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气(时间六气)

六气(时间六气)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符合《六节脏象》“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除了一年分为四季而外,内经又另将一年的时日等分为六气,每一气六十度(日)有奇即60.875日,这种时间六气,与病原六气完全是两回事。每一气又分为初、中两段,每段30.4375日,《六微旨》“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按天文刻数,六气中每一气为六十度有奇,一度就是一日,一年共有六气共有三百六十五日另四分之一日,每一气为60.875日。

为了符合《六节脏象》“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除了一年分为四季而外,内经又另将一年的时日等分为六气,每一气六十度(日)有奇即60.875日(365.25日÷6=60.875),这种时间六气,与病原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完全是两回事。每一气又分为初、中两段,每段30.4375日,《六微旨》“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内经中还有另一种时日单位气,是十五日,《六节脏象》“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这里的四时就是四季。这两个时间单位差别很大,但是内经在讲纪年时两者都在使用,如《天元纪》“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五岁为一周,六五得三十岁,按每气十五日计算,七百二十气共一万八百日恰好三十年,不过此时每年按三百六十日计算。

天人合一理论,即天人感应理论,内经认为天地自然界也存在阴阳,三阴、三阳司天或者在泉,为某些病原六气盛行提供了条件,现在我们仍然以太阳为例:《六元正纪》“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这段话说明太阳司天与人们疾病之间的关系。其他阴阳各自的天人感应在《六元正纪》中分别有详细的记述。内经中天人感应理论虽然不合理,但其中描述的病证却十分可贵,如上面经文中“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这告诉我们寒湿的证象是“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这些论述对于今天的中医临床仍然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摈弃天人感应的同时,应该保留这些有用的内容。

经文中“初之气”、“二之气”等的含义,前面已经讨论。即时间六气(初、二、三、四、五、终之气),这六气不同于从前研究过的病原六气,这是代表时间,又称“气交”,《六微旨》“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按天文刻数,(见《六微旨》)六气中每一气为六十度有奇,一度就是一日,一年共有六气共有三百六十五日另四分之一日,每一气为60.875日。每一气又分为初气和中气,分别为30.437 5日(即三十度有奇)。古人计时用刻漏,一日为一百刻,折合现在的时间,每刻为14.4分钟。《六微旨》所纪天文刻数为一年七十五刻,四年三百刻,即三个周期。每气十二刻半,八气百刻为一周期,由于六气连续相接,按理应该春夏秋冬顺序相接,但是考察《六元正纪》中,有的比较反常,如阳明司天之政(即司天之年),《六元正纪》“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这段话里六气和气候是结合来讲的,从初之气“水乃冰,寒雨化”可以看出是指冬天,为便于讨论,假设是从十一月一日开始的六十天,即大概是十一和十二两个月,二之气就应该是一月和二月,以后递推,有关古时阴阳历每年只有三百五十余日,故终之气应该从十月初约到十一月十日左右,理应是深秋及初冬,但是引文中,终之气却“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很像春天景象,有些难于理解。

司天的天人感应,内经还有《五常政》“其岁有不病,而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胕肿。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膈不通,其主暴速。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廱。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上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铄石流。地乃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萎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厥逆。”

总之,这种地支年份和疾病对应的天人感应关系,有很强的人为成分,从仲景以来近两千年中医里都没有应用,足见它们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内经在这些理论的叙述中,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所致病情的资料,是研究中医病原学非常重要的依据,在临床上也很有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