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门用途英语的五个发展阶段

专门用途英语的五个发展阶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具代表性的这一时期的专门用途教材是Ewer&Latorre编著的《基础科技英语教程》。专门用途英语从这一阶段开始变得更为实用,也更区别于通用英语。目标情境分析被认为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出发点,是专门用途英语的灵魂和核心,也是专门用途英语能够发展了半个世纪并继续蓬勃发展的原因。ESP的上一个发展阶段——目标情境分析虽然产生了质的飞跃,但它依然是语言表层形式的分析,不同的是其指定了某一特定情境。

ESP发展至今,期间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修辞或语篇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目标情境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技巧与策略分析(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和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一、语域分析阶段(Registeranalysis)

语域分析阶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Halliday(1964)、Barber(1962)、Swales、Herbert(1965)、Ewer&Latorre(1969)、Strevens(1977)等。 作为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语言学家,Halliday(1964)认为语域(Register),即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导致语言材料的变化,语言材料的变化体现在词汇使用和语法上。 某一领域(比如科技、办公用语等)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与其他领域的区别成为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以便使学习者在专业学习中更有针对性,能较好掌握工作情境下的语言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语域分析揭示,ESP倾向于某几个特殊形式,如被动语态、一般现在时、陈述句、祈使句等,但在语法上并无多大特色,特别是在动词形式、动词时态、句子结构、修辞手段、篇章结构上还没有超出一般英语的总框架 (王友良,2008)。 Swales 的词汇统计学(lexicostatistics)为这一时期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最具代表性的这一时期的专门用途教材是Ewer&Latorre(1969)编著的《基础科技英语教程》(A Course in Basic Scientific English)。

语域分析是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但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忽略了语言最基本的交际功能,只建立在传统语法基础上,关注句子结构。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Widdowson(1978)认为语域分析仅仅是一种表层的“数量分析”,它无法表达书面语言中的交际功能,无法说明其语篇结构上的特点,这就需要进行深层的“质量分析”。

二、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

语篇分析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70年代才有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Louis Trimble、John Lackstrom、Larry Selinker等。 Lackstrom、Selinker&Trimble(1972)合作的《语法与技术英语》(Grammar and Technical English)一文的发表以及Widdowson(1978)对英语进行的语篇上的研究标志着ESP的研究进入了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赵雪爱,1996)。 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语篇的结构、句子的排列、句际关系、会话结构、语篇的指向性、信息度、句子间的语句衔接和语义连贯等。

Louis Trimble(1985)在《科技英语:语篇分析法》(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Discourse Approach)中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应用”结合起来,弥补了语域分析阶段的不足。 Widdowson认为语言应用比语言形式更重要,他在《焦点系列》(The Focus Series)中重点讲述了科技和学术写作的主要方法。 Widdowson(1978)认为:学生碰到的困难主要不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而是由于不熟悉英语的用法;学生仅具有在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能力还不能有效地交际,还必须掌握如何把句子恰如其分地用到各种交际场合准确流利地进行交际。

ESP语篇分析研究与上一阶段语域分析相比较不再局限于词汇、句子和语法分析的层面,而是在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关注句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来表达某个意思。 但学习者仅掌握篇章结构和行文技巧不足以解决情景交际中的实际问题,语言能力的提升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

三、目标情境分析阶段(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目标情境分析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导向,对学习者在使用外语的目标情景下进行交际的内容、方式、途径、媒介、手段等语言特点进行逐一分析,再依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并设置ESP课程,最终实现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能使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它是以外语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这个分析过程因此也被称作“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John Munby(1978),他在《交际大纲设计》(Communication Syllabus Design)一书中对学习者的交际方面的目的、环境、手段、技巧、作用和结构等进行了阐述。 他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可以用来发现目标需求的详细步骤,即“交际需求处理器”(Communication Needs Processor,CNP),这个处理器包括关键的交际变量,如话题、参与者及媒介等,旨在建立一个个体学习者交际需求的架构,课程设计者只要套用它就可以辨识任何学习者的目标语言需求。

目标情境分析阶段与之前两个阶段比较是一种质的飞跃。 语域分析和语篇分析阶段研究的是语言形式和交际意义的构建问题,设计视角是ESP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度,关注点为语言本身,而目标情境分析把语言分析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相结合,从学习者的视角看待ESP教学,设身处地地分析研究外语交际最实用的场合、对象、语言、知识和技能。 专门用途英语从这一阶段开始变得更为实用,也更区别于通用英语。

目标情境分析被认为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出发点,是专门用途英语的灵魂和核心,也是专门用途英语能够发展了半个世纪并继续蓬勃发展的原因。

四、技巧与策略分析阶段(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

ESP的上一个发展阶段——目标情境分析虽然产生了质的飞跃,但它依然是语言表层形式的分析,不同的是其指定了某一特定情境。 而技巧与策略分析阶段将ESP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语言表层形式下的逻辑思维。

与前三个阶段不同,这个阶段的研究比较多地出现在非英语国家,并比较多地集中在阅读技巧的提高方面。 这个阶段没有公认的研究代表人物,只有当时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和课程,比如《巴西全国专门用途英语工程》(National ESPProject in Brazil)、《马来西亚大学专门用途英语工程》(The University of Malaysia ESPProject)。 这种状况主要是由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和英语的强势地位所导致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约三分之二的工程技术文献用英语写成,但是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阅读英语资料。 由此可以看出,加强科技英语研究,扩大ESP教学对繁荣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程世禄,张国扬, 1995)。 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技能来获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成为当时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压倒一切的重心。

技巧与策略分析的指导思想是:在语言运用中,使用者会有相同的思维和解释过程,采用一定的技能可以协助使用者穿透语言的各种表面形式,从语篇中悟出门道。 比如遇到对阅读理解构成影响的生词时,我们通过各种线索来推测词义,常用的有利用转换法、派生法、合成法等构词法来推测出词义或词性及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联或隐含信息推测出词义。 观察文章的布局和排列形式来判断体裁类别。

五、以学习为中心阶段(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ESP的出现和发展源于三种力量的推动:特定的学习需求、语言学领域的革命和对学习的新理念。 以学习为中心的阶段和前面四个发展阶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质的变化。 此时的ESP研究已不仅仅只是关注语言本身,而是上升到学习语言的主体。 学习者们各自不相同的需求和兴趣对学习动机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也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 此阶段的ESP研究已跳出了语言使用的研究,而是回归到语言学习本身。 毕竟仅仅描述和阐述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是不可能学会语言的。 英国学者Pauline Robinson对ESP教学理论的观点概括为:“语言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利用语言达到某种目的是整个工作过程的中心,所以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

“以学习为中心”既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注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使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既注意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又注意学生的学习要求;既注意努力实现教学的目标,又注意搞好教学的过程;既注意语言的使用,又注意语言的学习。 一句话,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提高ESP的教学效果(程世禄,张国扬, 199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六条核心特征,即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的、目标指引、诊断性和反思性,在“以学习为中心”阶段的ESP教学研究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建构主义的学习目标指引,让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激励自己向预定目标前进。 而诊断性与反思性学习,则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测试和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的学习进程以及学习目标实现与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