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气行水是王道,经方合用疗心衰

化气行水是王道,经方合用疗心衰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气为水之帅,无论气化、推动都是气的生理功能,气足方能气行,气行方能水行,气足畅达,水肿始散。3月中旬,以“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全心衰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住某省立医院治疗,经头孢、青霉素、速尿、心痛定、氨茶碱等药治疗而缓解,于4月18日出院,继续服用优降糖、心痛定等药。嘱其原服之西药中,除优降糖每日2次,心痛定每日1次继续服用外,其余均停服。

郭老在多年临床诊治心血管系统病证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得失,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对于冠心病、高心病、心绞痛等抓住患者多有心累(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的临床主症,提炼出这类病人“气虚血瘀”的共性病机,拟黄芪、制何首乌、丹参、川芎、葛根为基础方,再根据证型进行加味,取得肯定疗效。再如其辨治心衰,总以化气行水为治疗大法,但根据病情轻重,才用通阳化气以行水,温阳化气以行水,或益气行水的方法治疗,若遇病情危重险陡,则诸法合用,集通阳、温阳、益气于一体以行水,屡起沉疴,多能挽救病患于顷刻。郭老指出,《伤寒论》中主要体现通阳行水和温阳行水的治法,通阳行水的代表方为五苓散,温阳行水的代表方自以真武汤为不二选择,具体内容前文已言之,不再重复。而益气行水则要归功于《金匮要略》的防己黄芪汤,所谓益气行水的法则源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四》第30条所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意指水气病的治疗当赖气机的运畅,而气机的通畅则有赖于气的充足。因气为水之帅,无论气化、推动都是气的生理功能,气足方能气行,气行方能水行,气足畅达,水肿始散。所以仲景才以“水气病”命名水肿病证,实为寓意水肿形成与消退,均与气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治疗水肿,要重视益气以行水。尤其心衰病人,心气已然大虚,又见全身浮肿之症,此时若仅利水,反更伐正气,水肿即便暂退也不能巩固,病情终当反复不愈,甚至渐进恶化。而采取益气行水法,结合通阳、温阳行水二法,虚实兼顾,各展所长,既能消已成之水,还能杜绝水邪再生,又可护顾正气,提高机体自身抗病能力,自然病情逐渐稳定,可望向愈。郭老诊治的这些患者,常感慨或奇怪,西药利尿药和中药行水剂,不都是利尿吗?为什么西医的利尿药吃了都利不出尿或一停即水肿复发,且时间一久就觉得更加心累疲乏,但吃了郭老中药反能小便通畅,水肿消退,可不再依靠利尿药,人也舒服精神,这是何故呢?郭老常简要答之:无他,中医是整体调节。其实正如刚才所言,中药通过益气通阳温阳的方法,恢复了机体自身的气化功能,自能水道畅通,病不易复,这就是王道。

【脉案】周某,女,62岁,省建筑公司干部。1996年4月28日初诊。

病史:患者多年血压、糖尿病、病情逐渐加重。3月中旬,以“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全心衰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住某省立医院治疗,经头孢、青霉素、速尿、心痛定、氨茶碱等药治疗而缓解,于4月18日出院,继续服用优降糖、心痛定等药。出院1周,又全身浮肿,心悸气短,脑鸣,嗜睡,畏寒,汗自出,不愿再住院治疗而来就诊。

刻诊:全身浮肿,心悸气短,脑鸣如撞击十分难受,成天嗜睡,畏寒冷,时时自汗出,脘腹痞满,饮食不香,小便短少,大便2日1次,口不渴。察其体质中等,精神不振如欲睡状,呼吸气短,面唇发绀,全身高度浮肿,四肢冷凉,按之凹陷久久不起,舌淡胖苔白润滑,脉沉细滑而结代。

辨治:辨为阳虚阴寒,浊水停聚,瘀血阻滞之证。其嗜睡、精神不振,实为少阴病“但欲寐”之状。但因其浊水泛滥(全身浮肿)、攻冲(脑鸣如撞击)、阻滞(气短、发绀)是病之主导环节,拟益气利水以通阳气,少加活血化瘀使血行水行治之。用生脉散、五苓散、防己黄芪汤加减与服。

处方:黄芪60g,红参15g,五味子12g,麦冬20g,桂枝15g,茯苓20g,白术20g,泽泻20g,猪苓15g,防己15g,丹参20g,苦参15g。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进低盐饮食。嘱其原服之西药中,除优降糖每日2次,心痛定每日1次继续服用外,其余均停服。

5月20日复诊。此前复诊过3次,均以上方为基础,或加益母草、天麻之类,小便增多,浮肿约消除一半,后来进展不大,面足仍有轻度至中度浮肿,其余各症有减轻但明显存在。毕竟少阴阳虚寒盛突出,前方利水有余,温阳不足,阳气不复,则水湿水化缺乏后劲。今于上方加入真武汤之意,大温少、阴肾阳以散水气治之。

处方:制附子25g(先熬1小时),茯苓20g,白术20g,白芍20g,生姜15g,黄芪70g,泽泻20g,桂枝15g,丹参20g,红参15g,汉防己15g。每日1剂,服6剂。

5月27日三诊。改用真武汤为主后效果明显,浮肿尽消,面色由青紫苍暗转为白润,精神好转,已无嗜睡欲寐之状,畏寒、头晕、自汗出也明改善,血糖、血压已在正常范围,手足转温。但仍有心悸、气短,夜尿多,舌苔薄白,脉细滑未见结代。水气已消,当防其辛温通利伤阴耗气,上方去生姜、桂枝、白芍,加用五味子12g,麦冬20g,再服5剂。

