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人民战争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指导战争根本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区别于其他军事理论的主要标志。(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民战争思想是人民革命战争唯一的战略指导思想,它不是与劣势装备必然联系在一起的过渡之计。

三、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是革命战争的主体和胜利之本。动员群众参加战争,依靠群众进行战争,就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条件,从而能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人民军队建设、我军战略战术的形成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法宝。因此人民战争是我党历来坚持的指导战争根本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区别于其他军事理论的主要标志。实践证明,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党唯一正确的战争指导思想。过去,它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夺取政权的法宝今后,仍是我们粉碎一切敌人的侵略、颠覆,巩固政权的法宝。

(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

人民战争思想是人民革命战争唯一的战略指导思想,它不是与劣势装备必然联系在一起的过渡之计。确定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是以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战争的革命性正义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战争的正确领导等科学原理为理论依据的。只有认识这些理论依据,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坚持人民战争路线的道理。

1.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战争是人和物的综合竞赛。战争中的物主要体现在武器装备上。因此也可以说,战争是人和武器的综合竞赛。毛泽东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来掌握的。”战争中的人包括人力、人心、人的能动性三个方面,人心是人的能动性的动力。人力是物质力量,人心、人的能动性是精神力量,因此,人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体,是具有精神活动的物质力量。任何武器和物质,都要靠人去掌握,从而构成了人和武器之间的主导与非主导的从属关系。毛泽东历来重视武器这个重要因素的作用,以往战争年代,在我们没有军事工业的条件下,毛泽东采用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的办法,以缩小敌我武器的差距,建国后又强调“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迅速建立起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毛泽东历来反对忽视武器片面夸大精神作用的“唯意志论”,但同时毛泽东也反对片面夸大武器作用,把武器视作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唯武器论”。指明了人对武器的主导的支配的地位,肯定了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指明了武器优势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人心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所以说,人力众寡是衡量战争力量最主要的标志,人心向背,人的觉悟、士气、智慧等体现人心和能动性的作用,在一定物质基础上,是对战争胜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出现,武器对战争的重要地位明显加强,但它终不能代替人上升到决定的地位。我们既要看到高技术条件下,武器地位的加强,又要看到高技术条件下,人的地位也大大加强了,而且技术越高,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去研制去掌握。所以,人和武器在战争中各自所处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2.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战争是双方武装了的人群的较量。战争双方都拥有相当数量的人群,但两类人群有本质的差异。反革命战争一方,其人群是为反革命政治服务的,虽然其中多数人也许是劳苦大众出身,但他们是被控充当反革命战争的炮灰的,他们从事的战争违背他们的根本利益,因而其战争行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革命战争一方,由于战争目的与投入战争的人群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因此其战争行动是自觉的、积极的,能充分发挥他们战争的勇敢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这样,革命战争一方,在人的因素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列宁指出:“谁的后备多,谁的人力多,谁在人民群众中更能支持得住,谁就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毛泽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就是毛泽东在指导革命战争中,之所以要倾注全党的力量,去从事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的根本理由。只有动员了千千万万的民众,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才能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因此,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的基础,而且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3.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前提

革命战争之初,革命一方是弱小的,装备处于劣势。通过人民战争,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差距和其他物质条件的不足,最后战胜敌人。采用不采用人民战争,前提不是装备的优劣,而是战争的革命性、正义性。是从“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这一原理为出发点的,革命战争有关两个不可分割的目的,即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在世界上有这样的事例,某些国家的人民,通过外力的帮助和扶持,建立了新制度,但由于本国人民并未受到应有的磨炼和改造,因而缺乏应有的能力去维护新制度,在旧制度复辟势力进攻和反扑面前,轻易地丢失了阵地。因此,选择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是基于革命战争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双重目的为出发点的,绝不是以装备优劣为出发点的。

战争的革命性、正义性是唤起民众、激发热情的政治基础。革命战争的目的与民众的根本利益的一致,就能调动民众自觉的行动和勇敢奋斗的能动精神。这就是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非正义战争违背民众的根本利益,尽管战争发起者采取蒙蔽欺骗手段,或者煽动民族仇恨,或者煽起宗教歧视,驱使人们去为他们卖命,但终有一天会被识破,从而导致挫败的结局。所以,非正义战争是不可能实行人民战争的。

