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化系统造影

消化系统造影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临床提示为食管胃连接区病变,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贲门癌、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段先天性异常(蹼、隔)时,须做包括胃底贲门区在内的上胃肠道造影检查,而不应单做食管造影检查,以免漏诊。4.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及不同的检查目的,选用合适的造影剂和剂型及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食管异物检查前更应做颈、胸部透视,观察有无不透光异物存在。正常时,胃内钡液应全部流向胃窦。

(一)食管钡剂造影

【适应证】

1.食管病变

(1)食管良、恶性肿瘤。

(2)食管静脉曲张。

(3)食管异物:有误吞异物史,吞咽不适或疼痛者。

(4)腐蚀性食管炎:误饮强酸或强碱后。

(5)食管憩室及憩室炎。

(6)食管瘘: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

(7)感染性食管炎、念珠菌感染等。

2.邻近食管的纵隔肿块(肿瘤、炎性肿块):了解肿块与食管关系,帮助病变定位与定性。

3.食管、胃底手术后观察吻合口情况。

4.全身性疾病食管受累:结缔组织疾病、硬皮病、皮肌炎等。

5.外伤:食管创伤、破裂。

【禁忌证】

1.昏迷、神志不清、不能自主吞咽者。

2.有严重食管瘘伴有纵隔炎症或脓肿者。

【并发症】 稀钡经会厌或内渗进入呼吸道,量多时可引起窒息或呼吸道继发感染。

【器械准备】 电视透视、自动控制曝光条件及点片装置的X线机,能使检查方便,图像清晰。

【药物准备】

1.产气剂(粉剂),食管双对比造影时用。

2.低张药山莨菪碱20mg,食管双对比造影时用。

3.硫酸钡制剂

(1)浸钡糊的棉絮片:检查食管异物、鱼刺时用。

(2)钡糊剂:观察心脏、纵隔肿物时用。

(3)1.4~1.8g/ml双对比造影用细颗粒型硫酸钡混悬液,或2.5g/ml双对比造影用颗粒不匀型硫酸钡混悬液,食管双对比造影时用。

(4)疑有食管疾患者,选用碘水对比剂。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临床提示为食管胃连接区病变,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贲门癌、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段先天性异常(蹼、隔)时,须做包括胃底贲门区在内的上胃肠道造影检查,而不应单做食管造影检查,以免漏诊。

2.食管下段病变伴有食管梗阻临床表现时,以空腹检查为好,检查前应禁食。

3.如无食管梗阻情况,食管检查一般不需做(禁食)准备,但亦不宜于进食后立即检查,以免食物残渣附着在食管黏膜上造成假象而误诊。

4.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有无梗阻、梗阻程度)及不同的检查目的(诊断食管自身病变、协助诊断食管外病变),选用合适的造影剂和剂型及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

5.已经确诊为晚期食管癌或重度贲门失弛缓症者,且伴有严重的食管梗阻症状(呕吐)时,不应重复检查。

【检查方法和技术】 食管造影前应做常规胸透,特别要注意纵隔形态及其邻近器官(心脏、主动脉胸段)情况。食管异物检查前更应做颈、胸部透视,观察有无不透光异物存在。

1.食管单对比造影检查 患者口服造影剂(钡糊剂、浸钡棉絮或碘剂),站立于右前斜位(将食管置于脊柱前、心影后)透视下,嘱其咽下口中造影剂,自上而下进行跟踪观察食管逐段被充盈、扩张、收缩排空(黏膜相)及静止弛张状态情况,直至造影剂经贲门口入胃;再于左前斜位(必要时加正位)进行观察。

2.食管双对比造影检查(以低张法为好) 肌注山莨菪碱20mg,10min后吞服产气剂(粉剂)。患者取右前斜位立于检查床前,连续大口吞服高浓度双对比钡混悬液,即刻摄取点片(连续曝光更好)。此法可使食管扩张满意,食管黏膜涂钡均匀,有利于食管黏膜浅表病变显示。如不用低张法或产气剂时,也可采用捏鼻吞钡(吞钡同时,以手捏住鼻孔)或使用带侧孔的吸管吸钡(患者吸钡时,可同时从侧孔吸入空气),但效果均不如低张法理想

【摄片要求】 一般情况下,食管钡剂造影检查在电视监视屏上显示极为清晰,不必摄片,但如发现异常或观察不满意时,则必须摄取局部点片。

1.多相点片(充盈、半充盈及黏膜相) 无论是单对比或双对比食管造影检查都要求摄取食管扩张时的充盈相及食管收缩时的黏膜相,以有利于发现管壁的轻度舒张受限、轮廓改变,分辨管腔的充盈缺损以及食管黏膜的细微变化。

