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脂蛋白滞留的因素

影响脂蛋白滞留的因素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脂蛋白浓度升高的持续时间也是脂蛋白滞留于动脉壁致AS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旦出现内皮损伤及脂蛋白滞留,以及随后的炎症效应,病变即呈加速发展趋势,这已经被近年来的许多关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临床研究结果所证实。另外,内皮细胞更新和凋亡可能决定了脂蛋白经内皮的通透性。LpL存在于致AS脂蛋白的结合位点,在介导内皮下氧化LDL滞留方面尤为重要。

脂蛋白在血管内皮下层滞留受许多因素的作用,其中关键因素包括脂蛋白自身的特性和血管的结构变化。

1.脂蛋白特性 脂蛋白的特性包括脂蛋白颗粒的直径、电荷、胆固醇含量等。目前认为,含ApoB脂蛋白主要是LDL和部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易进入血管内皮下层,具有直接致AS作用。未水解的乳糜微粒直径约500nm,体积太大无法透过动脉壁,故不会直接导致AS。但是乳糜微粒残粒直径约100nm,在滞留发生后可能具致病性[9]

2.含ApoB脂蛋白水平及其持续作用 虽然,脂蛋白特性和内皮通透性影响脂蛋白滞留,但血浆脂蛋白浓度升高对于脂蛋白滞留、AS发生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血浆LDL的浓度是影响LDL颗粒沉积速度重要因素,浓度越高沉积速度越快,越容易发生AS。脂蛋白浓度升高的持续时间也是脂蛋白滞留于动脉壁致AS的重要影响因素。Bogalusa心脏研究发现血浆LDL水平高的儿童,成年后易出现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增厚。一旦出现内皮损伤及脂蛋白滞留,以及随后的炎症效应,病变即呈加速发展趋势,这已经被近年来的许多关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临床研究结果所证实。

3.血管内皮通透性 目前对于内皮通透性在脂蛋白滞留中的作用所知不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内皮细胞更新和凋亡可能决定了脂蛋白经内皮的通透性。

临床上可见到部分冠心病患者LDL-C浓度并不高(<2.6 mmol/L),这往往被认为是支持炎症或内皮改变的证据,事实上是因为这些患者内皮下层对脂蛋白滞留或非适应性反应特别敏感,以至于较低脂蛋白水平即能启动AS过程。例如,同样LDL-C水平,与非糖尿病者比较,糖尿病者对于冠心病易感性明显增加。

4.内皮下基质分子及辅助分子的作用 内皮下基质分子包括蛋白聚糖、胶原、弹性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各种骨骼相关基质分子,分布在细胞外间隙和内膜细胞表面,其中细胞外蛋白聚糖是最重要的致内皮下脂蛋白滞留分子。研究者认为脂蛋白的蛋白成分(尤其是ApoB)带正电荷区域与蛋白聚糖带负电荷的糖基基团相互作用,最有可能参与了脂蛋白的滞留反应。蛋白聚糖中包含硫酸软骨素的侧链在脂蛋白滞留,特别是早期AS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缺乏蛋白聚糖中核心蛋白多糖成分的高脂血症鼠动脉损伤体积较大,而过度表达核心蛋白多糖的高脂血症鼠动脉损伤体积则较小,这就证实了核心蛋白多糖成分的抗AS作用。

同时体内、外试验已经证实了某些辅助分子在脂蛋白滞留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脂蛋白脂酶(LpL)、分泌型鞘磷脂酶(S-smase)和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LpL存在于致AS脂蛋白的结合位点,在介导内皮下氧化LDL滞留方面尤为重要。动脉壁内LPL通过ApoB脂蛋白与基质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起到致AS作用,而血浆中LPL通过介导脂解和肝脏清除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具有抗AS作用。S-smase由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能够清除致AS脂蛋白表面的鞘磷脂,导致脂蛋白颗粒的融合和聚集,脂蛋白体积增大,无法透过动脉壁移出,被巨噬细胞摄取并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10]。动物和人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表达sPLA2,体外sPLA2可水解脂蛋白,水解后的脂蛋白与动脉壁蛋白聚糖亲和力更高,促进巨噬泡沫细胞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