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及语文教材观

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及语文教材观

时间:2024-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不一一加以详细阐述,仅选择了张志公先生较为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具有创造性的五种成果作了阐述。张志公先生认为,这是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是颠扑不破的。其四,张志公先生对于唯物辩证法情有独钟,反复强调唯物辩证法是语文教育研究的根本大法,坚持这一思想方法,是语文教育研究的根本出路之所在。

张志公(1918—1997),河北省南皮县人,1918年11月生于北京。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1954年,经中央批准,中国教育部确定中学语文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委托吕叔湘和张志公主持编写汉语教材。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设成立汉语编辑室,张志公调入出版社,并首任汉语编辑室主任。“文革”期间他曾上“五七干校”,研究、编辑及教学等工作均被迫停止。

“文革”结束后,1977年参加全国统编教材工作会议,重新参与编写教材。张志公几十年来一直重视研究工作,从50年代起就活跃在语言学界和语文教育界,在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语文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研究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性。

一、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语文性质、语文教育、语文训练、语文教改、语文教法、教材建设,研究方法。本书不一一加以详细阐述,仅选择了张志公先生较为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具有创造性的五种成果作了阐述。

其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张志公先生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语文这个工具,又不同于一般的工具,一般工具与它的工作对象是分开来的,而语文这个工具与被反映的内容是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工具”仅是一个比喻而已,语文是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一定情感志向的工具。说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并不是否定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文因素是作为“工具”的语文的内容之一,换句话说,语文这个工具是人文性内容的载体

其二,关于文道统一的问题。张志公先生认为,这是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结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是颠扑不破的。古人对于“文”(语言文字之学,辞章之学)与“道”(他们所理解的正确思想的总称)的关系非常重视。历来有过种种说法,诸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等,但归纳起来“道”是根本的,然而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不可偏废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道统一”也应该现代化。“文”要现代化,“道”也要现代化,“统一”也要现代化。“统一”,不是“文+道”,也不是“道+文”,而是文中有道,道中有文。就文与道的内容来看,“文”就是“工具性”的体现,“道”就是“人文性”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也是“文道统一”的具体内容。

其三,作为语言学家的张志公先生,一直十分重视文学教育。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与原则。特别是在他晚年主编的初中《语文》中,创造性地提出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双线推进”的模式,对于解决长期以来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的矛盾问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其四,张志公先生对于唯物辩证法情有独钟,反复强调唯物辩证法是语文教育研究的根本大法,坚持这一思想方法,是语文教育研究的根本出路之所在。对于唯物辩证法,他不仅身体力行,而且不断结合语文教育研究的实践,深入阐发,加以具体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原则”“科学原则”(即科学理性)“三实原则”这三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张志公先生对于名词术语的争论,他不感兴趣。他认为,对于有些名词术语,争论三年五年也争论不出名堂来,与其这样无谓的“务虚”,坐而论道,不如深入实际,扎扎实实解决些具体问题。他还强调,在学术问题上,应该坚持“和而不同”。而不应该“同而不和”;不要搞绝对化,不要有片面性,更不要有门户之见,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观点,要互相融合,取长补短。

其五,张志公先生对语文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我国的语文教育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致用化的主张和途径,设计出一系列的方案,并作出具体的论述。

二、张志公的语文教材观

1984年在课程教材研究所召开的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上,张志公先生以《一个初步设想的粗线条的轮廓》为题,系统阐述了对语文教学改革方案的设想。对语文教学结构的论述,对语文教材建设的论述,是这个设想的主体内容。他认为语文课应当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并指出“这里所说的知识系统是指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他具体解说了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的特点和构成;他还提出了这样的主张:“进入初中之后,应当并且完全可以像其他各门学科一样,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先导,并以知识系统为序,组织全部语文课。”并且,张志公先生在对教材的选择上也十分重视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吸收[8]

编写初中《语文》教材,是张志公先生对我国语文教学基础教育的重大贡献。张志公初中《语文》教材有如下特点:

