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网恋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网恋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2-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可以使他们摆脱网络恋情所产生的罪恶感、负疚感。也许,在网络空间中,人的这一“渴望”能够得到满足。

 一、心理原因:

1、人们对爱情的追求都是理想
人们对爱情的追求都是理想化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不可能得到一份自己想象中的,符合自己理想的并且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爱情,现实是我们不得不接受很多我们不想要的东西,遵守我们不愿意遵守的规则。 

在网络中我们的理想可以自由地实现,我们可以做现实生活中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或展现现实生活中遭到压抑的、很少表露的性格的另一面;或是建立一个完全自我的形象。当我们面对屏幕那边的他(她)侃侃而谈,甚是投缘时,我们都会把对方完美化,把我们认识到的他的其中的一个优点泛化到其他品质上,把它想象成理想的状态。即使有的人客观一些,也不可能进行负面的想象。

而在现实中,我们与人接触,往往是先通过对对方外形的认识与认可,才会更深入地去了解他(她)的生活、思想和灵魂。这个现实生活的爱情四重关系在网络上却并非如此,它要便捷得多,也直接得多!它可以绕过最初的两道关,直接地触碰到对方的思想、灵魂,而这种心灵的碰撞却是最具震撼力、最能够彼此产生共鸣的。在如此的网络环境下,自然会不断人前赴后继,不断憧憬、谱写着美好的网络爱情,谁都希望自己的恋爱是美丽灿烂的,至于悲剧没人相信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即使真的发生了,曾经拥有瞬间的永恒也会成为他们解释自己的悲剧的最好的、最时尚的理由。残缺的美在很多人现在看来更具魅力,更值得回味!


2、 无限可能的选择机会
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双方的选择朋友的范围多为自己的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选择的范围相对狭小。而网络却把五湖四海的人联系在一起,可以突破时空距离的限制去选择志同道合的交往对象,这时面临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武汉某所重点大学的一个女生,希望到新加坡去工作,在大三期间通过网络与新加坡的一个男孩子相识,后发展成了恋爱关系,毕业后如愿以偿,飞到了恋人身边。没有网络联系,这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事。


3、 神秘的感觉
发生网恋的人群中,已婚者的比例不小。这些已婚者多数是对婚姻生活有所不满,或是短期地发生了矛盾,但限于环境压力和选择的可能性,他们又不愿意解除婚姻关系。这种情况下网恋就成为他们暂时摆脱现实婚姻生活的烦恼提供最好的选择。
在这样的关系中,他既可以尝试新的恋爱感觉,又可以不负责。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我并没有做出什么伤害到我爱人的实际行为,最多只是进行了精神场面的交流罢了。这样可以使他们摆脱网络恋情所产生的罪恶感、负疚感。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心灵交流比通过电话交流更亲密,也更富启发性,两个人既不用装腔作势,也不必瘙首弄姿。在网上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远比在互联网以外的世界中容易得多,而且,不得不没话找话、努力摆出最佳形象以及拼命追求语出惊人等常见的压力全都不复存在。这种方式使得像婚外情等现象不会被轻易地抓住行为把柄,相对来说安全许多,而从心理层面的满足感来说,网上网下并没有多少差别。

 

4 网恋的魅力
除了来自上面分析的以外,还有更深次的原因:
其一,浪漫心理。可以说,好奇心、宣泄和对浪漫的追求与幻想,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的东西,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如此。然而,在现实中,社会条件和社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这些天性。网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宽松的空间,在这里,即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压抑,同时又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更加大胆热烈;没有任何实际的接触,就可以凭直觉想象来塑造对方,反把自己理想的美统统赋予了他(她)。这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流连忘返”、“次次失望次次望”的重要原因。
其二,需要的满足。开创“第三思潮”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由低到高有7个层次的需要: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求知需要,六是美的需要,七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没有摆脱贫困的时候,总是把物质需要的满足摆在第一位。但人的物质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人就会追求归属和爱。马斯洛写道: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并且以新的中心,重复着已描述过的整个环节。现在,个体空前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爱的人、妻子或孩子,也就是说,他一般渴望同人们有一种充满深情的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出努力。他将希望获得一个位置,胜过希望获得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东西,他甚至可以忘掉,当他感到饥饿的时候,他把爱看得不现实、不必需和不重要了。此时,他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在遭受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


二、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虽然经济发展了,但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同时加大了。市场经济使利益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都在算计其中的利弊得失,甚至爱情也要放在利益的天平称一称。这样,人们在现实空间中的感情交流缺乏安全感,心灵得不到寄托。再加上来自个人的、家庭的、学习群体的和社会的种种问题,使人更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对归属的爱的需要,对精神家园的眷恋。正如马斯洛指出:我相信我们的社会的流动性,传统的团体的瓦解,家庭的分崩离析、代沟,持续不断都市化以及消失的乡村的亲密、还有美国式友谊的肤浅加剧了人们对接触、亲密、归属的无法满足以及对战胜目前广为蔓延的异化感、孤独感、疏离感的需要……如果一个好的社会要发展、要健全,它就必须满足人的这一渴望。
也许,在网络空间中,人的这一“渴望”能够得到满足。现实世界中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情感原则在网络空间中受到相当程度的否定和藐视,凭借语言和符号展示自身个性、能力和魅力,来吸引和征服异性正成为网恋的游戏规则。于是,人们就把对物理空间的依赖转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希图在那里找到真正的爱情表达和交流,以全身心投入到一种纯粹爱情的状态中,使自己被压抑的情感即得到宣泄又不暴露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这种愿望一旦受到某种诱发,或有过一次朦胧的体验,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网恋者明智这种恋爱很可能没有什么结果,却仍乐此不疲,越陷越深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