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病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测

其他病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简要介绍这几种病原体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这些病原体的实验室分离应注意安全防护,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则,以防环境污染和实验室感染。鹦鹉热发病罕见,培养检测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很高,因此实验室诊断也基本依靠血清学。Q热立克次体对人感染力强,经空气传播,因而必须注意防止实验室感染,特别是在进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操作时,应切实遵守国家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和各项工作制度。

引起肺炎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和贝纳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i,常称Q热立克次体)。本节简要介绍这几种病原体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这些病原体的实验室分离应注意安全防护,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则,以防环境污染和实验室感染。

一、肺炎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测

1.标本的采集(基本方法参照第3章第三节相关内容)

(1)拭子要求:为藻酸钙、涤纶、聚酯纤维等材料制作,柄为塑料或铝质。

(2)采集:一般取患者的痰、咽拭子、鼻咽洗液、支气管分泌物等,以拭子标本最好,持拭子用力擦下尽可能多的细胞,因为支原体与细胞相伴随。取材后立即接种,或置于转运培养液中,4℃保存72h。

2.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阳性率不高对临床快速诊断意义不大,但对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1)培养基:常用培养液以牛心消化液为基础,另加20%小牛血清及新鲜酵母浸液制成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在培养基中适当加入亚甲蓝、青霉素、醋酸铊以抑制杂菌污染。已经有成品培养基销售,无论是自制培养基或使用商业成品培养基,均应进行质量控制(如阳性对照菌株的生长)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肺炎支原体的培养使用双相培养基(肉汤-琼脂培养技术)则更好。

(2)标本接种前的准备:标本在接种前应当混匀,液体标本离心沉淀,取沉淀物用于接种。组织标本在肉汤内剪碎后接种。无论液体标本还是剪碎的组织标本,在接种前需用相应的专用肉汤作10倍连续稀释,至少三个稀释度(如1∶10,1∶100和1∶1000),每一稀释度均做接种。稀释目的是减少标本中可能的抗生素、抗体和细菌的干扰。

(3)操作步骤:将系列稀释的标本在肉汤和琼脂平板培养,肉汤置有氧环境,琼脂平板置5%CO2,37℃培养。初次分离生长缓慢,一般10d左右长出菌落。如果接种的肉汤在4d以后发生由红变黄的产酸反应时,检查原种的琼脂平板是否有菌落生长,若无生长,则将阳性肉汤转种琼脂平板,转种4d后每2~3d检查原种和转种的琼脂平板,通常在接种后4~20d产生直径为10~100μm的菌落,然后进行肺炎支原体鉴定。如果原种的肉汤在10~21d内没有颜色改变,将该肉汤转种琼脂平板,4周后仍然没有菌落产生,则培养阴性。

3.结果的解释 呼吸道标本接种肉汤分解葡萄糖产酸,接种或转种琼脂平板后4~20d产生圆形菌落,使用PCR或双单抗体夹心ELISA检测分离物的肺炎支原体DNA或抗原确诊。

二、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测

1.标本的采集

(1)肺炎衣原体采集后鼻咽、喉拭子、痰或胸腔积液标本,其中鼻咽拭子分离率最高,拭子既应注意防污染,亦要防止细胞和肺炎衣原体受抑制。标本通常置于加抗生素和小牛血清的蔗糖磷酸缓冲液,4℃保存不超过24h。

(2)鹦鹉热衣原体:采集患者血、痰或者咽喉含漱液。

2.直接检出 衣原体在宿主细胞质内出现包涵体,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阳性率低,对经验要求较高。

3.细胞培养

(1)衣原体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只能进行细胞培养,三种实验系统可用于衣原体的分离:接种鸡胚卵黄囊、离心接种细胞和鹦鹉热衣原体不离心直接种细胞。

(2)细胞培养:分离细胞系有猴肾、McCoy、HEP-2和HL等。肺炎衣原体在HEP-2和HL细胞系培养敏感。衣原体分离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DMEM),万古霉素50μg/ml,庆大霉素50μg/ml,两性霉素B 2.5μg/ml,放线菌酮1~2μg/ml。

(3)培养方法有盖片小瓶和微量滴定板两种:前者为细胞长在玻璃小瓶内的盖片上,后者用96孔(或24、48孔内置盖片)的平底塑料板培养,常在大量标本分离时使用。每份标本接种2瓶(孔),应有阳性和阴性对照。塑料板法不如小瓶培养敏感,而且需置5%CO2培养。将已经长成单层细胞的瓶(孔)内培养液吸去,加0.1~1ml标本,1 500g离心45~60min,35℃孵育1~2h,换加1~2μg/ml放线菌酮的生长培养液1ml,35℃培养48~72h。鹦鹉热衣原体分离常需要延长孵育时间5~10d才能检查。

(4)衣原体分离物的鉴定:塑料板培养可用倒置显微镜直接检查。碘和Giemsa染色法显示典型的细胞内包涵体,荧光抗体染色技术则从形态学和免疫学两方面对分离物进行鉴定,故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标本可见荧光染色(苹果绿色)的包涵体和原体。抗肺炎衣原体种特异性MAbs可确定衣原体分离物的种。

4.结果的解释 肺炎衣原体培养的技术要求更高,且阳性率很低,即使在国外也不是一般实验室所能开展的,因此,血清学是实验室诊断的主要选择。鹦鹉热发病罕见,培养检测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很高,因此实验室诊断也基本依靠血清学。

三、Q热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测

Q热立克次体对人感染力强,经空气传播,因而必须注意防止实验室感染,特别是在进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操作时,应切实遵守国家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和各项工作制度。

