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猛板契丹土官的建置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猛板契丹土官的建置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猛板契丹土官的建置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猛板,位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之地,古为陇川宣抚司地,是陇川宣抚司同知驻平麓城,曾管辖缅甸木邦,故猛板原是平麓屯田之一部分,后改猛卯安抚司,猛板亦应属猛卯地。可见,猛板土官与施甸阿莽蒋姓不仅有血缘关系,且有世袭土职为源流关系。[16]综合上述,元明朝廷所委任的契丹土官即属大理金齿的五个辖区。

猛板契丹土官的建置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猛板,位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之地,古为陇川宣抚司地,是陇川宣抚司同知驻平麓城,曾管辖缅甸木邦,故猛板原是平麓屯田之一部分,后改猛卯安抚司,猛板亦应属猛卯地。明前,木邦、猛密、猛拱三司归属元统治,明后始归缅甸。猛板在木邦范围内,也一并归入缅甸。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划界,才把猛板又划入中国。据史籍记载:

惟万历年间,开平麓二十四屯,散在麓川各地,盖蒋氏为平麓屯户百户长,升千户长,以从征麓川有功授职也。

猛板在芒市之南,原非木邦地。其地界北至陇川罕贤寨,西至陇川宣抚司界,南至木邦宣慰司界。新中国成立后,据原猛板土司蒋家杰云:

猛板原来的土地面积比较宽,是一个长方形,东西要走两三天路程,约二百多华里,南北要走一天路程,位于潞江流入缅甸的弯弯上。东以潞江为界,南部包括在今缅甸境内棒线土司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划定这段中缅界线,以曼辛河为界,结果把猛板划为两半,一半属中,一半属英。属缅的那一半,英国另设棒线土司管辖。[12](www.guayunfan.com)猛板蒋氏土司,实属契丹后裔,据施甸《阿莽蒋姓宗谱前言》云:

惟吾先祖,籍镇南京(辽称北京为南京),姓耶律氏,字阿保机,先宋而登帝位。于辽,位传九世,被金人所克,后裔改为莽姓,旋随师征南有功,升武略将军之职,实授金齿司,主持数代,一发数支……大明洪武中,因麓川平缅之叛,唯吾祖奉旨挑选马匹精兵,追击得胜,分授长官司,并世袭土职。由此之后,复征叛逆,落业于平安、平戛、猛板,仍袭土职,后数代改为蒋姓。

可见,猛板土官与施甸阿莽蒋姓不仅有血缘关系,且有世袭土职为源流关系。[13]。又据施甸《木瓜榔蒋氏宗支叙》载云:

耶律阿保机后代,于洪武元年(1368年)袭土司之职,由此复征蛮夷,陆续落业平安、平戛、猛板,仍袭其职数代。惟木瓜榔乃九世之土舍旧址,受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钦授承直郎,延至正统元年(1436年),封授武略将军之职,改莽姓为蒋。……云南布政使司永昌军民府平戛土舍蒋三聘为调委牌图记,以杜假冒事,三聘顶辈履历功。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置金齿宣抚司,治所在今隆阳城区,其上隶属大理金齿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下统辖柔远(潞江)、茫施(芒市)、麓川(猛卯)、平缅(陇川)、镇西(干崖)、镇康(永康)等六路总管府,而石甸(施甸)长官司隶属镇康路,其辖区继承广邑州疆土。至于猛板、平戛,元末明初均属石甸(施甸)长官司管辖。龙陵《平戛蒋氏宗谱》云:

一世祖阿莽周,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由石甸迁平戛当土舍。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置石甸长官司,其长官姓莽。……平戛千夫长莽惠,奉云南巡抚兼毕节建昌等处地方督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刘宽牌前……查得平戛千夫长莽惠把截本属渡口要道:东齐丙弄、耿马渡口,南抵木邦,西隘芒市、遮放、陇川,北入姚关、施甸、永昌。似本官用心防守,挥听外夷。

