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进修学校对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研究”研究报告

“教师进修学校对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研究”研究报告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就是探索县教师进修学校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的规律,使培训后的教师能较好地适应特殊儿童特殊需求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作好师资准备。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职培训和进修的重要基地,过去在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普通教育的在职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基本没有涉及。

王友强 高喜刚 郑金庚 梁廷武 吴明琪[1]

一、标 志

课题名称:教师进修学校对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研究

课题批准时间:2011年9月20日,编号:中陶(2011)ZTKZ-2011-015。

学科分类教育学

课题结题时间:2013年6月

课题负责人:王友强 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主要成员:高喜刚 小学高级教师,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郑金庚 中学高级教师,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梁廷武 中学高级教师,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吴明琪 中学高级教师,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张文京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特殊教育专家

蔡明尚 四川省特殊教育专家,成都市武侯区特殊教育学校

彭 燕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特殊教育博士

刘永成 中学一级教师,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何 英 小学高级教师,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二、简 介

“教师进修学校对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研究”研究报告

序 言

2012年教育部把研究制定“普通学校接受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政策措施”和“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列入了工作要点。这标志着特殊教育迎来了春天,特殊儿童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特殊儿童是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普及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当年晏阳初博士提出并为之而奋斗终生的平民教育一样,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特殊儿童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众人拾柴和通力合作的伟大事业。只有有了特殊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所以希望大家达成共识,关心和支持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将和更多关心、支持、热爱特殊教育的朋友们一道攻克难关,为实现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而努力工作。

[摘 要] 在我国,自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特殊教育“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以来,随班就读不断发展。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14.5万人。制约“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师资问题。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从培训融合教育师资的角度解决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和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本文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界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详细地记述了研究的具体过程,总结了研究的成果并提出了继续研究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融合教育;师资;培养

图1 内容结构图

三、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 研究目的

我国已经普及了普通儿童九年义务教育,但特殊儿童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根据国际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大趋势和我国实施特殊儿童可以随班就读的政策依据,大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成为融合教育的大趋势,所以培养融合教育的师资随之成了县教师进修学校新的任务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县教师进修学校尚未系统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本研究就是探索县教师进修学校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的规律,使培训后的教师能较好地适应特殊儿童特殊需求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作好师资准备。

2. 研究意义

自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试行在全国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以来,随班就读式的特教事业得到大力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进一步推动了随班就读式的特教工作的开展。全国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制约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师资培养问题。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职培训和进修的重要基地,过去在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普通教育的在职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基本没有涉及。2012年教育部把研究制定“普通学校接受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政策措施”和“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列入了工作要点,这充分说明了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最后攻坚战。因此,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时性和创新性,我们的研究为以融合教育的方式普及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了实践例证。

3. 研究假设

通过一年半(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对义务教育学校在岗老师进行融合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系统培训,使他们能基本掌握特殊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所需求的特殊服务的知识与技术。

自变量:第一,96学时集中学习专业理论,学习材料系本研究开发的教材,是本研究成果之一;第二,实践技术操作一年,根据骨干教师所任班级特殊儿童具体情况由特教专家进行个案辅导。

因变量:骨干班学员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形成基本理念,掌握基本方法技术;学会对残疾学生作初步的教育评估;能根据残疾学生自身发展和实际需要制订教学计划,提供恰当的适时支持;能参与实施融合教育科研工作。

4. 核心概念

(1)融合教育。

融合源于英国对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的意译,是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思想体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其核心内容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依据残疾程度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形式,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主张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将残疾儿童集中到特殊教育学校,将他们与健全儿童隔离开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特殊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想和做法,于1994年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其核心内容是: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受所在区域内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少年,并提供适宜其需求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所有儿童应在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有无或有何种困难和差异。

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即在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特殊教育体系中起主体作用。

融合教育:在我国谈融合教育首先应谈“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指盲、聋、智障儿童和学习困难、语言障碍儿童,以及行为与情绪障碍等特殊需求儿童在普通班级、园所中接受教育,这是特殊需求儿童在正常环境中接受教育的教育安置形式,表现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所谓融合教育,是一开始即将身心障碍学生安置于普通班而不将之隔离至特殊班或特殊学校而实施的教育。而由普通班老师来照顾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就必须给予普通班老师适当的支持系统(例如:专业引领的资源保障)、相关服务(例如:技能支持的辅导咨询),以及教师成长的研培体系等。融合教育主张:① 鼓励自然地支持网络。例如,以小老师制、同伴教学、差异教学、补救教学来帮助普通班老师进行教学。② 调整教室生态。例如,实施合作式学习或变更方式评量等,以帮助特殊需求学生适应普通班的学习。③ 调整教师角色,即教师以促进、支持学生的学习为主,而不只是传递知识。④ 促进教师以及同伴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尊重与欣赏。⑤ 采取弹性的、开放的、启发的教学策略

