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菌痢吃什么中成药

慢性菌痢吃什么中成药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与此同时,细菌繁殖引起局部肠黏膜炎症,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溃疡,故临床上有腹痛、腹泻和脓血便。中毒性菌痢的发生,主要是机体对细菌毒素呈异常强烈反应而发生的急性微循环障碍。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重。中毒性菌痢病变主要为大脑、脑干和其他脏器弥漫充血和水肿,肠黏膜炎症较轻。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结肠黏膜弥漫性炎症为基本病变。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黏液便等为特征。常年散发,夏秋多见,目前仍为我国的多发病之一。

一、护理评估

(一)病原学 本病是由志贺氏菌属所引起,该菌是革兰阴性菌,可分4群:A群志贺菌及史密斯菌,可分1~10型;B群弗痢疾杆菌,可分B型;C群波伊德痢疾杆菌,可分1~15型;D群宋内痢疾杆菌。各菌均具内毒素,A群志贺氏菌且具外毒素(神经肠毒素)。目前常见菌种志费氏菌及宋内氏菌。各群在菌体裂解时均能释放内毒素,志贺菌尚产生外毒素。本菌对常用消毒剂,如来苏、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敏感,易被迅速杀灭;日光照射30min可死亡。耐寒力强,在阴暗潮湿及冰冻环境下能存活数周,在食品、瓜果、蔬菜上能存活1~2周。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经被痢疾杆菌直接或间接污染的食物、饮水、食具和手等入口感染。

3.人群的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愈后可获得短暂免疫,由于群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感染患病。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多为散发,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偶因食物或水源污染而暴发流行。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痢疾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杀灭的细菌,进入肠道,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内繁殖,释放出内毒素入血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与此同时,细菌繁殖引起局部肠黏膜炎症,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溃疡,故临床上有腹痛、腹泻和脓血便。中毒性菌痢的发生,主要是机体对细菌毒素呈异常强烈反应而发生的急性微循环障碍。

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重。急性菌痢表现为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渗出,并有广泛浅表溃疡。慢性菌痢表现为黏膜水肿、增厚,溃疡长期不能修复,可形成息肉或瘢痕。中毒性菌痢病变主要为大脑、脑干和其他脏器弥漫充血和水肿,肠黏膜炎症较轻。

(四)临床表现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出现畏寒、高热,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每日腹泻达10次以上,初为糊状或稀水便,逐渐转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病程1周左右,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非典型):无发热或低热,每日腹泻3次以上,黏液稀便,无肉眼脓血,腹痛轻,里急后重不明显。病程3~7日,亦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发展迅速。以严重毒血症症状、休克、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体温高达40℃以上,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及腹泻,一般发病后24小时内可出现腹泻及痢疾样便。按临床表现分为3型。

1)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患儿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及发绀,皮肤花癍,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可出现少尿或无尿,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2)脑型: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及脑疝。患儿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昏迷及抽搐,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肌张力增强。亦可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病情最严重,死亡率高。

2.慢性痢疾 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菌痢。分为三型,即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慢性迁延型和慢性隐匿型。

二、治疗要点

(一)急性菌痢

1.抗菌治疗 一般用5~7天。吡哌酸0.5g/次,3次/日。诺氟沙星0.2~0.4g/次,4次/日。环丙沙星0.2g/次,2次/日。依诺沙星0.4g/次,2~3次/日。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2次/日。黄连素0.5g/次,2次/日。

2.对症处理

(1)高热:50%酒精擦浴。扑热息痛0.3~0.6g/次,2~3次/日。

(2)腹痛:阿托品0.3~0.6mg/次,3次/日,口服;或0.5mg/次,肌肉注射。颠茄合剂5~10ml/次,3次/日。

(3)严重毒血症症状:氢化可的松100~200mg/日,静脉滴注。

(二)中毒型菌痢

1.抗菌治疗 环丙沙星0.2~0.4g/次,2次/日,静脉滴注。氧氟沙星0.2~0.4g/次,2次/日,静脉滴注。头孢噻肟2~3g/次,2次/日,静脉滴注。

2.降温止惊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同时用1%温盐水100ml流动灌肠,如不自行排便,中毒症状较重者,可反复进行流动灌肠,必要时可配以药物降温。过高热伴惊厥,经退热药治疗无效者,可用亚冬眠疗法:冬眠灵与非那根,按每次每公斤体重各1mg的剂量肌注,或将上药加入5%葡萄糖液2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3次。惊厥者,可用安定10mg肌注或静注,或10%水合氯醛20ml口服或灌肠。

3.抗休克治疗

(1)解除微血管痉挛:针对中毒性菌痢的高阻低排性休克,应尽快给予山莨菪碱(654-2)每次0.2~2mg/kg(成人10~20mg)静脉注射,每5~15min1次,至面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回升后减量,并逐渐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维持24h。

