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物传记类双语节目《人物志——迈克·华莱士》

人物传记类双语节目《人物志——迈克·华莱士》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人物传记类《人物志——迈克·华莱士》一、传记类双语节目《人物志——迈克·华莱士》人物背景介绍美国CBS电视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大多数中国新闻工作者早已耳熟能详。迈克·华莱士,是一个80多岁高龄,从1968年《60分钟》开播以来,还一直奋斗在CBS的元老级人物。

第一节 人物传记类《人物志——迈克·华莱士

一、传记类双语节目《人物志——迈克·华莱士》人物背景介绍

美国CBS电视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大多数中国新闻工作者早已耳熟能详。迈克·华莱士,是一个80多岁高龄,从1968年《60分钟》开播以来,还一直奋斗在CBS的元老级人物。正是这位有着60余年记者生涯的迈克·华莱士和《60分钟》节目把电视新闻节目变成了“握紧拳头的艺术形式”,缔造了这个节目“正面冲撞”的艺术风格。人们称赞华莱士是“电视记者界的巨人”,华莱士处理最具争议性、危险性的题材的能力成了新闻界传奇。他揭露美国烟草业黑幕的报道,曾让美国好莱坞大感兴趣,制作成电影《惊爆内幕》(The Insider);他曾勇于质问美国的越战将军威廉·韦斯特莫兰德,美国是不是夸大了越共的军事实力。华莱士经常会进行所谓的“突袭采访”,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来到某人的办公室,把麦克风放到某人的面前。《60分钟》节目曾经在广告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哪四个单词会让骗子和流氓从心里害怕?”答案是:“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Wallace is here)!”(1)

以下的数字足以让中国电视同行惊羡:《60分钟》在全美收视率排行中,连续23年保持前10强(2),50年来曾68次获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3),仅迈克·华莱士一人就获得19次(4)

二、双语叙事的本土化(localization)创作

关于迈克·华莱士这个人物,中国人可能比较熟悉他在电视新闻领域的辉煌成就。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性格究竟如何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中国观众充满收看期待。

而一部文化作品的引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本土化。《人物志》是阳光卫视从美国History Channel引进的节目,从国外原版引进的《人物志》打开的是美国人观察解读人物的角度,需要重新包装。本期节目除了保留英语同期声和现场音效之外,在主持、解说、字幕上重新进行了汉语加工叙述。双语叙事的本土化创作达到了两方面的效果:

1. 表层效果

首先双语调控上确保汉多英少,尽量消除中国观众语言理解障碍带来的收视障碍。

2. 深层效果

中国观众对异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本土化深层效果表现在两三方面:

(1)主持人本土化再创作。

本期节目的主持人是周启勋,中戏教授、配音演员。丰富的学养,儒雅的长者形象,用汉语娓娓道来,稳健的语流与《人物志》节目的回忆录风格非常吻合,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但他略带表演味,轻轻“抖包袱”式的讲述风格,又不会让人感觉沉重或沉闷,语言介乎庄重与诙谐之间,庄谐有度,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让人感到亲切。

(2)演播室沿袭欧式复古风格,营造一种怀旧氛围。

在这样一种华贵典雅的怀旧氛围里,诉说一个个散发历史光辉的人物故事非常和谐。

(3)双语叙事悬念迭起,风格亦庄亦谐。

首先,主持人语言简洁明了,表情、语气都充满悬念感。

主持人周启勋语气充满悬念,表情充满神秘色彩,他每一次出现就是一个大悬念的切入点,作为“结构性悬念”一直贯穿于节目,建构了节目的整体框架。比如: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物,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于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人们往往投以挑剔的目光,而对于那些平庸顺从的人反倒格外的宽容。于是这些独特的人注定要经受更多的坎坷,遭遇更多的磨难。而正是这些坎坷、磨难造就了他们更加辉煌的人生,不信吗?请看迈克·华莱士的故事。

这个脸上曾经长满粉刺的家伙居然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完全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也知道目标在哪里。迈克不管不顾,始终朝着这一目标坚韧地前进,于是,一个奇才出现了。

迈克终于为他的独特付出了代价,他的才华无人匹敌,可他的生活又乱成一团,他最心爱的儿子离他而去,于是他痛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切。要说独特,无疑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其次,主持和解说语言十分精炼,修辞善用“对比”、“反差”来反映人物特点,简洁而有趣,与人物风格非常契合。

