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使批评真正发挥作用,就应先了解一下别人是怎么想的。当你怒火正盛时,最好先别批评人,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去批评。3.忌喋喋不休,没完没了批评并不是让我们说个没完没了,也不是说得多才能达到纠正他人错误的目的,很多时候说得多反而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也不易让人接受。批评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对方明白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不是让我们把错误延伸。
批评的艺术_现代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

一、批评是一种艺术

指责别人而不顾对方的看法,就是把你的意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样谈话建立的基础就非常不平等,自然对方不会服你。要想使批评真正发挥作用,就应先了解一下别人是怎么想的。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看法,你也许会很想打断他的讲话。但不要那样,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说出来的时候,他是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抱着一种开放的心胸,要做得诚恳,让他充分地说出他的看法。

让对方多多说话,试着去了解别人,从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就能使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

其实在有些时候,别人也许完全错误,但他并不认为如此。因此,不要责备他。试着去了解他,只有聪明容忍、特别的人才会这么做。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查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解答他的行为、也许是他的个性的钥匙。

试着忠实地使自己置身于他的处境。如果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反应?”那你就会节省不少时间及苦恼。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就像我们身上要沾染许多病菌一样,在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言谈行为上,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点、错误,积极开展批评,才能使我们保持身心健康。但是,在开展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这里也有艺术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呢?

1.体谅对方的情绪,取得对方的信任

这是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的第一步。“心直口快”作为人的一种性格来说,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体现出它的优点,但在批评他人时,“心直口快”者往往不能体谅对方的情绪,图一时“嘴快”,随口而出,过后又把说过的话忘了,而在被批评者的心理上却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失去了对批评者的信任。所以当我们在批评他人时,不妨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得了这种批评。如果所批评的话自己听来都有些生硬,有些愤愤不平,那么我们就该检讨一下措辞方面有何要修改之处。

另外,也要考虑场合问题。不注意场合的批评,任何人都不会接受的。

2.诚恳而友好的态度

批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像赞扬那样使人感到舒畅。而且,批评对象总是用挑剔或敌对的态度来对待批评者。所以,如果批评者态度不诚恳,或居高临下,冷峻生硬,反而会引发矛盾,产生对立情绪,使批评陷入僵局。

因此,批评必须注意态度,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就像一剂润滑剂,往往能使摩擦减少,从而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3.用含蓄的批评来激励对方

18世纪英国著名评论家约瑟·亚迪森曾说:“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看重的是‘正’,而不是‘误’。”这里所说的“正”,实际上就是隐恶扬善,从正面来加以鼓励,也就是一种含蓄的批评,能使批评对象不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可以说从正面鼓励对方改正缺点、错误的间接批评方法,比直接批评效果会更快、更好。因为这种批评方法易于被对方所接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缺点每个人都有,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有可能进步。自己认识不到就得靠别人来帮助,这就是批评的价值所在。所以,批评人就像被批评一样,让对方认识到批评的价值才不会使批评走向误区。

二、批评他人要注意分寸

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对于被批评者而言,即使我们的批评再中肯,也会使其自尊心大大受挫,往往导致被批评者反感甚至无名火起。因此,在批评他人时,首先应该态度温和,尽量在不伤害对方自尊心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批评。否则,只会让对方感到难以接受,得不偿失。

说批评的话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如果有必要指责其态度时,只要针对他的恶劣态度加以批评,那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为了自己心里过瘾,再多加上一句“多余”的话,那么就会引起别人极大的反感,当然了,这么一来,口舌之争是免不了的,拳脚相加也是不无可能的事。为此,我们在批评他人时,一定要讲求技巧,特别是以下几点一定要注意:

1.忌无凭无据,捕风捉影

批评的前提是事实清楚,责任分明,有理有据。但是,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有的领导批评他人时,事先不调查,不了解,只凭一些道听途说,或者只凭某个人打的“小报告”,就信以为真,就去胡乱批评人,结果给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坏印象。

