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儒诠经”的成就

“以儒诠经”的成就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较深的回族知识分子在这一地区相对集中,他们率先译经著书,宣扬“儒回互相发明”的主张,振兴宗教,使江南成为“以儒诠经”运动的发祥地。明末清初江南“以儒诠经”的代表人物有王岱舆、张中、伍遵契、刘智等人,此外还有云南的马注。第一次“以儒诠经”的主要内容是宗教哲学、典制、历史、人物传记等。
“以儒诠经”的成就_回族文化概要

二、“以儒诠经”的成就

江南自宋明以来,是中国文化较发达地区。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较深的回族知识分子在这一地区相对集中,他们率先译经著书,宣扬“儒回互相发明”的主张,振兴宗教,使江南成为“以儒诠经”运动的发祥地。明末清初江南“以儒诠经”的代表人物有王岱舆、张中、伍遵契、刘智等人,此外还有云南的马注。清中叶以来,回族知识分子掀起了第二次“以儒诠经”运动,中心在云南,代表人物有马德新、马联元。第一次“以儒诠经”的主要内容是宗教哲学、典制、历史、人物传记等。第二次扩大到了天文历法、语言、文学、地理等,并开始了《古兰经》的汉译工作。

清末,回族知识分子的翻译活动进一步扩大到文学领域,在译文风格上也有了更高追求。由马安礼和马学海合作,按照《诗经三百篇》的体例、韵律,完成了《天方诗经》的汉译。1890年,《天方诗经》在马如龙的资助下在成都刻板问世,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马坚评价说,“阿拉伯诗译成中国诗,这是破天荒第一遭,这个尝试是相当成功的,对于后学者是一个鼓舞。这个汉字译本在巴赛的法文译本(1894年)和格卜赖里的意大利译本(1901年)之前出版,这是值得我们夸耀的。”[9]

经过经堂教育翻译活动发轫和“以儒诠经”的伊斯兰教译著活动,不仅形成了被日本学者桑田六郎在《明末清初的回儒》一文中誉为中国伊斯兰教的“文艺复兴”活动,[10]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伊斯兰教内部形成了宗教宣传中注重汉译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籍,以及用汉文从事写作的汉学派。[11]可以说,明清时期回族的翻译活动在弘扬民族宗教信仰和塑造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奠基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