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要素与功能

基本要素与功能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基本要素与功能一、社区的概念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社会群体或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西方社会最为常见的是
基本要素与功能_社会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基本要素与功能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社会群体或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本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社区是社会学家使用最多的术语,同时,也是概念上最复杂、歧义最多的术语之一,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G.A.希勒里(G.A.Hillery)就收集了有关社区的94个定义并作出结论:“除了人包含于社区这一概念内之外,有关社区的性质,没有完全相同的解释”。[1]美国社会学家内斯比特(Robert A.Nesbit)认为:“社区是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学单位概念。毫无疑问,社区的重新发现标志着19世纪社会思想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其他任何概念都不能如此清晰地将19世纪与前一时代,即理性时代区别开来。”[2]社区概念的多样化,是由理论的多样化、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应用实践的多样化造成的。

社区这个概念渊源于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会学名著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在滕尼斯的理论框架中,滕尼斯的社区概念体现了一种共同体的价值取向。“社区是一定人们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到的……社区是社会功能和社会结构二者合并起来的社会体系”,[3]“社区的成员在社会关系上是相互依赖的……他们共同参加讨论并作出决定……最后大家共同参与规定和培育社区的实践活动”,[4]滕尼斯的社区强调一种强烈的休戚与共的人际关系,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和社区情感。在滕尼斯眼中,社区由一种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彼此关系非常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

帕克(R.E.Park)是最早定义社区的美国社会学家之一,帕克和他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同事们把社区建立为美国社会学的中心概念。美国社会学家R.E.帕克等人赋予了社区以地域性的含义,在帕克早期所定义的社区的概念中,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社区的基本特征,是这么构想的,就是指一定地域有组织的人口;多少完全扎根于它所占领的土地,即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与他们赖以生息的土地密切联系;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里,这种关系与其说是社会的,不如说是共生的”。[5]可以说,帕克的社区定义包括:①一定地域有组织的人口;②多少完全根植于它所占领的土地;③个人生活在互相依赖的关系里。[6]伯纳德(G.Bernard)和桑德斯(Irwin T.Sanders)将社区的定义概括为三种:①社区是居住于特定地区范围的人口;②社区是以地域为界具有整合功能的社会系统;③社区是具有地方性自治自决的行动单位。因此,从国外不同学者的社区定义中可以发现,社区包含了地理区域、共同联系和社会互动三个要素,[7]更具体地说,社区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地域、人口、社会关系、互动、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

在我国,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则呈现出“表述不同,实质相近”的特点。1984年,费孝通先生对社区的表述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方明在他的《社区新论》一书中指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袁方在1990年也指出: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可见,人们在概念的理解、定义的确定方面各有不同,但大都同意在地域意义上使用社区一词。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中国的社区作了如下定义: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回顾社区含义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社区的含义。

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域或聚集场所,地域或集聚场所是社区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第二,社区都有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并具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群体,人群是社区的主体。

第三,社区都有一个能够维护该地域和群众公共利益与秩序的管理机构,秩序与管理机构维持着社区生活关系的协调。

第四,生活于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则是维系社区成员关系的精神纽带。

近几年,传统的社区定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学者在定义社区时提出了不同的社区类型,威尔莫特在给社区定义时提出了“利益社区”的概念,他认为社区既可能是地理性质的社区,也可能是“利益社区”,在利益社区中,把人们连接起来的是某种非地方性的因素,这种因素可能是相同的少数民族、妇女、支持同一个足球俱乐部,成员之间相互依恋和互动,作为社区工作者可以把无家可归者、酗酒者、遭遇家庭暴力的妇女和残疾人士连接起来并在一定意义上把他们组建成社区。也有学者提出了想象社区或者虚拟社区的概念,著名学者Benedict Anderson提出了想象社区的概念,强调所谓存在于相同条件,包括历史、文化、喜好或生活习惯而形成的社区,可能只不过是一种想象,社区内涵存在于彼此成员心中,是经由成员彼此的解释而赋予其意义的。在Benedict Anderson那里,社区取决于修辞学中强调的语境(context),语境包括上下文、情景、个人记忆、经历等,社区原本并不存在,它是被塑造、裂解、转化且被刻意制造的共同体——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由不同的人群与土地的组合,想象并创造出来的政治空间。[8]“社区”带有“历史的现实”,特别是关联到在当今本土运动推波助澜下从中被激发的意象,因此必须从其特定的历史脉络中理解,方能掌握“社区”这个名词下的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换言之,这个矛盾需从语境中解析。