(一)创造性的双线推进结构

应当说,双线推进结构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点。所谓双线,一条线是实用语文能力的训练,一条线是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

第一条线,以实用语文知识为先导,根据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话训练、说话训练的要求,组合成多个层面和多种形式的训练项目,渐次推进。通过系统训练,形成扎实的,符合大纲要求、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实用语文能力。

第二条线,学习文学知识,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行文学教育。充分重视文言课文的文学教育功能,而不以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为目的。初中阶段,文学教育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能够正确理解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够初步欣赏文学语言的美和表达效果,初步了解各种文学手段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二)重视知识的先导作用

张志公先生曾批评传统语文教学“忽视知识教育”。张志公先生提出的“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思想,阐明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即语文能力的养成不能离开知识教育;阐明了实践与能力的关系,即语文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更阐明了知识作用于语文实践的方式,即用知识指导读写听说实践活动。重视知识的作用,重视知识的先导作用,是张志公《语文》教材又一重要特点。教材把重点放在:以知识为先导进行阅读实践,养成阅读能力。

用来指导阅读实践的知识,主要是方法性知识。这种知识的特点是,具体指导阅读方法,不仅指导“怎样做”,还指导“怎样想”,即在指导技能操作方法的同时,指导思维操作的方法。例如,《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第一册第四单元知识短文)介绍了抓住段落中心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抓中心句,第二种方法是自行概括。

用来指导阅读实践的另一类知识,是规律性知识。例如《直白与含蓄》(第五册第三单元知识短文)中谈到的什么情况该直白,什么情况该含蓄,就不是个“方法”问题。这类知识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从阅读实践中体会、领悟运用语言的规律,进而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

此外,还穿插安排了一些技能性知识,如《怎样圈点勾画》《怎样写读书笔记》等。

(三)科学求实的训练设计

前面说过,通过训练培养能力是志公先生的一贯主张。科学求实的训练设计,是其教材的又一特点。教材采用广大师生熟悉的“单元”作载体,设计了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等序列。

三、张志公的语文教法观

(1)主张教学方法的中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张志公先生认为当时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讲风太盛,无用功太多,教学方法单一。譬如讲读课文,总是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划分段落、分析讲解、归纳中心,然后是写作特点,篇篇如是,一个模式,使学生味同嚼蜡。本来是一篇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的作品,被教者繁琐的讲解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零部件——知识点,其间的血脉贯通、气韵流动全被破坏了,文章的精髓与灵魂不见了,哪里还有情感的陶冶可言!对此,他指出:“教学方法的中心目标在于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自己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对学生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能动的、能思考的对象”,要想办法,“迅速有效地打开学生的脑子,让它动起来”。

(2)主张语文教学方法要科学化。关于语文教学方法,张志公先生主张:“要科学方法,要模式,但不要模式化。”怎样才能使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呢?他认为:“语文教学的规律源于语言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应当把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放在一个科学的基础上,使方法合乎客观规律。凡合乎规律的方法就有效,按照这种方法去教学,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否则,就会降低教学效率。

(3)主张语文教学方法要现代化。关于这一问题,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方法论〉序》中论述得相当精辟。在这篇“序”中,他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现代化教学方法要求“大面积,高速度”。二是强调教学方法最本质的功能是要适应现代科技信息社会,培养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和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的人才[9]

在20世纪60年代,张志公先生关于作文教学的论述是比较多的。从写作教学的目的要求到读写关系,从作文命题到批改评分,从文章结构到用词造句,他都有启发性的、较系统的论述。张志公先生说:“讨论中学的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而不是专门从事写作的文艺创作能力。”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作文教学中就产生了一些偏向,过分追求文艺性,究其原因,与对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有关。

本章注释:

[1]夏丏尊文集(第二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天津市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改进[J].语文学习,1959.3

[3]吕叔湘语文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吕叔湘语文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吕叔湘语文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吕叔湘语文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吕叔湘语文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胡羽.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