2.多轴位观察摄片 为正确反映食管病变的全貌,食管造影检查还必须摄取多轴位点片。

3.立、卧位点片 食管造影通常处在立位下进行与摄片,但当钡液通过较快时,则可改取卧位,甚至头低位,以使钡液通过减慢,有利于病变(如曲张的静脉充盈)的显示及摄取。

【检查后注意事项】 如有较多钡剂进入呼吸道时,应尽量嘱其咳出,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

【适应证】

1.食管疾病

(1)食管裂孔疝。

(2)胃食管反流,反流性食管炎。

(3)胃底静脉曲张。

(4)贲门失弛缓症等。

2.胃十二指肠病变

(1)良、恶性肿瘤(含早期癌)、食管胃连接区鳞癌、腺癌、淋巴瘤等。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慢性炎症、糜烂、胃窦炎等。

(4)胃及十二指肠息肉(增生性、腺瘤性)、憩室。

(5)胃及十二指肠先天性发育异常: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幽门隔膜、重复畸形、十二指肠闭锁和狭窄。

(6)胃石症、胃异物。

(7)巨大肥厚性胃炎。

(8)胃及十二指肠迷走胰腺、胃嗜酸肉芽肿等。

(9)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了解吻合口及其功能,了解残胃病变。

(10)胃类癌、慢性胃扭转、十二指肠淤积症、Zollinger-Eilison综合征等。

3.其他与上消化道有关联疾病

(1)上腹部肿块(炎性、肿瘤),了解肿块与胃及十二指肠关系。

(2)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等。

【禁忌证】

1.急性肠道梗阻(尤其是梗阻程度严重或低位梗阻者)。

2.急性胃肠道穿孔。

3.神志不清和其他不能自主吞咽者。

4.上消化道大出血。

【并发症】 一般无严重并发症。

【器械准备】

1.带影像增强、电视及点片装置的X线诊断机(能自动控制曝光条件者更好)。

2.小焦点球管、摇篮床,数字成像与图像处理功能(DSA、DR),都能使检查更方便,图像质量更优越。

【药物准备】

1.产气剂。

2.山莨菪碱20mg,低张法双对比造影时用。

3.硫酸钡制剂:普通硫酸钡配制成0.3~0.5g/ml浓度溶液400ml。双对比造影用颗粒不匀型硫酸钡300g加水配制,使浓度达到2.5g/ml。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禁止饮食6h(检查前一日晚餐后不再进食)。

2.严重便秘者,在检查前服泻药(番泻叶),以清除肠内过多的粪渣及气体。

3.胃内潴留液过多,不但会影响钡液涂布,还易产生钡絮凝,需先做如下处理:检查前先服下温水(可加入碳酸氢钠)100ml,于卧位下躯体向左做360°翻滚5圈,后每隔5min翻滚1次,共4~5次。翻滚间歇,躯体保持右侧卧位,以引流胃内液体排出至十二指肠,也可用清胃酶或α-糜蛋白酶20mg代替碳酸氢钠,效果更佳。

4.去除体外金属饰物。

【检查方法和技术】

1.检查前用药 肌注山莨菪碱20mg,10min后上机检查,可抑制胃肠道蠕动,减少胃分泌,有利于钡液的涂布;减低张力,使胃及十二指肠充气后充分舒张;展平黏膜面,有利于黏膜面微细结构(胃小区)及病变的显示。

2.右前斜立位 让患者边服2.5g/ml的硫酸钡液,边进行食管检查。此时即可获得满意的食管充盈相、双对比相以及贲门口开放相。发现异常可及时摄下点片。待钡剂服完后,再让患者做空咽动作,随着食管的蠕动,电视屏上即可呈现食管的收缩相,显示食管各段及贲门口的关闭相。

3.仰卧位 患者仰卧,躯体向左(或向右)做360°旋转2~3圈后,取右前斜位,使胃内钡液尽量流向胃底内,构成胃幽门前区及胃窦部双对比相。然后向右转动躯体直至左前斜位,胃底内钡液逐渐流向胃窦侧构成胃角切迹部及胃体上部双对比相。

4.半立左前斜一右侧卧位 躯体继续向右侧旋转,同时将检查台头侧升高10°~30°,使胃内钡液流出,构成胃底双对比相,显示胃贲门正面形态。正常时,胃内钡液应全部流向胃窦。但如有食管胃连接区功能不全时,可见部分钡液自胃内逆流进入食管,显示食管下段。这对胃食管连接区病变的诊断极为重要。

