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国防历史概况分析介绍

中国国防历史概况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不屈不挠的国防建设和斗争的历史。(一)中国古代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开始,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止为我国古代国防历史时期。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此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

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不屈不挠的国防建设和斗争的历史。中国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千多年的国防历史,犹如一位巨人,它有过声威远播,威震欧亚,天下归附的荣耀;也有过引而不发,积贫积弱,强虏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鳞伤,山河破碎,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长期迷醉,有国无防的不安和困惑。

(一)中国古代国防

从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开始,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止为我国古代国防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出自强不息、前赴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尚武、文治武功的优良传统。

1. 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随着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形成了诸如“足食足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基本成熟。随后的汉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此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宋朝清朝前期,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初期采用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治方针,结果导致重文轻武,国防衰落。宋仁宗时期,开办了“武学”,后又设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更高层次,甚至出现文人谈兵、武人弄文的局面,大量军事著作面世,军事思想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在这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王朝为提高国防能力,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形成了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国防斗争策略和思想,概而言之就是“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消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出现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2. 兵制建设

兵制,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兵制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据史书记载,奴隶制王朝夏建立后,奴隶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平息被征服民族的反叛,抵御外族侵扰或继续征服周边的氏族,夏朝统治者组建了由少数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担任王室警卫。一旦发生战争,便临时征集平民组成军队,贵族的卫队就是军队的核心和骨干,这种贵族卫队就是夏朝最初形式的国家军队,也就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

到了商朝,据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看到,已经有“王作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国家军队已经有固定的编制——王师。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不断扩大,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在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已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同时西周已有“宗周(今西安西南)六师”,“成周(今洛阳东北)八师”之说。六师、八师的出现,说明西周已经出现常备军。部队的编成也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有虎贲、甲士、车兵、步卒、厮徒等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加,各国又出现了军的编制,多数编为左、中、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战车二百乘左右。军事领导体制上也出现了将相分职,在国王之下,文职称相,武职为将,相议政、将领军,并且出现以将为统帅组成的军事机构。同时,随着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铁兵器已大量应用于战场,使军队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发展,步兵从车兵的依附地位中解脱出来,成为一支独立的兵种,在战争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继车兵、步兵之后,春秋战国时期还产生了骑兵,并成为战场上的一个重要兵种。在有的诸侯国,为了战争的需要,水师也成为能独立作战的兵种。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全国有了统一的军队,并形成了由京师兵、郡县兵、边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京师兵,类似现在的野战部队或战略机动部队,由皇帝直接指挥调遣;郡县兵,类似现在的地方部队,部署在各郡县,维护地方政权;边兵,主要部署在边境地区,类似现在的海防、边防守备部队。

秦朝以后,汉承秦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兵役制度进行了更改,根据作战空间又进行了陆、海、空军的分工,但武装力量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中央部队、地方部队、边防部队这三种基本类型。

3. 国防工程建设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为保卫诸侯王朝既得领土的安全,防范少数民族的侵扰和抵御外国势力的入侵,封建王朝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1)城池。大多数城池都是由城墙和护城河组成,依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围。城墙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采用土石或砖等材料。而护城河则是人工开凿一条壕沟,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以阻止攻城者进入,这是古人在防御手段上对水的妙用。

(2)陆防。著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民族内部纷争中,分裂的各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修建起来的巨大的国防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建筑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国防,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连为一个整体,形成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的宏伟工程。后经各个朝代的多次修建,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行经十省一百五十六个县域,全长八千多公里的长城。历代还沿着长城一线设置重镇,驻守重兵,边防线上一旦有事,即可机动作战。

(3)海防。我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比陆防晚一千多年。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

元朝末年,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封建领主下面失意的武士、浪人、商人等形成了庞大的海盗队伍(史称“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到了明朝初期,倭寇的侵扰活动日益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置卫、所,建立水军,有效防御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入侵和骚扰。