二、社区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学者,对社区性质的认定和分类有不同的标准。西方社会最为常见的是以社会关系特点、地理范围、主要生计方式或功能及综合各种指标或变量为分类标准。德国学者滕尼斯曾把社区分为三类:一是地区社区,也称地理的或空间的社区。邻里、村庄、城镇等为其代表;二是“精神社区”,这种社区包括宗教团体和某种职业群体等。三是亲属社区,也称血缘社区,即由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构成的社区。在这里,划分社区与社会、划分三类社区的主要衡量标准是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中的感情因素。

美国学者帕克则认为,划分社区的主要因素应是人口聚集、生态体制、经济组织、文化和政治体制、地理环境等。美国社会学家区分社会与社区的主要标准是两者内各社会成员间的社会关系的异同。齐摩尔曼则根据地理范围将社区分为地方性与世界性两类。地方性社区内的人把社会看做我属团体,认同感强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多层面的基础上,且比较牢固,大家都不太喜欢变迁。世界性社区则相反。雷德菲则以生活方式作为社区分类的基础和标准。他认为,社区是介于民俗型与都市型之间的连接带,每一社区都有逐渐从民俗型演变为都市型的特点。他将划分社区的标准分为五个方面:一是人口的同性质与异性质;二是居民的孤立性与移动性;三是文化的组织性与解然性;四是社会的神圣性与世俗性;五是行为的集体性与个人性。他所侧重的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的过渡的衡量标准。赛乔伯格则依据都市社区的区位与社会生态、经济和社会组织等因素将社区划为工业前的都市社区与工业性的都市社区。瓦纳则以社区自主性的有无及大小作分类根据,将社区分为自主性社区与非自主性社区两类。在社区研究中,社区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按主要功能划分社区类型。尽管社区是其成员多种活动的综合体,并且具有多重功能,但在这些活动和功能中,有的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使得该社区在整个社会的分工合作格局中扮演着某种特殊的角色,发挥着某些特殊的功能。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社区内占主导地位的活动或社区发挥的主要功能,把社区划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等类型。其中,所谓经济社区是指绝大多数社区劳动力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主要表现为经济共同体的一类社区。如果再按生产经营活动的种类对经济社区进行划分,还可细分为工业社区(以从事工业生产为主的社区)、种植业社区(以从事种植业生产为主的社区)、林业社区(以从事林业生产为主的社区)、牧业社区(以从事牧业生产为主的社区)、渔业社区(以从事渔业生产为主的社区)、商业服务业社区(以从事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社区),等等。政治社区主要是指全国和省、市、县等行政区域的管理机关所在地,例如首都、省会、县城等,它们分别是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另外,也可以把城市中各类党政机构的聚居区看做一个局部性的政治社区。文化社区主要是指教育、科研、文化艺术单位比较集中的社区,例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等等。军事社区是以军事活动和军事设施为主体的社区,例如较大规模的军营、军事基地等。不过,按主要活动和主要功能对社区进行分类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有些社区既有较强的经济功能,又是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甚至还是文化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多方面的。

二是按规模大小划分社区类型。社区规模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的多少,地域面积的大小等,而往往又把人口数量作为最重要的测量指标。据此,我们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大型社区、中型社区、小型社区和社区,等等。其中,所谓巨型社区是指人口聚居的数量很多,地域面积很大的社区。而社区则是指人口数量很少,地域面积也比较小的社区。就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不妨把上百万人口尤其是数百万人口的城市看做巨型社区;把几十万到上百万人口的城市以及相当于这一规模的市辖区看做大型社区;把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以及相当于这一规模的市辖区、居民区看做中型社区;把拥有几万人口的居民区、小城镇、集镇区以及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等看做小型社区;把农村中的村落和城市中的居委会辖区共同体等看做社区。如同按主要活动和主要功能划分社区具有明显的相对性一样,按规模大小划分社区也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其分类标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三是按形成方式划分社区类型。①自然性社区。现实中的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扩展而形成的,具有自然的社区边界,常常以河流、湖泊、空地、山林等为标志。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农村中的自然村。这种自然村是社区居民世代繁衍、共同生活的结果,他们往往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法定性社区。有些社区是人为规定的,主要是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社区看做法定性社区。例如城市中的区政府辖区共同体、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居委会辖区共同体,以及农村中的村委会等。法定性社区的边界主要是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又是以自然性社区为基础的。这样就出现了自然性社区与法定性社区相重合的现象。例如,农村中的许多自然村同时也被划定为村委会,一个小城镇同时也是建制镇,等等。法定性社区一般都有相对规范的行政管理机构,是党和政府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中、小、微型法定性社区还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可操作性单元