5.俯卧右后斜位(必要时可适度抬高足侧台面) 此位置钡液流向胃体上部,从而构成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的双对比相。

6.俯卧左后斜位 为使胃腔充盈饱满,可加服0.3~0.5g/ml的普通型硫酸钡混悬液100~400ml,此时胃体、胃角切迹、胃窦部及十二指肠均被钡液充盈,有利于对胃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轮廓及柔软度的观察,同时可显示胃底前壁的双对比相。

7.立位 将检查床由卧式改为立式,观察钡充盈状态下的胃切迹形态,适度右前斜观察十二指肠各组及胃的充气相。

在上述各体位检查中,都应根据需要和可能配以适当强度的加压检查,尤其是在充盈时。

【摄片要求】

1.一个完整的上胃肠道双对比(低张)造影检查,必须包括充盈、黏膜、加压及双对比相片。

2.满意的双对比相片应是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胃黏膜面结构(黏膜皱襞或胃小区)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3.全胃及十二指肠各部分区、分段摄取。

4.检查医师必须熟悉双对比成像原理及不同病变在双对比相中的征象与特征性表现(如认识胃前壁病变在仰卧位片中的表现),否则病变极易被遗漏。

5.规范化摄片(5片,13次曝光)

la胃体、窦部双对比相;

1b胃窦幽门区双对比相;

2a胃体上部双对比相;

2b、2c胃贲门区正面相;

3a胃窦前壁双对比相;

3b胃底双对比及胃窦、体充盈相;

4a十二指肠充盈相;

4b十二指肠双对比相;

4c、4d胃窦及球部加压相;

5a、5b全胃立式充盈相(显示胃角及十二指肠曲)。

【检查后注意事项】 低张法药物可产生副作用(视物模糊、心率加速、排尿困难等),休息片刻后可消除。

(三)小肠钡剂灌肠造影

【适应证】

1.小肠良、恶性肿瘤:淋巴肉瘤、平滑肌瘤(肉瘤)、腺瘤、类癌。

2.小肠先天性病变:空、回肠闭锁、梅克尔憩室。

3.原发性小肠溃疡。

4.小肠肠气囊肿症。

5.小肠扭转(原发性、继发性)。

6.胃肠道息肉病等须排除小肠受累。

7.慢性小肠梗阻(粘连性、癌性)。

8.缺血性小肠疾病。

【禁忌证】

1.年迈体弱者。

2.食管狭窄或胃幽门、十二指肠溃疡致严重变形不能插管者。

3.胃肠道溃疡,有活动期出血者。

4.低张药的有关禁忌证。

【并发症】 插管时动作不当,可引起胃幽门或十二指肠壶腹部穿孔或黏膜损伤出血。

【器械准备】

1.导管 硅胶双腔(带球囊)小肠导管及配套的导引钢丝。

2.注射器 用于注气扩张球囊。

3.皮气球 插管后,灌钡前向小肠注气用。

4.开放式悬挂玻璃输液瓶(2000ml) 灌注钡液用。

5.咽喉部麻醉喷雾器。

【药物准备】

1.造影剂

(1)0.18~0.20g/ml双对比造影用细颗粒型钡混悬液1000~2000ml,用于小肠稀钡法造影。

(2)0.5g/ml双对比造影用细颗粒型钡混悬液2000ml,用于小肠双对比法造影。

2.1%~2%利多卡因(或利舒卡喷雾剂)作咽喉部喷雾麻醉用。

3.低张药20mg,使肠管松弛呈低张状态。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检查前2d,进少渣饮食。