本研究方案中所指的“融合教育”是指在回归融合(回归主流)、全纳教育思想潮流影响下,结合随班就读的国情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即对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这一教育实施形式的定义。因此,在本研究中“融合教育”是对回归主流、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的一种综合性概括,包含上述几种教育理念或模式的核心意义。

随班就读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经历二十年发展,已有长足进步,其间从称谓与实质上经历了“随班就读”“全纳教育”至“融合教育”,我国随班就读向融合教育的成长除量的增长外,更需品质的提升。

(2)融合教育师资培养。

本研究方案中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主要指在融合教育教学环境中所涉及的在职教师对相关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技术的继续学习,即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顺利从事融合教育工作而接受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学习。这种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进修校这一平台和途径加以实施、落实,即教师进修学校承担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任务。

(3)教师进修学校。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教师在职进修学习的教育机构,为区域内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规划指导、专业引领、资源开发、协调整合、调查评估、业务统领等服务。教师进修校的职能主要是负责所辖区域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校长的继续教育工作;为辖区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和日常教学提供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服务;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学习和研究。

(4)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探索如何发挥教师进修学校这个师资培养基地的优势来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的内容、方法、途径,从而担负起系统地、持续地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的任务,以解决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解决被培训者、培训者的组织管理,培训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以及培训效果的检测等问题。

(二)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

2001年新津融合教育工作开始起步,为了解决专业技术的支持问题,新津县聘请了四川省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的两位老校长作为技术指导和师资培训的主要力量,并以课题“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运作研究”为科研导向,从点到面开始了专业支持网络的建设。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听障、视障、智障三类障碍儿童,被培训的师资为部分小学资源室老师,培训内容为:对“三类”残障儿童的初步筛查与鉴定,残障孩子的教育诊断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定,资源室的建设与运作,课堂上的差异性教学。培训方式主要以现场指导和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式进行。随着新津融合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数量和类别增多,逐步从“三类”障碍扩展到脑瘫、自闭症、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多重障碍等。而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年龄段也从小学向两头延伸到幼儿园、初中、职高、普高。随着支持的群体增大,服务的内容增多,新津县目前在册的特殊教育学生有270多人,而一线的兼职资源室教师还不足20人,在这些资源室教师中,仅有1人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此外,他们不仅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同时,由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难以获得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1. 融合教育的社会需求情况

据有关报道,国内外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情况如下:第一,国外情况:苏联特殊儿童的比率占5%~8%;美国学习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占总数的8%~12%;英国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检出率为20%;荷兰问题儿童的患病率为26%;波兰特殊儿童的比率为30%。这些发达国家较好地解决了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服务的工作。第二,国内情况:1987年4月1日,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口达5 164万,其中6~14岁义务教育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1998年,我国残疾人约6 200万,6~14岁义务教育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法制日报》2010年06月2日发表文章《我国残疾儿童绝对人数为世界最多》指出:我国共有残疾儿童大约81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6~14岁义务教育段的残疾儿童约有500万。《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中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率偏低。《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指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14.5万人。2012年1月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公告显示:全国义务教育段学校312 233所,专任教师9 141 473人,特殊教育学校1 706所,专任教师39 650人,特殊教育学校2010年招生64 869人,在校生425 613人。按2010年各方面公告的数据推算:大约有443万义务教育段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的特教班或普通班随班就读。

2. 融合教育的师资及培养现状

第一,职前培养数量少。据汪海萍对137所师范学校的调查,仅有19所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而这些学校中大多只是偶尔开设或曾经开设过这类课程,坚持常年开设的很少,特教本、专科招生较困难。第二,职后培养不到位。据华国栋等人对西部六省区部分地区的调查发现,承担特殊教育的教师中有81.4℅未经过培训;杨希杰、徐美贞对北京市4所随班就读学校资源室的调查发现,需要加强资源室教师的专业教学知识和技能培训;郝传萍对北京400名随班就读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每一位接受调查的教师都提出希望得到随班就读体育教育的专业培训。我们课题组对新津县50名担任随班就读教师调查后发现:接受培训的类型最多的是公共基础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班级管理等)20人,专业基础(如特教概论、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等)15人,专业课程(如手语、盲文、感统训练、定向行走等)3人,没有参加培训的有12人。他们希望接受培训的形式是:特教专业理论讲解(2人)、特教技能操作示范(10人)、特教专业理论+操作(38人)。新津县目前在册的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有270多人,而一线的兼职资源教师还不足20人,且他们都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特教专业知识培训。

