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产学研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用”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3.以校内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形成“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优势,加强校内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袁文霞,赵韩,陈翌庆

[摘要]基于以工科为主的学校特点以及研究生大都工作在企业的实际,建立了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加强课程、导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发挥科研项目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较为有效地把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为适合企业需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用;研究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建校6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特别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根据本校是以工科为主,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到企业工作为主的实际情况,着眼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建立了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重点开展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准确定位,明确工科研究生培养目标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学校把工科硕士研究生都作为高端管理人才培养,使得他们缺少必要的工程训练、从事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实际能力以及安心在企业工作务实精神,从而使企业感到硕士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首先要解决定位和培养目标问题。

我校把工科硕士研究生定位于企业优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也就是卓越工程师。基于这一定位,我们不仅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开设相应的课程,提供必要的条件,也要开门办学,让学生与企业多接触,建立感情,了解企业的需求。更主要的是,要不断给学生灌输关于他们未来的定位,使他们热爱工科、热爱企业、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建立“产学研用”的工科研究生培养

定位明确之后,就要有相应的培养模式。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快在企业进入角色并发挥作用,我们建立了“产学研用”的培养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生产一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成为科研单位研发的重点,通过科研攻关,将新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实践中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产学研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用”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兼有“学”和“研”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学习宽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和实际应用性

2009年,学校重新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法,重点凝练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对课程系统进行优化重组;规范了二级学科及方向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方法,按照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体现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要求,整合课程。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培养单位建立一级学科专业基础学位课程平台,2009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所有二级学科都按照所属一级学科设置了共同的3—5门一级学科专业基础学位课程,作为所有二级学科下培养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学位课程,加强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同时进一步规范了二级学科及方向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数量,要求各二级学科及方向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数量不超过研究生方向的3倍,要求二级学科及方向专业选修课程,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科技发展的前沿,突出实际应用性,能够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建立实验课综合平台,将课程学习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于2009年规划了13门研究生创新综合实验课项目。根据新修订的2009年硕士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所有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选修一门实验课。在研究生创新综合实验课项目申报条件中,明确要求项目负责人实验内容的设计必须要以加强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有利于研究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实验教学的安排组织工作要选择最佳时机,使研究生能学以致用。

通过校内研究生创新综合实验课建设,为培养研究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平台。以机汽学院《机械结构动、静态性能综合实验》课为例,实验是机械类研究生学位课程《机械工程实验技术》《工程信号处理与分析》《机械动力学》《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与低噪声设计》等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锻炼让研究生及时掌握和巩固所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掌握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了解动态信号的分析与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技术以及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通过实验锻炼后,能提升对其所从事专业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本实验课建设,对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导师队伍

一支多元化、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的专兼职导师队伍是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的保证。经过探索,学校逐渐形成了以专兼职导师相结合、共同培养的指导机制。首先是建立健全校外导师遴选制度,聘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科技人员、企业高管、技术精英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其次是对校内导师坚持做好新增导师岗前培训和导师日常培训制度,坚持团队合作,重视和发挥老教授、老专家在学术承传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注重其业务能力和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第三是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落实专兼职导师的岗位责任,分工明确,专职导师主要负责论文的选题、开题、审查和执行工作,把好论文质量关,兼职导师主要负责解决学生在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把好技术质量关,同时建立专兼职导师的交流沟通机制,二者相互协同配合,共同完成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培养。

实践证明,经过不断探索,专兼职导师队伍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研究生培养特色的形成,保证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3.以校内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形成“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

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优势,加强校内基地建设。学校依托各类实验中心,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加强教学与科研合作,同时以项目为中心,建立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实践训练。各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整合校内资源,加强行业之间联系,以行业为纽带建立实践基地。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生实践基地,该基地设在一家具有多项国家甲级资质证书、科研力量雄厚的校内单位,涉及行业与建筑与艺术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密切相关。通过该基地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在利用现有校内资源的同时,学校积极争取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研究生培养创造条件。主要做法是通过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产学研用”合作,形成联合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与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第38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全面合作,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使研究生有机会进入到工程实际中去,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有利于发现工程技术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需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对研究生的选题起到帮助,也为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提供条件。学校50%以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有校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科研骨干参与指导。

各学科都具有较为稳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如地质学一级学科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郯庐断裂带及大别造山带等地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基地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设,上述基地的地学特征显示度强,专业适应面宽,研究程度高,为地质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平台,近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有73%在该基地完成,例如环境学科、地质工程学科分别在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国帧环保及安徽省勘探设计公司等建立了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先后与中铁四局、东华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设计院等9家单位联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使该院的研究生在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提高。通过基地建设,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有力地支持了研究生培养。

三、以科研项目为主导,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仅有理论知识和常规的工程实践还不足以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还必须有一定的科研工作的训练。为此,我们要求硕士研究生都要参与到科研中去,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让科研项目成为“产学研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纽带

科研项目大多来自生产和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沿性,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则是问题的解决过程。2008—2010年,学校科技工作以加强科研组织形式、管理机制建设和组织重大项目为突破口,优化科研团队及条件平台,深度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等,全校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提升。校科研经费大幅上升,我校科研经费以每年40%的幅度递增。三年来,立项课题数3 068项。这些项目很多都是与企业联合完成的。

2.研究生成为科研项目中一支重要力量

科研项目结构显著改善,国家973项目、863项目、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的数量和体量也显著增加。科研工作数量与层次的提高为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生也日益成为学校科学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学校十分注重发挥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使之投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来,研究生业已成为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研究生已经承担了相当大比例的科研工作。例如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要求所有研究生均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超过50%以上的研究生参加的课题达2—3项,使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到一些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和重大横向课题中来,成为科研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研究生在我校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也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校被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有537篇,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的有244篇,分别占收录论文总数的58.3% 和26.5%。2008—2010全校授权发明专利195项、实用新型7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4件,其中81%的专利有研究生的参与。

3.科研项目有力地支撑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校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加,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契机,已经形成了科研促进了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培养为科研提供了支持的良好局面。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有力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有些项目的级别高、经费支持力度大、形成的科研成果丰富,研究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多、层次较高。例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近三年研究生导师纵向科研项目114项,研究经费5 030万元,横向科研项目82项,研究经费2 740万元;2007—2009年,研究生生均科研支撑经费为24.1万元。

同时,参与科研工作也对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论文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比重逐步增大,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从2010届毕业生学位论文项目支持度来看,全校81%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均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全校17个学院中有7个学院(如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研究生毕业论文项目支撑度超过了90%。

尽管目前我校在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有些地方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总之,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不能期望短时期内建成理想化体系[2]。我们将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特色,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2544799.html

[2]丁雪梅,甄良,宋平.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作者简介]

袁文霞,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办公室主管,讲师,合肥:230009

赵韩,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合肥:230009

陈翌庆,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办主任,教授、博导,合肥:230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