时需要的信息量非常大,制作的时间也长。图11-2是传统的手工绘制立视图,反映的信息量也大,地形地貌与工程建筑物的关系,岩体风化、结构面特征、泉水分布、钻孔布置、交通等地质条件融为一体,站在白岩尖山上画出地貌形态,边走边增加地质内容。

画图目的:不同的图有不同的目的和用途,具体要根据勘测需要而定。如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在不同的部位其粉细砂的厚度不一,编制三维图时就要清晰地反映出来,为设计处理方案提供依据。桥墩、靠船墩要反映基岩面的起伏特征、覆盖层性状等特征,为设计施工钢围堰提供依据。开挖坝基、船闸边坡上的块体,为地质缺陷处理提供依据。施工房屋地基覆盖层的结构、岩性、地下水位、各层力学参数等内容,为房屋地基处理及基础型式提供依据,等等,都是要为达到各自的目的、反映问题而作图,其具体的应用在第二篇中分类叙述。

综合传统方法,利用现代科技产品,将地质信息输入内存较大的平板电脑里,利用网络将在野外收集的信息及时确认、编辑、分析和处理,分工合作,将所有图片信息数字化、说明文字快速形成电子文档,使收集的地质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传到技术主管(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的工作平台上。技术主管随时发出指令,互通情报,使野外地质信息收集和室内资料整理程序化、系统化。

img99

图11-1 采用CATIA软件制作的三维地质图

img100

图11-2 三峡茅坪溪防护工程泄水洞长岭山段立视图

1.闪云斜长花岗岩;2.闪长岩;3.碎裂花岗岩;4.全风化带下限;5.强风化带下限;6.全风化带;7.强风化带;8.弱风化带上部;9.断层及编号;10.地下水位观测孔;11.三峡大坝钻孔及编号;12.茅坪溪防护工程钻孔及编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