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古钱校正

以古钱校正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其一、二,都是古代音律的标准管,无论哪一个音律,其判定要依靠判定人的听力,其中会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其五则是指王莽时颁发各地的标准器。然而,事实钱文未必真实。[28]中经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近十个朝代,739年,五铢钱都是主要流通货币。古币制度最详细记录的是唐代的开元通宝钱,此钱文献中也有时记作开通元宝钱。已经注意到,开元通宝钱的规定值和实测值不同。

《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十年(甲午,公元274年)荀朂考校古尺,有七种方法: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20]其一、二,都是古代音律的标准管,无论哪一个音律,其判定要依靠判定人的听力,其中会有许多不稳定因素。这在当时,就有人批评所定音律声高于正常。前面所说黄钟之宫的律管决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其三、四,所说的臬,古文献原作槷,是古代用以测量日影的表尺,为天文、观象用具,并非常见、常用器具,即使接触,也很难判定是否古今沿用的标准品。其五则是指王莽时颁发各地的标准器。这一类器物至今常有发现,但也未必精确可依,涉及刘歆等人考定的精确度。其六是古钱,应指其前的秦、汉初半两钱,以及后来的五铢钱,都是在钱面上铸明的,一般也不会磨损。这一点,后之学者常有采用。

然而,事实钱文未必真实。《汉书》记载:秦代铜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但到了汉文帝刘恒五年(丙寅,公元前175年)“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21]无论秦时对半两钱的铸造管理如何严厉,如何准确,然而事过境迁,改朝换代,汉人铸钱,文为半两,实际只重四铢,则只是标示重量的三分之一。椐张志中《古钱辞典》:咸阳出土秦半两径2.3~3.8cm,重2.8~8.1g。汉文帝四铢半两径2.4~2.6cm,重2.2~2.8g,[22]该书还记载:汉初榆荚半两,一般径1~1.3cm,重1.8~2g,[23]吕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行八铢钱,据说,钱文也是半两[24]这钱,《古钱辞典》称为“八铢半两,径2.8~3.2cm,重4.8~5.5g”。[25]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亦称秦半两“有径九分弱,重一钱二者;有径九分,重一钱五分者;有径九分强,重二钱五分者;有径寸,重一钱四分者;有径寸一分者……此钱实重半两,若后之八铢、四铢,皆沿半两之文,而无半两之实矣。”[2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的著作,其后的葛洪《肘后方》是东晋时的著作。这两部著作的方剂对后世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两个朝代一般都使用五铢钱。

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癸亥,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27]一直到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28]中经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近十个朝代,739年,五铢钱都是主要流通货币。这些朝代大多有自己的度量衡,而且几经校定,钱面的“五铢”文字,论理不一定代表当时的衡制五铢,但是否能用以衡定《伤寒杂病论》或《肘后方》中方剂用药的剂量?陶弘景时,还用五铢钱来衡量散药。[29]

不同朝代的五铢钱并没有专有的标识,包括汉五铢在内,不是专业人员,或不是从汉墓中出土的汉钱,实际很难判定是否汉代的五铢钱。丁福保《古钱大辞典》列举的五铢钱图有69种,[30]张志中《古钱辞典》仅汉五铢就有57种,陕西兴西出土的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铸造的五铢钱,径2.55cm,重4.6g。陕西西安附近出土的小五铢(据考为汉武帝刘彻或宣帝刘询时铸作)径1~1.2cm,重0.6g左右。[31]显然,用这些汉五铢无法制定《伤寒杂病论》方剂中的中药剂量实重,也无从折算古今剂量。

古币制度最详细记录的是唐代的开元通宝钱,此钱文献中也有时记作开通元宝钱。初铸于唐初,“开元”应是“纪元之始”“开创纪元”的意思,和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公元713-741年)无关。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命令停用五铢钱,改用开元通宝钱,并规定此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lěi,音累),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28]应该说,唐初的尺、寸长度和铢、两重量都有了可以查考的标准实物。

宋代学者陈言曾以开元钱为核校汉、唐衡制[32]:“今以钱准:则六铢钱四个比开元钱三个重,升、斗、斛皆累而成数,汉、唐同用。至宋绍兴(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公元1131-1162年),升容千二百铢,则古文六铢钱二百个,开元二百二十个。以绍兴一升得汉五斗……每两则古文六铢钱四个,开元钱三个。至宋广秤,以开元钱十个为两,今之三两,得汉、唐十两明矣。《千金》《本草》,皆以古三两为今一两,以古三升为今一升,诸药类例,尤为难辨……观《钱谱》,汉无六铢钱,至唐方有,今以五铢钱十六个,正得开元钱十个重;又以六铢钱十二个,正得开元钱九个重,则知开元钱每个以重八铢。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为两,似难考据。”已经注意到,开元通宝钱的规定值和实测值不同。后文还计算:术附汤“若用汉两计,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若分三服,已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若以唐方准计,三百三十六铢,得开元钱四十二个重,每服即今之十四钱重,大略可知。若以开元钱准,得一百单五个重,分三服,每服计三十五钱重。”

近人章太炎《古方权量考》称:“若汉五铢钱以今称平之,一枚适重八分,十三枚则重一两另六分,以唐开通元宝十枚互平,略相当。(沈冠云云:开通元宝十枚重一两另三分,比今之所得者正同。然则今之一钱,不逮开通元宝一枚也。)是一铢当今一分六厘,二十四铢当今三钱八分四厘也……昔人谓:十五六铢钱当十开通元宝钱。实不然也。”[33]

开元钱自唐初至北宋初年行使约340年,唐代诸帝以及五代十国多次制作。实际无法分辨其具体年代。20世纪90年代,我们自北京市琉璃厂古币商店购得开元钱100枚,连同原来收藏的若干枚,挑选排除有损坏的、不整、不规范的,试作测量:以钱穿的两个对角线延长线为测量依据,74枚中,两径相同,长度比值为1.00000的只有4枚(5.41%),其余都不一致:比值在1.001~1.011的有49枚(66.26%);1.01~1.1的有10枚(13.51%),显然,很少是正圆的,各方向的直径很少一致。67枚中,最重的4.9g,最轻的1.98g,平均重3.5170g,标准差为±0.5307g。可见,用这些开元通宝钱排列,并不能得出准确可信的唐代尺、寸长,也不能用以测准恒定的两、钱重,实际也不可能测准(唐代)铢的重量。它们的轻、重不一致应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古代钱币铸作、加工,不同于近世的机械加工或更精密地操作,即使不考虑人为的因素(比如合金比率、原料纯度、钱币厚度等),每枚钱币都可能与法定大小、重量有一定误差。我们用现代较精确的衡具和量具都可以察觉这一类误差,而前人则未必察觉。

以古钱为基准,校定、判定今、古度量衡制度,在理论上似无不可,但由于没有准确可依的基准参考物,实践则是不可行的,也未必能做到准确可信、可以重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