比如,片中提到:

……他们有三个完美的孩子和不太完美的迈克。

简单调侃一句,把观众逗乐了,迈克·华莱士小时候是个十分顽皮、与众不同的孩子。正是小时候在大人眼中的“不完美”才造就了以后在众人心中有争议的迈克。

……他的音乐天赋仅次于他的口才而已。

大家都知道他的口才好,但并不知道他的小提琴拉得有多好,这样一对比,很容易认同他的音乐天赋。

……他渴望街知巷闻,他练习的时候总会打开窗户,好让邻居听得更清楚。他是那种希望成为众人焦点的孩子。可是当迈克上了中学却发生了一些事情令他想躲起来。

这样反差强烈的对比给观众一个疑问,这么个爱出风头的人怎会躲起来?接着解说:

他脸上的粉刺深深地伤害了他的肉体和精神。

看到这让观众会心一笑,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对于少年迈克来说已经承受不了了,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叙述很精炼,一句话点出了迈克争强好胜的性格:任何方面都不能输给别人,包括脸蛋。

迈克虽然醉心于新闻工作,但是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却被另一种才华掩盖了:迈克——(叠画面)他就是商业广告播音员迈克华莱士、迈克华莱士问答比赛主持人、迈克华莱士主持清谈节目……

又是简练的一句话,反差对比注意了详略得当,让我们马上了解到这位出色的新闻大调查官(Grand Inquisitor)涉足不同领域的才华。

诸如此类的语言精炼、信息丰富的解说还有:

迈克虽然希望对每一个孩子都一视同仁,但他对彼得这个孩子却另眼相看,更引以为傲。

虽然这个迈克看起来比以前变得更加友善、更有风度,但那个令人争论不休的迈克却仍然潜伏着,蠢蠢欲动。

虽然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但他的生活节奏并没有慢下来。迈克已经70岁了,他那紧凑的行程换成一个比他年轻一半的人也会吃不消。

主持人语言华贵典雅,庄谐有度,配音解说做到了细腻精炼、诙谐生动,语言表达在汉化方面既不失原作品的风格,又迎合中国目标观众的欣赏习惯,在文化品位的认同上找到了融合点。

四、双语转换的节奏

汉语配音解说与英语同期声之间转换频率之高、节奏之快,缓解了收视疲劳,有利于中国内地观众理解,比单一的、长时间的英语专访更有收视效果。但是,它不是只靠主持人来完成这样的双语转换,而是通过后期编辑完成的双语转换,即加工性双语转换。与《我要创业》节目靠主持人张蔚完成的现场性双语转换的即时性不同,加工性双语转换的后期制作时间更从容,节目效果更加精致完美。

五、缺憾

1. 中国观众兴趣点的把握

迈克·华莱士曾两次到北京,采访过邓小平、江泽民。在外国记者中,只有华莱士一人采访过中国两代领导人,也就是说,只有他如此近距离地与中国两位领导人对过话。作为一个以华人为目标观众的双语节目,主持人应该增添一些背景,介绍一下华莱士的中国采访之行,则更有本土化效果,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兴趣点。当然这一点是就节目创作群体而言,不是主持人就能完全改变的。

2. 故事性与深刻性

多种节目元素使得人物传记比人物专访的信息量更大,故事性更强.而节目的信息量和深刻性不应成为一对矛盾。

迈克·华莱士的事业这根主线叙述清晰,一波三折,几乎涵盖一生,纪录片的故事性有了,但表现这个人物思想的真实与深刻的分量太轻,以致于叙述的深刻性不够。比如,在他的事业最大变化上忽视了一个环节:华莱士人生变化随之而来的采访风格的变化和采访风格的探究上。片中只见迈克工作的现场同期声和画面的快速组接,工作状态的真实再现的确不错,让事实说话,极具感官冲击效果。但遗憾的是,对迈克·华莱士本人的采访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只停留在他对自己某些生活情景(如爱子彼得之死)的证实和补充而已,却不见华莱士个人60年新闻观自述,对自己一波三折的人生的感言也很少,这一切都以第三者的解说配音代替,让人看了还“不解渴”。其实,华莱士本人的语言魅力,足以精彩得成为一大看点。

整个节目与主持还是成功的,尤其在叙述语言上,主持和解说的修辞风格值得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