四是按照农村—城市边疆理论的标准划分社区类型。①农村社区。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民所形成的区域范围。社区成员的同质性强,关系密切,流动性小,其社会心理受家庭影响大;结构要素比较简单,物质条件比较薄弱。②城市社区。指在城市区域内,由各种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群所组成的区域范围。其特征表现为:人口密集,异质性强;成员关系既复杂又松散,其心理受社区组织和社区外的环境影响大;结构要素复杂,物质要素齐全,管理水平较高。③集镇社区。指由生活在集镇范围内,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所形成的区域范围。具有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过渡的特征。它的人口要素与城市接近;结构要素和社会心理要素与农村社区的特征相类似;物质要素则界于这两类社区之间。一般而言,城市与乡村社区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两大类社区,区分的标准也比较统一、明确。人口聚集规模的大小、行动区域概念与行政阶层、区位结构、主要功能与功能特点、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为常见的区分标准。比较困难的是城乡社区的再分类。例如,就规模大小而言,即人口数量与空间大小方面,有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与小型城市之别;就行政阶层而言,城市有首都、直辖市、省辖市或特别行政区域的都市、集镇等不同类型;就区位结构而言,有国家性城市、区域性都市和区域内生活圈的中心都市等。还有大都市社区与都市社区的区别;在大都市社区中又大致分为内围都市和卫星都市或外围地。在内围城市中又常常包括几个不同类型的小社区,如市中心商业区、住宅区、贫民区等;就功能特点而言,城市可以分为政治性的都市、商业性的都市、交通要道都市、旅游观光都市、农产品集贸都市及手工业都市等。其中交通要道都市又有海港、河港、空港或陆路交通的都市之别;就地理位置而言,可以分为绝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关系的方位两种。就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而言,可以分为工业前都市与工业后都市两种。

五是按照社会生产力和时间因素划分社区类型。①传统社区。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社区残余形式,它具有前资本主义时期存在的社区的某些特征。这类社区在发达国家已不多见。②发展中社区。它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既保留了前者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后者的许多内容,我国的许多集镇和乡村都属于这类社区。③现代社区。指那些现代城乡融为一体,成员的生活与工作穿梭于城乡之间的社区。这类社区主要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

三、社区构成要素

所谓社区的构成要素,是构成社区的主要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不存在充分条件下的派生关系,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交织成社区生活的丰富图景。社区构成要素分析是研究社区、剖析社区、认识社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根据社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构成:

一是地域要素或者区位要素。一个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即社区具有一定的相对明确和有限的地域边界,它是社区居民活动的依托和基本前提,社区是地域性的社会,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必须占有一定地域或边界,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区域,正是由于考虑到了地域空间因素,社区研究才与社会学的其他研究区分开来。因此,不论是从社区要素构成的客观性讲,还是从社区概念的重要性讲,地域都是头等重要的因素,没有地域要素,社区就不可能存在,没有一定的地域空间也就无所谓社区。克里斯滕森(Christenson)和罗宾逊(Robinson)指出,“社区是一群居住在同一地理位置的人群,他们相互互动,具有心理认同”,R.E.帕克、伯纳德(G.Bernard)、桑德斯(Irwin T.Sanders)等人在定义社区的时候都强调社区是居住于特定地区范围的人口。社区地域的概念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还包括一些人文因素,是一种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复杂结合的人文区域,包括很多内涵,如地形、地质、生态、界限、规模以及代表相对位置的区位情况等。区位是指社区中的人口及其活动的空间分布,在社区中,人口及其活动的空间分布是有规律的,某些活动往往集中于社区的某一特定部位,逐渐出现了活动与生活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社区内形成了不同区域,如自发形成的菜市场,集市,体育运动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在现代城市社区,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土地的利用形式也比较复杂,形成特定的功能分区,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及娱乐区等。城市社区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点,决定了社区区位建设和管理的复杂性。[9]

