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的介绍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的介绍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也是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称为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成为商品和货币两极,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认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第四,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2.资本主义所有制

所有制和所有权。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与所有权有密切的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也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和失业现象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其实质而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必然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但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失业。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

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即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利润。影响资本周转的关键因素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

在对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也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规律性,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也要求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因而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并没有改变。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利润率平均化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因此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却有共同的阶级利益。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抛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了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阶级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甚至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获取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惜发动对他国或地区的战争。

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是资产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实质只能是一种十分有限的、具有欺骗性的、虚伪的、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或意识形态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来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由统治阶级在以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建立起来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是: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思 考 题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