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型时期社会控制面临的挑战

转型时期社会控制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红绿灯所代表的社会规范就被瓦解,社会控制将遭遇巨大挑战。可以说,这种现象正是道德失范带来的可怕后果,也是我国在转型时期社会控制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
转型时期社会控制面临的挑战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一、转型时期社会控制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风险加大

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塞谬尔·P.亨廷顿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8]转型时期,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更加依赖于这种联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近年来,诸如SARS、H1N1等疾病的大规模爆发和流行,2008年年底开始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等公共危机事件,都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扩散到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这些事件的爆发与扩散将现代社会的脆弱性和风险性表露无遗。2010年4月14日,欧洲国家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受火山灰和烟尘侵袭影响,欧洲多个国家关闭机场和领空并一再延长关闭时间,由此引发的空中交通瘫痪每天给欧洲航空业造成的损失超过2亿美元,其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很快波及全世界,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国民众对于欧盟及各国政府在处理此次危机事件中的反应严重不满,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风险及其控制的又一次大讨论。

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社会的分散和孤立,信息沟通和变迁比较缓慢,社会危机的规模往往是可控的,即使应对大规模的社会危机,也可以在危机爆发之后依靠强制性控制恢复秩序。但是,现代社会的社会危机事件在传播速度、社会恐慌或混乱的程度、引发的连锁危机等多个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社会的可控范围,其对社会控制提出的挑战是严峻的。

(二)社会失范凸显

何谓社会失范?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把社会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失”,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范表现为旧有的社会规范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处于混乱的、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之中而缺乏明确一致的社会规范约束的一种社会状态。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的:一个规范只有当人们认为公正而甘受约束时才有真正的效力。如果规范是持久的、稳定的、有效率的,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同时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那么社会规范在控制人们行为时就拥有权威和效力。但在社会失范的状态下,社会规范往往表现出临时性、不稳定性和无效性,遵守规范比不遵守规范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和成本,此时社会规范在人们的心中便不被信服与认同,社会规范在控制人们行为时的权威和效力就会丧失。社会规范对于社会秩序而言,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只有大家共同遵守交通规则,至少是绝大多数人遵守,才能保证道路畅通。如果红灯亮起时,只有极少数人停车等待,那么交通堵塞就难以避免。此时,红绿灯所代表的社会规范就被瓦解,社会控制将遭遇巨大挑战。具体来讲,转型时期社会失范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在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是保持社会同一性,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但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多元化发展会引发所谓的“道德规范真空”。在迪尔凯姆看来,现代社会失范主要是由于个人私欲的增长和道德调节的缺位,现代社会的危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危机。以我国当前社会为例,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医生虚开处方、索要“红包”成为惯例;学术道德的缺失导致高校、科研院所屡屡爆出抄袭丑闻;网络道德的缺失导致虚拟的网络世界色情泛滥、暴力横行,各类网络诈骗进一步加深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企业道德的缺失导致三鹿有毒奶粉大量涌入社会,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黑格尔曾描述过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有道德的人常常遭受不幸,而不道德的人则往往是幸运的。可以说,这种现象正是道德失范带来的可怕后果,也是我国在转型时期社会控制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

2.心理失衡

社会失范不但表现为社会状况的混乱无序,而且表现为个体生存状态没有依附,社会个体极度空虚,产生浓厚的心灵无依靠和存在的无意义感。在社会意识层面上讲是大众精神低落,颓废情绪蔓延,漠视理想和未来。这种心理的焦虑和迷惘是转型社会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症状,如果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流行的社会情绪,则会使人们对公共秩序丧失信心,瓦解人们的自律能力,极易导致社会动乱。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心理危机集中体现为心理失衡。社会分化引发的利益分化尤其是贫富差距加大的现实以及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造成人们心理的震荡与失衡,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目前,我国东部最富有省份与西部最穷的省份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倍多,10%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比率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0%以上。伴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社会不良心理状态引发的恶性犯罪事件屡屡发生,因此类案件常常引发连锁效应和社会深层反响,其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也更为强大。例如,2004年2月23日,云南某大学在读学生马家爵杀害四名同学的案件,就曾经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讨论。2010年上半年,我国接连发生了多起针对学生的校园暴力凶杀事件,其中反映的正是社会问题所引发的严重心理危机。温家宝总理认为,对此类事件除了要采取强有力的治安措施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解决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包括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化解纠纷,加强基层的调节作用。

3.行为失控

社会失范还集中体现在一种相当规模的行为失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行为失控,无法用偶然的、零散的原因来解释,而是在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多种社会因素共同推动下产生的、大规模的行为失控。当旧有的规范被打破,新的规范又不能建立,人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不公正的,什么是合情合理的,什么是非分之想,由此,人们的欲望便失去了约束。在传统约束失去权威的同时,欲望的迅速增长推动着社会中的某些个人、团体不择手段为了利益而冲击、违反规范,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在社会各个领域里频繁发生,甚至产生大量的肮脏职业[9]和犯罪职业,如职业性工作者、职业“枪手”、职业制假证件者、职业传销者,进而发展出犯罪团伙、黑社会组织等社会失范群体。失范群体将越轨行为作为谋生手段,将越轨甚至犯罪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群体的增多意味着直接与规范抗衡的力量的滋长,其结果是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反社会情绪的滋长和反社会行动的增多,行为失控开始全方位地冲击社会秩序。

(三)社会控制手段弱化

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社会控制体系或手段,例如,法律、国家暴力机器、具有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传统的风俗习惯等,它们都是维持秩序、防止社会解体的基本手段。同时,所有社会也都存在适应各自发展模式和文化结构的、独特的社会控制体系或手段,它们也是社会成功抵御社会风险的基础。在转型时期,传统社会的现代化,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仅引发了社会失范等社会问题,而且打破了原有社会控制机制的自身平衡,造成社会控制手段的弱化。

以我国为例,社会控制手段的弱化表现为行政控制手段的明显弱化、道德控制手段的部分失灵、法律控制手段的相对滞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