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危机时个体的良性应激反应

危机时个体的良性应激反应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危机理论的发展主要来自社会精神病学、自我心理学和行为学习理论这三方面。Caplan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面临生活逆境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心理失衡。Caplan曾指出,必须帮助那些处于危机的个人和家庭以避免发生危机或精神障碍,同时帮助他们学会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或者至少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以后所出现的类似问题、疾病或逆境。

危机理论的发展主要来自社会精神病学、自我心理学和行为学习理论这三方面。最先由Lindemann(1944)提出,以后由Caplan(1964)加以补充和发展。

(一)Lindemann理论

他强调一个人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不应过度沉湎于内心的痛苦之中,而应让自己感受痛苦,发泄情感(如哭喊)、证实现实,否则容易产生适应不良性后果。一般认为这一理论适用于突然丧失亲人或家人的场合。

(二)Tyhurst理论

Tyhurst(1957)首先提出人在和平生活环境下的应激反应,即一个过去健康的人对严重应激(如移民、退休)的反应程度取决于人格、急性应激和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应激反应是一种“过度状态”(transitional state)。他将危机者经历的危机过程分为3个阶段:

1.作用阶段 此时最初应激性事件对当事者的直接影响是明显的,通常表现为极度的恐惧、激动或悲伤;如果是极度的应激性刺激,当事人甚至会表现惊呆、茫然或“目瞪口呆”。

2.退却阶段 此时应激事件虽已过去,但当事者仍表现出自身固有的反应及心理防御方式,如表现为依赖或天真幼稚的行为,与其年龄、文化程度等不相适应。

3.创伤后阶段 当事者察觉其自身的反应方式并着手关注今后的打算,但仍依赖于他们与周围的相互作用和有关的社会支持或资源(resources)。

Tyhurst认为上述后两个阶段是危机处理的积极阶段,即让当事者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如何应对和处理逆境。他提倡早期干预和帮助,以及强调非医学性干预。这一理论一般适用于灾难、强奸、亲人突然死亡或得悉自己身患绝症等情况。

(三)Caplan的情绪危机模式

Caplan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面临生活逆境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心理失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与否与个体对逆境或应激事件的认识水平、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三方面关系密切。他提出危机的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伤性应激事件使当事者情绪焦虑水平上升并影响到日常水平,因此采取常用的应对机制来拮抗焦虑所致的应激和不适,以恢复原有的心理平衡。

第二阶段:常用的应对机制不能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创伤性应激反应持续存在,生理和心理等紧张表现加重并恶化,当事者的社会适应功能明显受损或减退。

第三阶段:当事者情绪、行为和精神症状进一步加重,促使其应用尽可能的应对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力图减轻心理危机和情绪困扰,其中也包括社会支持和危机干预等。

第四阶段:系活动的危机状态,当事者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应用了不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等,使得问题长期存在、悬而未决,当事者可出现明显的人格障碍、行为退缩、自杀或精神疾病。

Caplan曾指出,必须帮助那些处于危机的个人和家庭以避免发生危机或精神障碍,同时帮助他们学会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或者至少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以后所出现的类似问题、疾病或逆境。他的这一观点已得到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同,并付诸于实践,但实质性的预防效果如何仍须证实。

(四)Swanson和CarbonKaplan的危机发生模型

Swanson和CarbonKaplan(1989)综合各家理论学说和流派,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危机发展模型即:

1.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个体应用日常的应对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来维持自我与环境间的稳定状态。

2.危机的产生 其中包括面临逆境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事者所表现的情绪脆弱状态和危机活动状态,这一阶段一般不超过4~6周;在危机活动期,个体往往由于不能忍受极度的紧张和焦虑,会发生情绪的崩溃或寻求解脱。

3.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 当事者在经过危机后,心理状态可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或高于危机前水平、低于危机前水平。

由于危机理论涉及了许多理论流派,如公共卫生、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等,因此危机干预的应用范围甚广。如从公共卫生学角度出发,对高危人群的干预,预防或减少严重问题的发生;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帮助心理健康人群正确认识和对待情绪应激;从社会精神病学角度出发,帮助处于情绪危机之中的人解决问题,度过危机,降低或避免自杀等意外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