2.检查前1d,进无渣饮食,晚饭后服用轻泻药。

3.检查前禁食6h以上,保持空腹,并于造影前用开塞露2支,排尽结肠内粪便,使小肠、盲肠及结肠清洁,处于“空虚”状态,以利于灌注钡液,顺利充盈小肠。

4.造影剂灌注速度过快(尤其造影剂逆流入胃)会引起呕吐,此时应避免钡液进入呼吸道。

【检查方法和技术】 插管前,肌注甲氧氯普胺10mg,用利多卡因或利舒卡喷雾剂作咽喉部黏膜喷雾麻醉。坐位时将导管经鼻、咽、食管,接近贲门后,将导引钢丝插入导管内。使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足低约20°,于透视下将导管前端指向幽门,随着胃的蠕动,顺势缓慢地使导管头通过幽门管进入十二指肠,并尽可能地送至空肠曲,甚至进入空肠起始段。取出导丝后注气扩张球囊以固定导管和阻止肠内钡液反流。注钡液前可先经导管向小肠内注入空气约800ml,使肠腔适度扩张。连接导管与悬吊输液瓶,经导管连续灌注稀硫酸钡(0.18~0.20g/ml)。电视透视下注意钡液前端走向及控制流速。待全部小肠充满,且有部分钡液进入回盲部时,停止灌注。立即肌注低张药,10min左右开始摄片。如做小肠钡、气双对比法造影,则自小肠导管内注入0.5g/ml钡液400ml,边注入钡剂边于透视下检查各肠段,直至钡前端达回盲部后,再经导管注入空气500~1000ml,然后肌注低张药物,使整个小肠呈双对比相。

【摄片要求】

1.小肠造影检查应采取不同体位分段摄取点片的方法来观察整个小肠,为分离重叠的肠袢,显露病变段肠曲及病理改变,还必须辅以不同轻重程度的加压技术。

2.2~5组(空肠一回肠上段)小肠位于上、中腹部,一般取仰卧加压、右斜位摄片;第6组小肠(回肠下段)位于下腹部及盆腔内,肠曲间盘旋重叠较密,须取头低足高或俯卧位,使该组肠段离开盆腔后加压下摄片。

3.对可疑病变肠段,除在充盈状态下摄取不同方位、不同加压的点片外,必要时还可再经导管内注入空气,进行双对比观察并摄片。

4.对全小肠进行分段观察并摄片后,再摄1张包括全小肠的仰卧位片(投照曝光条件宜稍高,使能透过重叠的肠袢,显示其走向)。

5.观察回盲部(包括末端回肠、回盲瓣、盲肠、升结肠)充盈情况,并摄取相应点片。

【检查后注意事项】

1.有便秘史者,可给予轻泻剂加速钡剂排出。

2.注意山莨菪碱对视觉影响的恢复。

(四)口服钡剂+双向注气法小肠双对比造影

【适应证】

1.小肠良、恶性肿瘤:包括上皮性肿瘤如腺瘤、腺癌、类癌等,以及非上皮性肿瘤如脂肪瘤(肉瘤)、平滑肌瘤(肉瘤)、淋巴肉瘤等。

2.小肠息肉状病变:各种息肉病。

3.小肠炎性病变:肠结核、克罗恩病等。

4.小肠先天性病变:梅克尔憩室、重复畸形等。

5.原发性小肠溃疡。

6.缺血性小肠疾病。

7.小肠淋巴滤泡增生。

8.小肠系膜病变,如平滑肌肿瘤等。

【禁忌证】 肠梗阻或胃肠穿孔。

【器械准备】

1.200mA以上X线机。

2.Folley管。

3.注射器及肌注针头。

【药物准备】

1.双对比造影用1.0~1.2g/ml硫酸钡(颗粒均匀型)混悬液150ml。

2.甲氧氯普胺10~20mg。

3.低张药。

4.双对比造影用产气粉。

5.轻泻药。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检查前一日

(1)中、晚餐进无渣软食,20:00后禁食。

(2)禁服重金属类药物。

(3)检查前晚服轻泻药。

2.检查当日 禁早餐,通便1次。

【检查方法和技术】 经口服硫酸钡液、产气剂及经肛管内逆行注气,做全小肠双对比造影。本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

1.服钡与产气剂 常规胸腹透视后,首次服硫酸钡液70ml及甲氧氯普胺10~20mg。电视透视观察钡流运行情况,务必使钡剂在肠管内呈连续分布。当钡液前端到达回肠远段时,再服硫酸钡液40ml。当钡液到达近回盲部时(应避免过多钡剂进入结肠),摄一小肠单对比相片。第2次服硫酸钡液40ml及产气粉。在体位引流下,使上部空肠呈现双对比相,随即肌注山莨菪碱20mg。

2.逆行注气 小肠低张后即自肛门插入Folley管,经管内注入空气约1000ml,以手轻拍腹部使气体经回盲瓣逆行入小肠。待气体均匀地充盈小肠后,拔除肛管,排出结肠内气体。同时嘱患者在检查床上翻滚2圈,使钡剂均匀地涂布于肠壁上。