2.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即便是犯了错误的人也是如此。批评时要顾及人的自尊心,切不可随便加以伤害。因此,批评人时应当心平气和,春风化雨。不要横眉怒目,以为这样才能显示批评者的威风。实际上,这样做最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导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批评人应力戒发怒。当你怒火正盛时,最好先别批评人,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去批评。

切忌讽刺、挖苦,恶语伤人。下级虽有过错,但在人格上与上级完全平等,不能随意贬低甚至污辱对方。

3.忌喋喋不休,没完没了

批评并不是让我们说个没完没了,也不是说得多才能达到纠正他人错误的目的,很多时候说得多反而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也不易让人接受。相反,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错误实质便可让人心悦诚服。

批评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对方明白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不是让我们把错误延伸。

三、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

批评和训诫是礼仪和口才能力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因为批评训诫过分了,就很难使别人信服;如果过轻了,又达不到批评的目的。

说话要灵活,批评和训诫当然也要灵活,适度的批评能达到批评的最好效果。批评也要看对方的性情如何,因人、因事、因时而异,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

1.批评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由于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龄等的不同,接受批评的方式和承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人们要根据不同批评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批评,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因为不同的人,性格与修养都是有区别的。

根据人们受到批评时的不同反应,可以将人分为迟钝型反应者、敏感型反应者、理智型反应者和强个性型反应者。反应迟钝的人即使受到批评也满不在乎;反应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脸皮薄,爱面子,受到斥责则难以承受,他们会脸色苍白,神志恍惚,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具有理智的人在受到批评时会有很大的震动,能坦率认错,从中汲取教训;具有较强个性的人,自尊心强,个性突出,遇事特别容易冲动,心胸狭隘,自我保护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错,也死要面子,接受不了当面批评。

针对不同特点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对自觉性较高者,应采用启发式自我批评法;对于思想比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评法;对于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评法;对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人,应采取公开批评法;对思想麻痹的人应采用警示性批评法。在进行批评时忌讳方法单一,生搬硬套,应灵活掌握批评的方法。

正确的批评要求细致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当面进行批评,对于个别现象就应个别进行。另外,也可以事先与之谈话,帮他提高认识,启发他进行自我对照,使他产生“矛头不集中于‘我’”的感觉,主动在“大环境”中认错。另外,还要避免粗暴批评。

对下属的粗暴批评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员工听到的只是恶劣言语,而不是批评的内容。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不服和哀怨。这就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要善于运用“抑扬兼备”的策略,防止只知批评不知表扬的错误做法。在批评时运用表扬,可以缓和批评中的紧张气氛。可以先表扬后批评,也可先批评后表扬。

批评还要注意含蓄,借用委婉、隐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巧用弦外之音,巧妙表达本意,揭示批评内容,引人思而领悟。尽可能避免直截了当地说出批评意见,开门见山点出对方要害。

在批评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

通过列举分析历史人物是非,衬托其错误;

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的人物的是非,暗喻其错误;

通过分析正确的事物,比较其错误;

还可采用故事暗示法,用生动的形象增强对他的感染力;

笑话暗示法,通过一个笑话,使他认识错误,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至感到尴尬;

逸闻暗示法,通过逸闻趣事,使他接受批评时,受到点影射,也易于接受。

总之,通过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比较,使人反思领悟,从而自觉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对于十分敏感的人,批评可采取不露锋芒法,即先承认自己有错,再批评他的缺点。态度要谦虚,谦虚的态度可以使对方的抵触情绪很容易消除,使他乐于接受批评。比如,可以对人这样批评:“这件事,你办得不对,以后要注意了。不过我年轻时也不行,经验少,也出过很多问题,你现在可比我那时候强的多了。”

有时,一些问题短时间内未搞清,涉及面大或被批评者尚能知理明悟,则批评更要委婉含蓄。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让下属从模糊的语言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严重的错误,应当严厉批评。另外对于执迷不悟者和经常犯错误者,都应做例外处理。要么是让他们改正错误,要么是辞退他们。