我国随班就读师资目前绝大多数都是职后培训的。随班就读师资职后培训一般采取三级培训,即国家级培训、省(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四川省在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工作方面和全国大致相同。从随班就读师资培养研究的现状看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者重视普通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态度的研究,参与这些研究的主要是教育行政官员、特教专家、各级残联的专家等。研究表明:普通学校有多数教师认同特殊儿童在受教育问题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与普通学生是平等的,同意将他们安置在普通班接受教育。但一旦把特殊儿童安置在自己的班上,态度和行为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基于这一结论,现在全国三级培训主要是以会代训,以传播随班就读的理念为主,但是,由于培训时间短,系统性不强,被培训者学习随班就读的操作性知识不连续、不深入,所以也就无法形成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操作技术。二是注重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内容研究较多,参与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院所的专家,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教师读物,这些成果都是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由于没有一整套培训的具体措施,各地虽投入了一定的物力和财力,但收效甚微。乃至于造成现在大部分随班就读学生成了事实上的随班就“混”的现状。目前就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参与随班就读师资职后培养的系统研究工作情况看,四川省内只有2011年3月新津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了“教师进修学校对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研究”的县级课题,除此之外,省外也尚未发现其他相关报道。本课题主要研究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如何解决在一个县域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工作,完成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师资培养任务。

3. 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本课题是在普通学校全面实施因材施教,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融合教育思想指导下展开研究的。从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最近30年来,国际特殊教育界在办学思想以及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所采取的安置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受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所倡导的正常化原则的影响,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美国特殊教育界就掀起了一场“回归主流”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对回归主流运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全纳性教育的思潮开始兴起,其主张是:无论儿童有何困难和差异,一切可能的情况下,让全体儿童在一起学习与生活。

(2)政策与法律依据。

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

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作为残障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指出“发展残疾人教育”,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2008年5月3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开始生效。在《公约》各项基本原则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保障残障人全面融入及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利,包括接受全纳教育的权利。我国政府相继于2007年3月30日及2008年8月1日签署和批准了该《公约》,由此表明,政府承诺将在我国的法律中体现《公约》的原则,并且把这些原则纳入到法律系统和政策中去,包括教育政策。

2008年7月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开始施行。该法明确表明要保护残障人平等受教育权,要求普通学校录取残障人入学,并提供便利和帮助。

2011年教育部《残疾人教育条例》立法调研组赴各地调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未来十年的中国特殊教育勾画了蓝图,我国将在盲、聋、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基础上,让自闭症、脑瘫和多重障碍等残障儿童也接受特殊教育。

总之,本课题是根据教育部已有的随班就读和即将出台的政策展开的研究,具有政策和法律依据。

从社会对教育的特殊需求看,有大量的特殊儿童需要特殊教育的服务;从现有融合教育师资资源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现有融合教育师资职前和职后的培养现状看,职前培养数量不多,职后培养质量不高,规模小,措施不力;从国家政策看,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的权益,不满足这部分儿童的教育权利是违法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进行融合教育是国际大趋势,我国实现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大困难是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全国大约31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数百万专任教师,对他们进行融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与操作技术的培训的任务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落实和完成,是当务之急。

(三)研究程序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开展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所选择的骨干班学员58名教师为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探索县教师进修学校对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管理策略、服务职能、方法与途径、课程与教材开发、培训者团队专业师资的建设与成长。

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组实验法进行,以在各学校选拔的 58 名融合教育骨干教师组成骨干教师培训班。前测与后测采用问卷与座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应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文献研究以及个案研究法。

4. 研究过程

(1)前期调查。

课题组从2011年3月4日到2011年5月13日进行了为期50天的调研工作,召开了5次调研总结工作会议。主要以教师、干部个人背景资料(10项),教师态度(10项),专业发展(22项)三大板块为调查内容,采取开放式问卷调查。与花源小学、新津一小、新津幼儿园、泰华学校、龙马小学、邓双学校 、五津中学、黄渡小学、顺江学校、华润高中等42所学校的100多位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进行了座谈,发出调查问卷70份,收回58份。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新津县教师对融合教育基本上持接受态度,近一半多的教师认为要视学生的残疾种类和程度来确定特殊儿童是否参与融合教育。第二,在多数教师看来,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往是否顺利,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合经常出现在课外活动、集体活动、游戏的场合,而在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较难产生。第三,从社会融合的可利用资源中,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相互支持、协作的桥梁并未建立起来。第四,教师希望得到特殊教育知识技术的系统培训。