【摄片要求】

1.摄取俯卧后前位全小肠片及分别摄取上、下部小肠左、右斜位片。必要时可摄局部(加压)点片。

2.摄片应在10~15min内完成,以免钡剂凝聚。

【检查后注意事项】 检查后留观1h,如无特殊反应无须处理。

(五)口服钡剂追踪小肠造影

【适应证】

1.小肠和回盲部肿瘤:癌、淋巴瘤。

2.小肠和回盲部炎症:结核、克罗恩病。

3.慢性阑尾炎。

4.半结肠切除术后复查。

5.右下腹肿块鉴别诊断。

6.观察小肠功能情况。

【禁忌证】 急性肠梗阻,尤其是结肠梗阻。

【并发症】 无。

【药物准备】 硫酸钡粉剂150g加水300ml冲成0.3~0.5g/ml钡混悬液(可适量加入调味剂,如糖、牛奶等)。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检查前2d进少渣饮食。

2.检查前晚用开塞露通便1次。

3.不用口服泻药(硫酸镁、番泻叶)以及阿托品类解痉镇痛药物,以免影响肠道动力改变。

4.检查日晨空腹。

【检查技术】 口服钡剂追踪造影检查运用传统的单对比技术,通过钡剂在胃肠道(自食管至升结肠中段)内的运行、分布及充盈状态下的形态改变,来显示小肠和回盲部(末端回肠、回盲瓣、盲肠、近侧半升结肠及阑尾)结构及器质性与功能性改变,对跨越回盲瓣,同时累及大、小肠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别有帮助。该法在临床上常不单独运用,可作为小肠和回盲部病变的初选检查手段。如疑有小肠器质性病变时需再次做小肠灌肠检查,也可在结肠双对比检查或小肠灌肠检查后进行,以作为二法检查的补充。

1.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 空腹时,一次服下0.3~0.5g/ml普通硫酸钡混悬液300ml后,电视透视下于立位观察食管,俯卧位观察胃、十二指肠各段单对比充盈相。

2.追踪观察

(1)钡剂进入小肠后,每隔10~30min作透视检查,追踪钡剂在肠道内通过及分布情况,直至钡前端抵达结肠肝曲,充盈升结肠,同时盆腔小肠(5~6组)亦有较多钡剂充盈时。

(2)在卧位透视下转动患者,并配合压迫技术,分离重叠的肠曲,观察小肠各组与回盲部各部分(末端回肠、阑尾、回盲瓣、盲肠)位置、形态以及肠腔充盈情况,有无激惹和刺激等功能异常。

3.如钡剂在小肠内通过缓慢,病变又主要是位于回盲区时,可在做食管、胃钡餐检查后,给予甲氧氯普胺20mg,以使钡前端在30~60min内到达回盲部。

【摄片要求】

1.在食管、胃、十二指肠检查中发现充盈异常时,以及时摄下不同投照角度及加压相点片。

2.在小肠追踪检查时,需配合适度重力的加压相点片,若压力不当易出现假象。

3.回盲部检查以摄取充盈相、加压相点片为主。必须在回盲部全部充盈时摄片。时间不宜过早(大部分钡剂尚在盆腔小肠内,盲肠、升结肠内仅有少量钡)或过迟(大部分钡剂已进入结肠,而末端回肠甚至盆腔内小肠仅有少量或零星钡残存),否则不能据此作出正确诊断。

【检查后注意事项】 对大便不通畅者,可给予轻泻药物。

(六)双对比结肠钡剂灌肠造影

【适应证】

(1)结肠及直肠(壶腹部以上)良、恶性肿瘤:如癌、淋巴瘤、绒毛状腺瘤、类癌等。

(2)结肠炎症性疾病:如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

(3)结肠息肉综合征: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

(4)结肠憩室病(炎)。

(5)子宫内膜异位症。

(6)结肠肉芽肿病、血吸虫病、阿米巴性结肠病变。

(7)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结肠炎)。

(8)肠气囊肿症。

(9)缺血性结肠炎。

(10)回盲部肿块的鉴别诊断。

(11)结肠慢性穿孔、瘘道、脓肿(炎症、肿瘤所致)。

(12)结肠吻合术后了解吻合口情况,或结肠造瘘术后复查。

【禁忌证】

(1)结肠急性穿孔或有急性穿孔(疑有肠坏死)疑点。

(2)急性大量便血。

(3)假膜性肠炎。

(4)中毒性巨结肠。

(5)直肠活检后。

【并发症】 硫酸钡药物极为稳定,注气、钡两用肛管又较柔软,故结肠双对比造影检查极为安全。但也偶有穿孔和钡剂进入静脉、门静脉积气的并发症。

【器械准备】

(1)200mA以上X线机。

(2)带活塞的注气、钡两用肛管。

(3)灌肠桶。

(4)注射器及注射针。

【药物准备】

(1)双重造影硫酸钡干混悬剂(颗粒均匀型)配制成0.7~0.8g/ml钡液300~800ml。

(2)轻泻药。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检查前肠道准备。肠道清洁是结肠双对比造影质量好坏的关键。为此,要求肠腔内无粪便、无液体。具体做法如下。