明朝中期以后,朝政腐败,边防松弛,中国沿海地区倭患达到了高潮,倭寇流窜数省,并深入内地,甚至攻掠到芜湖、南京。直到1561年,严嵩专权结束,抗倭斗争才取得了进展。其中最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江组成“戚家军”,在沿海地区构筑水城,编练军队。在与倭寇的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九战九胜,并先后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于1566年彻底平定了倭寇,使海防得到巩固。

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的基础上,逐步在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包括海岛要塞、海口要塞、海岸要塞和江防要塞。当时著名的海岛要塞有长山、舟山、澎湖等,海口要塞有虎门、温州、镇海、吴淞、大沽等,此外还有一些海岸要塞和江防要塞。除了建有这些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还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但是,随着清政府的腐败,到清朝中期海防也日渐虚弱。

(二)中国近代国防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中国近代国防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百多年间,随着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衰落,中国国防每况愈下,中华民族屡遭外敌侵略欺侮。这一时期的国防史,是一部遭受民族耻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列强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史。

1. 清朝后期的国防

1840年至1911年间,中国国防衰败,强敌入侵,中华民族受尽欺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开始落后于当时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从国防上看,还是巩固的。

18世纪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国防力量由盛到衰,到鸦片战争前夕,国防能力衰竭到了极点,将无斗志,兵不能战,军队装备仍然是古典式的大刀、长矛、弓箭以及少量的鸟枪、火绳枪和用黑色炸药发射的铁炮;作战方法仍采取以往方阵形的密集整体冲杀;作战指导仍采取骑射为主的思想。相反,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军队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作战方法上广泛运用“线式”散兵战术,作战能力大大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弱肉强食,中华民族屡遭外敌侵略和欺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中国五次战败,先后有英、法、美等20多个国家践踏我国领土,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5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共赔款2 700万元、白银7亿多两。列强的入侵,不仅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使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丧失殆尽。

2. 民国时期的国防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革命不彻底,仍没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帝国主义依然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为维护其在华利益,他们纷纷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是张勋复辟,各派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割据称雄,混战不休。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我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原是德国侵占);1915年日本又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此时,沙俄在北部趁火打劫,策划“外蒙自治”。英国也提出将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由英国统治的主张,在阴谋没有得逞的情况下,英国又在中印边境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18年段祺瑞又签约,将我国东北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并由日本掌握中国军队的训练权和警察权等。内忧外患,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破坏。“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充分暴露出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的厄运,激起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决心和勇气。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发展到新阶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自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卢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联合国民党共同肩负起救民族于危难的神圣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侵略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休养生息环境,中国共产党顺民心、从民愿,不计前嫌,准备与国民党第三次携手,合作建国。但蒋介石背信弃义,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四年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三)新中国的国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65年)。这一阶段,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物力、财力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赶超,国防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防建设方面,建立并健全了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和军事制度,确定了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国防体系基本完成配套,一些领域已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并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在国防斗争方面,先后完成了解放西藏、平息匪患、炮击金门等任务,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同时建立了边防和守备部队,加强了海防、边防的守卫。

在对外防御方面,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两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被动的自卫性战争,一是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二是1962年6月至11月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两场战争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最大限度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意味着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又一次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重振了中国的国威。

第二阶段(从1965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仍处于冰封期,导致国内的安全环境不容乐观:一方面,“左”的思想出现,使得对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作了过高的估计,军队规模也在短期内急剧膨胀;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力顶霸权主义压力,不放松对部队的建设和对尖端武器的研制和发展,组建了第二炮兵,成功进行了氢弹爆炸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活动。1969年3月,我国军队击退了苏联军队入侵珍宝岛的军事挑衅,取得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第三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中越边境有短暂的军事冲突外,我国所处的国际战略环境相对稳定,国防指导原则再次重新确立并被赋予新的涵义。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确定了国防建设的战略性转变。自此,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逐步走上现代化健康发展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