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切行动听农业进行曲

一切行动听农业进行曲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主体农业新丰镇是以农民居、多农村地域为主的水乡集镇。新丰情况与市境内大体相同。现当代,新丰镇的农业,有如下几个时期的重大变化:一、民国时期据《竹林八圩志》载,民国时期,新丰境内水稻种植主要是晚稻。1951年下半年,新丰农村在杨家浜首先出现了“顾小弟常年互助组”,新丰地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在“顾小弟互助组”的影响下逐步展开。并出现了两个生产合作社,有51户57个劳动力和1个大组34户60个劳动力。
主体农业_新丰镇志

第一节 主体农业

新丰镇是以农民居、多农村地域为主的水乡集镇。全镇均系平原,水网密布,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竹林八圩志》也称;“五谷咸可资生,而此土尤宜稻。”

境内农业生产一直以水稻为主,正如本地民谣所唱:“物产富饶,米和生姜称大宗。”其次是春粮作物。据《嘉兴市志》载:“唐代嘉兴的稻米已是家给人足,国用所仰。”宋时,开始出现稻麦两熟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成为富饶的江南粮仓。明、清时,随着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改进,粮食生产达到新的水平。……民国时期,粮食虽曾有缓慢发展,但因连年战乱,陷于停滞不前。新丰情况与市境内大体相同。建国初,农民开荒造田,粮田面积大量增加,除了水稻以外,春粮作物普遍是小麦、蚕豆、油菜,小麦、蚕豆部分供自己食用。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粮食已经过关,春粮作物便普遍改为大麦和油菜,大麦作饲料用。近年来,经济作物大面积增加。著名物产有生姜、西瓜、草籽等。农业人口除了本地人世代定居这里外,绍兴、台州、温州、苏北、江阴等地农民移居这里亦很多,最近几年新增加大量四川、安徽、贵州等客籍农民,国家计划安置的三峡移民也有22户94人。这些外地人,有的经过几代的定居,已完全习惯这里的生活,刚来落户的客籍人,大多聪明勤快,也能很快适应。

现当代,新丰镇的农业,有如下几个时期的重大变化:

一、民国时期

据《竹林八圩志》载,民国时期,新丰境内水稻种植主要是晚稻。“晚稻获量较丰,盖其植地久,得气厚,粒肥秆盛,在昔里人咸乐种之。也有兼种中稻,其获在八月,故又名中秋稻。种植早稻十分罕有。自螟祸发生,光绪戊戌、庚子(1898—1900)年间,境内发现白穗,由螟蚀苗心,秀而不实,穗因变白,时犹不知螟之危害。于是求神拜佛,终见无效,蔓延五、六载。虫害最烈年份,亩产只收六七斗,乃至二三斗秕谷。后虽经以灯诱蛾,掘根焚之,其效甚微。首先由客籍(以湖南居多)农民改种早稻以避其害。新品种年益增多,竟趋于早,而螟果可避。然其工作紧,佣值昂,耕耨勤,粪壅酽,工本亦倍于者。土民咸思效之,资本人力稍裕者差可追随,贫瘠之农瞠乎后矣。”故其时灾不绝书,民国时期新丰镇的农业很是悲惨,除了水涝自然灾害以外,还遭受地租、高利贷剥削和税赋、壮丁米压迫及血吸虫等地方病的肆虐,朴实勤劳的农民大多挣扎在贫病交迫的饥饿线上。由于生活贫困、文化落后,生产力极为低下,农业产量低得可怜,“三石六”一直是农民心中的梦想。如1948年,现杨庄村桂花浜,农民周金根,1亩田只收32斤谷子。个别最高的产量也只有1石5斗至2石米(折合稻谷约400斤)。生产上的破产,使农民生活愈加贫困,他们不得意,只有借助神灵保佑,或把希望寄托于命运,因而这一带在过去菩萨庙会、巫婆弄神非常流行。有些人则以坐茶馆、赌博来消磨他的一生。最可悲的是大批农户绝于血吸虫病,如净相村环桥浜,1938年全村36户,到1949年只剩下16户,在这16户中只有1个劳动力,被人称为“死人浜”、“荒田垟”。