2.选择适宜的时机

(1)批评需要一定的前提

首先,批评和接受批评的双方应该以足够的信任为基础,如果无法取得对方的信赖,即使所持的见解确实言之有物,见解精辟,却依然无法令对方折服。其次,批评者必须有纯正的动机和建设性的意见,在进言之前先要确定自己的言行有助于对方,而且确能发挥实际效用。有许多批评,经常以“我只是想帮助你”为由,事实上却为了一己之私。再次,你和被批评的对象之间有足够的关系,构成批评的理由,而你又有足够的时间分析自己的看法。

真理并不是任何人所能垄断或独占的,当我们观察别人时,总免不了以个人有限的经验和一己的需求作为衡量尺度,难免失之偏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提出批评之前,先请教第三方,使你的言论更能切合实际,合乎客观。

(2)时机必须适当

当一个人心平气和较能以客观立场发言时,就是谈话的适当时机。假若我们心中充满不平,随时可能大发脾气,那么最好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过分情绪化的表现,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有害。

掌握事情发生的时效,在人们记忆犹新之时提出批评。假如你在事情发生几个月以后才提出来,这时人们的记忆已经模糊,你的批评反容易使对方留下偏颇不公的印象。

除了个人的心理状况外,也要把对方的心理状况考虑在内。你应该在对方事先已有心理准备,并且愿意聆听的情况下,提出批评。假若对方情绪低落,那么就等到他恢复冷静时再说出你的看法,假若对方向你寻求帮助时,你也应该尽可能把事实告诉他。

3.用词要恰当

“你是骗子”“你太没有信用”,这样的话,除了刺伤对方和使自己恼怒之外,没有别的好处。批评对方只要评论事实即可,即使是对方没有信用也不能如此当面斥责。此外,千万不要否定别人的将来与避免人身攻击。“你这人以后不会有多大出息”“你这样做没有人敢娶你”“你实在不行”,一位好的领导是不该说出这样的话的。要以事实为根据,就事说事,就他人目前情形而论,不要否定他人的将来。

注意青春期孩子的敏感心理。例如,开门见山地说:“你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不用功。”这类批评容易引起学生的沉闷,甚至导致接下来的学习状态更加消沉;妥当的方法是举出具体的事实说:“你最近的成绩,比你之前的状态下降了呢,你要尽快调整状态,迎头赶上啊。”

四、巧妙暗示比直接批评更有效

《呻吟语》中说:“指责他人之过,需要稍做保留。不要直接地攻讦,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譬喻,使对方自然地领悟,切忌露骨直言。”又说:“即使是父子关系,有时挨了父亲的骂,也会无法忍受而顶嘴,更何况是别人呢!”父子有血缘关系,无论如何不能割舍,但无血缘的就不是这样了,过激的言辞很可能会断送你们的关系。

其实生活中并不是每句话都必须直说,有时候以暗示代替直言,既不会破坏彼此间的关系,又能表达出对对方的不满。

因为在批评、指责别人的错误时,当头一棒既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也会引发对方的顽强反抗;而运用巧妙的暗示,不仅指出了别人的错误,也给别人保留了面子,如此一来,他会真诚地改正错误。

建议和批评有时是一对孪生兄弟,当建议不成时人们往往会升级到批评,但聪明的人在建议之中加入暗示语,以达到看似建议实则批评的效果,并让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

比如,有一位父亲喜欢赌博,几乎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进出赌场几次以后自然是输得家徒四壁。面对父亲的堕落,两个儿子终于忍无可忍了。一天,当父亲又在赌博时,大儿子当着父亲的面掀翻了赌桌,将赌具全部毁掉。但是这并没能阻止父亲继续赌博,父亲依然进出于赌场。

