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游士苏秦_无立场的人格_中国士人的故事

游士苏秦_无立场的人格_中国士人的故事

时间:2022-06-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游士苏秦_无立场的人格_中国士人的故事游士,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历史地看,苏秦仅是中国士人漫长兴衰史上的一个故事拐点。苏秦出生卑微但上升的心思已经唤醒,王畿之外的诸侯国招贤纳士,社会通道大开,为下层社会有志之士改变等级和地位提供了机会。由此可见,苏秦这个人没有立场,更没有主义。苏秦腾达时,有人毁谤苏秦,说苏秦是个左右摇摆、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臣子,将要引起乱子。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

游士苏秦_无立场的人格_中国士人的故事

游士,从事游说活动的人。“官行法,则浮氓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韩非子》)“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单独地看,战国纵横家的风采,策士苏秦是一座高峰。历史地看,苏秦仅是中国士人漫长兴衰史上的一个故事拐点。批评地看,苏秦没有政治信仰,没有人格立场,只有爵禄利益。谁能实现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就站在谁的一边。这是开放社会中,无根使然。

苏秦(前347~前284),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年“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1]是著名纵横家鬼谷子王诩的徒弟。苏秦后来能够做成一个扬名当时和声传后世的游士,除了师承,也有战国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史记》载,苏秦早年“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这说明了苏秦从小好学,外出拜师,以游仕为志向,屡败屡战。苏秦家居王畿都城,信息发达,人身自由,交通方便行走;先干谒周王室,次败走秦国,最后游在燕国官爵加身,说明争战中的诸侯有用士的需要。他自己妻妾相伴,父兄治家,是个调理和顺的大家族。另外,家里治有产业、兼行工商,打下扎实经济根基。出门游说,能带走家里“黄金百斤”,足见家道殷实。

苏秦家道殷实,却出身卑微,“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2]位于社会下层。他虽出生王畿,却无现成出仕之路。战国是一个血缘等级向社会层级转变的时期,等级依然存在。苏秦家有余钱,却不是贵族;有闲暇供其读书,却无现成官爵。春秋子承父业,官职是严格的世袭制。王室高官显职,卿士大夫子子孙孙占据。苏秦出生卑微但上升的心思已经唤醒,王畿之外的诸侯国招贤纳士,社会通道大开,为下层社会有志之士改变等级和地位提供了机会。苏秦要实现一己抱负,只有“负书担橐”、游说人主。寒门士子出人头地,一要靠读书吃得苦中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二要聪明,将“太公阴符之谋”、“简练以为揣摩”,审时度势去运用。三要有辩论口才,纵横卑阖,有过人的辩难之术,懂得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沽售自己。如此才得召见,“见说于华屋之下”,获得施展的平台。否则,“十上而说不行”,“去秦而归”,被兄弟嫂妹妻妾奚落之。

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3]游士之学风大变。(www.guayunfan.com)失去贵族家族护佑的士人,或起自底层的穷寒士人,不能借助世代累积的力量为自己谋求政治、经济利益,惟有以读书、游说打动人主,以身投靠王权,拿智慧或军功做敲门砖。游士的思维高度灵敏,剖析事理的能力极强,驾驭语言的艺术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往往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是刻苦训练的结果。据记载,苏秦和张仪当时拜辨术大师鬼谷子为师,鬼谷子授课一段时间后,要测试苏张二人学习效果。于是在地上掘了一个大坑,命二人跳入坑中,呵令:“说令我泣,出则而可分人君之地。”苏秦竭其才智,令鬼谷子泣下沾襟,而张仪不如苏秦[4]。由此可知苏秦思维多捷、文辞多巧、口才多伶俐、情感多投入。依此,苏秦拿知识做资源,点子做商品,辨术为工具,市之而沽官爵。先是秦穆王,后是赵王,在敌对的秦赵之间来回跑,谁需要就投身给谁。这才是真游士。由此可见,苏秦这个人没有立场,更没有主义。

史书记载,苏秦“智有过人者”,“其术长于权变”。他本来无政治理念,只有爵禄功利,目的只是为了“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的。因为功利性和非原则性,在敌对的两国来回跑,“始将连横”,又“约纵散横”。《史记》指出:“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5]可见建立在花言巧语之上的利益是靠不住的,六国最终还是被西秦一一吞并,说明权谋机变也只能维持一时,强大的实力加上正义的立场,才是固国安邦之本。

春秋到战国,道术两分。术原本是道的表现,道是术的目的。但士人谋的是(权)术,权变之术,谁给好处就为谁献技。士人志于术,不再志于道。道术不再统一,士人们各有自取,各执己端。这就像原本是完整一个人,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各器官,却各施行自己的派场,专注自己的用途,谁也不包容全体、不出自道义。原本混沌之初道术合一的关系,因“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百家往而不反”,[6]因天下分道扬镳而分崩离析了,这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

“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游士不执着于道义,而是依靠权变修身立名。苏秦腾达时,有人毁谤苏秦,说苏秦是个左右摇摆、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臣子,将要引起乱子。苏秦反而对燕王说:“臣之不信,王之福也。”[7]说自己的“不忠”,正是大王的福气。苏秦讲了一个故事“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类比说理,劝服燕王。说有一个人在很远的地方作官,妻子和别人私通,丈夫快要回来时,那人忧虑起来。妻子劝那人说不要担心,我已经作了毒酒等着他呢。三天后丈夫回了,妻子让侍妾端来毒酒给他喝。侍妾想告诉主人酒中有毒,又怕主母被赶走;不告诉他又怕酒毒死了主父。于是,权变出现了。她假装跌倒,把酒泼在地上。主人大发雷霆打她五十竹板。下来后侍妾很委屈,道:“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夫?”我跌倒泼掉毒酒可以上保主父,下保主母,这样用心掩饰还挨了打,难道老老实实让主父喝下毒酒就无罪吗?苏秦吁道:“臣之过,不幸而类是乎!”燕王听了,马上“复就故官,益厚遇之”。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但“道”的标杆在他的头顶岌岌可危。学者顾颉刚对以苏秦为代表的战国游士之气息,白衣取公卿之作派,感到十分惋惜,曾作文说:

宁越不务农,苏秦不务工商,而惟以读书为专业,揣摩为手腕,取尊荣为目标,由此等人出,其名曰士,与昔人同;其事在口舌,与昔人异……以与春秋之士较,画然自成一格局,是可以士风之丕变矣。[8]

注释

[1]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中华书局,2006

[2] (西汉)刘向:《战国策·卷三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宋韬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岳麓书社,2001

[4] (东汉)王充:《论衡·卷十一 答佞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中华书局,2006

[6] (春秋)庄子:《庄子·杂篇 天下第三十三》,安继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7]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中华书局,2006

[8] 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载《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