1.标本采集

(1)血液为最常用的分离标本,病程第1周内,尽量争取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血5~10mL,立即在患者床侧接种动物,也可将血液置于容器内脱纤维,或加入肝素抗凝。若在发病1周后采血,最好使血液凝固,留血清供血清学诊断,再将血块制成20%~50%悬液接种动物,以避免血清中可能存在的抗体或抗生素(如已开始治疗)对病原体分离的影响。

(2)活检或尸检标本:肺、肝、脾、淋巴结、心瓣膜赘生物等标本,除用于制作印片供直接检查及一部分固定作病理检验外,可分别研磨并稀释制成10%~20%悬液,低速离心后取上清接种。

2.直接检出 常规染色镜检:对于制作的血印片、脏器印片或细胞培养涂片,经丙酮乙醚固定后行Giemsa 或Gimenez染色,镜检。

3.病原体分离

(1)组织培养法与鸡胚卵黄囊法:取发病早期血清接种到p388DI和L929细胞内或鸡胚卵黄囊上。Q热立克次体生长缓慢,培养10~12d。

(2)动物接种:初代分离多用豚鼠。每日观察动物,注意其活动及饮食等有无异常状况。接种前测体温数日,并采血备用作血清学试验,以确定是否有隐性感染,亦作为接种感染材料后的血清学对照。接种时,将患者血液或其他标本悬液注入2~4只豚鼠腹腔,每只1~3ml。每日于同一时间测温,体温上升至40℃为发热。发热潜伏期随标本中病原体数量和毒力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在初代分离时往往较长,而传代以后则逐渐缩短。一般试验豚鼠在发热高峰时采血或解剖取脏器制成悬液传代、接种鸡胚卵黄囊或细胞培养以繁殖立克次体;另一半留至恢复期(一般在接种后28d)采血,测特异性抗体。初代分离时也可有些豚鼠并不发病或只是顿挫型感染(发热不典型)。对没有发热反应的试验豚鼠应盲传3代,如仍不发热及无抗体出现者即可停止传代试验。感染豚鼠除发热外,有些立克次体可引起阴囊反应,一般很少死亡。在睾丸鞘膜的涂片中可查到立克次体,而脾印片的常规染色常难发现病原体,用免疫荧光法检查可提高立克次体的检出率,也可达到快速鉴定的目的。

(朱 静 于 勇 陈建魁 尹秀云 李伯安 郭桐生)

参考文献

[1]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7-469.

[2] 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1-273.

[3] 彭少华,李 艳,李从荣.细菌感染实验诊断与分析,第11章《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 彭少华,李 艳,李从荣.细菌感染实验诊断与分析,第9章《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 王端礼,李若瑜,王爱平.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37.

[6] Javis WR.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s with emphasis on candida species.Clin Infect Dis.1995,20:1526-1530.

[7] Fraser,VJ,M Jones J,Dunkel S,et al.Candidemia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epidemiology,risk factors,and predictors of mortality.Clin Infect Dis.1992,15:414-421.

[8] 陈建魁,尹秀云,高峰.山东“10·21”辐射事故2例放射病病人真菌感染的实验鉴定和动态观察.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4):299-301.

[9] 陈建魁,牟兆钦,尹秀云.用PCR-RFLP方法检测医学重要真菌的临床应用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26(3):206-207,217.

[10]Reiss,E,C.J.Morrison.Nonculture methods for diagnosis of disseminated candidiasis.Clin Microbiol.1993,Rev.6:311-323.

[11]郭梅,牟兆钦.医学重要真菌的实验室诊断进展之一——实验室常规方法的改进和进展.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3,27(2):153-157.

[12]金欣,陈建魁,尹秀云.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401-1403.

[13]牟兆钦,尹秀云,陈建魁.吐温酵母肉汤培养基用于诱导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5):301-302.

[14]Fricker-Hidalgo,H,S.Orenga,B.Lebeau,et al.Evaluation of Cadida ID,a new chromogenic medium for fungal isolation and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some yeast species.J.Clin.Microbiol.2001,39(4):1647-1649.

[15]Wadlin,JK,Hanko RS.Comparison of three commercial systems for identification of yeasts commonly isolated in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J.Clin.Microbiol,1999,37(6):1967-1970.

[16]侯云德.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防治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105.

[17]Dakhama A,Lee YM,Gelfand EW.Virus-induced airway dysfunction:pathogenesis and biomechanisms.Pediatr Infect Dis J.2005,24(11Suppl):S159-69,discussion S166-7.

[18]Tamura S.Studies on the usefulness of intranasal inactivated influenza vaccines.Vaccine.2010,28(38):6393-7.

[19]刘艳芳.临床病毒学检验.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106-196.

[20]Beck ET,Henrickson KJ.Molecular diagnosis of respiratory viruses.Future Microbiol.2010,5(6):901-16.

[21]Hammerschlag MR.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s.Curr Opin Infect Dis.2001,14(2):181.

[22]Kobisch M,Frey J.Detectio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from clinical samples and air.Methods Mol Biol.2003,216:247.

[23]Poppert S,Marre R,Essig A.Bi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hlamydiae.Contrib Microbiol,2001,8:51.

[24]Beatty WL,Morrison RP,Byrne GI.Persistent chlamydiae:from cell culture to a paradigm for chlamydial pathogenesis.Microbiol Rev.1994,58(4):686.

[25]Eremeeva ME.Astrakham fever rickettsiae:antigenic and genstypic analysis of isolates obtained from human and Rhipicephalus pumilio ticks.Am J Trop Med Hyg.1994,51:697.

[26]Teysseire N.Rickettsia conorii entry into vero cells.lnfect lmmun.1995,63:366.

[27]代继宏,符 州 .肺炎衣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实验室诊断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16:12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