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肿瘤活检方法
(1)切取或钳取活组织检查:适用于位置表浅或有溃疡的肿瘤,一般不用麻醉,最好在肿瘤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切取0.5~1cm一块楔状组织,立即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以备做病理检查,对舌根及咽部肿瘤,宜用组织钳钳取,切取组织宜深。
(2)吸取活组织检查:深部肿瘤或表面完整较大的肿瘤及颈部大的淋巴结可行吸取组织检查,局麻后用刀将皮肤或黏膜刺开0.2cm大小破口,用带芯的穿刺针接上50ml针筒,刺进肿瘤,强抽针筒的栓子以保持负压,然后平针向各方向穿刺2~3次,抽取物放在滤纸上,再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送检。
(3)切除活组织检查:适用皮肤、黏膜完整,位于深部的可切除的小型肿瘤或淋巴结。
(4)冷冻活组织检查:适用于临床上已决定用手术治疗的,争取冷冻活检与手术一期完成,冷冻活组织检查是一种能迅速确定诊断的方法。
2.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原则
(1)手术中严格遵守“无瘤”操作,保证切除手术在正常组织内进行。
(2)避免切破肿瘤,污染手术野。
(3)防止挤压瘤体,以免播散。
(4)整体切除不宜分块挖出。
(5)肿瘤外露部分应以纱布覆盖,缝包。
(6)表面有溃疡者,可采用电灼或化学药物处理。
(7)缝合前应用大量盐水或化学药物(5%氮芥)冲洗创口,缝合时必须更换手套及器械。
(8)术中及术后应用化疗药物。
(9)对可疑肿瘤残存组织或未能切除的肿瘤,可辅以电灼、冷冻、激光、局部注射抗癌药物或放射等治疗。
3.皮脂腺囊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1)病因:皮脂腺囊肿是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囊内为白色凝乳状皮脂分泌物。
(2)临床表现:临床常见于青年人面部,如豆大小,大者则可如小柑橘样大小,生长缓慢,位于皮内,突出于皮肤表面,囊壁与皮肤紧密粘连,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质地软,无压痛,可活动。
(3)治疗:局麻下,沿皮纹方向梭形切口,与囊壁粘连的皮肤应一并切除。
4.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5.皮样或表皮样囊肿的病因临床表现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为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而形成囊肿,临床上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颏下。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边界清楚,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皮肤、黏膜无粘连,质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感。位于口底正中,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或颏舌肌以上的囊肿,多向口内发展,抬高舌体,引起言语吞咽,甚至呼吸功能障碍,位于下颌舌骨肌或颏舌骨肌以下的囊肿,则向颏部发展,穿刺病理可见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6.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临床表现
①多见于1~10岁的儿童。
②囊肿位于颈正中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上下部最为常见。
③囊肿表面光滑、质软,周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
④囊肿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
⑤囊肿继发感染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形成甲状舌管瘘,此瘘长期不愈可发生癌变。
(2)治疗:手术彻底切除囊肿或瘘管及舌骨中段。
