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招聘会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下的创新发展

校园招聘会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下的创新发展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合外联”在国内首开了高校联合培育就业市场的先河,它体现的核心思想就是竞合。为了充分占有市场,东北师大在市场开发环节中加入了“排查”原则。经过有效“排查”,往往会有大量的用人单位来到学校参加校园招聘会。

记者:每年年底由东北师大举办的东北高师校园招聘会被誉为吉林省“四大盛会”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被媒体誉为“东师现象”,请问咱们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呢?

李忠军:东北师范大学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在于我们利用十几年的时间,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实践,建成了一个以“定位、品牌、竞合”理念为指导的特色市场体系。截至2006年底,学校就业市场已触及全国30个省、408个城市的22081家用人单位;2004年9月,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评选全国就业和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138家,东北师大是教育系统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在每年年底由东北师大组织的东北高师洽谈会上,1500余家用人单位和2万多名毕业生云集一堂,洽谈会被誉为吉林省“四大盛会”之一,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连续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被新闻媒体誉为“东师现象”。我们认为,不能就办校园招聘会而办校园招聘会,而必须要把校园招聘会建立在构建学校的就业市场体系下。东北师大就业市场建设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是学校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市场、培育市场、构建特色就业市场体系的结果。

记者:那就是说要想办好校园招聘会就要构建好学校自身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了?我国高校市场化构建不久,咱们东北师范大学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李忠军:是的,校园招聘会仅仅是一场或几场,是短暂的问题解决型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手段;而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是一场稳定的持续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案,拥有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效果是持久的有针对性的,是一劳永逸的。东北师大在构建毕业生市场体系上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这都得益于我们的思想转变和观念变化,毕竟思想引导行动,具体来讲,我们的指导思想有三个:

第一,定位思想。东北师大的市场定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市场定位,即学校数十年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二是毕业生的市场定位,即国内基础教育的中高端市场,主要指全国各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的重点中小学;三是就业工作的市场定位,根据学校的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工作并不以提升毕业生就业人数为终极目标,要最大限度地优化就业结构,并以就业为媒介打造学校品牌、拉动学校办学、实现学校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第二,品牌理念。我们认为,高校要打造一个优秀的市场品牌既要不断提升毕业生培养质量,也要准确凝练总结学校与毕业生的核心优势,并以多种方式持续对特定市场进行宣传。近年来,东北师大以“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为特色,坚持面向社会抓培养;同时每年实地走访100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35000封邀请函,每到新年还给用人单位寄去专门制作的精美贺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品牌宣传。

第三,竞合思想。2001年,东北师大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内合外联”的就业工作战略,其目的在于通过“内合东北高师、外联用人单位”,打造教育人才的“大超市”,以规模造市场,实现东北高师院校的竞合共赢。“内合外联”在国内首开了高校联合培育就业市场的先河,它体现的核心思想就是竞合。6年来,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截止到目前,协作院校从成立时的17所增至28所,涵盖了东北地区的全部高师院校,毕业生也从当时的24000名增加到了5万余名,拉动了东北28所高师院校的就业率。

记者:举办一场成功的校园招聘会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尤其在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上运作校园招聘会更是前所未有,在这方面,东北师大都做了哪些基础准备工作?

李忠军:是的,为了办好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会,我们每年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来讲有两点:

一是对用人单位排查锁定。由于毕业生数量多,层次相近,当前高校各自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很不稳定。为了充分占有市场,东北师大在市场开发环节中加入了“排查”原则。即学校依据市场定位与形势圈定市场范围后,要对入围的所有用人单位市场进行“地毯式”开发。2006年秋季,东北师大经过仔细调研,将2007届毕业生就业市场集群确定在了全国24省的1000余家用人单位。9月、10月间,学校先后派出15个市场开发小组对范围内的每一家用人单位进行了登门走访与邀请,一一“排查”。

经过有效“排查”,往往会有大量的用人单位来到学校参加校园招聘会。能否使其成为“回头客”的关键在于让用人单位对招聘过程的满意度。这不仅在于学校的毕业生培养质量,也取决于招聘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东北师大对所有来访的用人单位提供“一条龙”式的免费招聘服务,保证全面。从接送站到食宿安排、从洽谈到签约,保证招聘活动畅通无阻;对来访用人单位实行“五星级管理”,突出重点。根据用人单位地域、性质、层次及与学校的关系、渊源,将用人单位分级评定,星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等次越高。

二是对外搭桥对内联动。我们认为,东北师大的就业市场工作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培育市场、输送毕业生,更要服务学校办学。东北师大通过就业牵线搭桥,在全国选取了10个重点城市与东北师大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访问学者、骨干教师研修、科研合作、教育信息化资助、毕业生实习等项目上开展全面教育合作,为学校办学开路。2005年4月25日,校长史宁中教授与温州市市长刘奇在《东北师范大学与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合作协议》上签字。这标志着东北师大与温州市等10所中心城市的校市全面教育合作正式启动。