(1)少渣饮食:检查前2d内进少渣或无渣、低脂肪饮食。

(2)多饮水:检查前2d内饮水量不少于1500~2000ml/d。

(3)通便:检查前2d,每日服用轻泻药,检查当日晨用开塞露通便。

2.检查前6h内禁食,勿用清洁灌肠。

3.检查前先做腹部透视。

【检查方法和技术】

1.造影前5min给予肌注低张药物。

2.肛门内插入注气、钡两用肛管,俯卧位,检查床头低10°~20°。

3.于透视下经肛管注入0.7~0.8g/ml钡混悬液,当钡流前端经结肠脾曲达横结肠中部或远端时停止注钡。接着于肛管内用加压气球缓慢注入空气,由气体推动钡液进入右半结肠,气体的注入量在700~1000ml。透视见右侧升结肠横径扩张至5cm左右时停止注气。

4.拔除肛管,让患者于卧位状态下做俯卧—仰卧—俯卧翻转2次,见钡剂在结肠表面已形成良好涂布时,即可分段依次摄片。

【摄片要求】 一般先摄取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下部的双对比相(包括仰卧位和俯卧位)及直肠乙状结肠段侧位。摄片时应适当变动体位,使重叠肠曲展开。再转动体位,于半立位或头低位时分段依次摄取横结肠脾曲、横结肠、横结肠肝曲及盲升结肠的双对比相。分段摄片时应注意肠段的连接,勿遗漏部位。摄片过程中,发现病变时应进行局部多角度、多相(双对比、充盈相或半充盈相及加压相等)摄片,分段摄完肠曲点片后,让患者再做360°翻转,摄取全结肠的仰卧位和俯卧位及立位片。整个检查过程不应超过15min,否则钡剂易在肠壁上形成“龟裂纹”,有碍影像正确诊断。

【检查后注意事项】

1.肌注山莨菪碱类低张药可引起视物模糊、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但稍作休息即可消失。

2.检查完毕后,可嘱患者多饮水。

(七)急诊结肠钡剂灌肠造影

【适应证】

(1)成年结肠低位梗阻的诊断与病因找寻,如肿瘤、乙状结肠扭转。

(2)小儿肠套叠。

(3)小儿巨结肠。

(4)先天性肠道回转不全。

(5)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禁忌证】 疑有腹腔中脏器穿孔或肠坏死者。

【并发症】

(1)钡剂排出困难者或钡液进入肠狭窄处以上时可诱发肠梗阻。

(2)肠套叠时间较久且程度较严重者可能发生肠穿孔。

【器械准备】 灌肠筒、肛管(小儿及老年人灌肠可用带气囊的肛管)。

【药物准备】 普通硫酸钡配制成0.2~0.3g/ml钡混悬液800~1000ml。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肛门内用开塞露通便或低位清洁灌肠,也可不做肠道准备。

【检查方法和技术】 患者取左侧卧位,经肛门插入肛管后,采用低压灌注(注意灌肠筒的高度)。透视下,注视钡液逆流进入肠腔情况,如未发现异常,则待钡液流前端抵达升结肠时,停止灌注,以免因钡剂进入盆腔小肠(6组)太多,与直肠、乙状结肠相重叠,影响诊断。如发现病变或钡流受阻,应停止灌钡(或采用高压灌注,使钡液过多地进入梗阻以上肠腔,但不可勉强)。转动患者使病变暴露清晰,尽可能地显示梗阻段及其两端的形态改变,及时摄取点片。

【摄片要求】 急诊钡灌肠要求快速、准确地显示疾病所在肠段。强调病变肠段在被充盈状态下的形态改变,于充盈、半充盈相及充盈加压相下摄取不同角度X线点片。

【检查后注意事项】

(1)检查完毕后,尽可能将灌入的钡液排出。

(2)注意腹痛情况(避免已坏死或已绞窄的肠段回复后,发生穿孔)。

(八)直肠排便钡剂造影

【适应证】

(1)功能性便秘。

(2)器质性(瘢痕)便秘:肛门、骶尾部及会阴部外伤或手术后所致。

(3)直肠脱垂。

(4)直肠癌根治术加臀大肌或括约肌成形术后的排便控制功能判定。

【禁忌证】

(1)极度衰弱者。

(2)急性肠梗阻。

【并发症】 无。

【器械准备】

(1)排粪造影专用坐桶和专用测量尺。

(2)快速连续点片或录像装置。

【药物准备】

(1)0.75~1.0g/ml硫酸钡混悬液300~400ml,灌肠用。

(2)0.5g/ml普通硫酸钡混悬液200ml口服,以显示小肠。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检查前日分别于14:00、16:00、20:00时用番泻叶9~15g冲水饮用,每次500ml,以清除肠道。

