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划分基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次。

第六节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2002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制定了新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规定。

总体目标: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总体目标将体质与健康分开叙述,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真正的健康是指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将提高体育素养作为总体目标来阐述,说明对体育的认识从过去“身体发展的教育”转变为“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以运动为基础促进了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深化,拓展了体育教育的领域:生物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提高体育素养的内涵丰富,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素养既包涵了身体的、心理的素质,又突出了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面。体育素养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认知要素:具备一定的体育卫生、环境、保健、营养、养生知识,体质健康评价的常识,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技能要素:健身运动技能、运动创伤处理能力、生存自救能力;情感要素:喜欢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操作要素: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制定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运动创伤处理,评价和测量体质健康状况等。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应该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

具体目标:《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五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在层次上,大学体育课程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面向体现个性教育的原则,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目标设置上体现了科学性。《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划分基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前者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强制性;后者则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又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自由度

在领域目标上,将体育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领域对体育课程的特点进行了扩展,使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具体目标如下: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与意识,具备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能编制个人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以及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