7.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的操作及术后处理
(1)操作
①切口:在颈部做一横形切口且经过囊肿表面,长约4cm。
②分离: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即可显露囊肿。沿囊肿表面向上分离直达舌骨体,囊肿常与甲状舌骨肌粘连,分离时避免损伤甲状舌骨膜及喉内神经。
③切断舌骨:分离至舌骨体上缘时,切开舌骨膜及其肌肉附着,用骨剪剪断舌骨,此时囊肿与舌骨体中段即可一并游离,截除的舌骨体长约1cm。
④缝合:冲洗创腔,止血,分层缝合,置入引流条。
(2)术后处理:术后1~2天抽出引流条,半流食3~5天,应用抗生素,5~7天拆线。
8.鳃裂囊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病因:鳃裂囊肿是发生于颈侧方起源于鳃弓或咽囊的囊肿,是由发育期间胚胎鳃裂鳃弓上皮剩余而来。
(2)临床表现:①多见于青少年,位于面颈部侧方;②囊肿大小不一,界限清楚,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上呼吸道感染后囊肿可骤然增大;③囊肿继发感染可出现疼痛,破溃可形成瘘,亦可能有先天性瘘道;④穿刺有黄绿色或棕色囊液,清亮或微浑浊。
9.牙源性颌骨囊肿诊断及治疗 颌骨牙源性囊肿(odontogenic cysts in jaws)是指牙齿形成器的上皮或上皮剩余发生的一组织。它们可以是炎症性的(如根端囊肿),也可能是发育性的(如含牙囊肿),常见的有根端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
(1)诊断
①多见于青壮年,可发生于颌骨的任何部位,含牙囊肿、角化囊肿多见于下颌角。
②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若增大可引起面部畸形。压迫骨质可使骨质变薄,扪诊有乒乓球感。
③邻牙松动、移位,根尖周骨质吸收。
④增大的囊肿可侵入鼻腔、上颌窦,引起鼻塞,甚至病理性骨折。
⑤根端囊肿在口内可见于深龋,残根或死髓牙的相应骨质内。
⑥穿刺抽取囊内容物为草绿色(角化囊肿为乳白色的角化物或皮脂样物质)。
⑦角化囊肿有恶质倾向。
⑧X线片可协助诊断。
(2)治疗
①较小的根端囊肿可对病灶牙行根管治疗,并定期复查。
②囊肿摘除。
③牙源性角化囊肿最好将囊肿所累及的颌骨一并切除,以免复发。
10.口外行颌骨囊肿的摘除术手术步骤与术后处理
(1)手术步骤
①切口:沿耳垂下方下颌支后凹中部向下绕过下颌角后,再沿下颌骨下缘2cm做平行于下颌骨下缘的切口,向前达颏部。
②翻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颈深筋膜,结扎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沿此平面向上分离,显露下颌骨下缘,切开嚼肌附着与骨膜,向上剥离,显露下颌角与下颌支骨面。
③开窗:用骨凿或咬骨钳去除囊肿表面骨质,操作方法同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
④剥离囊肿:沿囊壁与骨壁之间,仔细分离囊壁,避免操作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如下颌升支内侧骨板破坏时,还需防止损伤颌内动脉、翼静脉丛。囊肿摘除后,要仔细检查升支上部骨腔,彻底去净残余囊壁。用50%氯化锌烧灼骨腔壁。较大的骨缺损可一期植骨或骨代用品。
⑤牙齿处理:牙根暴露在囊腔内而牙可保留者,应行根尖切除术。含牙囊肿内的牙齿摘除。
⑥创口处理:修整骨腔壁边缘,去除骨碎片,冲洗骨腔,缝合骨膜、嚼肌、置放引流条,分层缝合。
(2)术后处理:常规应用抗生素和止血药,术后48小时抽出引流条,6~7天拆线。
11.口内法颌骨囊肿摘除术手术步骤与术后处理
(1)手术步骤
①切口:小囊肿做弧形切口,中大囊肿做梯形切口。蒂部均应在口腔前庭黏膜移行皱襞处。切口距囊肿边缘0.5cm以上。
②翻瓣:切开黏骨膜后,用骨膜剥离器剥离,翻转黏骨膜瓣,注意囊肿表面有无骨质覆盖。
③开窗:用小骨凿开一小窗,再用咬骨钳扩大开口,显露囊肿。
④剥离囊肿:沿囊壁与骨壁之间,用小骨膜剥离器仔细分离囊壁,尽可能完整剥出。同时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束,防止穿通鼻腔、上颌窦。囊肿摘除后,应彻底去净残留囊壁,必要时。可用50%氯化锌烧灼骨腔壁。
⑤牙齿处理:牙根暴露在囊腔内而牙又可保留者,应用根尖切除术。含牙囊肿内的牙齿应摘除。
⑥创口处理:修整不整齐骨腔壁边缘,冲洗骨腔,可放入抗生素粉或髂骨松质骨等。
⑦缝合:间断严密缝合。