为了充分拉动学校办学,东北师大建立了一横一纵两个联动机制。横向联动机制是指将学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招生数量、专业设置、培养规格、教学评估相挂钩,提高就业与招生、培养的相关度,真正做到“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如教育管理和教育学等专业,由于近年市场需求减少,学校及时调整了招生计划,隔年招生。纵向联动即建立五个责任制,即由校长对全校学生就业工作负总责;院长对全院学生就业工作负总责;系主任具体负责本系学生就业工作;研究生导师除了培养研究生外,还负有为所带研究生联系单位、推荐工作的责任;所有专业教师都负有推荐毕业生的义务。五个责任制形成了全员抓就业的工作局面。据统计,近3年来,由专业教师推荐的就业单位占所有用人单位的近20%。

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保障是实施开展所有活动的关键和基础,2003年9月,学校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并本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配备中心工作人员。中心成立之初即站在高起点上,中心的12名工作人员中,有3名博士,9名硕士研究生。他们的专业覆盖了人力资源、法律、教育、计算机等与就业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12人全部获得了国家“职业指导师”认证。这样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工作队伍充分符合了就业形势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确保了各项工作的专业化。与全国其他大学生就业中心相比,中心体制顺,正处级建制,独立运行;中心人员配备充足,完全按照国家教育部1∶500的比例要求,配备12名工作人员,副主任以上3人;中心保障有力,按照学费的1.5%划拨经费,年经费投入200万元,中心办公面积2000余平方米。这些工作条件充分保障了就业工作的专业化运行。

记者:东北师大对就业确实投入了不少,按照您的观点来看,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是成功举办校园招聘会的关键,东北师范大学在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上都有哪些具体行动和做法呢?

李忠军:为了构建东北师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每年我们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

一是市场研究与战略规划。东北师大每年定期研究、分析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与走向,统计、分析全国与本校就业市场情况相关数据,研究国内国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问题和前沿课题,为就业工作提供科学、理性的指导依据。2006年9月,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形成了《东北师范大学2006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白皮书》,科学描述了学校2006年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市场状况。在市场研究的同时,学校还会依据市场研究分析结论,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中长期就业市场开发战略和具体市场组织、开发计划。

二是市场组织动员与开发。东北师大的就业市场开发以实地走访为主要形式,“中心统筹,全员参与”。上到学校书记、校长,学院书记、院长、学院党委副书记,下到就业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各年级辅导员,都会被编到各个市场开发小组。市场开发的主要特点是“排查”,即依据市场定位与形势圈定市场范围后,对入围的所有用人单位进行“地毯式”开发,巩固既有市场,寻找、挖掘潜在市场。仅2006年秋季,学校就斥资30万元,走访了全国24个省份130个城市的1000余家用人单位。东北师大多年来在就业市场中建设“十百千工程”,与重点就业市场开展长效合作,深化学校与市场的联系,实现双方利益的“捆绑式”发展。其中,“十”即指通过就业牵线搭桥,在全国选取十个重点城市与东北师大开展全面教育合作;“百”指东北师大在全国建设的百所重点城市就业基地;“千”指学校在全国建设的千家用人单位就业基地。

三是分阶段市场开拓。学校根据市场特点,通过走访、电话、信函在每年若干阶段把不同规模、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组织起来,系统地为毕业生提供招聘服务。目前东北师大每年分四个阶段组织市场:11月专门邀请中高端市场,组织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精品洽谈月”活动;12月上旬组织东北28所高师院校毕业生联合洽谈会——“教育人才大超市”;第二年春季主要针对考研落榜生和非师范毕业生组织“春季洽谈月”;5月—6月针对少数有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毕业生开展“一对一推荐”活动。据统计,为了有效组织市场,学校每年要向用人单位打5万余个邀请电话,发放35000封洽谈活动邀请函。

四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作用。在就业工作中,东北师大坚持“两线作战、内外并举”的思想,在对外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充分发动全体学生体验就业市场,转变择业观念。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探索出了一条“体验式”就业教育的特色就业指导道路。“体验式”就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维体验”。一维为角色体验,主要通过岗前“预就业”活动提前体验职业感觉,验证、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二维为过程体验,主要通过选拔“一使三助”(就业形象大使、就业市场助理、就业指导助理和就业信息助理)、组织“职场论剑”招聘大赛,让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招聘与就业工作全过程,提高自身择业技巧;三维为环境体验,通过组织“走进名企名校”活动和选拔“就业市场专员”,帮助毕业生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准确自我定位。

五是积极利用信息服务。为了保证供需双方信息畅通、顺利对接,东北师大为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了多种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手段。首先,在就业信息传递途径上,学校推出了手机上就业网与手机短信定制就业信息的“手机双服务”,将毕业生从计算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随时随地获取招聘信息。其次,在网上无形市场建设方面,学校推出了网上视频面试、毕业生视频简历、搜师引擎等多种信息服务方式,真正把市场搬到了互联网上,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与用人单位。

发展至今,东北师范大学已经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定位、品牌、竞合”三种核心思想为指导,由市场研究与战略规划、市场开发、市场组织、学生发动、信息服务五项措施构成,以“排查·锁定”“搭桥·联动”“人员·保障”为特色,符合本校校情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是动态的,没有永恒的市场。在大家的支持下,东北师大就业市场工作还会一如既往地创新和发展,努力再上新台阶。

《中国大学生就业》记者 王兴权

【注释】

[1]《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