次子看到这种情形,并没有像哥哥那样做,而是走到父亲面前,低声说道:“我在学校里,老师教导我们,在学校我们要尊师重道,回到家里要听父母的话。尊师训我可以功成名就,可是,听父亲的话我又能获得什么呢?”次子的话还未说完,父亲已经泪流满面。父亲痛心疾首地说:“孩子,你的话言轻意重,爸爸知道错了。”从此戒赌。

同样是希望父亲戒赌,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同,次子之所以能让父亲戒赌是因为巧用了暗示之语,暗示,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真正的意思,但听者明理,判断性的结论说者不言,但听者却可做出。所以,若要不惹怒人而改变他,只要换一种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五、批评要掌握度

批评必须有度,注意掌握好分寸是特别重要的。轻了达不到改正错误的作用,重了会使对方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产生反作用。对别人有益的批评几乎每个人都会接受,但如果你的批评有点过火或者掺杂着其他的目的和个人情感,这样的批评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样的批评不如不说。

要使批评能被人接受,就要讲究方法和艺术,而以下的批评方法是不太可取的。

1.不分场合,随处发威

批评人必须讲究场合和范围。有的批评可在大会上进行,而有的只能进行个别批评。若不注意批评的场合和范围,随便把只能找本人谈的问题拿到大会上讲,就会使对方感到脸上无光,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批评人,特别要注意不要随便当着对方下级的面或客人的面批评他。否则,对方会认为我们是故意丢他的脸,出他的丑,使他难堪,会引起对方公开对抗。许多争吵,往往是由于批评的场合不对引起的。

2.吹毛求疵,过于挑剔

批评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事事都要批评。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小毛病,只要无关大局,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切不可斤斤计较、过于挑剔。这种做法,只能使人谨小慎微,无所适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产生离心作用。

3.趁人不备,突然袭击

批评人,事先最好打个招呼,使对方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然后再批评,对方不至于感到突然。比如,有的人做错事,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时应当先通过适当时机,逐渐渗透给他,或指定与对方关系较好的人先去提醒他,使其先自行反省,然后再正式批评他,指出其错误所在。这样他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感到突然,就比较容易接受批评了。反之,如果当对方尚未认识到自己有错,就突然批评,不仅会使人不知所措,还会怀疑我们批评人的诚意。

4.清算总账,揭人老底

批评应当针对当前发生的问题。对于过去的问题尽量不要拉扯出来。有些领导者为了说服对方认识问题,或为了证明对方当前的行为是错误的,便把心中积存的有关“问题”全部数落出来。这样做,只能使对方感到我们一直在暗地里注意收集他的问题,这一次是和他算总账,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5.威胁逼迫,以势压人

批评人只有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才容易被人接受。如果摆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说不服就压服,动不动就说:“是我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或下最后通牒:“必须……否则……”这样,逆反心理就产生了。对方可能会想,干吗一定要听你的?或者反过来挑衅地说:“悉听尊便,请吧,我才不怕呢。”结果是逼而不从,压而不服,激起反抗情绪。

6.以事论人,全盘否定

批评人应尽量准确、具体,对方哪件事做错了,就批评哪件事,不能因为他某件事做错了,就论及这个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来论及整个人,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一贯如此。比如用“从来”“总是”“根本”“不可救药”“我算看透你了”等来否定人,都是不可取的。

7.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中国有句俗语:“当面批评是君子,背后议论是小人。”这句话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态:不喜欢背后批评人。当面批评,可以使对方听清楚批评者的意见和态度,也便于双方的意见得到交流,消除误会。如果背后批评,会使对方产生错觉,认为你有话不敢当面讲,一定是肚里有鬼。再说,不当面讲,经他人之口转达,很容易把话传走样,造成难以消除的误解。

8.嘴上不严,随处传扬

批评人不能随处发威,更不能随处传扬。有的前脚离开下级,后脚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举这个做例子,弄得该问题人人皆知,满城风雨,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风。