(2)术后处理:常规应用抗生素,注意口腔卫生,术后7~10天拆线。
12.三种色素痣的病理特点
(1)皮内痣:是大痣细胞分化而来的更成熟的小痣细胞,进入真皮及周围结缔组织中,在表皮基底膜和真皮内小痣细胞之间有一浅层狭长的结缔组织区,把痣和表皮分开。
(2)交界痣:痣细胞在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呈多个巢团状,边界清楚,分布距离均匀,每一个巢团的上一半在表皮的底层内,下一半则在真皮浅层内,这些痣细胞为大痣细胞,色素较深。
(3)复合痣:在痣细胞进入真皮的过程中,常同时有皮内痣和残留的交界痣,为上述两型痣的混合形式。
13.色素痣的临床表现 色素痣(nevi)为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又称为黑色细胞痣,可分为交界痣、复合痣和皮内痣。
(1)多见于面部皮肤,偶见于口腔黏膜;
(2)病损一般较小,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平坦或高于皮肤,颜色多呈棕色或深棕色。皮内痣或复合痣有黑色生长;
(3)各型痣在体表存在数年不变,一般无自觉症状。若突然增大,颜色加深,周边发红,表面结痂、溃疡或附近淋巴结增大,周围有卫星痣出现,伴疼痛、发痒等症状时,应怀疑是恶变可能。
14.口腔纤维瘤的临床表现 纤维瘤(fibroma)是纤维组织结缔发生的良性肿瘤,有包膜、结节状、质坚韧,实际上口腔内这种真性纤维瘤非常少见,往往是纤维性增生。
(1)可见于任何部位,多见于颊、舌、下唇及牙龈。
(2)发生于面部皮下者,质地较硬,大小不等,表面光滑,边缘较清楚,发生于口内者,肿块较小,呈圆形突起,有蒂或无蒂,边界清楚,表面覆盖正常黏膜。
(3)纤维瘤若处理不当极易复发,多次复发后易恶变。
15.牙龈瘤的诊断依据
(1)常见于中、青年女性。
(2)多见于唇、颊龈乳头部。
(3)多无症状,生长缓慢,但妊娠期可迅速增大。
(4)瘤体大小不一,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呈分叶状,有的有蒂呈息肉状,无蒂者则基底较宽。
(5)瘤体呈淡红色或深红色,质地因其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别。较大者瘤体表面可有对应牙的齿痕,或咬伤感染。
(6)X线片可见骨质吸收,牙周膜增宽的阴影。
16.牙龈瘤切除术手术步骤与术后处理
(1)手术步骤
①切口:距龈瘤边缘外或蒂部外围3mm处的正常组织做环形或矩形切口。
②切除肿瘤:切开黏膜直达骨面,剥离黏骨膜,完整切除龈瘤。应当避免复发,除妊娠性龈瘤外,手术应同时拔除龈瘤蒂部波及的牙齿,去除龈瘤基部骨膜、牙槽骨。
③伤口处理:修平过高的骨质,对位缝合或转黏膜瓣关闭创口,并填以碘仿纱条。
(2)术后处理:①常规应用抗生素,清洁口腔;②进流食或半流食1周;③术后7~10天抽出碘仿纱条。
17.乳头状瘤的定义与诊断
(1)定义:乳头状瘤(papilloma)由覆盖上皮发生,向表面呈外生性生长,形成许多手指样或乳头状突起,并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外观。
(2)诊断
①皮肤和黏膜均可发生,呈乳头状突起。
②瘤体多为单发,有蒂或无蒂,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基底无浸润,表面皮肤或黏膜也很柔软,但感染时表面破溃。
③发生在白斑基础上的乳头状瘤容易恶变,表面为瘤体迅速增大,出现溃疡、出血、疼痛、基底浸润。
18.脂肪瘤的临床表现
(1)多见于成人的多脂肪区。
(2)病程较长,生长慢,无自觉症状。
(3)瘤体大小不一,边界尚不清楚,呈扁圆形或分叶状,质软,位于黏膜者可泛黄色。
(4)穿刺无抽出物。
19.神经纤维瘤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指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周围神经任何部位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又称神经纤维瘤病。
(1)病因:本病源于神经内膜,神经束膜或神经外膜。多发性者常为染色体异常所致的遗传性疾病。
(2)临床表现
①多见于青少年男性。
②常见于颧、颞、头皮、鼻、颈、腮腺区,口内少见。
③瘤体区皮肤呈大小不一的棕色或灰黑色小点状或片状病损,扪之柔软。边界不清,可扪及念珠状或丛状物。
④巨大瘤体可引起颜面畸形,功能障碍,也可压迫骨质引起骨质吸收。