二是人口要素。在诸要素中,人口可以说是构成都市社区的第一要素。任何社区的存在都必须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前提,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社区的先决条件,仅仅有地域范围而没有人群的区域概念是非社区概念,换言之,没有人群,社区就没有了对象和主体。社区人口,或说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是具有稳定社会交往关系的一定数量规模的人群,是社区生活及其物质基础的创造者,是社区里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区居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而是彼此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塑造着共同的社区生活。社区人口是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社区的完善程度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完善程度,取决于社区居民的需要和创造性。社区居民的数量、集散的疏密程度以及居民的素质等,是影响社区的重要方面。人口是社区构成的第二大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口的数量,构成和分布。数量是指一个社区人口的多少,构成是指社区内不同类型人口的特点,如社区的特点常常取决于人口的结构。人口的职业结构决定了社区的工业、农业、商业、科技等不同类型,人口的社会生活结构决定了社区的生产、消费等不同类型。社区的发展变化同人口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并受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发展变化的直接影响;分布是指社区人口及他们的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同时还包括人口密度等问题。[10]

三是组织结构要素。社区的组织结构要素是指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社区的制度和管理机构。R.E.帕克认为:“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所讲的组织制度包括:①生态体制,即人口和组织的地理分布;②经济体制,即社区中的企业组织及其所构成的经济结构;③文化和政治体制,即约束社区成员、组织的规范体系。[11]沃伦(Warren)1963年说:“与相对关联的位置有关的运作主要指具有社会功能的社会单位和社会制度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社区组织为其中的居民提供日常的便利。”菲利浦·塞尔兹尼斯(Philip Selznick)等人认为,社区是一群人,其外延包含范围广泛的活动和利益,“参与”指的是全体人的参与,而不是部分人的利益和行动,因此,社区是一种变化着的群体经历,也是具有同一种信念和利益的人的一种组织,是一系列不同的群体和行动所借以和依托的单位。[12]在社区的地域范围内存在着诸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包括家庭,邻里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生产部门,商业服务部门以及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类社会团体等。作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区实体。每个社区都要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来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调解人际关系和民间纠纷,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保证社区生活的正常进行。

四是文化要素。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特征,社区文化通常成为识别社区、区别社区的标志。社区居民在共同的生活中会形成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特殊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能够显示出该社区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内容有:社区居民共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精神面貌、社区制度、村规民约、语言、风格等。显然,社区居民的文化层次、职业结构、区域的历史和传统是影响社区文化的重要因素。特定的社区文化氛围对社区居民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比较系统的行为规范、约束居民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实践,实现社区居民的早期社会化功能。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教育素质、心理状况、制度安排、历史传统、习惯风俗、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人群是社区生活的主体,也是社区文化作用的主体,因而所谓社区文化结构就是指上述诸文化要素在社区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即社区人群文化结构。通常可以从社区居民职业结构、文化素质结构、心理结构、社区制度结构、社区居民祖籍构成、社区居民政治面貌结构等方面考察社区文化结构。

五是社会心理要素。在社区内,各个家庭、单位、部门、机关、团体等,都是由社区成员个体组成的,社区的心理要素体现在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社区依恋感等。当人们生活于一定的社区之中时,人们总是通过血缘、业缘、地缘等关系,与社区中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个体结成种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在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中,以及社区群体与社区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中,社区的性质和规模对社区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反过来社区的个体心理因素也对社区的变化发展和社区主体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社区的社会心理要素往往在思想和心灵深处内化为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精神,而外化于具有一定文化传统和人文背景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取向。如归属感就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社区在感情上和心理上产生的认同感。人们在特定的社区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从而会产生一种认同心理,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并进而会产生维护社区荣誉的意识。尤其在传统社区,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非常深厚,成员对自己的故乡和亲情特别重视。[13]

四、社区的功能

社区的功能是指社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社区作为人类群聚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其包含的各个系统和单位都分别承担着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各种社会功能,社区具有多种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有四个:稳定功能,整合功能,服务功能,凝聚功能。伴随着社区功能的发挥,社区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重要性越发地显现出来:它分担了政府和企业的部分职能,是现代区域管理的基层管理单位;它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它是消除和缓解社会冲突的“稳定器”。社区的功能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功能或服务功能。社区为社区成员提供工作,并进行各种经济及商业活动;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现代社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社区服务功能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政策扶持下,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和机构以及志愿者所提供的各种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这种社会服务是一种无偿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服务。社区的服务包括面向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以及各种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帮助和服务,也包括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服务,如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公共卫生、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便民利民以及体育锻炼和文化休闲等。社区管理和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而稳定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居民生活在社区内,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社区密切相连。如果社区在管理和服务上跟不上,势必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有可能滋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现代城市社区恰恰是通过良好、完整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为社区中的个人、家庭和组织提供了方便、有序和稳定的发展环境,而社区居民的稳定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稳定。