(2)形成课题。

课题组经过多次反复研究并请专家多次论证,修改方案十次,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具体内容及提高融合教育教师素质的策略)、研究流程的安排、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保障等方面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课题于2011年9月被中国陶研会批准立项为“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表明新津县教师进修学校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研究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3)培训教材的开发。

2011年6月至9月课题组邀请了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张文京组织专家组结合新津教师培训实际情况,量身开发教材,培训教材包含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融合教育理论和知识技能等共计二十章内容。

(4)开题。

2011年10月14日,新津县融合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在新津县进修校举行,来自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和两类高中的融合教育骨干教师和资源室教师58人,特教专家张文京、曹照琪、蔡明尚,教育局、教研室、进修校部分领导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新津县教师进修学校梁廷武校长主持了会议,课题负责人王友强作了开题报告,教育局李富才副局长作了动员讲话。标志课题研究正式开始。

(5)理论培训的时间及内容。

2011年10月14日至15日,学员参加了前测,张文京教授主讲《融合教育总论》和《融合教育中的教师团队》(共16课时)。

2011年11月17日至18日,向友余教授主讲《狭义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与训练》,曹照琪主讲《资源室功能作用》,蔡明尚主讲《课堂服务支持》(共16课时)。

2011年12月17日至18日,曹照琪主讲《班级支持》和《融合教育中的重要概念:自我决定》, 蔡明尚主讲《班级服务》,徐博士主讲《特殊儿童的基本学习能力》(共16课时)。

2012年3月16日至17日,郫县特教教师袁红梅主讲《残障儿童家庭支持系统建设的实践研究》、严小琴主讲《个别化教育及个别化教育计划》(共16课时)。

2012年4月20日至21日,张文京主讲《融合教育课程调整》《融合教育教材编选与作业考试调整》,何伯芳等学员发言谈感受(共16课时)。

2012年5月17日至18日,徐静主讲《融合教育的辅助技术》《语言治疗概述》(共16课时)。

(6)部分实践操作培训的时间和内容。

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课题组与特教专家蔡明尚、曹照琪巡回指导、检查、培训,针对教师遇到的特殊儿童教育所需的具体技术问题,先后指导了62次,其中指导、检查42次,专家针对重点个案研究、培训教师20次。

2012年2月23日,蔡明尚指导新津县龙马小学全员参与支持系统(队伍)建设。

2012年3月6日,高喜刚、晏学成、张建华、张林智等指导新津县金华常态管理、邓双融入剪纸活动、文井个别关注。

2012年4月20日,张文京、李春梅、曹照琪、蔡明尚、彭燕、郑金庚、王友强、高喜刚指导新津一小王滢老师“课堂数学教学中兼顾普特教学生、教学目标的处理”课的评价与完善。

2012年10月16日蔡明尚指导新津县万和小学资源室工作。

2012年10月18日郑金庚、吴明琪、高俊指导新津县华润高中融合教育校本研修工作。

2012年10月23日李付才、雷虹、周丽莎、张文京、蔡明尚、彭燕、杨志俊、曹照琪等分别指导县教师进修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和县花源小学校本培训工作。

2012年10月26日郑金庚、吴明琪、高喜刚指导新津县丰田小学、普兴小学、金华小学、花桥小学融合教育教师论文。

2012年11月13日蔡明尚、曹照琪、王友强、郑金庚、吴明琪、高喜刚指导花源小学融合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和教师论文。

2013年1月4日曹照琪、蔡明尚、彭燕指导花源小学课题研究工作。

2013年1月14日曹照琪、蔡明尚指导龙马小学学生个案工作。

(7)课题总结。

2013年1月至4月,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专家指导组进行了工作总结。课题组从2011年3月启动到2013年4月结束,一共开展了100余次集体研究活动,有学员作业、论文60余篇。

经自查认为:课题组按时完成了预期研究计划,成效明显。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2 研究技术路线图

(四)研究结论

按研究计划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研究表明:

1. 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进行融合教育师资培养

要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九年义务教育,需要两种安置形式,一是特别特殊的学生需要特殊学校安置,二是绝大部分采用融合教育的安置形式解决。第二种安置形式是大量的,所以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对于全国基础教育而言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开展该项工作,而且是一项新的、长期的培养任务。

2. 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是可行的

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证明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系统培养培训融合教育师资是可行的,但必须整合和重组培训者团队。

