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

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清中叶以来,哲合林耶门宦多次参加反清斗争,虽迭遭镇压,仍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影响最大的门宦。
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_回族文化概要

(一)虎非耶

虎非耶,阿拉伯语原意为“隐藏”、“低念”的意思,因其信徒举行宗教仪式时,以主张低声默念赞主词“迪克尔”(阿拉伯语音译,是穆斯林对真主的赞词,原意为“怀念”、“向往”)为高贵而命名,故亦称“低念派”。相传该派是由清代中亚著名的伊斯兰教苏非派纳黑什班底教团白山宗领袖阿帕克和卓和甘肃临夏八坊人马来迟分别传授。据鲜维礼著《伊斯兰教鲜门虎非耶》说,阿帕克和卓时称阿法格·赫达叶·通拉希,他曾于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年(1672年)和二十年(1682年)多次由新疆来到青海西宁一带传授纳黑什班底教团虎非耶学理,受到当地穆斯林的敬重,先后创建了毕家场、穆夫提、临洮、鲜门、小刘门、洪门等门宦。马来迟于雍正六年(1728年)抵达麦加朝觐,并游学阿拉伯各地,在也门虎非耶道堂学习多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回国后,在甘肃临夏和青海一带传播虎非耶学理,创建了花寺门宦。另外,还有如北庄、通贵、明月堂、文泉堂等20余个支系门宦,是中国穆斯林学者游学阿拉伯、中亚和新疆,接受了虎非耶学理而自创的。

虎非耶派的基本特点是,坚守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尊奉《古兰经》和《圣训》,遵循哈乃非派的主张,强调教乘、道乘、真乘并重(乘为功修程式,教乘即严格遵守念、礼、斋、课、朝等教规以达到修身的境界;道乘即克服私欲杂念、达到养性的境界;真乘即通过修身养性达到人神合一的忘我境界),反对禁欲苦行和狂热行为,力主在现世生活中进行功修。这是苏非派纳黑什班底教团的基本主张。纳黑什班底教团得名于创始人和卓·穆罕默德·伊本·巴哈乌丁·纳黑什班底(1314/1317—1389年)。他的观点是:提倡入世主义思想,注重人生,关注现实生活问题,主张追求两世幸福。他提出了功修的四条基本原则:一是修道于众。即修道者不应离群索居,独善其身,而是居于人群之中,在社会生活中履行宗教功修,感召他人,抑恶扬善。二是巡游于世。即修道者要到大千世界游历旅行,以便接触社会,开阔思想境界,认知真主创世的奥义。三是谨慎于行。即修道者要言行谨慎,深思熟虑,善恶分明,遵奉真主之诫命,倡导良风美俗。四是享乐于世。即修道者既要节制对物质生活的贪欲,又要反对禁欲主义。要认识真主造化的一切是供人类享受的,修道者要通过诚实劳动享受现实生活的一切美好之物。[10]

(二)哲合林耶

哲合林耶,阿拉伯语为“公开的”、“响亮的”意思。由于该派主张高声念诵赞主词“迪克尔”,以“明扬正道”,故又称“高念派”。该派由甘肃阶州(今武都)人马明心创于18世纪中叶。据马学智的《哲合林耶道统史》称:马明心于雍正六年(1728年)随叔父前往麦加朝觐,入也门谢赫·穆罕默德·布录·色尼道堂学习苏非学理,历时16年,得其真传。乾隆九年(1744年)回国后,在河湟(今甘肃临夏和青海地区)传播哲合林耶教理,由于提倡简化宗教仪式,守贫乐道,反对教权世袭,赢得了广大穆斯林的欢迎,时称“新教”。新教的发展,引起别的门宦的妒恨,遂引发教争,遭到清政府的打击,最后激起苏四十三领导的反清起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马明心遭清廷杀害,后被回族穆斯林尊称为赛义德·束海达伊(殉道者的领袖)。另一种观点认为,哲合林耶的道统源自中亚纳黑什班底教团的第五代教长、撒马尔罕人和卓·玛哈图木·阿扎姆的少子和卓·伊斯哈克·瓦力所传纳黑什班底教团的黑山宗派。[11]

清中叶以来,哲合林耶门宦多次参加反清斗争,虽迭遭镇压,仍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影响最大的门宦。信徒分布宁夏、甘肃、新疆、吉林、河北、江苏、云南等地。

