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伦理与护理道德的联系与意义

护理伦理与护理道德的联系与意义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伦理教育是指按照社会主义护理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护理人员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系列伦理教育的活动。在护理伦理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护理人员提高对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的认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有些护理人员护理行为不符合护理道德要求甚至损害患者利益,常常同他们对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 护理伦理教育

【案例】

著名的医学家邓铁涛说:仁心仁术是我的治学格言,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从我们医生做起。他始终认为:患者是自己的服务对象,也是自己的老师,自己的经验是患者以性命相托共同创造的结果,自己的成就中有一半是患者给的。医学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大学问,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医学乃至真至危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以人为本,以德为本。因此,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应该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关爱患者,尊重患者。

【讨论】

从该案例中同学们受到哪些医德教育?

一、护理伦理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护理伦理教育是护理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护理道德实践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它是使护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护理人员的道德品质,并形成或改变护理道德风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护理伦理教育的含义

护理伦理教育是指按照社会主义护理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护理人员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系列伦理教育的活动。

护理伦理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岗敬业精神教育、服务意识教育、奉献精神教育;护理伦理原则、规范、范畴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等。

(二)护理伦理教育的特点

(1)护理伦理教育的实践性:护理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整个护理伦理教育中,要十分注意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加强调查研究,又要重视护理实践。护理伦理教育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客观要求。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道德要求,按照护理伦理原则,调整护理道德内容。护理伦理教育要引导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实践护理道德义务,并以此来衡量和检验教育成效大小。进行护理伦理教育时,应充分了解护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对护理伦理教育的要求,选取适合的正反两方面典型的案例教学,避免空洞的说教,争取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护理伦理教育的长期性: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应从护理学生入学时开始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护理职业,做到尊重患者、爱护患者,养成严谨的学习和工作作风。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是累积的过程,“人性可化,礼仪可学”。护理伦理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达到更加高尚的护理道德水平。

(3)护理伦理教育的多样性:进行护理伦理教育时,培养良好的护理道德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进行。开展护理伦理教育应先了解广大护理学生的道德现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比如播放《南丁格尔》、《一个医生的故事》、《白求恩在中国》等电教片。通过观看影片提高学生的护理道德意识,或以邀请当地医院优秀护理人员作报告、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护理伦理教育。此外,护理伦理教育应和政治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二、护理伦理教育的过程

护理伦理教育实际上就是护理道德品质教育,护理伦理教育的过程同护理人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过程是一致的。护理道德品质是由护理道德认识、护理道德情感、护理道德意志、护理道德信念、护理道德习惯所构成的。护理伦理教育过程就是上述各要素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一)提高护理道德认识

护理道德认识是指护理人员对护理伦理的理念、原则、规范、范畴和准则的感知、理解和接受。护理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护理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并以此来判断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言行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在护理伦理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护理人员提高对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的认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护理道德认识,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护理行为和习惯。护理道德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护理道德认识基础上的,护理人员护理道德概念的形成,护理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护理道德认识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有些护理人员护理行为不符合护理道德要求甚至损害患者利益,常常同他们对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提高护理道德认识,知道什么是护理道德高尚,什么是护理道德缺陷,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就能提高履行社会主义护理道德义务的自觉性。

(二)培养护理道德情感

护理道德情感是指护理人员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具体而言,就是护理人员对护理事业及患者所产生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嫌恶的内心体验。护理人员仅仅对护理道德有了认识,并不就能自动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一个护理人员对自己的护理事业是否热爱、有没有情感以及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这对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什么态度和行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情感是行为的内在动力。通过护理伦理教育,帮助护理人员真正树立具有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激发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高度同情心,使之对护理工作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感。护理道德情感是在护理实践和不断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护理情感一旦形成,护理人员会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甚至为了患者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因此培养护理情感,是提高护理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三)锻炼护理道德意志

护理道德意志是指护理人员自觉地克服在履行护理道德义务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的毅力,表现在有目的的自觉的行动中。护理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不能只限于培养护理人员的道德情感上,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护理人员的道德意志。护理人员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阻力和曲折。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就可能向困难低头,屈从于错误的思想影响。如果护理人员意志坚强,就能够排除各种障碍,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信念和诺言。可见,护理道德意志是护理道德行为的杠杆。通过护理伦理教育,对社会主义护理伦理有了正确的认识,乐于践行,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就会逐步形成像白求恩医生那样的具有坚强的医德意志和坚定的医德信念,从而能在护理实践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四)树立护理道德信念

护理道德信念是指护理人员对道德理想目标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是深刻的护理道德认识,是炽烈的护理道德情感和顽强的护理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统一的基础是护理人员履行护理道德义务的护理实践活动。护理道德信念是推动护理人员产生护理道德行为的动力。护理人员一旦牢固地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护理道德信念,就能自觉地、坚定不移地依照自己确定的信念来坚定自己的行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医生,在自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依然一心扑在医疗工作上,为广大患者减除病痛。因为她坚持“人生能有几回活,活就出个好人格”的坚定信念。大量的事实证明,培养护理人员坚定的护理道德信念是护理道德教育的中心环节。