二、建国初期

解放初,地方上首先建立农民协会,当时一切行动听农会,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地主恶霸,清剿土匪。随后酝酿土改,至1950年,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没收了大量的土地、耕牛、房屋和农具,分给了无地少田的农民。据1951年统计,新丰区土改时农民分得土地状况是:雇农999户中有983户,占98.4%,他们分得土地8041亩;贫农3870户中有3604户,占93.1%,分得土地30556亩;中农2768户中有2087户,占75.4%,分得土地23057亩,这些农民分得的土地占总数的93.7%。其中以原新丰乡为例,土改前地主占有土地6926亩,土改后剩369亩;而大批贫农在土改前土地只有1988亩,土改后占有6574亩;雇农在土改前无土地,土改后也占有151亩。雇农、贫农、中农3个阶层的户数占总户数82.4%,通过土改分得土地占总数93.7%,他们在所有制上得到了大翻身。而且他们还分得了大量的农具家具,仍以1951年统计为例,如下表:

img75

农民有了土地,有了农具,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便勤奋地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忘我劳动,开始普遍种植早稻,提高了单位产量,逃荒要饭的现象明显减少。

三、互助合作化时期

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后,摧垮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再受封建剥削。但农民过的还是个体小农经济的生活,某些贫农,家底薄,人力少,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为了摆脱小农经济的落后状态,广大农民遵照党的指示,走互助合作化道路。1951年下半年,新丰农村在杨家浜首先出现了“顾小弟常年互助组”,新丰地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在“顾小弟互助组”的影响下逐步展开。据1952年调查,顾小弟互助组共有10户52人,男女劳力28人,拥有耕牛5头,农田105亩,亩产达275公斤。农民以眼见为实,互助组发展十分迅猛。1952年下半年,新丰地区常年互助组还只有30个85户242个劳动力,到1954年下半年,发展到259个2868户4931个劳动力;临时互助组也从原来的237个2225户5500个劳动力,发展到474个4675户9134个劳动力。并出现了两个生产合作社,有51户57个劳动力和1个大组34户60个劳动力。在15044户中有7620户入组或入社,占50%以上。1956年,开始由低级社向高级社发展,绝大多数农民入社,以原新丰乡为例,入社农户占99.33%,入社的水田和旱地占总数的96.57%,农民自留地占3.43%;在生产资料方面,拥有耕牛1425头,抽水机14台,农船328只。入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迅速提高,出现了“人人有衣穿,家家有余粮,孩子背起书包上学堂,个个脸上喜洋洋”的充满希望的动人景象。此时,早稻种植面积大增,全年粮食总产有了大幅度增长。

四、人民公社时期

据《公社资料汇编》,有如下一组对比数:1953年,水稻单产227公斤,春花单产56.5公斤,芋类单产191.5公斤,杂粮单产65公斤,综合单产196公斤。1958年,水稻单产369.5公斤,春花单产46.5公斤,芋类单产163.5公斤,杂粮单产93.5公斤,综合单产288公斤。其中以水稻为主,单产增加142.5公斤,全公社(指大公社)有164192亩,总产增加23397400公斤。原净相乡三联社,提早实现了“三八”指标,即粮食亩产400公斤,每户饲养猪羊8头,每户收入800元,达到了亩产452.5公斤,每户猪羊9.27头,每户收入830.62元(户均为4人)。当时水稻增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熟改为二熟,将单季稻改成为双季稻。1958年,全社连作稻面积有53985亩,间作稻面积163579亩,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粮食总产。其它还有小麦、蚕豆、玉米、乔麦、高粱、山芋、马铃薯、芋艿等,在总量上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于复种指数提高,粮食面积增加,农业劳动强度也大为增强,每年“双夏”劳动,有大批厂矿职工、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下乡支援。随着形势发展,农村机械化程度也逐步提高,发展最快是机械灌溉。1954年,全社有19台国营抽水机,294匹马力,43000米渠道,灌溉面积22500亩;1958年发展到29台国营抽水机,440马力,68970米渠道,47223亩灌溉面积;另外还增加了民办抽水机:固定机阜4处,流动145处,抽水机53台,415.5匹马力,灌溉农田6万余亩,两项共计灌溉面积达107223亩,占总面积的82.36%。同时,1958年冬季,公社沿嘉平公路两旁,自渡船桥至西木桥开辟两条排水道,单行共长12351米,深1米,宽2米,计43858土方,为公社公路两边的2.5万亩农田疏通了排水,防止了涝灾。农科部门不断为农民提供水稻新品种,推广新的栽培技术,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58年以后的20余年间,农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粮食亩产从500余斤到超“纲要”(400公斤),到超“双纲”(800公斤);农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消灭了危房,从平房到楼房,家电逐步进入农家。