(五)分析和讨论

通过我们的实证研究,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给力

融合教育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地方的随班就读事实上成了随班就“混”,没有达到融合教育的目的。所以,只有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解决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增质问题,县教师进修学校才能顺利地开展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工作。

2. 建设优秀的培训者团队

第一,培训一定要有普通学校管理专家参与;第二,培训一定要有特殊教育一线实践专家参与;第三,培训一定要有教育科研方面的专家参与;第四,培训一定要有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参与;第五,培训一定要有高校的特教理论专家参与。只有满足上述条件的优秀的培训者团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融合教育师资。

3. 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融合教育就是把特殊儿童与普通正常儿童混合编班一起参与学校生活共同学习,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特别是师生和学生家长、社区的广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开展该项工作。

(六)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

课题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发现以下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1. 提高融合教育教师待遇

融合教育教师从事融合教育工作比普通教育要付出得更多,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提高融合教育教师待遇。

2. 融合教育师资培训需要因材施教

融合教育师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轮的培训只能解决基础问题,所以,培训应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班遇到的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

3. 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融合教育师资培训要与时俱进

一个班的问题并不代表一个县的问题,所以要长期地开展大面积的培训工作,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普及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的工作。

四、主要成果

课题组历时两年,通过对58名教师进行了96课时集中理论培训和一年的实践操作指导,探索出了教师进修学校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可行路径,开发了《融合教育与教学》的培训教材,培养了58名融合教育骨干师资,推进了新津县融合教育进程。现分述如下:

(一)探索出了教师进修学校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的路径

1. 成立培训领导机构协调指挥

由教育局人事科领导、分管特殊教育的局领导、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整个组织和管理工作。

2. 周密制订培训计划以利于实施

成人教育的实效性在于计划的周密程度,我们对整个培训计划进行了认真分析,反复论证,作了充分的人性化的设计,让学员学有所成。

3. 精心组建培训者团队保证教学质量

课题组根据培训项目的特殊性,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培训者的筛选工作,对于教师进修学校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培训者队伍各方面的专业水平,我们聘请了全国一流的特教专家,整个工作在高起点、高水平的状况下运行。

4. 审慎确定培训学员,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筛选培训班的学员:一是有特殊教育的情结,二是所在学校的教学或管理骨干,三是所教教学班存在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四是学校积极支持。

5. 制定一系列制度强化培训效果

由于本项目培训时间长、内容多、任务重,既关系着有特殊需求儿童的前途命运,又关系着国家普及特殊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的制定,所以我们对培训班的管理高度重视,认真挑选班主任,进行耐心细致的教学管理。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教师进修学校对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研究报告》,已分别获得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授予的“成都市第三届特殊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9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授予的“四川省第三届特殊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8月)。

(二)开发了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教材——《融合教育与教学》

1. 编写了《融合教育与教学》

这部融合教育师资培训教材的编写人员以特殊教育理论专家为主,以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实践专家、长期从事教师继续教育专家、长期担任普通教育中小学校长、长期从事普通教育的优秀教师为辅,结合新津特殊教育的实际编写的,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操作价值。

2. 试用后修订出版

教材《融合教育与教学》通过第一轮试用,学员与作者共同作了修正,已于2013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可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特殊教育一线教师,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班级科任教师、班主任教师、资源教师,特殊教育专业及教育专业教师、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咨询、心理咨询工作者,家长以及关心和对融合教育工作感兴趣的人士的参考用书及师资培训用书。

3. 已被广泛使用

该教材已被中国教育学会特教分会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班、云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班、浙江省融合教育教师培训班、德阳市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广西壮族自治区教科所特教教师培训班、南京特殊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国培班等十五个单位举办的培训班使用。

(三)58名教师初步掌握了融合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1. 参加培训的教师转变了对融合教育的态度

第一,学员知道我国有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前测15人知道、30人知道一些、13人不知道,后测58人全部知道;第二,随班就读方式对残疾儿童是有益的:前测 28人赞成、10人不赞成、20人不清楚,后测58人全部赞成;第三,随班就读对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前测30人赞成、12人不赞成、16人不清楚,后测58人全部赞成;第四,普通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因为特殊儿童的加入而受到积极影响:前测30人赞成、12人不赞成、16人不清楚,后测58人全部赞成;第五,愿不愿意接纳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前测30人愿意,28人不愿意,后测58人全部愿意。