(五)养成护理道德行为习惯

护理道德行为习惯是指护理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在一定的护理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的支配下所采取的有意识的、经过选择的、能够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它是护理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护理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护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护理伦理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护理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还要求能够将良好的护理道德行为转化为护理道德习惯,护理伦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帮助广大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护理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提高护理道德认识、培养护理道德情感、锻炼护理道德意志、树立护理道德信念和养成护理道德行为习惯,是构成护理伦理教育的基本过程。没有一定的护理道德认识,就不能形成护理道德信念,没有正确的护理道德认识作为指导的行动,也是盲目的行动。同样,只有护理道德认识而没有行动的人,也不能视为有良好护理道德的人。因此,在整个护理道德教育过程中,提高对护理道德的认识是前提和依据,培养和锻炼护理道德情感和意志是必备的内在条件,而护理道德信念是核心和主导,养成良好的护理道德行为习惯是护理道德教育的目的。上述五个方面相互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

三、护理伦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护理伦理教育的原则

护理伦理的教育原则是指在护理伦理教育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也是组织实施护理伦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依据,它应贯穿于护理伦理教育的始终。护理伦理教育的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目的性原则:护理伦理教育,首先要有目的性,即培养护理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高尚的护理道德,要始终如一地贯彻这一目的,并体现在每项护理教育活动的始末和整个护理伦理教育的全过程。

(2)层次性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护理人员护理道德水平层次的不同状况,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对高层次的护理人员运用激励、奖励的方法,引导他们再接再厉;对中层次的护理人员采取理论灌输、规章约束等方法,不要操之过急;对少数低层次的护理人员,加强个别教育,促使他们尽快认识、改正错误。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实践证明护理伦理教育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疏导性原则:疏导,即疏通和引导。疏通就是创造环境,让广大护理人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充分的讲出来。引导就是对护理人员的认识,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要朝着正确的方向给予积极的教育和引导。要解决护理人员中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不能采用压服的方法,而只能循循善诱、积极疏导,也就是要沟通感情、讲清道理,并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加强护理道德修养。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护理伦理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护理道德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不能适应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脱离护理道德实践的护理伦理是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护理伦理教育中,应当联系护理人员的道德实际,讲清护理伦理原则和规范,让护理人员分清善恶与是非的界限,树立正确的护理道德观念。此外,还要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实际锻炼,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

(二)护理伦理教育的方法

护理伦理教育的方法是指运用多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或措施,组织实施护理伦理教育。把护理伦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护理人员的内心信念,并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研究护理伦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护理伦理教育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但又不能是主观随意的,应根据护理伦理本身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来确定。

(1)用典型事例引导:注重典型事例的引导和舆论的宣传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例,用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感染和激励人们,如宣传白求恩、林巧稚、赵雪芳、叶欣等的事迹,特别是结合现实生活典型事例,教育效果会更好。2003年春夏之交,在全国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涌现出大批忠于职守、心系群众、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护理人员,他们大无畏的气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启发、激励着更多的护理人员。在典型事例的选择上,必须既先进、感人,又真实、适宜,在运用上必须既看到典型人物高尚的护理道德品质,又注意到其成长的过程。只要典型事例选择得好,并在社会舆论中运用得好,就会在护理伦理教育中发挥重大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终生的护理行为。

(2)密切结合护理实践:护理伦理教育一方面要结合护理实践过程,把护理伦理教育和护理训练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护理伦理教育要注重引导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护理道德义务。护理伦理教育必须结合护理实践,采用床边教育,或进行临床护理道德分析,这类教育形式不仅适应护理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护理伦理教育,使护理伦理教育更具有效性。如果离开了护理实践,护理伦理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

(3)个人表率与集体影响相结合:品学兼优的教师和护理人员的言行举动,对青年学生和护理人员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求广大教师做到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努力做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凡是要求受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教育者自己首先应该去做,并且要始终如一、实实在在地做好。这不仅在护理伦理教育中能起示范作用,而且也是使护理伦理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护理道德形成过程中,除了教育者本人的表率作用之外,还要充分相信、尊重受教育者,要尽可能地发挥受教育者所在班级和医院科室集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效仿的良好环境,促进彼此之间护理道德水平的提高。如果临床教学护理基地有一个良好的护理气氛,那么对护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可影响和熏陶每一个成员。

(4)与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结合:护理伦理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和“五讲四美”活动相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以为人们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结合点,是医疗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五讲四美”具体护理工作中:讲文明、讲礼貌,要求护理人员举止庄重、尊重患者,主动热情地关心患者;讲卫生,要求护理人员保持病房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秩序,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护理法规,以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讲道德,要求护理人员廉洁行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成为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的楷模,创造环境美。各医学院校要改革医学教育、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增设必要的人文课程,除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对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的伦理原则进行系统讲授外,还可以开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护理美学”、“护理法规”等必修课或选修课。提高护理人员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素质。

此外,通过运用社会、集体舆论的力量,扬善抑恶,形成鲜明的是非、善恶观念,从而弘扬正气,促使护理人员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护理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