20.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血管瘤主要由血管的内皮细胞或外皮细胞或血球细胞发生的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称为血管瘤(hemangioma),按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分为毛细管型、海绵型和蔓状型三类。
(1)临床特点
①毛细血管瘤:瘤体高出或不高出皮肤与黏膜,表面光滑,边界清晰,色泽鲜艳,指压病变部位色泽可变白,病变皮肤与黏膜表面色泽红为葡萄酒斑状血管瘤,瘤体突起表面不平为草莓状血管瘤。
②海绵状血管瘤:表浅者皮肤或黏膜呈蓝色或紫色,形状不规则,质软,可扪及静脉时,压迫时可因挤出血液而缩小体积,放松后又因血液充盈而立即恢复,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穿刺有血液。
③蔓状血管瘤:位于皮下,皮肤有时亦可受侵,皮肤色泽不变或呈红斑,可见皮下血管呈念珠状纡曲,压之一般无改变,扪诊有明显搏动感,听诊可闻吹风样杂音,病变广泛者可累及肌肉、骨质与其他器官。
(2)治疗:①手术治疗;②硬化剂注射疗法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③激素治疗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或草莓状血管瘤;④放射治疗用于婴幼儿血管瘤;⑤冷冻治疗或激光治疗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和草莓状血瘤;⑥微波热凝治疗适用于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⑦介入治疗适用于海绵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21.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早期发育阶段所产生的组织畸形,根据其组织结构和临床特征分为毛细淋巴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淋巴管瘤三型各型的临床特点:
(1)毛细管型淋巴管瘤:多见于唇、颊及舌,软组织肿胀,界限不清,可见黄色透明物,突起的小粒,扪诊较硬,有致密感,口腔黏膜的淋巴管瘤常与血管瘤同时存在。
(2)海绵型淋巴管瘤:多见于唇、颊、舌及颌下区,软组织肿胀,界限不清,质软,有时有波动感,压之体积无改变,体位试验阳性,穿刺有黄色清亮液体,内含淋巴细胞。
(3)囊肿型淋巴管瘤:多见于婴儿的颌下区和颈侧部,瘤体大小不一,质软,有明显波动感,压之无体积变化,体位试验阳性,透光试验阳性,穿刺可见黄色清亮液体,内含淋巴细胞。
22.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 颈动脉体瘤(tumor of carotid body)为发生于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化学感觉器的良性肿瘤。
(1)多是20~50岁成人,无性别差异。
(2)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
(3)瘤体呈卵圆形,瘤体周界尚清,质地中等硬度,可左右活动,不能上下移动。
(4)瘤体有传导性搏动,部分肿瘤自身亦可触到搏动。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5)血管造影见颈动脉分叉处增宽,充盈缺损或瘤体自身有造影剂充盈。
(6)活体组织检查时极易出血。
23.神经鞘瘤的特点
(1)神经鞘瘤生长缓慢,包膜完整,属良性瘤,但也有恶性者。
(2)瘤体质地坚韧,来自感觉神经者常有压痛,可沿神经轴侧向左右移动。
(3)瘤体发生黏液性变后,穿刺时可抽出血样液体,但不凝结。
24.牙瘤的定义及特点 牙瘤生长于颌骨内,是由一个或多数牙胚组织异常发育增生而形成,其中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牙胚组织,甚至成形的牙。临床多见于青年人,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患者常有缺牙现象,X线示:骨质膨胀,有很多大小形状不同,类似发育不全牙的影像。
25.牙骨质瘤的特点 牙骨质瘤来源于牙胚的牙囊或牙周膜,多见于青年女性,瘤体常紧贴于牙根部,可以单发或多发,硬度与骨质相似,一般无自觉症状,可发生牙槽骨膨胀,X线片显示:根尖周围有不透光阴影。
26.成釉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1)常见于青壮年患者,男女差别不大,发生在下颌体部及下颌角部为多见。