(2)检查前2h口服钡液200ml,使小肠充盈,以利于盆底小肠的检出。

【检查技术】 自肛管内注入灌肠用钡剂至降结肠(一般用量约300ml)后,拔去肛管,嘱患者坐在专用排粪桶上。调整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合,在患者躯干与下肢成钝角的情况下摄片。

【摄片要求】 侧位片必须使骶尾骨尖、肛门及耻骨联合显示清楚,以便测量。

1.侧位片 静止相、提肛相(肛门紧闭上提)、力排相(用力排粪,肛门开大)及力排后的黏膜相。

2.正位片 力排黏膜相。

【检查后注意事项】 留意肠内钡剂的排出,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

(九)肠套叠灌肠复位术

【适应证及禁忌证】 适用于肠套叠发生未过24h,一般情况好,无显著中毒症状及休克或腹膜炎者。发病24~48h消失者慎用,超过48h者只可用于诊断,不宜复位。

【准备】

1.经临床科及放射科医师根据病情决定给患者实施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术后,应从速进行。必要时先做胃减压,以保证灌肠顺利进行,并同时做好手术准备。

2.灌肠前,应先行腹部透视或摄片,注意小肠梗阻或胀气情况。

3.调好10%~15%硫酸钡剂适量,或准备好空气压力机,用Folley管灌肠。将灌肠筒悬挂于距台面约100cm的高度(以筒内液面为准)。用空气代替钡剂灌肠复位时,须附设有压力指示表,按规定压力操作。

【方法与步骤】

1.患者侧卧,将Folley管插入肛门后改仰卧位,由副管注入空气,将其远端气囊胀满,并稍向外位,使气囊堵塞肛门。

2.先作诊断性灌肠。在透视下缓慢注入钡剂或空气,跟踪观察钡头或空气头进展情况,酌情摄片。钡剂压力以60~100mmH2O为限。

3.一般应依靠钡剂压力使套入肠壁复位。在适当情况下,可用手小心加压按摩或轻度扪揉套入部远端,以助套入部顺利复位。避免压力过高或挤压灌肠导管。套叠较久或肠壁可能已经坏死者,不宜用力按摩或钡灌肠。

4.如钡灌肠复位困难,可考虑加用乙醚麻醉以缓解肠壁痉挛。

5.复位时应尽量缩短曝光时间,缩小曝光区域。检查可以重复3次。

6.采用空气复位者,如不能完全排除肠壁坏死穿孔可能,则复位后应透视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

7.复位鉴定

(1)钡剂灌入小肠,环状充盈缺损消失。

(2)肿块消失。

(3)患者安静,腹部柔软。

(4)有钡剂排出,腹胀患者有气体溢出,血便消失。

(5)以药用炭2g经胃管注入或口服,约6h后以盐水灌肠,在排便中见有炭出现。

【注意事项】 灌肠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肠穿孔、腹膜炎及复发征象。

(十)经皮穿刺胆管造影(PTC)

【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梗阻性黄疸,或者经传统X线检查方法,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以及CT摄片而未明确诊断或不能肯定诊断者。

2.胆管肿瘤:需要了解病变的部位及范围。

3.肝内胆管结石伴有梗阻性黄疸。

4.先天性胆管狭窄、闭锁或其他畸形。

5.胆系介入性治疗(胆系内、外引流等)的术前常规检查。

6.胆道多次手术后,仍有胆管梗阻症状。

7.胆管损伤引起的胆管狭窄。

8.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9.未能确诊的肝内外胆管疾患。

【禁忌证】

1.严重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严重的凝血机制障碍

3.造影剂过敏。

4.年龄过大,全身情况差。

【器械准备】

1.17~23号穿刺针。

2.带有电视监视的X线机。

【药物准备】

1.局部麻醉剂

2.60%泛影葡胺或非离子造影剂。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禁食6h。

2.造影前1h给予镇静药。

3.造影前应做造影剂过敏试验。

4.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时,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长期黄疸者,可注射维生素K。