二是整合功能。社区是由居民组成的,居民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将这些居民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生活共同体,以使个人在不脱离共同体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收益,这就是社会整合。社会整合的可能性在于人们的共同利益以及在广义上对人们发挥控制、制约作用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利益是促使人们走向整合的驱动机制,在共同的利益面前,人们最容易团结起来采取一致行动。文化制度,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是实现整合的外在手段,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协调行动,以实现共同利益。社区工作就是实现这种整合最有效的途径。社区工作能够对社会利益进行协调与调整。在社区中,人们共享同一的生活环境,服务设施等,也就有共同的利益;同时,每一个居民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特殊的服务需求,因而有特殊的利益。通过社区工作,改善生活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有利于实现社区中的共同利益。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特殊服务,能够满足居民的特殊需求,维护他们的个人利益。这样,社区工作在协调与调整社会利益的同时,实现了社会整合。社区工作能够形成和谐融洽的社区人际关系。社区中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单位,缺乏了解和交往的机会;现代单元式住房更将人们封闭于居室之中,这种状况造成社区人际关系淡化,社区工作能够利用社区文体等活动,为居民提供沟通,交往的机会,增加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协调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消除居民之间的误会和纠纷,形成和谐有序的社区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了人际的整合。

三是凝聚功能。社区凝聚功能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社区的社会心理要素。社区凝聚功能的发挥是在社区整合与服务功能发挥的基础上,通过社区教育和社区活动来实现的。借助社区教育内容体现价值引导。社区教育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围绕着人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机会。利用社区教育设施和社区内外的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教育服务,如各类讲座,技能培训,兴趣爱好的培养,终身教育等,而每一类教育内容都渗透着社会本位和集体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使社区居民在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掌握各类技能和技巧的同时,得到了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运用社区活动方式强化心理凝聚,满足社区居民感情需要的功能。社区所具有的整合与服务功能,必然使社区成员之间产生各种联系,从而造成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又往往是通过各类社区活动来体现的,如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动,系列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志愿者活动,娱乐与健身活动等,这些活动所形成的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居民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区意识,而各类社区活动对社区成员多样化需求的满足,又大大激发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使每个社区成员在享有社区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承担着参与社区发展的义务,在社区形成文明、高尚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强化了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成员的互相支持与互相帮助,可以满足成员在感情上和物质上的需要。

四是社会化功能。社区是实现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我所说的初级群体,其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它们在许多意义上都是初级的,但主要在于他们是形成个人社会性与社会理想的基础。”库利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里或社区群体,正是在这类群体中,人们通过面对面的、直接而真诚的交往开始了解整体的最大利益,产生人类的合作和友谊,培养同情心和情感纽带。[14]在社区,人的社会化功能包括适应社会、完成早期教育的功能,如对成员灌输知识、消息及价值观等。社区是现阶段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和载体,包括掌握社会生活的经验、技能和社会规范,扮演与自己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社会角色,从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儿童社会化是人生最初阶段的社会化,也是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儿童的社会化总是在具体的社区进行的,是通过所在社区中的社会化的多种渠道来接触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起作用的有如下社区要素:社区内各个家庭、邻里、同辈群体、学校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还有来自社区之外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社区社会化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同时,它还和整个社会的社会化教育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

五是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实现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要求把社区看做联系社会的桥梁,社区建设为人们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场所以及民主建设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同样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也依赖于居民的社会参与和社会管理。

六是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功能。社区对成员在行为及思想上监管可以保持社区的稳定,社区的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是指社区在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控制各种非稳定因素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的结构、地位和作用,通过社区的这些工作,有利于促进和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借助社区管理和服务,构筑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缓冲带。在传统的政府对社会进行垂直管理的模式下,一旦产生矛盾,极易造成冲突,并给政府带来直接的压力。现代社区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使政企、政事、政社逐步分离,由社区充当政府和个人、家庭和组织居民之间的中介,在政府的指导下,具体管理社区事务,完善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的安全和保障;社区中各类发展协调组织:如社区事务协调委员会、社区单位联席会议、在职联席会议等,也在社会和政府之间建立了一个可靠的缓冲带,使政府和居民之间能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加强理解,减少矛盾冲突,从而形成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套社会帮困、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和运作机制,缓解社会不公平现象即社会矛盾,有助于控制潜在和现实的非稳定因素,从而实现社区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又如,政府可以通过一套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组织相结合的社会控制体系与运作机制,打击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化解各种民间纠纷和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