新津县泰华学校樊艳丽老师在论文《你变了 我变了 我们都变了》中这样写道:“记得我从事教育事业以来第一次听到‘特教’这个词语时,满脑袋的问号:特教?特教?何义?经人一解释: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意思倒是明白了,但是总感觉事不关己。我一个一线语文教师,怎么也不会和特教有联系吧。直到某一个新学期的报名日,学校教导处通知我:有个学生转学到我班。像往常一样,我拿着单子去见学生。可是顷刻间,我愣住了:一个皮肤白白净净、体型健壮的孩子出现在我的面前,可我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劲。当我和她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她眼睛里充满了兴奋和喜悦之情,还用那含糊不清的声音向我问好,从她那时不时发出的爽朗的笑声中,我知道她叫清清,同时也感觉到了她的与众不同。对,她就是一个特教生,先天性的大脑发育不全。面对这样特殊的一个孩子,我的脑袋一片空白:我该怎么办呢?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教啊?我感到手足无措,满脑袋的不解。于是,我带着问题参加了培训!”

花源小学雷忠老师在论文《在融合教育中找寻教育的缺陷》中这样写道:“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拥三心,持三关,给三资(支),达三融’,促使普特教相融整合,完整教育内涵。第一,‘拥三心’:在随读儿童教育界,教师应更具童心,与随读儿童一道走进学习,走进生活;更具爱心,走进随读儿童内心;更具耐心,要诲人不倦,百事不厌,静下心来,蹲下身子,扶起随读儿童的心与身。第二,‘持三关’:关注随读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的细节,是发现随读儿童成功的放大镜;关心随读儿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默化、营造随读儿童群体环境的监控器;关爱随读儿童,是随读教师对完整教育和全纳教育的践行风标。第三,‘给三资(支)’:给随读儿童教育资源,解放随读儿童的手、脑,让体验生活成为必然;给随读儿童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教师支持、同伴支持,让随读儿童动力十足;给随读儿童资助,包括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同伴资助,让随读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感受温暖,学会感恩。第四,‘达三融’:‘融入’,让随读儿童融入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抛开自己固有的特殊性,与正常儿童共同成长;‘融合’,让随读儿童教育与普通教育互融互补,形成全新的教育整体;‘融化’,让随读儿童成为教育的有效资源,成为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解决普通教育的实际问题与困难。”58名教师通过两年较完整系统的综合培训学习,对融合教育的认识有了改变;由培训前不了解到基本了解其基本内容;由培训前对融合教育认识不清,到对其有全面的认识;由培训前的漠然消极态度,到培训后的积极热爱态度。

新津县邓双学校李卓琼老师在培训后写道:“我现在深深地体会到特殊学生也有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要真正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确实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只要方法得当,特殊学生不仅是可教的,而且可以像普通学生一样成长、成才。特殊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学训练方法、教育的设施和手段方面都应与普通教育有一定的区别。”

新津万和小学的王雅老师,在接受特教培训后谈道:“特殊教育面对的是残疾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对残疾儿童要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应的关爱教育。关爱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正常的,对于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长的阶梯。

学员们一致认为,“用心”教育特殊学生是特殊教育的前提。特殊教育者要用真心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爱心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爱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中。有时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都可以让特殊学生如沐春风。

2. 参加培训的教师掌握了相关的融合教育理论知识

第一,能使用常见的方法鉴别和了解特殊需求学生的优势及需求:前测没有人能做到,后测58人都能做到;第二,能制订和实施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前测没有人能做到,后测58人全部能做到;第三,能为特殊需求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前测只有10人能做到,后测58人全部能做到;第四,能恰当使用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应对特殊需求学生的行为问题:前测只有12人能做到,后测58人全部能做到;第五,能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或调整教材:前测只有18人能做到,后测58人全部能做到。通过为期一年的融合教育师资培训,受培教师掌握了相关的融合教育理论知识。

新津邓双学校的融合教育老师张燕在特教培训后写道:“罗森塔尔效应的研究证实,教师对学生积极热情的关注可以影响学生,使这些期望变成学生力求实现的自我期望。教师应该以爱心去温暖有退缩行为的随班就读儿童孤独、寂寞、自卑的心灵,这种关爱会转化为学生积极活动的动力。那种不耐烦的冷漠态度,只能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使他们更加退缩。教师要给融合教育儿童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积极友善的态度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各种活动,鼓励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对随班就读儿童学习上出现的错误采取宽容态度,对他们多鼓励,多给予关心照顾。

新津邓双学校龚建容老师在参加特教培训学习后,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的确,使用剪刀剪纸需要双手及五指配合,科学合理的锻炼,使孩子手部的灵活性、协调性大大提高,同时调动了眼睛、耳朵、手等多种器官参与,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儿童大脑的发展,让孩子们在剪纸世界里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成长的快乐。”