9.一批了之,弃之不管

批评只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在心理上会产生疑虑情绪:是不是领导对我有成见?带着这种情绪,他会特别留心领导的有关言行,从中揣测领导对他的看法。当发现领导不理睬他时,他就会认为领导对他有成见;当你无意批评到与他相似的问题时,他会神经过敏地认为你又在讲他,又在与他过不去。为了消除这种猜忌心理,我们在批评过后,要细心观察他的变化,对他表示关心和体贴,有了点滴成绩,及时肯定;有了困难,及时帮助。这样才能有助于消除猜忌心理,达到批评的目的。

10.反复批评,无休无止

批评不能靠量多取胜。有的批评只能点到为止。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后,心里已经很不自在了,如果再重复批评他,他会认为你老是跟他过不去,把他当成反面典型看待。多一次批评,就会在他心里多一分反感。

六、点到为止,适可就收

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三四句。会做工作的人,在对人批评教育时,总是三言两语适可就收,不忘给对方留下一定的余地。

一般来说,批评要适可而止,没有必要非置对方于死地。因为我们批评人的目的是为了救人,为了帮助人。一个人犯了错误,我们对这个错误的某一点提醒一下就行了,再翻来覆去地批评就没有必要了。将过去的错误多次批评,总是纠缠不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显得有些愚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批评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评人时,总觉得自己占了理,批评个没完没了。其实这是低下的批评方法。有经验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会点到为止。批评他人时,每次只提及一两点,切勿新账旧账全拉出来,让人难以招架。批评的话一经点明,对方已经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一时之快”,说个没完没了,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批评并非存款,时间越长利息越多,一再的翻旧账,唠叨的没完没了,对于做事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批评别人宜“就事论事”,不要新账旧账一起算。在交谈结束后再加上几句勉励的话,就会让被批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会让这次失败成为有益的经历,从而振奋精神,更加努力,避免再次出现错误。

况且“话说三遍淡如凉水”。对于一个已知的错误,一次提醒就够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还有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且说得多了,别人就会认为你对他抱有成见或者别有用心。

在点到为止这一点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一次,一位女同学在交上来的考卷中做了小动作,她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就想瞒天过海地占点小便宜,却被陶先生看出了问题,但陶先生并没有对此说什么,只是在那个小动作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女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多年以后,当那位已成才的女同学再和陶先生相见时说:“从那件事以后,我才决心用功学习,才决心做一个诚实的人。”

陶先生的“点到为止”,表面上简单从容,实际上却告诉了女学生“我已经知道了你的小动作”。同时也暗示女学生“要改正你的错误,并且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样一来既没有伤害到对方,同时也达到了帮助他人纠正错误的效果。

所以,批评语点到对方明白就好,毕竟你的目的已经达到,如果你不懂得适可就收,则会适得其反。

七、掌握有效批评的实用技巧

缺点,每个人都有,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有可能进步。自己认识不到就得靠别人来帮助,这就是批评的价值所在。所以,批评人就像被批评一样,让对方认识到批评的价值才不会使批评走向误区。

批评的技巧:

1.通过讨论和诱导说服别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凯塞琳·亚尔佛瑞德,是一家纺纱工厂的工业工程督导。她的职责的一部分,是设计及保持各种激励员工的办法和标准,以使作业员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纱线,而他们也能赚到更多的钱。

在他们只生产两三种不同纱线的时候,他们所用的办法还很不错。但是不久前他们扩大产品项目和生产能量,以便生产十二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纱线,原来的办法便不能以作业员的工作量而给予他们合理的报酬,因此也就不能激励他们增加生产量。

凯塞琳已经设计出一个新的办法,使他们能够根据每一个作业员在任何一段时间里所生产出来的纱线的等级,给予他们适当的报酬。

设计出这套新办法之后,凯塞琳参加了一个会议,她决心要向厂里的高级职员证明自己的办法是正确的。她详细地说明他们过去用的办法是错误的,并指出他们不能给予作业员公平待遇的地方,以及她为他们所准备的解决办法。