(2)补充血容量:早期快速滴注用平衡盐液(儿童15~20ml/kg,成人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儿童10~15mg/kg,成人500ml)。或同时争取短时间内改善微循环。病情好转后,继续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日补液量50~80ml/kg),应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和尿量酌定。

(3)纠正酸中毒: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5ml/kg以纠正酸中毒。

(4)维持血压及强心: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经上述治疗后,血压仍不稳定者可用多巴胺10~20mg加入100ml液体内静脉滴注。老人和幼儿易发生左心功能不全,可预防性使用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

(5)其他:短期使用较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并发DIC,应及早应用肝素(剂量每次0.5~1mg/kg)。

4.抗脑水肿 如有脑水肿,可给脱水剂如甘露醇或山梨醇快速静滴,并用地塞米松5~10mg,每日2~3次,肌注或静注。

5.治疗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脱水疗法,严格控制入液量。必要时给予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肌注或静注。重危病例应给予呼吸监护、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器应用。

(三)慢性菌痢 对慢性患者要强调综合治疗,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的结果,并适当延长疗程,必要时数种药物交替或联合应用。除口服药物外,还可用上述口服药物全日量制成100ml溶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10~14天为一疗程。其他中医中药、民间验方也可采用。

三、护理问题

1.排便方式改变 腹泻,与病原体引起肠道感染有关。

2.舒适性改变 腹痛,与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体温过高 与毒血症有关。

4.体液不足 液体丢失过多,与严重腹泻伴恶心、呕吐有关。

5.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内毒素所致的微循环障碍有关。

6.急性意识障碍 与脑微循环障碍有关。

7.焦虑 与不了解菌痢的有关知识和疾病所产生的痛苦、担心预后等有关。

8.有传染的危险 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9.知识缺乏 与不了解菌痢的有关知识及消化道隔离知识有关。

四、护理措施

1.按消化道传染病常规隔离。隔离期为连续3次大便培养阴性(每天1次)。

2.急性期卧床休息,重症者绝对卧床,慢性菌痢适当休息。

3.半流食,病情好转时,改为软食或普食,但脂肪不宜过多,忌吃生冷食物。根据病情需要记录出入量。了解患者饮食情况,大便次数,便量及其性状。充分供给水及电解质,可少量多次饮用糖盐液及适量果汁。

4.中毒型菌痢的病人有惊厥、神志不清时,除应用止痉药外,还应注意安全,采取措施防止咬伤舌头和发生坠床。

5.痉挛性腹痛时可给予腹部热敷,或按医嘱内服复方樟脑酊、颠茄合剂,亦可针刺止痛。

6.排便频繁、里急后重严重者,应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以免造成脱肛,如有脱肛者应用温水坐浴,盖以消毒纱布轻揉局部使其回纳。

7.小儿便次多者,便后保持肛门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涂油保护皮肤,以防糜烂,腹痛时给热水袋热敷。

8.病人因高热、进食少,易发生口腔炎,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9.恢复期病人常易暴食,应注意适当控制,防止病情反复。

10.观察大便次数、颜色、量及性质,有无脱肛或肛门括约肌麻痹。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观察腹部疼痛性质和压痛部位。了解脱水程度,有无低钾、低钠、酸中毒等。对中毒性菌痢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意识、瞳孔、面色、四肢温度、精神状态、尿量、血压、脉搏、呼吸变化。儿童注意有无惊厥出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11.体温过高者可按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四肢厥冷要注意保暖。小儿因中毒症状严重、高热及反复出现惊厥,可按医嘱施行人工冬眠。冬眠期间,密切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及瞳孔变化,并做好相应的护理。遵医嘱留取大便标本送常规检查及培养。必须采集新鲜标本,及时送检。对中毒型菌痢病人应每15~30分钟测血压1次,出现休克及脑水肿迅速通知医生,协助抢救。注意呼吸深浅、频率和节律,出现呼吸不规则及时吸氧,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随时清除,保持通畅。

12.健康教育

(1)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是控制菌痢的重要措施。从事饮食业、保育及水厂工作的人员更需作较长期地追查,必要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2)搞好“三管一灭”(即管好水、粪和饮食以及消灭苍蝇);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对饮食业、儿童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带菌状态,以切断传播途径。

(3)口服多价痢疾活菌苗免疫效果较优,保护率可达85%~100%。

(4)集体单位如托儿所及施工、野营、生产部队应特别注意卫生防疫工作,防止菌痢流行。如有菌痢流行趋势,除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外,可因地制宜地试用中草药方剂进行预防性治疗,直至流行控制为止。常用药物为大蒜1/2~1头,每日3次;马齿苋、铁苋菜30~60g生吃或煎汤;辣蓼、金银花叶或藤、野菊花叶各1kg,加水至50kg,煎至30kg,供100人当茶喝。必要时其他抗菌药物亦可应用。口服痢疾噬菌体预防无肯定功效。

(林建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