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中山医院的历史由来

上海中山医院的历史由来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中山医院是上世纪30年代由中国人自己创设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1931年1月17日下午6时,在上海银行公会召开了中山医院发起人会议。中山医院“在沪地一隅,犹为适当”。创设中山医院的100银元经费全部由各发起人捐募而来。1935年7月5日,市土地局在市政公报及各主要日报上登载布告,谓内政部核准建筑上海中山医院及上海医学院新校舍,依法征用枫林桥民地100亩,开附征收民地详细清单,依法公告。

群策群力 众擎义举——中山医院诞生记

邱佩芳

上海中山医院是上世纪30年代由中国人自己创设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关于筹建中山医院的缘由,70多年前《筹设上海中山医院缘起》这份募捐启事写得一清二楚。那时上海五方杂处,已经跻身世界六大都市之列,人口逾275万。中国人自己开设的医院,每都绌于经济,设备不周,更无分科治疗之可能。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全市医院病床不足5 000张,供不应求。医院多由外国人设立经营,收费昂贵,中等收入以上人士都难问津,遑论一般民众。以至疲癃残疾,就诊无门,坐以待毙,比比皆是。同时也为了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建设一座教学实习医院,“故以社会之需要,亟待医院之建设”。

创办规模宏巨、设备完全的国人医院之议始于1930年夏,发起人有社会名流贤达共40人,其中不少是国民政府的达官贵人。如立法院院长孙科,实业部部长、央行总裁孔祥熙,实业家刘鸿生,教育家蔡元培,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主席林康侯,金融界巨头虞洽卿,外交部次长徐谟,上海医学院创始人颜福庆,还有宋子文、唐绍仪、易培基、牛惠生等。1931年1月17日下午6时,在上海银行公会召开了中山医院发起人会议。会议由孔祥熙主持,颜福庆作发起经过报告,大意是国人自设医院寥若晨星,供不应求,爰于年前发起以百万之金额设较完善之机关,定名中山医院。孙科、史量才等发言极表赞成,并望募捐宜速。几经磋商,即告成立上海中山医院筹备会,公推孔祥熙为主任,孙科、刘瑞恒(时任中央卫生署署长)任副主任,颜福庆任总干事,刘鸿生、林康侯、史量才等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事隔一周,24日下午在同一地点召开了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史量才先生主持。决议扩充常务委员会,共25人组成。成立中山医院募捐队,总队长、副总队长由筹备会主任、副主任兼任,常务委员悉数加入,或为队长,或为队员,建队48个,计180人左右,负责外埠募捐另有约30人,另在美国、法国等五处设了募捐点。曾任民国初年国务总理的唐绍仪为颜福庆在“世事蜩螗之际独能筹议”,“创设中山纪念医院之举”所感,谦成俚言,以表嘉佩诚意:“世事纷纭甚,惟君建树忙;狂澜航一苇,铠火漏三更。民瘼关怀久,题标取义长;规模宏硕画,寰宇乐无疆。”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中山医院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一是为了纪念这位民主革命先驱,更是为了继承他的遗志。正如募捐文中所指:“先总理以医国之长才,兼治病之能手,……人争羡之,其三民主义,注重卫生,自强不息,立民国之基,博爱人群,树民生之的,……创设上海中山医院,盖所以纪念先总理,亦所以继承其遗志为万一。其特点在注重卫生防病,不仅分科疗治,且重教育群众,表扬民族主义。并注重平民,俾中等以下之民众,不致向隅兴叹,而各界人士亦得适宜之疗养,一以民生为依归;是固非特纪念先总理,盖以实现其主义为职责。”孙科说古论今撰文道:过去范文正(明相范仲淹)说过,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因为两者都可以救民疾苦,于群众之生命有莫大的贡献。总理早年学医,后因国事煎迫,于是矢志革命,努力于救民救国大业,出发点在于爱人治病治国事,“功不同其为仁术一也”。现在颜福庆医士筹款100万创立上海中山医院,是为国人服务为民族争光可嘉可佩之伟举,完全符合总理博爱的思想,愿“同志同胞竭力解囊助成美举,岂惟社会之利国家与有荣焉!”短短不到200字,可谓至情至切,也为医院的起名作了注释。

中山医院“在沪地一隅,犹为适当”。当时上海海纳百川,已是工商大埠。发起人认为,医学原有国际性质,而无国界之分,世界名医,游历来华,“雅愿暂驻诊治”,可以研其学术,展其特长,使病者得其实惠,国家医药学术前途得其贡献,真可谓“以地利之便,人和之效,直接间接,获益必多”。创设之始,便已周密考虑到“以应全国之需要”,融医、学、研于一体,“一举而数利备”。中山医院的创办后成为“上海医学中心”,也成为当时上海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中心”,这是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教授为此呕心沥血梦寐以求的“两个中心”。

