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的太庙祭祀

中国古代的太庙祭祀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太庙祭祀祖先崇拜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仰方式,中国也不例外,早在上古时代,祭祖礼仪就已经出现了。在中国古代,郊祀礼仪与太庙祭祀是吉礼的两大柱石,分别象征着皇权受命于天和受命于祖。与郊祀礼仪类似,太庙祭祀在两汉之际也经历了儒家化的改革。近年来,唐宋时期的太庙祭祀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0]江川式部对唐代太庙祭祀中的祼礼有深入研究,揭示了祼礼与郁鬯背后的礼制秩序。
太庙祭祀_事邦国之神祗——唐至北宁吉礼变迁研究

第四章 太庙祭祀

祖先崇拜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仰方式,中国也不例外,早在上古时代,祭祖礼仪就已经出现了。[1]在中国传统社会,宗庙祭祀是祖先崇拜极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人在宗庙中供奉和祭祀祖先,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感情,并希望得到祖先的庇护眷顾,这也是宣扬孝道的一种方式。然而,宗庙的功能不仅在于人神之间的精神交流,还与人间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密切相关。

在先秦时代,宗庙是宗法制度的直观体现。丁山指出:“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2]儒家的礼制理想中,宗庙为权贵阶层独有,是封建宗法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等级性。例如,《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3]《礼记·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4]

到了帝制时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封建等级制转变为皇帝制度下的身份等级制,但是宗庙祭祀依然在国家礼仪制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与上古诸侯、大夫、士的宗庙对应的是各级官僚的家庙,不过家庙在帝制时代时有时无,例如嘉祐二年(1057)文彦博建立家庙后,司马光在碑记上对家庙制度的演变进行了准确的叙述:

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焉。魏晋以降,渐复庙制,其后遂著于令,以官品为所祀世数之差。唐侍中王珪不立私庙,为执法所纠,太宗命有司为之营构以耻之,是以唐世贵臣皆有庙。及五代荡析,士民求生,有所未遑,礼颓教侈,庙制遂绝。宋兴,夷乱苏疲,久而未讲。仁宗皇帝闵群臣贵极公相,而祖祢食于寝,侪于庶人。庆历元年,因郊祀赦,听文武官依旧式立家庙。[5]

相比之下,皇帝宗庙祭祀则贯穿于整个帝制时代始终。而且对统治者来说,其意义是百官家庙无法比拟的,它象征着最高统治权在一个家族内传递的合法性。

在中国古代,郊祀礼仪与太庙祭祀是吉礼的两大柱石,分别象征着皇权受命于天和受命于祖。《礼记·曲礼下》:“践祚,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郑玄注:“皆祝辞也。唯宗庙称孝,天地社稷祭之郊内,而曰嗣王,不敢同外内。”孔颖达疏:“内事曰‘孝王某’者,内事宗庙,是事亲,事亲宜言孝,故升祚阶,祭庙则祝辞云‘孝王某某’,为天子名也。外事曰‘嗣王某’者,外事郊社也。天地尊远,不敢同亲云孝,故云‘嗣王某’,言此王继嗣前王而立也。”[6]宗庙祭祀和郊祀礼仪分别被看作“内事”和“外事”的代表。到了帝制时代,君主举行郊祀礼仪和太庙祭祀时,祝文中的自称有“天子臣某”和“皇帝臣某”的分别,就是从古礼中的“嗣王某”和“孝王某”沿袭而来。[7]郊祀礼仪和太庙祭祀成为君主展示其“天子”和“皇帝”双重身份最重要的礼仪舞台。

与郊祀礼仪类似,太庙祭祀在两汉之际也经历了儒家化的改革。[8]这场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庙数看,天子七庙制导入帝国礼制中,毁庙与不毁庙的制度也随之确立;就构造形式而言,同殿异室的太庙形式逐步形成;在祭祀时节上,不但在四孟月和腊月实行时祭制度,还建立了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的殷祭制度。与后世相比,这些环节尚显粗糙,但是儒家性质的太庙祭祀制度的轮廓已经形成,后世的太庙礼仪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和推进的。同时也要看到,太庙祭祀的争议远远没有解决,随着传统礼学的发展,加之各王朝政治状况的错综复杂,太庙祭祀伴随这些争议而不断呈现新的面貌,唐宋时期就是如此。

近年来,唐宋时期的太庙祭祀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户崎哲彦从庙数的变化出发,对唐代的太庙制度作了分期。[9]他另有一文分析了8世纪后期的禘祫之争及其背后的社会思想变迁。[10]江川式部对唐代太庙祭祀中的祼礼有深入研究,揭示了祼礼与郁鬯背后的礼制秩序。[11]高明士从礼制和法制的角度,探讨了中古时代太庙祭祀对专制皇权的意义,重点放在了唐代。[12]通过金子修一的研究,可以看到统治者如何运用太庙祭祀与郊祀礼仪来为现实政治服务。[13]郭善兵对唐代太庙的庙数变化、禘祫制度的变革都有论述。[14]吴丽娱对唐代的太庙祭品问题有过深入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陵寝荐食对太庙祭祀的影响及其意涵得到了充分讨论。[15]山内弘一探究了北宋太庙的构造、祭祀制度诸环节、皇帝位次的变迁以及后妃祠庙等问题。[16]张焕君研讨了发生于熙宁五年(1072)至绍熙五年(1194)间的宋朝太庙东向之位的争论。[17]这些论著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我们对唐宋太庙祭祀的认识,也成为研究再出发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