3. 参加培训的教师融合教育技能提升较快

通过对特教教师培训以及在特教专家的指导下,融合教育老师都基本掌握了特殊教育中所需求的必备技术,熟练地掌握了某种特教技术,并能行之有效地进行特殊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津龙马小学的宋倪老师介绍,某特教生小汛,连1到10都不能正确读认与书写。面对如此特殊的随读生,宋倪老师采用了实物认读的方法来教学,通过浅显、通俗易懂、有趣并与他生活有关的具体事物开始教学,令其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从数数、认数、写数开始。在第一次教学时,先画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分别画上1~5个苹果,再在每个盘子旁边画上一个田字格,让他从1写到5。小汛看到题目后笑道:是苹果!我最喜欢吃苹果。好,盘子里有几个苹果,有几个就在格子里写上几!就这样慢慢地讲解训练,随读生小汛很快获得了从1到10的会认读、会写到认得准的进步。在老师的教导鼓励下,小汛终于战胜了这个困难,脸上露出了微笑,并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新津泰华学校的王英老师讲述她班的智障生清清,上课不守纪律,经常在老师上课时大哭大叫,影响课堂秩序,有时大小便不能自理,甚至几次在教室里大小便。经过学校特教老师们的调查研究,该校召开了清清的个案分析会,在各位特教老师和家长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适应家庭和学校生活为长期目标。并针对清清的具体情况作了相关的教育设计,具体包括:① 生活技能领域。这个领域的基本目标确定为:继续学习基本生活常识,培养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洗手、洗脸、刷牙、梳头等基本技能,学习擦桌子等基本劳动技能。② 游戏领域。孩子出生后,其父母管得很少,直到3岁时父母才发现其动作不灵敏,智力发展缓慢。于是,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设计了生活游戏课程。让孩子认识6种颜色,如,白、黑、红、绿、蓝、黄等。③ 生活语文领域。针对孩子发展迟缓,吐字不清,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情况,将生活语文领域目标定位为:能在生活环境中认读识别必要的字词,如:男、女,出口、进口,上、中、下,左、中、右,能在超市等环境中认识简单的标志,如牙刷、水杯等。④ 生活数学领域。孩子的数钱概念缺乏,为了适应生活,应帮助其建立最基本的数字概念。如在资源室活动中学习唱数1~50,学习数数1~100,学习认写数1~100的练习,在生活环境中运用实物运算1~10的加减法。

4. 参加培训的教师融合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参培教师经过一年较为系统的培训,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对特殊教育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习了较系统的特教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特教理论储备,掌握了基本的特教技能,并在特教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新津县邓双学校龚建蓉老师以剪纸形式作为特殊教育的切入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① 剪纸活动发展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协调性,促进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弥补了生理缺陷。剪纸活动开展两年以来,随班就读生晓燕由原来的连剪刀都不会用,到现在能用剪刀剪简单的图形、团花,甚至较复杂的图形,让我们看到剪纸活动对孩子们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② 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如:特教生晓燕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手脑的发展、智力的提高上,还表现在心理上的变化。活动开展以来,晓燕由原来参加活动胆怯,到能参加集体活动,在课堂上有天真的笑容,能高高举起小手。谁能想到晓燕原来是在班上谁也不理的那个孤僻小女孩呢?③ 收获成功。随读生对事物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狭窄,区分度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审美情趣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明显不足。因此,对审美的感觉淡漠,不易得到美的享受,对美的需求不强烈,没有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和信心。审美能力较同龄儿童明显不足。在剪纸活动中,组织学生欣赏优秀剪纸作品,观摩同龄儿童作品,参与到作品展评中,让随读生在看、听、讲中慢慢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班主任还要把随读生的剪纸作品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等,并让他们参与版面准备工作,为其开辟欣赏展示的天地,使其树立起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随读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并培养其欣赏的能力,让孩子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从中获得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5. 参加培训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融合教育,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化,对于特殊儿童要进行个体特殊教育设计,这个设计实质上就是一个小课题,这个小课题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生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就是一生的大事,甚至决定其命运。我们特别强调融合教育师资队伍的教育科研能力。

华润高中学员何伯芳老师通过学习,成功申报了四川省心理学会课题“培养特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将融合教育的理论很好地应用于普通学生的培养研究上了。

培训班教师、学员撰写了60多篇有关融合教育的论文,学校请专家对论文进行了评价并评了奖,共有42篇学员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 13名,优秀奖24名。