“注重平民,普及卫生教育,分科诊治,专门研究,……供应社会需要,……以强民族而利民生”的建院方针颇受社会各界拥戴,可谓“登高一呼,众山环应”,踊跃捐款者遍及中外人士。全国各地,特别是奉、直、湘、鄂、皖、粤、江、浙诸省区,政府官员、军界要人、金融界、宗教界、黎民百姓,凡工农商学兵各方面的团体和个人,群策群力,争先乐助。少则半元、一元,多则五万、七万,慨助不拘票据(庄票、支票、汇票)、现金(规元、银元),还有单位与医院订约合作的。如:1931年5月、7月,应中山医院筹备处之请,银行公会、江海关相继与医院签订医务合约,为银行同业职员和江海关关员保健治病,由银行界、江海关各捐款53 000元建筑病房各一所,分别冠名为“银行公会同人疗养室”和“海关病室”。收捐处设在上海海格路263号中国红十字总医院(今华山医院),捐款委托上海银行(宁波路9号)受理收存。创设中山医院的100银元经费全部由各发起人捐募而来。募捐如此巨额资金谈何容易,时值世界经济危机,国内企业工商不竟,百业凋敝,海外华侨也是商务冷淡,现状窘迫。但为了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医院,在发起人和募捐队的殚精竭智、拜恳敬乞之下,义声所至,美有同心,各界人士痌瘝在抱、仁浆义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终使建院的九仞之功免亏一篑,玉成善举。

1934年春,原蒙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董事会捐赠法租界劳神父路(今建国东路)闲置的中华体育协会棒球场135亩地用作建筑上海医学院新校舍和中山医院,但在此年5月,申请建筑执照时,却遭到法租界工部局作梗发难,不得不改变计划,将劳神父路基地出售一部分,并决定另在枫林桥购地100亩,建筑上海中山医院及上海医学院。由于其中业主多至30余家,“私向收买,颇感困难”,便以建院是慈善公益的名义呈报市政府转咨内政部,要求援照相关土地法条例征收上述地块。1935年5月30日,内政部土字第8559号文准此。1935年7月5日,市土地局在市政公报及各主要日报上登载布告,谓内政部核准建筑上海中山医院及上海医学院新校舍,依法征用枫林桥民地100亩,开附征收民地详细清单,依法公告。为购地一项支出33万余元资金,其中用于中山医院的地产为10万元。

中山医院招标建筑楼房项目由基泰工程司承办。1934年7月15日,招标通告登载于申报、新闻报上。通告要求意欲承办此项工程的单位自登报日起至18日缮具既往建筑略历投送至上海九江路113号(大陆大楼)基泰工程司,并缴费30元领取图样说明书、招标简章、标单格式等件。基泰要求投标人将填就的标单火漆封固,于7月26日前连同保证金3 000元送缴该司。7月30日基泰发出第二号投标通告,定于8月2日下午2时在海格路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当众开标。7月15日登报3天陆续照章领取图样章程的计24家,至7月26日照章投标者23家。基泰于投标前原始估价36万—37万元,招商投标结果报告显示,有9家标价在36万—39万余元之间的标商皆有磋商余地。最终中标者似是9家之外的,初价为31万余元,标单工程细账综合加成总数标价应为37万余元的森泰营造厂。

筹建中山医院的计划起点颇高。选址须“以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国人易达为准”;建筑要求“依照各国最新式医院详绘图形”;经费募集银100万两,以60万两为建筑费,20万两为设备费,再20万两为基金;医院内部的组织机构拟分医务、事务、护病三部,重点医务部下设较为齐全的分科;设备一应俱全,病床暂定400张;预算是将医院各所、室、宿舍乃至走廊围墙等分别详列建筑费、设备费和总数,敬祈各界热心人士慷慨认捐赐施;为报积极慈善利国福民捐款人的厚德,谨订规约,以捐助经费多少分荣誉六等,最高荣誉凡捐助23 000两以上者谨题芳名于病室之一为永久之纪念,第六等荣誉凡捐助不论多寡另设铜牌谨题芳名于上。

1935年6月,医院正式动工,次年12月落成,占地40亩,建筑面积13 597 m2。此外,史量才、项松茂两先生家属捐建量才堂、松德堂楼房各一座,用作护士学校和药科教学研究室,亦于1936年12月相继竣工。资产审核,中山医院全部价值100万元,计分地产10万元,房屋价值40万元,仪器设备30万元,卫生设备及电气工程10万元,药品及生财10万元。这一年,由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调来部分医务人员组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等科。1937年2月开始收治病人,4月1日举行新校舍暨中山医院开幕典礼。一所崭新的国人医院从此呱呱坠地。

从1937年2月聘骨科专家牛惠生为中山医院第一任院长,到现任王玉琦院长已是第11任了,期间斗转星移,人间沧桑,两重世界,岂啻霄壤。在这70年中,1949年前的12年中山医院走过了坎坷的道路,经历了创业的千辛万苦。1949年上海解放,中山医院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努力奋斗,中山医院已发展为一所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集医教研为一体、科室齐全的大型的现代化医院。新的门急诊大楼拔地而起。值此中山医院70年华诞,人们期待着中山医院领导和职工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坚持“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院风,进一步弘扬“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将中山医院建成面向21世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真正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医院。

作者邱佩芳,复旦大学档案馆副馆长,副主任技师。上医1977年卫生系毕业,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档案馆副馆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