五、改革开放时期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人民公社尽管在所有制上从二级所有改为三级所有,但仍然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后选择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道路。在管理体制上,恢复乡镇,取消公社。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多年以后,农村逐渐出现了种粮大户,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行双层经营责任制模式,使农村生产力在摸索中不断发展。自80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90年代的双层经营责任制的逐步完善,是农村发展变化极快的年代。据镇政府档案反映:原新丰镇于1980年3月,开始宣传和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当年农民人均收入398元,1984年,农民人均收入436元。到1985年,已属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一面动员农户增加经济作物,一面减少种粮面积,但粮食总产仍然增加。1985年,原新丰镇粮食单产858.5公斤,总产达1700万公斤,超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春粮大麦单产294.5公斤,总产245.945万公斤,全年仅大麦一项就向国家交售217.5万公斤,抵国家合同任务41.5万公斤,成为历史上交售大麦最多的一年。1985年,原新丰镇农民人均收入520元,与1984年的436元比,增加了84元,增长16.15%;全镇农民盖起楼房140多幢,建筑面积11000余平方米,占总房数的4%。1990年,农村推行双层经营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原新丰镇粮食单产1068公斤,总产达到2080.5万公斤,在全区率先实现吨粮田,全面完成国家定购任务534.7万公斤;油菜籽总量达64.8万公斤,比1989年增加12.68万公斤,增长24.3%,较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1990年,农民人均收入1221元,与1989年的1094元比,增加了127元,增长11.6%,与1985年比翻了一番,是1980年的3倍;与公社化初期人均收入最高的“三联社”比,是它的5.88倍,农民已衣食不虞,逐步迈进小康。

