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分析介绍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这一决定,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当然,各国人民的革命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只能由该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作出决定。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分析了当时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集中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智慧,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

1921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这一决定,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里,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显示出在许多方面尚不成熟。

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和重要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在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巴黎公社、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民主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和一切社会主义事业,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又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美好目标。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也当做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既有批判继承的关系,又存在着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为前提,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始消亡等。

列宁在领导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列宁晚年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具有重要意义。

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还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因而人们对它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2.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工人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第二,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社会主义在国际交往中,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前者是产生的阶级基础,后者是产生的思想基础。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就出现了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明确地指出了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吸收出身非无产阶级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需要,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才是代表着工人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党。党的纲领规定了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和近期目的,是党的行动指南。党的最终目的,就是消灭阶级,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了最终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又有近期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工人阶级政党是光明磊落的党,是不怕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在改正缺点和错误中不断前进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团结是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工人阶级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政治、组织领导。

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为了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思 考 题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