被《西部特殊教育》采用的论文有:《新津县教师进修学校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研究》(王友强、高喜刚、郑金庚、梁廷武、吴明琪),《融合教育县域资源中心的建设与运作实践探索》(高喜刚、曹照琪、蔡明尚、张建华),《让特殊孩子成长在健康的道路上》(黎永康、赵莉),《普特融合助推随班就读质量提升》(雷忠),《任何让特殊学生融入到班集体初探》(何伯芳),《携手扬帆共做幸福的领航人》(王陶),《农村学校资源室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李敏),《浅谈初中听障生随班就读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刘光明),《轻度智力障碍融合教育个案研究》(张林智、杨小琴、岳丽),《一个也不能少》(向明),《学校融合教育有效策略初探》(周泽英),《着眼小事,让随班就读孩子如沐春风》(才玲玲),《融合教育课程调整实践探索》(王英、刘曾、樊艳丽),《整合资源,填补空缺》(韩娜鹂),《一方剪纸种信心》(龚建蓉),《试述幼儿园融合具体支持服务》(杨云秀)等二十六篇文章。

以上说明被培训者在接受培训后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较快,在实践中遇到具体问题时,专家现场指导,从而使他们能从事和胜任融合教育工作。促进了新津融合教育扎实深入推进。

(四)加快了新津县融合教育发展进程

1. 部分学校开展了融合教育校本培训

新津县泰华学校资源室老师王英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后,回校进行访谈,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学校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了老师们在融合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员培训,还帮助泰华幼儿园进行师资培训。新津县万和小学徐雅丽老师参加了新津县的骨干教师培训后,为学校校本培训制定了培训方案,为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津县丰田小学校长王鹏很有感触地说:学校老师参加培训后,进步很大,而且通过校本研修,全校老师团结合作,积极支持融合教育工作,学校用自己的经费购买融合教育书籍和音像资料。新津县华润高中何伯芳老师不仅对听障生任课老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而且为听障生进入高等学校提供了支持服务,听障生王樊以高分考入重庆师范大学,并担任听障班的班长,准备考研究生。新津县五津中学刘光明老师积极配合转衔,校本培训有创新,不但培训融合教育老师,还举行了融合教育学生家长专题讲座。新津县幼儿园杨云秀园长主动参加县融合教育骨干培训,还积极聘请专家,对新津县幼儿园教育集团200多名老师进行了校本培训。新津一小张林智老师认真准备讲稿,对全校随读老师进行校本培训。新津县花桥小学侯玉萍老师积极组织融合教育老师进行校本研修。新津县顺江学校以研代培开展了融合教育培训工作。邓双学校以活动开展培训,金华学校以学促培见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新津县幼儿园、新津县龙马中心小学和花源小学根据个案需要进行校本研训,个案研究深入感人,老师们的观念有了转变,专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龙马中心小学刘术尧校长带头,苏晨曦老师为技术骨干,全员参与融合教育工作,形成了融合教育合力。

2. 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了新津县的融合教育发展

《西部特殊教育》载文称:2011年,新津县为了解决融合教育发展的瓶颈,开展了“教师进修学校对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研究”,并与重庆师范大学合作开发融合教育教材《融合教育与教学》,此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了西部地区融合教育无教材的空白。新津县融合教育得到联合国儿基会、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省市县及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领导、专家的高度肯定,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形成了“专家引领、体系支持、科技支撑、师生发展”的融合教育“新津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特教处调研员周德茂对新津县融合教育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东有萧山模式,西有新津模式”,认为新津“融合教育模式”可资借鉴。

我国大力推进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说明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同步发展,这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明证。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只是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一个自主引玉的行动,是融合教育之苑发展的一朵小花,小花的绽放,证明融合教育万紫千红的春天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 1 ] 张文京.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10).

[ 2 ] 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 3 ] 许家成.资源室的建设与运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 4 ] 张文京.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与实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 5 ] 肖非.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 6 ] 方俊明.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7 ] 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 8 ] 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 9 ] 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 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1] 刘念丽,苏雪云.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 李泽慧.近二十年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回顾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0(6).

[13] 王友强,高喜刚,郑金庚,梁廷武,吴明琪.新津县教师进修学校对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研究[J].西部特殊教育,2013(1).

[14] 张文京,高喜刚,曹照琪,蔡明尚.融合教育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注释】

[1]【作者简介】王友强,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高喜刚,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特殊教育专家,新津县特殊教育中心副主任。郑金庚,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高级教师,新津县老年大学校长。梁廷武,华润高级中学高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吴明琪,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高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