六、进入新世纪时期

世纪之交,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本镇也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业有了更大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99年后,粮食单产超“吨粮”已不是什么希罕事,全镇粮食种植面积113135亩(已两次扩镇并乡),复种指数200%,总产为4482万公斤,交售国家商品粮2050万公斤。1999年,“6·30”洪涝灾害,本镇有54000亩农田受淹,万亩西瓜减收,靠全镇人民共同努力,灾年仍夺得丰产丰收,农民人均收入4389元,与1998的4118元比,增加了271元,增长6.58%,与1990年比翻了近两番。进入新千年,农村也进入新飞跃,农业生产大踏步前进。政府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要求,突出“调结构,优品种,树典型,拓市场,强基础”的工作重点,使农业结构调整、订单农业、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及农家服务均有了新的发展或提高。2001年,农村产业结构粮经比例达到49:51;6个农产品完成了订单额2.25亿元,名列全区第一。主导产业生猪成为乡镇范围全省最大的生产基地。在横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验收的基础上,加大了效益示范园区和科技观光园区的建设力度。投入1790万元,搞好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改造和新建标准泵房81座,硬化衬砌渠道136公里。全镇农网改造总投资3120万元,增加农村配变65台,整改0.4千伏线路231公里。为农培训30期,下发技术资料3万余份,组建3个营销组织,引进各类新品种21项,供应良种30余万公斤,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200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8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311元,3年中年均递增8.9%,与1999年比,人均增加922元,与1985年的人均收入520元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2002年,在主体农业上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2.3万亩的中低产田的改造任务,通过了市、区两级对两个土地整理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验收,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面实施了“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32亿元,比2001年又增长了12.5%,农民人均收入也比上年增加392元,达到5703元。近年粮经比例逐步调整后,全年种粮面积在9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3800万公斤,其中优质啤大麦(饲料大麦)600万公斤,早秈谷700万公斤,晚粳谷(优质)2100万公斤,优质晚糯谷400万公斤。2003年,不仅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全年饲养生猪92.5万头,养猪收入3.5亿元,占全部农业收入的70%;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进一步加大,全镇种植经济作物7.46万亩,粮经面积比为47:53;而且农业招商有所突破,引进项目3个,其中外资两个。共引进内资1000万元,外资850万美元,由台商独资100万美元的嘉兴珊蒂妮园景有限公司,已成功培育出高档水耕观叶盆景和无土栽培有机果蔬。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投入56万工,完成土石方52万方,总投资594万元,加高加固圩堤3公里,新建改建泵站31座,维修52座,新建明、暗渠28.5公里,疏浚河道16条,13.5公里,修建机耕路28公里,使农田基本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丰镇已成为浙江省百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162元。

七、农业园区建设

1996年以后,新丰镇政府响应省、市、区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和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建议各地开展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的要求,先后建成4个农业园区:新丰镇现代农业园区,秀城区新丰镇效益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秀城区新丰镇镇北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园区和秀城区农业科技观光园区,其中3个已建成并通过考核验收。总面积达7836亩,计划总投资3982.2万元。其中已投入1222.2万元。四个园区的建成,充分利用了现有农业资源,不断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给新丰镇以及周边地区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新丰镇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位于新丰镇南侧、横港村境内,老盐丰公路自南而北穿境而过,园区水田面积808亩。1996年10月25日建园,同年由郊区农林局规划,1998年9月28日通过参加省级粮食型试点园区建设考核验收,并获省政府粮食优质高产示范方一等奖。

建区前该村粮食生产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以及二、三产业发展程度在新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园区“以‘现代化标准改造农业、现代化设施装备农业’为指导思想,以‘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技术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系列化’为建设目标,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提高园区设施装备水平、技术含量、组织化程度和农民收入。”建园以来,完成园区道路建设1636米,绿化带3773米,新建和改造水渠2209米,标准化泵站2座,购买湖州30收割机1台,形成路渠成网、绿化成行、农田高标准、道路铺装化,共投入资金57.2万元。

新丰镇现代农业园区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一个示范园区,建成后,取得效益明显。据1998年统计,园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86元,粮食产量比建园前总增产93.73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节省成本带来总增益379184元,平均每亩增加经济效益469.30元。并且促进推动了全镇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入,促进推动了全镇粮食生产的再发展。

秀城区新丰镇效益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园区位于新丰镇西南隅,总面积5708亩,其中耕地4282亩,涉及永丰、由桥、东洲3个村。1996年9月20日建园,2000年12月由浙江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完成规划编制,2001年3月1日通过参加市级农业园区建设的考核、验收。

园区所在地是“竹林三元猪”的产地,当地农户几乎家家圈养。园区紧靠乍王公路(07省道),对外联系十分方便,农业商品率极高。因此,园区的规划以“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和经济实力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的指导思想,“把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科技应用先进、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生产环境优美的‘嘉兴一流,在浙北有一定影响,能代表现代农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效益农业示范园区”。建园以后,共动用土方4.29万立方米,新筑道路(沥青路面,6米宽)5.72公里,机耕路(泥结碎石路面)5公里,绿化带2.114公里,各类水渠26.7公里,标准化泵站8座,总共投入资金520万元。建成了优质稻米、名优水果、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畜牧、水产生产区和农产品加工区等7个特色生产园区。