(2)无痛性的、渐进性的颌骨膨大。膨胀多向唇颊侧发展,以致造成面部左右不对称的显著畸形。
(3)由于颌骨膨胀受压吸收而变薄,如为肿瘤的囊性变部分,则按之有“乒乓球样”感觉。如进一步发展骨质完全吸收,则肿瘤突出于黏膜下,按之则有波动感。
(4)肿瘤区覆盖的黏膜一般光滑正常,但可见到对牙的咬痕或咬伤的溃疡;牙齿常被压迫移位或因牙根受压吸收而脱落。
(5)由于肿瘤的继续增大与侵犯,可以影响到下颌骨的运动,甚至产生吞咽、言语、呼吸和咀嚼等障碍。当肿瘤压迫下齿槽神经时,患侧下唇及颊部出现感觉麻木不适;肿瘤继续增大,骨质破坏较多时,还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
(6)伴发感染时,可产生急性炎症过程,造成化脓、溃烂、疼痛、或在口腔内、面部遗留瘘管溢脓。
27.成釉细胞瘤的治疗原则
(1)外科手术治疗:因成釉细胞瘤有局部浸润周围骨质的特点,所以不应施行局部刮治术。
(2)外科手术必须在正常组织内切除,即须将肿瘤周围的骨质至少在0.5cm外切除。否则,治疗不彻底将导致复发,而多次复发后又可能变为恶性。
(3)较小的肿瘤,可考虑做保留下颌骨下缘的部分骨段切除术,以保存下颌骨的连续性。但如下颌骨下缘也波及,则可做下颌骨的方块或矩形切除,用不锈钢针或其他代用品固定残端以保持缺隙,以后再做植骨手术。
(4)较大的肿瘤应将病变的颌骨整块切除,以保证手术后不再复发。切除后可予以一次性植骨。
28.骨化纤维瘤的临床特点 骨化纤维瘤为颌骨中部骨组织比较常见的一良性肿瘤,根据其中所含纤维组织的多少及钙化程度的差异,可称为纤维骨瘤或骨纤维瘤。
(1)多见于青年人,大多在儿童即发病。
(2)上下颌骨均可发病,下颌骨多见。
(3)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瘤体增大引起颌骨膨胀,引起面部畸形及牙移位,导致紊乱,引起眼球突出或移位而致复视。
(4)肿瘤质硬,大多数边界不清楚。
(5)X线见界限清晰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阴影。
29.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骨巨细胞瘤又名破骨细胞瘤,为骨髓内非成骨性结缔组织的间胚叶细胞发生的一种肿瘤,根据间质细胞和多核区细胞的异型程度分为良性、临界性和恶性。
(1)多见于20~40岁成年人。
(2)上下颌骨均可发病。
(3)一般生长缓慢,如生长较快,则有恶变的可能。
(4)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局部间歇性隐痛。
(5)瘤体增大,可使骨质膨胀,牙齿移动、松动、局部畸形、咬错乱,肿瘤穿破颌骨可呈暗紫色或棕色。
(6)X线病变骨质呈单房状囊性阴影,周界清晰,囊内可见骨样或骨小梁影。
30.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的生长特点
(1)生长迅速:癌灶初起限于黏膜内或表皮层之中,称为原位癌。一旦突破基底膜,随即侵入周围组织,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不能移动。此时肿块固定,边界不清,生长迅速。临床上可呈现为溃疡型、外翻型和浸润型三种。溃疡型多发生于皮肤或黏膜浅部,表现坏死脱落并向周围扩散,常形成中央凹陷、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的溃疡。外翻型表现为迅速向表面增生,形成菜花样,常易合并感染、坏死。浸润型侵入黏膜下层和肌层,向深部与周围组织浸润生长。
(2)破坏力强: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常有较大破坏性。当其向周围浸润生长时,常破坏邻近组织器官而发生功能障碍。如损害面神经造成面瘫;感觉神经受侵时,可引起疼痛;损坏骨组织时,可发生牙齿松动或病理性颌骨骨折;癌肿侵犯翼腭凹、颞下凹、下颌关节、嚼肌、颞肌、翼内肌等时,可引起张口困难。
(3)发生转移:随着癌肿的不断增大,癌细胞逐渐侵入附近的淋巴管和血管中,在淋巴结中形成区域性转移灶。口腔颌面癌肿由于语言、咀嚼、吞咽活动,常促使癌细胞较早向颌下、颏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侵入血管的癌肿汇入血液后,可沿血道发生远处脏器的转移。如腺样囊性癌、未分化癌、恶性黑色素瘤、肉瘤等。常向肺、肝、骨等部位转移。
(4)危及生命:由于恶性肿瘤迅速生长破坏而产生的有毒物质,常引起代谢紊乱;由于出血、感染、疼痛、脏器功能减弱诸因素,使机体不断消耗;恶性肿瘤的晚期,患者多出现消瘦、贫血、机体衰竭等症状,而进入“恶病质”状态。因此,患者多死于中毒性休克,慢性消耗、恶液质。