由上述得知,平戛土官莽惠之辖区,包括缅甸棒线,而猛板地处平戛与木邦间,应属平戛千夫长莽惠管辖,而莽惠是石甸长官司莽氏契丹后裔,理承莽阿周,同时隶属施甸长官司,就毋庸置疑了。[14]

猛板土司自施甸迁入平戛、猛板后,继任土官,在施甸诸契丹族谱中都提到此事。据《长官司阿莽蒋碑文》载云:

十一世祖阿凤,为随军将领,被封为千户,相传至十八代蒋孔龙,明将邓子龙率军平叛,孔龙失利,退平戛一带,后病故,其弟蒋兆龙掌司,守居猛板。……十三世祖莽成龙,分为上责(东)司土主,其子孙敕授土司,继续管理施甸、平缅、平戛、猛板等处。

又施甸《宫音乐安郡耶律阿莽蒋姓门中先祖考老幼灵魂之香位》载云:

一世祖阿苏鲁传至子孙蒋成龙、蒋腾龙、蒋兆龙,在反抗明廷时,战死于施甸尖山。蒋兆龙败走平戛、猛板,因保存有牛皮圣旨,即任当地土司。

原德宏州副州长、猛板土司蒋家杰述其家史云:

原居施甸,后迁平戛,再迁至猛板。至猛板以后,因随明朝王骥征麓川有功,才正式得到职位,由百户长升到千户长,管猛板这块地方。

又据尤中教授采访蒋家杰云:

1972年7月,笔者到施甸对蒋家杰(按:蒋家杰原为德宏州副州长,“文革”期间下放施甸从事生产劳动)进行访问调查。蒋家杰说:“蒋家……原为辽人耶律氏,到保山后,……改姓莽,最后改姓蒋。初来时驻于保山附近,后落籍施甸。又继续迁徙,由施甸出姚关,到平戛,再由平戛到猛板,到猛板后……由百夫长升到千户长,管辖猛板这块地方。”[15]

到明万历年间,因政权动乱,当地契丹后裔和各族人民四散奔逃,幸得千夫长莽惠设法赈救,百姓始返猛板,安居乐业。据《莽惠事绩》载云:“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惠因兵事倥偬,适有猛米八、闷寨、猛板等处百姓四散奔逃,惠自捐谷银,各地招抚百姓,得九百一十七户复业。”猛板逃散的百姓,各处招抚,足见猛板地方是在平戛千夫长莽惠管辖之下,他有安民守土之责。可知明万历初年前,猛板仍是平戛千夫长辖地,与麓川、平缅、猛卯、陇川等,毫无隶属关系。

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前,猛板仍随木邦沦入缅甸,后又归还。据《平戛蒋氏宗谱》及其他文献记载:

清顺治末年(1661年),废施甸长官司,其原辖地统归保山县属。康熙五十年(1711年),撤销平戛土舍,其原辖地先划归保山县属。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置龙陵厅,则改为龙陵厅属。[16]

综合上述,元明朝廷所委任的契丹土官即属大理金齿的五个辖区。而明清时代居于今缅甸果敢、腊戍一带和镇康北部的契丹人,主要因反明和“改土设流”时被迫迁往当地的,除缅甸契丹人仍保留契丹血统外,居永德的契丹人部分已融合于布朗、佤和彝等民族中。

注释:

[1]康熙《永昌府志》第二册。

[2]龚荫:《明史云南土司传笺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页。

[3]《明太祖实录》卷162。

[4][5][6]方慧:《明代云南广邑州建置考》,《民族研究》1985年第3期。

[7]天启《滇志·羁縻志·土司官氏·顺宁府》。

[8]杨毓骧:《昌宁卡斯凹乡邑林契丹人考察》初稿,1994年7月。

[9]笔者于1994年6月于腾冲马站乡湾窑村访问记录。

[10][11]《新纂云南通志》卷229《宦绩传五·丽江府·清》。

[12][13][14]蒋家骅:《猛板土千总史料》,1993年6月。

[15]尤中:《边疆变迁史》,油印本。

[16]龙陵《平戛蒋氏宗谱》《平达乡蒋姓源流》,1991年,蒋家瑞编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