但是,凯塞琳完全失败了。她太忙于为自己的新办法辩护,而没有留下余地,让他们能够不失面子地承认老办法上的错误,于是她的建议也就“胎死腹中”。

在学习了几堂卡耐基训练课之后,凯塞琳就深深地了解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她请求召开另一次会议,而在这一次会议之中,她请他们说出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他们讨论每一要点,并请他们说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在适当的时候,凯塞琳以低调的建议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把办法提出来。等到会议终止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是凯塞琳把自己的办法提出来,而他们也热烈地接受这个办法。

凯塞琳说:“我现在深信,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个人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你指责别人只是剥夺了别人的自尊,并且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2.先引起对方的兴趣

豆豆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每次老师布置作文,他都能很认真地去写,而且成绩也相当出色。但有一次老师发现豆豆的作文内容不好,没有写他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怎么办呢?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会使豆豆非常难堪。于是老师心生一计,他把豆豆找来,绝口不提作文的事。而是问豆豆对什么最有兴趣?豆豆说最喜欢狗。老师说:“很凑巧,我也是个狗迷。”接着,他们从各个角度谈起了狗,竟然谈了一个半小时。到最后,豆豆说:“我应该换个主题来写那篇作文,现在我差不多已经有了个新的构想,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关于‘宠物’的问题,我想这次我一定能把它写好。”果然,豆豆的这篇作文,从“宠物热”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了现代家庭问题,写得相当出色。

豆豆的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豆豆作文需要重写,而采取了鼓励暗示的方法,从对方身上引出话题,让他自发地畅谈,最终达到其“自我否定、自我改善”的结果。这种指导方式既不致使对方不愉快,还会激起他新的兴趣,充满自信地改正缺点和错误,这是批评人的一个良好模式。

3.换个方法说

一位美国父亲的记述让我们佩服他说服儿子的技巧:

昨天晚上,我太太拿电话账单给我看:

“瞧瞧,儿子在我们去欧洲的时候,打了多少长途电话,”她指着其中一项,“单单这一天,这一通,就打了一小时四十分钟。”

“什么?这还得了!”我立刻准备上楼去说他。可是,才站起来,又坐下了,我想自己在气头上,还是不说的好。而且儿子这么大了,我要说,也得有点技巧。

我把话忍到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对儿子笑着说:“你马上回学校了,查一查资料,找一家长途费率最低的电话公司。”然后,又来个急转弯,“咳,其实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没有时间打,我是多操心了。”

“是啊,是啊,”他不好意思地说,“你是不是看到了我上个月的电话账单?那阵子因为有一大堆事急着联络,所以确实打多了。”

吃完饭,我很得意,觉得自己把要说的“省钱、少打电话、别误了功课”这些话,全换个方法说了,却没一点不愉快。

4.强调“如果纠正过来会更好”

有位公司主管感叹纠正别人的错误实在太难,稍微提醒一下员工,员工不是言辞激烈的反抗,就是更加的不思进取。这位主管只是指出对方的缺点加以批评而已。

有位棒球教练在纠正选手动作时,从不会说“不对,不对”,反而是说“大致上不错,但如果再纠正一下……结果会更好。”他并非否定选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说先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如果只是纠正、警告的话,只会引起选手的反感,不会有何效果可言。

5.用类比的方法指出下属的错误

张震将军某日视察某部,召集将、校军官十余人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是多少?”

在座将、校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

张震将军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把话锋一转,说道:“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支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在座将校听了都面红耳赤。

一次,张震将军视察某部“红一连”。连长、指导员汇报道:“连队四年达标,年年先进。”

张震将军问连长:“你们达的什么标?”

