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中国梦需要激发社会活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激发社会活力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思想的大解放,是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是社会活力的大解放。从微观方面,我们必然要激发社会活力,把中国梦的理念转化为未来的社会现实。弘扬中国精神是社会活力的有效表达。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需要激发社会活力,社会活力是一个民族、国家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

陈芸芳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思想的大解放,是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是社会活力的大解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处处彰显着活力,在此氛围中,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腾飞、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在“活”的氛围中,我们提出了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在“活”的氛围中,我们党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只有蕴藏在全社会的一切活力充分迸发、尽情涌流,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更加长远的奋斗目标。如何把中国梦的理念转化为未来的现实,需要对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做出深层次的分析。以社会活力为推动力,激发社会中人及社会机制的活力,从而在更现实的意义上实现中国梦。

一、社会活力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是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表达,如何实现中国梦,从宏观方面,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集中国力量。从微观方面,我们必然要激发社会活力,把中国梦的理念转化为未来的社会现实。

1.走中国道路必须依靠社会活力的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伴随着改革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活力逐渐解放与激发的过程,在基本内容方面,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活力凸显为时代主题,成为新时代的关键热词,既是和谐社会目标理念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逻辑必然。社会活力以时代问题的形态出现,表现了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历史必然。社会活力既是对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精神状态、生产和生活状态、实践状态的揭示,又作为每一个社会演进的机制因素和动力因素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焕发,社会日益走向开放、自由、理性和现代,社会活力逐步释放。

2.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是社会活力的积极表达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前辈先贤、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奋斗的内在体现。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每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改革创新,不断进取的时代品格。弘扬中国精神是社会活力的有效表达。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仁爱”的思想,心怀天下、利济苍生的道德理想和海纳百川、开放博纳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无不体现着人的主体性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的道德约束力和创造力。无疑,这是社会活力在精神领域的有效体现。可见,只要社会活力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趋势,在精神领域就会相应的呈现积极的因素。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当今,我们不仅要传承民族精神,也要弘扬时代精神。使得中国精神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推动时代进步。在实现中国精神的路径中,我们必须有精神自觉、精神自信和精神自省。这三个方面都是要建构中国精神的主体性,如果中国精神仅仅是坐而论道,那么就会走向空谈,而空谈必然误国。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必须是充满活力的,而中国精神也是在活力社会中对实践的积极表达。这种表达使得我们朝气蓬勃地走向未来。

3.凝聚中国力量须有社会活力的有效结合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力量是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这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中国社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始终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的发展落脚点也是人民的共享、共富。可以说,只有依靠人民,中国梦的实现才有牢靠的根基和实现的可能性,凝聚中国力量落脚点在于人民群众力量的凝聚。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社会各方面“活了”,但是社会矛盾并没有减少,同时由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利益分层,利益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因此,凝聚各族人民的共识在改革中尤其显得重要,凝聚了共识也就相应的凝聚了力量,也就达到了全国的人心向背,同心发展。力量的凝聚也是社会各阶层的有效结合,只有在深层次上发挥人的主体性地位,确保主体性地位,社会大众的活力才会得以彰显,对党的方针、政策才会真正的理解、赞同与支持。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才能够发挥作用。

二、实现中国梦需要激发社会中人的活力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需要激发社会活力,社会活力是一个民族、国家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有活力,社会中的人得有活力。

1.社会活力的实质是人的活力

社会活力是一个民族、国家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从活力主体的角度分析,社会活力主要从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的活动中产生,个体、群体、社会的活力是不同层次水平的活力。个体活力是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没有每个个体的活力,很难产生强大的社会活力。群体活力是集体、组织等的活力,是按一定纽带连接在一起的聚合活力与协同活力。社会活力既是全社会所有个体、群体活力的总和,更是超乎其上的包含新能量新内涵的整体活力、系统活力。无论是个体活力、群体活力、社会活力,说到底,都是人的活力体,其他的主体形式,实质上都是人作为主体的特殊形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脱颖而出,正是人的崛起映照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要破除束缚人的解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2.激发人的活力助推社会活力

纵观中国历史,自古就有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的价值和基础性地位。无论是孔子的“仁治”思想还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都体现出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及道德约束,进而能够推进社会活力,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可以说中国古代繁荣景象和这一思想并不是没有关系的。近代的中国,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奋斗史,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这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活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重视工农联盟,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在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前提下,激发人民的活力,进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的奥秘,就是把蕴藏于社会的各种资源、各个主体中的巨大活力解放出来。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突出体现出经济规律的基础性地位,表明在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而这样地位的实现,无疑需要彰显社会活力。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方面,富强是国家富强更是人民个人的富强;民主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文化要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生态要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谐是和而不同,坚持多样性的统一,每一个方面,都处处彰显社会活力,以社会活力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落脚点来看,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点落在了人的主体地位,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三、实现中国梦需要激发社会活力的积极因素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处处变“活”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日益彰显,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渐渐呈现,尤其是各项基本制度的稳定与基本政策的连续,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持续不竭的活力最好的说明与表征。

1.思想解放激发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打开了思想僵化的入口,激活了思想。思想解放为社会活力提供了生长空间。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正是思想解放荡涤了多年来禁锢人们头脑的“左”的枷锁,使改革得以破冰并引领我们冲破一个又一个思想禁区:深刻总结“左”的教训和进行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创设重要的历史条件和逻辑前提;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奠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准确判断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为改革开放找到根本的现实依据和出发点;明确确立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改革开放提供唯一的评判是非得失的客观尺度。从改革开放的历史上看,要实现宏大的政治社会目标,预先都要思想解放,避免一些僵化思想的干扰,给社会足够的活力。

思想解放具备打破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禁锢的前瞻潜质,与时俱进,并且能保持创新的活力与思想的活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就是因为有解放思想这个法宝。一个社会,如果思想不解放,思想不活跃,社会活力就找不到源头,社会实践就会缺乏精神指导和支撑力量。

2.体制改革彰显社会活力

改革推动着社会活力全方位持续地创造与焕发,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这就从制度层面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供了更加有利条件,开拓了更加广阔空间,创造了更加有力激励。改革以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为先导和推动力,带动与此相应的政治体制和科技、教育、文化等其他体制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没有活力的中国变成一个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且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且带来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将经济领域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出来。政治体制改革,保障公平,建立高效的民主政治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标志。

3.制度建设提升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制度公正和制度理性化的程度明显提升。民主制度成为有效调动社会各阶层积极性、主动性,最能实现社会有效整合、并且能够促成个体活力和社会活力相得益彰的政治制度。建立高效的民主政治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在中国确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核心地位,把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同时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确保了人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自由空间。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完善使得社会活力有着有效的管理机制,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可以使社会生活有序化、法制化。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社会活力在有序的环境中发挥良好的效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文化发展丰富社会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传承过去、发展当代、规划未来。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不断探索文化规律,在实践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理论,也创造性的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始终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国家的发展方向、凝聚全国力量、团结各族人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价值导向,这无疑破除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文化信仰,形成了一个多维的命题,是多维的统一,有利于破除社会的个人崇拜,保障社会活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坚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依托,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上下五千年,我们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系,文化要传承要发展与创新,就必然要秉持“双百”方针,这样有利于破除“一堂言”,“一家言”,从而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样的方针才能保障社会活力的存在,借鉴古典,吸收西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有希望,才能从希望走向现实。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看,要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兼容并包得态度,只有这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可见,文化建设的丰富发展保障着社会活力的存在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