5.细菌性胆管炎者或胆系引流前的造影者,应于术前1~2d服用广谱抗生素。

【检查方法和技术】

1.患者仰卧于检查台上,监视屏下确定右腋中线上肋膈窦部位,在皮肤上做好标记。

2.穿刺点选择在肋膈窦下的第7~10肋间腋中线或腋中线前1~3cm处。

3.针进入肝脏后,在肝实质内推进时,有脆松、质地均匀的感觉。

4.在监视屏监视下,于缓慢退针过程中,缓缓注入少量造影剂。一旦监视屏上显示造影剂进入胆管,即固定穿刺针。

5.在造影前尽量多引流出胆汁

【摄片要求】

1.针进入胆管后缓缓注入20%~35%造影剂,其用量视胆管有无扩张及扩张程度而定。

2.在监视屏监视下,见肝内外胆管全部充盈后,即采用不同体位摄片。

3.胆总管下端梗阻者,必须摄立位片。

4.胆管梗阻完全、造影剂不能流入十二指肠者,检查完毕尽量抽出造影剂。

【并发症】

1.腹腔内出血。

2.胆汁瘘或胆汁性腹膜炎。

3.胆系感染导致败血症(脓毒血症)。

4.中毒性休克。

5.误穿入腹内其他脏器,如十二指肠、结肠和胃等。

6.药物过敏。

【检查后注意事项】

1.卧床观察局部有无渗出。

2.注意血压、体温。

(十一)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

【适应证】

1.胆胰管和壶腹部肿瘤:胆管癌、胰腺癌、壶腹癌。

2.胆总管结石。

3.胆管狭窄(手术后、炎症)。

4.肝胰壶腹括约肌狭窄症。

5.胆系手术后,复查残余结石。

6.慢性胰腺炎。

7.功能性与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癌)。

8.胰腺良性占位(囊肿)。

【禁忌证】

1.急性胰腺炎。

2.病毒性肝炎。

3.胃、结肠内镜禁忌证。

4.急性胆系感染。

5.胰腺假性囊肿为相对禁忌证。

【器械准备】

1.十二指肠内镜。

2.带有电视监视的X线机。

【药物准备】 60%泛影葡胺、阿托品、哌替啶、地西泮、口服去泡剂(如硅油)、2%丁卡因、2%利多卡因。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禁食6h以上。

2.让患者了解检查过程,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3.造影剂过敏试验。

4.全面了解病史、体格检查、B超以及CT资料。

【检查方法和技术】

1.术前30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或肌内注射洛贝林(山梗菜碱)20mg及哌替啶35~50mg,还可加用地西泮10mg,口服去泡剂。

2.咽喉部喷2%利多卡因。

3.患者取左侧卧位,将内镜缓慢地送入十二指肠壶腹部,左侧可见十二指肠上角皱襞。将镜头沿小弯侧滑下,镜头顺利进入十二指肠降段,找到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壁乳头。

4.此时静脉内注射山莨菪碱20mg或胰高血糖素1~2mg。

5.将导管插入乳头开口5~10mm深度。

6.插管成功后,经导管尾端连接的20ml注射器,轻缓地注入经加温(36~37℃)的60%泛影葡胺,充盈胰管需2~5ml,胆管则需10~20ml。

【摄片要求】

1.在监视屏监视下,胰管和(或)胆管充盈满意后,先取左侧卧位,后改俯卧位摄充盈相片。

2.胆管充盈后取头低足高位摄片,使上段胆管及左、右肝管分支充盈。

3.观察胆总管下段,需用仰卧位或立位才能使其充盈满意。

4.胆管和胆囊充盈后可在立位加压下观察,有利于显示结石。

5.拔管前需再摄片观察胰管内造影剂排出情况。如15~30min主胰管未排空,胆总管30~60min未排空,则可能有梗阻。

【并发症】

1.急性胰腺炎、出血性胰腺炎、胆管炎。

2.十二指肠乳头及胆管损伤。

3.胆系和胰腺的败血症,是本造影常见的死亡原因。

4.器械损伤,可造成十二指肠穿孔和造影剂注入十二指肠壁内。

【检查后注意事项】

1.术后2h及次日空腹检查血清淀粉酶,如超过200U以上又伴有腹痛或发热,应按急性胰腺炎处理。

2.造影后应食低脂半流质饮食2~3d。

3.造影后给广谱抗生素3~7d,以防感染。

4.如造影剂进入狭窄段以上的管腔中或进入囊肿内,应密切观察造影剂排空情况。若有排出困难现象,必要时可进行手术,以早期引流梗阻的胆管或胰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