31.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的分期
(1)第一期:癌瘤直径<2cm,仅限于黏膜层,尚未破基底膜。
(2)第二期:癌瘤的直径虽尚未超过2cm,但已突破基底膜,浸润到黏膜下组织。
(3)第三期:癌瘤直径已超过2cm,已浸润黏膜下组织,或癌瘤不论大小已侵及肌层或骨质者。
(4)第四期:癌瘤直径已超过4cm,或癌瘤不论大小已经扩散蔓延到邻近1个或1个以上的解剖区域(如舌癌已浸润到口底);再或癌瘤不论大小已发生远隔脏器转移者。
32.冷冻疗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1)冷冻疗法的优点
①可使病变组织永久性地破坏,造成无菌、坏死、脱落。其作用力直接破坏肿瘤细胞,性质如切除,但不需缝合,日后瘢痕菲薄。因此,除疗效可靠外,对颌面部的美容效果好,且能保存功能。
②利用不同的探头,几乎可达到任何部位的病变。因此,特别适合于凹陷洞孔较多的口腔颌面部。
③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较小的病变一次即可治愈。并发症少,比较安全。
④治疗过程中无痛苦,患者易合作,对一些年老体弱合并有较严重的系统性疾病,而不能耐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尤为适用。
⑤可与其他治疗(化疗、手术等)配合应用,提高疗效。
(2)冷冻疗法的缺点
①病变局部疗效显著但如肿瘤细胞已有舌骨上、颈淋巴结转移时,则冷冻治疗就无法达到区域性治疗的目的。
②不能将冷冻切除的病理标本再常规地送做组织学检查。
(3)注意事项
①冷冻探头和冷冻部位应注意无菌操作,以免感染。
②冷冻时对病变组织的定位要正确,其冷冻范围不能超过正常组织2mm2,以达到保护正常组织的目的。
③冷冻创面可涂抹2%甲紫,涉及口腔黏膜时应给予1%过氧化氢液漱口,并经常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④创面结痂时不要加以揭剥,应任其自行脱落。
33.化疗药物的分类 常用抗癌化疗药物按作用可分五类:
(1)细胞毒素类:抑制细胞增殖周期的各个阶段,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增殖细胞及非增殖细胞,作用相似。本类药物如环磷酰胺、抗黑瘤素等。
(2)抗代谢类:通过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而选择性抑制增殖细胞。本类药物常用的有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等。
(3)抗生素类:通过干扰DNA到RNA直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各个环节而起作用。如平阳毒素、阿霉素等。
(4)激素类:可以改善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防止白细胞下降,增强癌细胞对化疗敏感性。临床常见有地塞米松、丙酸睾丸素等。
(5)植物类:多以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如长春新碱、喜树碱等。
(6)另外还有杂类,为金属螯合物,如砷剂为主的皮癌净,抗癌锑、顺铂等,也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34.口腔颌面恶性肿瘤行化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抗癌药物的毒性一般较大,有些人会引起严重的反应。因此,治疗前必须注意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患者,应尽可能不予采用。
(2)由于抗癌药物多在肝脏内解毒,并由泌尿系统排泄,因此用药前应先了解肝肾情况,凡肝肾功能欠佳者应慎用。
(3)抗癌药物对造血系统的骨髓常有明显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应每周查血1次。凡白细胞降到3 500/mm3或血小板低于8万/mm3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利血生、维生素B4、B6、鲨肝醇、核苷醇、肌苷等提升血象的药物,少量的泼尼松既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改善全身情况,还可起到提升细胞的作用。党参、黄芪、鸡血藤、当归、大枣等补气养血的中药对提高血象亦有显著效果。必要时还可输以少量鲜血。
