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契丹后裔的住宅结构与特点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契丹后裔的住宅结构与特点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契丹后裔的住宅结构与特点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早期契丹人是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长年过着逐水草驱牛羊的生活,四处搬迁,伴之以鞍马车帐、毡室穹庐。辽时,契丹人虽大批到中原,但留在游牧区时,居住仍以毡帐为主。蒙元时,进入滇西南的契丹人,其住宅与当地各族相似,但大门总是朝向东方,以怀念东方的祖先。坝区契丹人的住宅,因受白族和汉族文化影响,布局多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格局。

契丹后裔的住宅结构与特点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早期契丹人是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长年过着逐水草驱牛羊的生活,四处搬迁,伴之以鞍马车帐、毡室穹庐。契丹族属东胡系,源于鲜卑、乌桓,“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7]。辽时,契丹人虽大批到中原,但留在游牧区时,居住仍以毡帐为主。蒙元时,进入滇西南的契丹人,其住宅与当地各族相似,但大门总是朝向东方,以怀念东方的祖先。

云南契丹人的村寨多选择树木参天、绿竹繁茂之地,坝区多靠山脚,皆聚族而居。房屋建筑,山区乃土木结构,分平房和楼房。正房用木板或土墙相隔成三间,正中为客厅,设神龛,右置地火塘,左右为卧室。正房两边为厢房,上层堆柴草。正厅两侧为长者卧室,厢房为儿媳和子女住宿,楼上住客人或堆放粮食。

坝区契丹人的住宅,因受白族和汉族文化影响,布局多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格局。房多为三间,两层,建筑以土构架为中心。“三坊一照壁”布局结构为南侧用土砖建成一堵风墙,左侧盖大门。正房和厢房都是一间三格的两层楼房。主房有客厅和卧室,客厅设神龛,有楼梯上二楼,两边为家长卧室,两侧厢房为子孙儿媳卧室,楼上堆放粮食。

“四合五天井”构造基本与上述类同,呈四方状;五天井中间为大天井,四屋角落之间有四个小天井,这种结构多为大家族所居。这种庭院宽敞,阳光充足,地面多以石板或鹅卵石拼花砌成,作为客房使用,一面用围墙围成一座小花园,栽种各种花卉、果木,靠北主房两侧作厨房,南面客厅两侧盖畜厩和厕所。住宅用木作梁架,粗石条作基石,土墼砌墙。屋顶用筒瓦和板瓦铺盖,左右侧和后面三方用石料板分隔,山墙高出屋面,俗称“风火墙”。有的老屋用穿枋,即排架之间及楼板照面坊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枋,将整幢房屋连成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有较强的抗震能力。(www.guayunfan.com)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契丹人的经济逐步有所发展,纷纷建盖既有民族风格又具现代住房特征的花园式住宅。大多是正厅为二层楼,两侧厢房作厨房或畜厩,三面筑围墙;门用铁栅,西南两面筑花台,园地种草木,地板用三合土铺就,门窗壁刷白色油漆,墙绘山水花草,将整幢小屋装饰得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别墅。[8]

注释:

[1][4]内蒙古自治区编写组:《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杨毓骧:《布朗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3]道光《云南通志》卷183。

[5]杜若:《元明之际金齿百夷服饰、礼俗、发式的变革》,载《思想战线》1996年第5期。

[6]杨毓骧:《施甸蒲满人(布朗族)社会文化调查》,载《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8]杨毓骧:《施甸契丹人物质文化调查记录》,未刊稿,1980—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