连长支吾。

又问指导员、教导员,也答不上来。再问团长、政委,结果也一样。

张震将军生气地说:“达的什么标都不知道,还达什么标?有个旧戏,叫《法门寺》,太后在上面一喊,下边的人,不管听懂还是没有听懂,也跟着‘嗯’地答应一声,然后一声声传下去,一声声往下‘嗯’。我们可不能搞法门寺作风。”

张震将军通过类比的方法,对军队中的错误作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既给官兵留了一定的面子,又把错误的性质点拨得入木三分,达到了很好的批评效果。

6.用提问的办法进行批评

1989年底,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物理楼,李政道博士为120多名中国留学生做学术报告,可是坐在后排的学生有的不认真听讲,互相讲话,李政道非常生气,声色俱厉地说:

“请各位听着,你们有这个机会再不听的话,你们是没有前途的。你们要自己尊重自己。你们考上中国—美国联合招考的物理学研究生算得了什么?你们考第一名又算得了什么?难道中国青年就是这样吗?你们谁学了东西?请举手。你们对得起自己吗?你们必须努力。两百年来中国人是受压迫的,炎黄子孙是要抬头的。你们是精华,你们必须尊重自己,你们是要负责的。”李政道对留学生的批评,连用了五个反问,以引发大家的思考,使大家思之得之。

用提问的办法进行批评,适用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思考接受能力,对自己的过失,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我醒悟,把批评信息传给他们,他们就会加以注意并随之在思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八、先给“甜头”再给“苦头”

美国著名演讲家戴尔·卡耐基说:“矫正对方错误的第一方法——批评前先赞美对方。”批评前先赞美,能化解被批评者的对立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批评,达到预想效果。

在很多时候,面对批评和赞美,我们近乎本能地拒绝前者而喜欢后者,因为人类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听到批评心里自然会感到难过,也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批评者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批评和赞美本身会使人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

但在我们传统的理念中,批评是以批为主,主要是针对问题和缺点,加以直接或间接的揭露和评判,并在批评中指出症结,点明错误,教给方法,督促整改。其实,给批评穿上赞美的外衣,对纠正一个人的错误会更有效。因为这样做,既不会损伤一个人的尊严和自尊心,也给他人保留了脸面。

布诺亲王就深切地感觉到运用这种方法的重要。当时,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他目空一切,高傲自大。他建设陆、海军,欲与全世界为敌。于是,一件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德皇说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震撼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到全世界。最糟糕的是,德皇还将这些可笑、自傲、荒谬的言论在到英国做客时当众发表出来,并允许《每日电讯》照原意在报上公开发表。

比如,他说他是唯一一个对英国友善的德国人;他正在组建海军想对付日本;凭借他的力量,完全能使英国不屈辱于法、俄两国的威胁之下;由于他的计划,英国诺伯特爵士才能在南非战胜荷兰人。

在当时的和平时期,欧洲没有一位国王会说出这样的话。从那时起,欧洲各国顿时哗然。英国人非常愤怒,而德国的那些政客们更是为之震惊不已。

事后,德皇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为了解脱自己,他只能请布诺亲王代他受过,宣称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是他建议德皇说出那些话来的。

可是,布诺亲王却当即反驳说,德国人或英国人不会相信这是布诺亲王的主意。布诺亲王说出这话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果然,如他所想,他激怒了德皇。德皇认为布诺亲王在辱骂他。

布诺亲王明白应先称赞,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可是为时已晚。没办法,他只好做第二步努力:在批评后,再加以赞美。结果,奇迹立刻出现了。

布诺亲王开始夸奖德皇,说他知识渊博,远比自己聪明,德皇脸上慢慢地露出笑容。布诺亲王抬高了德皇,贬低了自己。经布诺亲王解释后,德皇宽恕了他、原谅了他。最后,德皇只好自己去收场。

我们都知道,赞美能让人谦虚,又能建立友善的气氛。在批评别人前,应先提及别人的优点,对他赞美一番,这会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消除刺激和敌意,使后面的批评更易于被接受。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错误已知的情况下,再针对错误进行重复式批评,并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使犯错者要么产生逆反心理,对错误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要么产生自卑心理,对未来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其实,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但犯错并不是有心,做好才是每个人的追求。如果我们给批评穿上赞美的外衣,就会对纠正一个人的错误很有效,因为我们用赞美表明了你的真诚,同时也打开了对方的心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