(4)用药过程中尚应注意患者胃肠道的反应。遇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对症处理。凡出现血性腹泻,应立即停药并及时治疗。
(5)对发生口腔黏膜糜烂患者,可用抗生素、激素、蜂蜜混合液局部涂布,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35.唇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1)临床特点:①多见于中老年男性;②上下唇均可出现,下唇多见;③临床表现有外生型、溃疡型和疣状型,其中以外生型多见;④唇癌较少发生转移,如发生转移多向颏下、颌下淋巴结转移;⑤组织病理检查帮助确诊。
(2)治疗:①原位癌可采用冷冻疗法、激光疗法、放射治疗和手术切除;②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行原位癌切除加舌骨上淋巴清扫术或颈淋巴清扫术。
36.牙龈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1)临床特点:①多见于中老年男性;②下颌比上颌多见;③肿瘤位于牙龈部,表现为溃疡或乳头状突起;④早期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⑤可能有白斑或不良修复体同时存在;⑥病损浸润神经可引起麻木,侵犯翼下颌韧带或咀嚼肌可引起开口困难;⑦活体组织检查可帮助确诊。
(2)治疗原则
①牙龈癌的治疗必须以外科手术为主,因为绝大多数的牙龈癌为高分化鳞状上皮癌,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如采用剂量过大,容易发生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②早期下颌牙龈癌仅波及牙槽突时,应将原发灶及颌骨做方块切除,以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及其功能。
③如癌肿范围较广侵入下颌骨时,则就将原发灶及下颌骨部分或一侧切除,切除后用不锈钢固定断骨的两端,以后再行2次植骨。
④由于下颌骨牙龈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因此,手术时应考虑施行颌颈联合根治术。
⑤上颌牙龈癌应做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如已波及到上颌窦内,应将一侧上颌骨完全切除。如有淋巴结转移,应分次或1次将原发灶及颈部转移的淋巴结做根治性切除术。
37.舌癌的病因及诊断依据
(1)病因
①长期慢性刺激、义齿不适合、慢性炎症、烟酒过度、营养和代谢障碍等。
②癌前病变:如慢性溃疡、舌炎、白斑、红斑、扁平苔藓、黏膜下纤维变性等。
(2)诊断依据
①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②好发于舌侧缘中1/3部位,肿瘤表现为溃疡型、浸润型及外生型。
③肿瘤广泛浸润时,可波及舌下神经,引起舌感觉麻木与运动障碍,并有恶臭,局部溃疡常有明显自发痛及触痛,且可放射至耳颞部,晚期常呈恶病质。
④肿瘤相应部位常见残根、残冠等慢性刺激,也可存在白斑等癌前病损。
⑤常见颌下、颈深淋巴结转移。
⑥组织病理检查帮助确诊。
38.口底癌的临床表现
(1)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2)早期常发生于舌系带一侧或两侧,分溃疡型、浸润型和疣状型,以溃疡型为多。
(3)癌肿侵犯下颌骨可引起牙齿松动、移位。
(4)癌肿向上侵犯舌体引起舌运动及吞咽困难,继发感染引起疼痛。
(5)组织病理检查帮助确诊。
(6)常为颏下、颌下、颈深淋巴结转移。
39.腭癌的临床表现
(1)腺癌多见于青壮年,鳞癌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
(2)鳞癌多见于软腭,且较硬腭者恶性程度高,硬腭则多以腺癌为多。
(3)肿瘤常侵犯骨质、双侧牙龈、鼻腔及上颌窦,亦可侵犯咽部及翼腭凹,引起吞咽困难及张口受限。
(4)常发生颌下、颈深上淋巴结转移,也可发生血循环转移。
(5)组织病理检查有利于协助诊断。
40.上颌窦癌临床的诊断依据
(1)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2)早期症状为鼻塞、鼻出血、分泌物增多、牙痛、局部麻木及蚁走感。
(3)肿瘤可向不同方向增大并穿破窦壁。依其增大的一方向可出现鼻部、面颊部、眼部、牙槽部及腭部肿胀,甚至筛窦、蝶窦、颧骨、翼板及颅底部亦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4)X线片、CT图像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组织病理检查有助确诊。