哲合林耶门宦主张教乘和道乘并重,认为教乘是道乘的基础和前提,是进行道乘的根本条件。只有教乘完满了,才能进行道乘修炼。如果只有教乘功课,而没有道乘修炼,功修无法完美。

哲合林耶门宦教权结构分为道堂、教区、教坊(清真寺)三级制。道堂是教主进行宗教功修和举办重大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教众朝拜的拱北所在地。教区是由若干教坊组成的行教区域,由“那伊布”(波斯语“代理者”之意)和掌教阿訇(均由教主委派)管理,无一定任期,可随意任免和调离。

(三)嘎德林耶

嘎德林耶,阿拉伯语,原意为“大能者”。一般认为,该派源于波斯人阿布杜·卡迪尔·吉拉尼创立的苏非派卡迪里教团。阿布杜·卡迪尔·吉拉尼曾任巴格达经学院院长,是伊斯兰教教义学权威。据该派有关资料记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穆罕默德二十九世后裔华哲阿布杜·董拉希从阿拉伯来到两广、云南、贵州等地传教,后至甘肃临夏一带传播嘎德林耶教理,赢得了当地穆斯林的崇信。他的学生祁静一和云南马等人先后创立了大拱北、海门、齐门、阿门、韭菜坪、后子河等支派门宦。其中大拱北是嘎德林耶教理在中国的主要传承者

嘎德林耶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出世倾向。该派主张凡诚心干教门的修道者,必须弃绝尘世、清心寡欲,淡泊明志,注重内心苦修。所以,他们把焚香静坐悟道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课。该门宦所属各地的先贤墓庐和静修地,都远离城镇人群喧嚣之地,多在宁静幽深的山林之间,意在超凡脱俗、修身养性。嘎德林耶对宗教功修的观点是,教乘是一切宗教功修的基础,是修身之道,在此基础上才有道乘、真乘的实践。

嘎德林耶创始人称作“道祖”,历代传教者称作“当家人”。要成为“当家人”,必须是童子出家,不娶妻室,弃俗离尘,在巡游中至诚苦修。其道统继承是传贤不传子。出家人必须离家修道或在拱北、道堂进行功修。

嘎德林耶有祁门、云南马两个系统。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兰州、宁夏固原;青海西宁、化隆;陕西西乡、汉中,四川阆中、广元等地。

(四)库布林耶

库布林耶,阿拉伯语“至大者”之意。据称该派源于中亚花剌子模人纳吉姆·丁·库布拉创立的库布拉维教团。该教团第二代传人舍木薜丁·巴哈儿则曾因劝导蒙古金帐汗别儿哥皈依伊斯兰教而名垂伊斯兰史。[12]其传入人为一个名叫穆罕引迪尼的阿拉伯人。他自称圣裔,曾于清朝初年三次来中国传教,第一次到两广,第二次到两湖,第三次从新疆到甘肃、青海,最后定居河州东乡大湾头,躬耕自食,改姓张氏。穆罕引迪尼逝世后,建拱北(陵墓)于大湾头山腰上,故又称“大湾头门宦”。由其子艾罕麦提·克比若·白贺达吉继承道统。之后,其子孙世袭教长,但教权比较分散,教务多由各坊阿訇主持,人数也比较少,主要分散在甘肃东乡、康乐及皋兰等地。

库布林耶门宦的教理,主要反映在对教乘、道乘、真乘、超乘的认识上,主张四乘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教乘是体的功修,道乘是心的功修,心寓于体,体不离心,二者交融就是真乘的境界,进而修身练性,可以达到浑化归一,天人合一的超乘境界。


【注释】

[1]《苏莱曼游记》,张星烺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集,中华书局,1977年,第201页。

[2]苗普生、田卫疆著:《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3]碑文见《文物》1961年第8期。

[4]马金鹏译:《伊本·白图泰游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6、552页。

[5]张文德著:《中亚苏非主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8~60页。

[6]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3页。

[7]《甘南藏族自治州志·宗教志》。

[8]《甘南藏族自治州志·宗教志》。

[9]《中国民族报》2003年10月17日第3版。

[10]敏贤麟:《蒙古游牧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汇》,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09页。

[11]陈国光:《新疆伊斯兰教史上的伊斯哈克耶——兼论我国哲合林耶门宦的来源》,《世界宗教研究所》1987年第1期。

[12]敏贤麟:《蒙古游牧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汇》,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