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人民战争思想作为战争的指导思想,不是群众起来就可以自发形成的,它必须要有战争的领导条件,它是战争领导者制定的指导战争的战线。人民战争领导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效力;二是懂得和掌握群众路线的指导方法,善于制定有利于调动群众革命热情的方针政策。这两个条件唯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才能具备。

战争的正义性,提示了实行人民战争的可能性,但并非具有必然性。具有正义性的战争,而不能实行人民战争的例子不胜枚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不少国家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但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或封建势力的领导集团,出于他们的阶级本能,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也害怕人民群众起来后危及他们的统治。因此,不可能实行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只有采取片面的抵抗政策。唯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毛泽东这样的无产阶级领袖人物,才能真正认识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才能实行全面彻底的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

(三)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战争的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战争的统一领导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政治、思想、组织保障。统一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就是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党、全军和全体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使之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领导,就是用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教育人民,引导人民工群众批判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用人民战争的战略和策略武装人民的头脑,树立必胜的信念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组织领导,就是建立党对军队和地方组织的各级党的工作机构,这些机构实行党委集体领导的制度。党中央对战争统一领导的常设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由党的第一把手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军委主席是领导人民进行战争的最高统帅。战争中一切重大行动由中央军委决策。以上这些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战争的统一领导,有效贯彻人民战争指导思想的根本性措施和制度。

2.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的成功经验。毛泽东深刻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只要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的经验:一是倾注极大的精力抓好群众的动员和组织工作。人民群众的觉悟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育提高。动员是教育的过程,也是组织的过程。为此,全党要大力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把政治思想工作渗透到人民群众的各个阶层,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使人民群众懂得革命战争的目的和自己的责任,激发他们投入战争的热情和责任感。二是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在领导战争的全过程中,真心实意为民众着想。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将农民投入战争与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土地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翻身农民志愿投入战争。三是实行正确的统战政策,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作战对象,及时调整和制定正确的政策,把尽可能争取过来的阶层和人,争取到人民一边来。如抗日战争期间,将土地革命战争中的“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及时调整为“减租减息”的政策,争取了地主、富农中的开明分子、蒋介石营垒中的有民族气节的上层爱国分子以及大批海外侨胞,本着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原则,不同程度地加入到我们的抗日行动中来,从而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集中打击日寇和投降日寇的汉奸卖国贼。

人民群众投入战争的形式,总体上可分为直接参战和支援战争两种。直接参战包括参加人民军队和地方游击队、民兵等,支援战争由是多种形式地为前线的作战服务和提供物资保障。如解放战争中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大决战,我方投入的野战军201万(部分重复运用)、地方军62万,民兵40万,支前民工539万。仅淮海战役,光人民群众支前的小车就有41万辆,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弹药等物资,陈毅元帅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3年解放战争中,人民群众为军队补充兵员520万。广大群众,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口号下,全力支持战争,做到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军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所以说,我国人民革命战争,是一部伟大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3.实行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创造了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它是为适应实行人民战争指导思想的需要,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采用主力红军、地方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三结合体制;抗日战争期间采用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人民自卫军(民兵)三结合体制;解放战争时期采用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体制;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采用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三结合体制。

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能够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各种力量有效地调动和协同起来,使人民战争的威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毛泽东认为,三种武装力量的正确划分和相互配合,可以形成强大的武装力量体系。敌人敢于进犯,就会陷于到处挨打的困难境地。再凶恶的敌人进来,也必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逃灭顶之灾的下场。英国著名元帅蒙哥马利1958年到中国访问并观看了民兵的军事表演后,感慨地说:“进攻中国应成为军事上的一条禁律……任何聪明的军事家,都不要到中国去作战,那里是无底深渊,进去了是不好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评论写道:“中国已经具有最可靠的防御力量——10亿人民,广阔领土,军事化的纪律及其政治上的统一性。任何外国都是无法征服中国的。凡是有理智的人,都不敢进行这种尝试。”

在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中,人民军队是实行人民战争骨干力量。毛泽东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作骨干,就不能有效地消灭敌军的主力,粉碎反革命军队的大规模进攻;就不能使人民群众的斗争得到有力的支持;就不能开辟、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和战略后方;就不能使人民战争生动活泼、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并支持下去。战争年代以及建国以后,党总是通过军队派出大批干部和人员,去组织和训练群众武装。我们必须看到,没有广大群众组织的人民群众的协同与支持,光靠人民军队,也是不可能取得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的,也不可能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国防的骨干的作用是榜样的作用、支柱的作用,但不能把它片面夸大为可以否定或排斥其他力量而陷入“唯军队论”的歧途。