效益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园后,成绩斐然。园区曾获得“1998年度嘉兴市郊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其中“菜—姜—稻新三熟技术推广”和“温室养殖商品鳖的技术推广”两个一等奖以及“千亩优质早籼高产示范”二等奖,2001年获市政府发展蔬菜订单农业二等奖。至2000年底,园区3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357.6元,粮食比建园前总增产167.7吨,水果、花卉苗木、优质蔬菜、畜牧、水产等经济作物总产值达3166.51万元,占园区农业总产值的85.71%。建园后亩均农产品销售收入比建园前增加1654元,净增益468元。园区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地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走效益农业之路。园区不仅增产增收,而且还优化环境,据测区内大气环境总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氟化物日均浓度达到了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二级标准,区内地表水也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土壤无污染。

秀城区新丰镇镇北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园区 园区位于新丰镇北侧镇北村境内,总用地1000亩。1998年9月20日建园,2002年10月通过参加市级农业园区建设的考核、验收。

镇北村临近新丰,对外联系便利,村民富有较强的经济意识,境内陈家村是新丰著名的匠艺(泥瓦、木作)村,近年来由于不少劳力转向非农产业,加重劳土负担。园区建设者以“充分利用资源,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成为由较高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产业”的思想,努力使园区农田园林化、作业机械化、布局区域化、农艺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规范化、农民知识化,成为“秀城区一流,在嘉兴有一定影响,能代表现代农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示范园区。园区力求务实与示范相结合,即:名、特、优农业新产品引进与新技术示范相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示范相结合,现代农业经营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农产品加工与打品牌、促销售相结合,农业技术培训与农业技术对外交流相结合。建园以后,累计动用土石方1.6万立方米,新筑道路(沥青路面,6米宽)1.20公里,机耕路(泥结碎石路面)2.87公里,绿化带4.07公里,各种水渠4.26公里,标准化泵站4座,总共投入资金105万元。

镇北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园区建成后,取得效益明显。2002年,园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96元,粮食产量比2000年前总增产29.05吨,销售收入增加168.45万元,亩均增加1684.5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节省成本带来总增益30.77万元,平均每亩增加经济效益307.7元。镇北园区的建成,在全镇掀起园区建设热潮,结合土地整理和综合开发,田块平整,促进并推动了全镇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入和粮食生产的再发展。

嘉兴市秀城区农业科技观光园区 园区位于嘉盐公路的西侧,新丰镇竹林村境内,面积320亩。2001年4月由浙江现代农业规划设计院完成《嘉兴市秀城区农业科技观光园区总体规划》。

园区所在地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当地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素有精耕细作的美誉,建园条件很好。规划依据“接轨上海,开发乍浦、三沿并举,联动发展”的思路,跳出传统以开发粮、油、禽、畜生产—销售的模式,利用紧靠苏、杭、沪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掘江南平原风光景色,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建成后,将为都市市民、外商、宾客提供休闲、观光、劳作、消费的场所,成为青少年进行丰富实在的、广泛了解学习农业知识和农业科技的场所,也是本地区引进吸收和推广农业高科技的场所。

园区预计总投资3300万元,规划有优质水果、休闲农庄、精品蔬菜、水产垂钓、苗木花卉、水稻文化等12个功能区块。已经投入资金560万元,建成100亩精品水果园、6520平方米联栋大棚、80亩绿地森林公园、50亩水面及1000米垂钓区护岸等9项工程。有两家企业进入园区:台资企业嘉兴市珊蒂妮园景有限公司投资100万美元,租用10亩大棚、20亩大田,培植发展中高档的水耕花卉;嘉兴市神农梨园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人民币,租用100亩大田,种植1万余株梨树,发展精品水果。引进嘉兴市德胜工贸有限公司建设休闲观光神农庄园的项目正在进行中,该项目投资2000万元,租地200亩,开发建设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果蔬花木、森林公园、水上娱乐、宾馆餐饮商业服务等6个区块,预计3年建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