(6)淋巴结转移可向颌下、颈部转移,有时甚至耳前、咽后淋巴结亦有波及,晚期可经血循环转移。
41.中央性颌骨癌诊断依据
(1)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
(2)好发于下颌磨牙区。
(3)早期无症状,侵犯神经后可出现下唇麻木,穿破骨皮质可出现局部肿块,牙齿可有松动、移位、脱落。
(4)X线片可见局部根尖区虫蚀样改变或呈溶骨性破坏。
(5)可向颌下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转移,晚期可有血行转移发生。
(6)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诊断。
42.纤维肉瘤的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壮年男性。
(2)上颌好发于上颌结节部,下颌好发于下颌角及正中联合。
(3)生长较快,可发生破溃出血,发生于骨内者可有疼痛。
(4)X线片呈侵蚀性破坏,一般无骨膜反应。
43.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弥散性淋巴样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为:
(1)常见于青壮年男性。
(2)常见淋巴结,发生于口内者可发生在软腭、舌根等部位。
(3)早期为局部改变,晚期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早期淋巴结可松动,无压痛,晚期可相互粘连,融合固定。
(4)多数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44.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壮年、老年,男性多于女性。
(2)口腔内发生于牙龈、唇、腭、颊部黏膜,也可见于面部皮肤。
(3)黏膜色素斑色泽黑,迅速增大,稍高于黏膜表面粗糙似墨浸状。
(4)色素痣迅速增大,毛发脱落,四周出现卫星小结节时,应怀疑恶变。
(5)早期即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循环转移。
(6)临床确诊者,禁忌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45.恶性肿瘤的治疗
(1)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随科技发展而不断丰富,现常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有10种:手术疗法、放射疗法、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加热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和中医中药的治疗,以及最常用的综合治疗。
(2)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凡属于手术适应证者,应首选手术疗法,它是目前为止治疗口腔颌面肿瘤的重要而有效的首选治疗。另外,根据恶性肿瘤的性质、部位等特点以及对各型疗法的敏感性不同,选择性采用各种有效手段开展综合治疗。手术可以解决原发病灶的局部问题,但对远隔转移及防止复发则无能为力,只有依靠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放射治疗对某些原发病灶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又能保存组织器官的功能,但对淋巴转移性癌肿却无效;某些对放疗敏感的恶性肿瘤,在加用化学药物治疗之后可提高对放疗的敏感度。其他如低温、免疫、激光等疗法也有其有利与不足之处。
(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综合疗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各个单项治疗方法。常用综合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必要时可配合采用其余治疗方法的治疗。
总之,治疗手段的选择必须具体考虑到各个具体病例的特点,合理利用以上治疗手段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