4.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密切配合

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斯大林说:“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不经过武装斗争,是不可能推翻由几百万军队维系的强大的反动政权。仅靠政治的、经济的或者文化的斗争,就想让敌人自动放下屠刀,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中国革命用血换来的结论。

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靠武装斗争还不够,还必须将其他战线、其他形式的斗争开展起来,与武装斗争相配合,发挥对敌斗争的整体效应。毛泽东指出:“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为此,必须开展协同于战争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种战线的斗争,包括与敌人的政治谈判斗争和争取敌军、瓦解敌军的斗争。解放战争前的“重庆谈判”,起到揭露美蒋反革命两手的伎俩、争取社会各界、教育全国人民的作用,使人民对蒋介石的反人民动向引起警觉。随后的“北平谈判”,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企图取得喘息机会以便卷土反扑的阴谋,使人民在精神上树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准备。在解放战争激烈的军事斗争过程中,毛泽东又将军事斗争与瓦解敌人的工作加以密切配合,争取了大批敌人的起义、投诚或接受和平改编。我党在敌占区内,也精心组织群众,开展了蓬蓬勃勃的多条战线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蒋管区农民的抗租、抗捐、反抓丁、反恶霸的斗争,城市工人、学生和市民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左翼文人在文化战线上的反蒋与民主爱国斗争等,形成波澜壮阔的对敌合围之势。从而使敌人陷入到处挨打的困境,显示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威力,加速了敌人的灭亡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

5.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是在批判和纠正红军队伍中存在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阐明了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路线的必要条件,并在抗日游击战争中加以重申和系统化。毛泽东把根据地比做执行战略任务的战略基地,他说:“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在解放战争中,他又进一步告诫全党:“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的工作,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革命根据地是进行革命战争的依托和战略基地,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革命根据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上,是团结人民的中心,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如当年的以瑞金和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犹如灯塔一样照亮着人们的心,指引着人民斗争的道路,成为中国人民大众向往的圣地,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奔向革命。军事上,它是战争的依托,人民军队在根据地内如鱼得水,依靠良好的群众条件,有效地歼灭敌人。又是军队战斗后休整、补充和训练的基地,使军队能及时得到补充,安心休养生息,无干扰地组织练兵。经济上,它是提供战争所需财力物力和各种战争保障的后勤基地,保证军队的生存和发展。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第一年的后半年,他集中了34个旅25万兵力进攻我陕北根据地,企图一举消灭我根据地,消灭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统帅部。当时毛泽东身边只有6个旅的2.7万兵力。毛泽东基于这块根据地对全国解放战争中的巨大影响,坚持就地与敌人周旋,引诱敌人和调动敌人,使敌人四处奔波,却始终找不到毛泽东和我军主力在哪里,敌人在混混沌沌中,接连在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个战役中,被我全歼3个旅又一个保安团。我军稳住了战局。陕北三战三捷的战例,充分显示了革命根据地的威力。陕北根据地是我党经营多年的老根据地,军民血肉相连,人民群众自觉地掩护我军、封锁消息、把握敌情,因此,战略上我军虽处劣势,但在战役战斗上我军能自如地形成优势,从而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6.创造一整套适应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战略战术是进行战争的方法。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方法。中国人民进行的人民战争,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的战争,因此,必须创建适应人民战争特点所需要的方法。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毛泽东在指导中国人民开展人民战争过程中,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则,趋利避害,灵活机动地指导战争,从而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一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显示了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阶级性。毛泽东曾经指出:“蒋介石曾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发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的方法。美国军事人员曾向蒋介石建议这样那样的消灭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并替蒋介石训练军队,接济军事装备,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匪帮的失败。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可见,由于阶级特性,敌对阶级、敌对军队永远也学不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也永远找不到对付它的方法。二是科学性,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军事战略和策略的体现,正确地解决了战略与战术、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歼灭战与消耗战、强与弱、优与劣等一系列辩证关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三是求实性。实事求是是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思想路线,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根本点,也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显明特点。朱德指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新兵法。”“这是我们进行人民战争所创造出来的新兵法,也即是毛泽东同志的新兵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