6月3日四诊。手足温和,头微晕但不鸣,微畏寒但稍冒风寒不流清涕、不汗出,心悸气短明显改善,二便正常,胃纳尚可。目前主要是全身皮肤瘙痒,口干口苦,苔白干,脉细,辛温通利伤阴引起阴虚血热所致也。上方去桂枝、制附子加地骨皮30g,山茱萸15g。2日1剂,坚持服用,不能贸然停药,继续观察2个月余,证情稳定。

【治验思路解析】本案初诊时即表现出少阴阳虚寒盛之证,如按少阴病以真武或四逆为主治之,当好转更快。郭老多年临床,对于初诊效果未及预期的病案,总是习惯总结,找出失误所在,以便二诊或遇到类似情况时,避免再犯。临床治疗辨治准确,收效甚捷的案例能与人启发,理当重视;但一些失效或效微的案例,也能授人以渔,甚至启发更大,也不能忽视。

此外,后期的皮肤瘙痒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辛通之品可能是诱发之因,当引起注意。

【脉案】陈某,女,54岁。2009年11月30日初诊。

病史:2006年因全身水肿、心累不能自主、心悸10天入某省级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力衰竭(Ⅲ级)、肾功能不全。住院输液半个月(具体用药不详)后出院,但仍然颜面、下肢浮肿,心累、心悸时发,服西医利尿药则肿消,停药即肿。多次心电图均提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期间断续住院、中西医治疗,病情时轻时重,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2个月前,因感冒后加重,颜面、四肢肿胀明显,心累、心悸发作频繁,稍劳(如走路久了、爬楼梯等)则加重,自服西药利尿药后,水肿略消,但引起胃脘胀闷作痛,遂停西药,来中医就诊。

刻诊:颜面、四肢水肿,自觉紧绷感,支撑难耐;心累、心悸,劳则加重,胃脘胀闷作痛,口苦,口淡无味。素怕冷,尤背心冷,眠纳尚可,但纳后胃脘胀痛加重。小便少,大便每日1次,但质干解之难。察其颜面、四肢水肿,按之凹陷(Ⅱ度),扪之逆冷。舌淡紫黯,苔薄灰白。脉沉细弱数,间有结代。

辨治:少阴阳虚气弱欲脱,兼血瘀水停;治以温阳益气,利水化瘀之法;处真武汤、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生脉散合方化裁治之。

处方:制附子20g(另包先煎60分钟),生姜20g(自加),茯苓30g,白术20g,北黄芪60g,汉防己15g,猪苓20g,泽泻15g,桂枝15g,益母草30g,红参片15 g,麦冬30g,丹参20g。6剂。头煎先熬附子60分钟,加入余药煮沸后30分钟滤出,二煎加水煮沸后30分钟滤出,二煎药液混合,分3次服,每日1剂。并嘱其低盐饮食。

12月14日二诊:上方服12剂,小便量多,颜面、四肢肿消失(一直未再服用西药利尿药),心累、心悸减轻,可做轻微的家务活。胸胃时胀,偶痛。近日外感已4天,咳嗽,咽中异物感,总欲咳痰,痰少色黄质黏,流黄浊涕,大便日1次,质偏稀。舌淡红黯,苔薄黄少津。脉沉滑细数弱,间有结代。

辨治:少阴阳虚气弱,血瘀水停气郁,兼上焦痰热;治以益气利水,宽胸行气,兼以清化热痰。

处方:北黄芪60g,茯苓30g,猪苓30g,白术20g,车前子15g,益母草30g,丹参20g,薤白20g,法半夏15g,瓜蒌壳15g,鱼腥草30g,太子参30g,麦冬30g,生姜(自加)10g。4剂。先浸泡30分钟,头煎水沸后20分钟,二煎水沸后30分钟,两煎药液混合,分3服,每日1剂。

药后咳嗽愈,水肿未复。后继续以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含桂枝甘草汤)化裁加减,总以益气利水,温通心阳为治疗方向,间断服药至2010年5月,疗效稳定,之后续以防己黄芪汤合玉屏风散加丹参、川芎、制何首乌等做丸药善后巩固。

【治验思路解析】此案病情较复杂,其素体阳虚主要是心脾肾三脏阳气衰微,故怕冷,四肢厥逆,脉沉细微弱。由于心居上焦,主司血脉,尤如“离照当空”,温煦脉道,方可血畅脉通。案中患者心阳不振,不能温煦血脉,致血寒凝结成为瘀滞,程度较重,病程长达3年之久,舌质紫黯,脉有结代是其辨证眼目;脾肾阳虚,不能输布气化水液,浊水停滞,壅遏全身,颜面、四肢肿胀,小便量少,为其佐证。故其以阳气衰微为本,水停血瘀为标,治当标本兼顾,双管齐下。

病机虚实错杂,病位涉及多脏,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故病重则药重,以温阳利水之重剂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合方加人参,一方面力挽心脾肾三脏衰败欲脱之阳,防止骤生危证;另一方面,又寓利小便以通阳气之意,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使阳通则小便利,小便利则阴阳和,水肿消。全方独重黄芪(60g),既取益气固表,卫实肌密,阳气则无以外脱,还因其重剂益气以利水,使水邪从小便而出。又因水停必血瘀,气虚运血无力也致血瘀,故加丹参、益母草之类,活血以利水,一举两得,效专力宏。

二诊水肿消失,提示阳气回复,水液化行之征,但其心累心悸尚未尽愈,脉仍结代,舌质偏黯,提示阳虚气弱虽减轻,但病机仍在,又因气弱不及,卫外无力,外邪入侵,内化痰热,宗仲景“随证治之”之旨,仍以温阳益气为要,佐以清化痰热。但考虑一者患者阳虚程度减轻,二者内兼痰热,故去附子,合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宣痹,降气化痰,取“治咳当治痰,治痰需降气”之意,药与证合,自然疗效颇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