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激进的百科全书派_法国历史故事

激进的百科全书派_法国历史故事

时间:2022-06-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激进的百科全书派_法国历史故事随着启蒙运动高潮的到来,涌现出一批更加激进的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卢梭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就其政治倾向而言,比较保守,接近自由派贵族,主张开明君主制。《百科全书》的出版,为法兰西民族缔造了一座精神文明的纪念碑。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激进的百科全书派_法国历史故事

随着启蒙运动高潮的到来,涌现出一批更加激进的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卢梭和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

1. “天赋人权学说”让·雅克·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祖籍法国,出生在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出生5天丧母,10岁时父亲因决斗而坐牢。由于家境贫寒,又失去双亲的慈爱,卢梭从小就浪迹天涯,先后做过仆人、学徒、商店伙计和抄写员。16岁时流浪到萨瓦投奔有钱的华伦夫人,一住就是10年。在华伦夫人身边,卢梭如饥似渴地读书,广泛地思考和深入地钻研,先后学习了音乐、数学、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和文学。30岁以后,卢梭离开华伦夫人,辗转瑞士、意大利和法国,继续过着贫困和流浪的生活。他同情民众的疾苦,不满特权的专横,对人间的严重不平等极为愤慨,拿起笔来与特权社会抗争,一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主要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哀绿绮思》、《爱弥尔》、《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等。他的著作发表后继续受到政府的残酷迫害,再度被迫离开祖国,直到晚年受赦免后,才重返巴黎。

在启蒙思想家中,似乎没有谁有像卢梭那样大的影响,他是一位多方面作出贡献的学者,一生与教权势力和特权等级誓不两立。卢梭在与天主教神学的不调和斗争中,在对特权统治的愤怒批判中,大胆地提出了推翻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www.guayunfan.com)卢梭探讨了社会正义问题,从分析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出发,提出了天赋人权的理论,论证了自由、平等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的不平等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后来才产生的。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前,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那时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可见,“人生来是自由的”,“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人共同的自由乃是人性的自然结果”,是“天赋人权”。但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们进入政治社会,出现了贫富差别,人类就开始了不平等的文明社会。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私有财产的产生,出现了贫富的不平等。富人为维护财产就欺骗穷人订立契约,制定法律;第二阶段为确保富人的私有财产,设立强有力的政府权力机构,确认强者对弱者的统治;第三阶段,政府机构蜕化,变成为专制权力,出现封建暴君的专横统治,使不平等发展到顶点。是封建暴君的野蛮统治破坏了天赋人权,民众对剥夺自由、平等权的暴君,有权用暴力恢复天赋之人权,实现自由、平等。卢梭认为推翻专制暴君是天经地义的,他说:“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卢梭从阐述不平等的起源中引出了非常革命的结论: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

卢梭以契约论为武器,论证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民推翻暴君之后,就有权废除不利的契约,重新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组成新的国家。他强调,在民主共和国里,必须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分割的。国家的最高主权属于人民。卢梭认为作为主权具体体现的立法权也应属于人民,他说,“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之外,只能以法行事。领袖、官吏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执法人,人民随时可以委托和撤换他们,而官吏则无权剥夺人民的决定权。卢梭十分强调法治,他认为法律不仅保障公民权利的平等,而且是个人自由的基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这种激进的民主思想,成为大革命中的一面旗帜。

《百科全书》的出版,使启蒙运动推向高潮。《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工艺详解辞典》,1751年出版第一卷,1780年全部出齐,共35卷。为该书撰稿的有科学家、作家、工程师、医生、航海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等著名人士140余人,由狄德罗任主编,其核心人物有达朗贝尔、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孔多塞等人,他们怀着共同的目的以《百科全书》为阵地,对国家和教会的保守势力发起猛烈的抨击,不屈不挠地为真理而献身,故名“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以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对专制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教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否定。百科全书派就其政治倾向而言,比较保守,接近自由派贵族,主张开明君主制。可是他们的行动,却表明了他们是否定旧制度的宣传者,是市民阶层的代言人。《百科全书》的出版,为法兰西民族缔造了一座精神文明的纪念碑

2. 启蒙思想家狄德罗。

德尼·狄德罗(1713~1784年),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1713年10月5日,狄德罗生于法国朗格尔一个有名的制刀师傅家庭。童年曾受过耶稣会学校教育,1729年到巴黎求学,19岁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然后开始学法律。父亲只准他学医学或法律,但他更热衷于数学、语言学、哲学和文学,并且显示了非凡的才能。从1734~1744年的10年内,他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却磨炼了其意志,也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1745年起,他呕心沥血地从事《百科全书》的组织和编撰工作,同时又亲自为这部书的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美学和工艺学撰写了1000多篇文章和条文,而且为这部书监制了3000多幅插图。狄德罗为它倾注了毕业的精力,这是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贡献。

狄德罗不仅是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出色的艺术批评家和美学理论家,他为戏剧、绘画和美学都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狄德罗的哲学思想既反映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夹杂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1749年发表的《论盲人书简》充分表述了无神论思想。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由于物质不断运动,永远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联系与统一具有内在的逻辑上的蕴涵关系。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含有转化的观念。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还涉及事物质的变化。但狄德罗的自然观仍然存在形而上学倾向,他把一切变化都归结为“纯粹数量增长”,把自然中的因素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由元素组合的事物,通过嬗变而彼此交替,只能形成循环的局面。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狄德罗晚年在病中所写的《论塞涅卡》,是他一生的自辩书。他在1781年写成的剧本《他是好还是坏?》中,塑造了一个事事关心他人,唯独不考虑自己的主人公的形象,被认为是他自己的一生的写照。1784年7月30日,狄德罗吃过晚饭后,坐在桌边,用肘撑着桌子就溘然长逝了。直至临终前不久,他还同朋友们谈论科学和哲学,他女儿听到他讲的最一句话是:“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

3. 法国大革命“擎火巨人”孔金塞。

孔多塞是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哲学家,启蒙运动的最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有法国大革命“擎炬人”之誉。其理论有两方面的特色:一是主张社会政治研究必须引用数理方法。以此和维柯并列,成为18世纪建立有效的社会科学的努力中最有贡献的两个人。其二,就是《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提出的“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观念,而成为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人之一。启蒙运动作为对中世纪的反动,针对后者思想中的天,天命论和神学论历史观,提出了以理性作为历史发展依据的思想。历史就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进步的要义是去扫除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障碍来自两方面,来自在上的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和来自在下的愚昧和偏见。而这两种障碍都可以、并且应该由政治和知识的革命而被扫除。

孔多塞是“天赋人权学说”的信徒。孔多塞认为,任何社会团体结合的目的就是保护人们的基本人权,这些权利包括自由、平等、安全、财产权以及反抗压迫等。孔多塞为法国制订了一部宪法,在宪法中,孔多塞反对权力的分立和制衡,提倡一院制的立法机关,强调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以期实现人民主权与代议制的完美结合。孔多赛提出了著名的“投票悖论”,也就是“孔多塞悖论”。

这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和教权势力发起勇敢的冲击,不辞辛劳地传播进步思想,开启人们的头脑,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投入反封建反特权的斗争,启蒙运动作为成熟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思潮登上了历史舞台,不仅为未来的政治革命制造了舆论,而且为法国创建了高度的精神文明。

发生在法国的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