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国重点农产品信息平台

全国重点农产品信息平台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评价报告中,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跃居全国第八。青岛市农委聘请中国农科院,高标准编制了《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年10月发布。为有效应对“粮贱伤农、菜贱伤农”局面,2016年,青岛围绕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自给有余。在大沽河流域和其他水浇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蔬菜产业,全年蔬菜总产预计857万吨,比2015年增长3.3%。

2016年,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产城一体、产管结合、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环境友好”的发展新路,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入选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试点城市。1~9月,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71.27亿元,同比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80元,同比增长8.2%;预计全年可实现农业增加值391亿元,同比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2元,同比增长8.8%。在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评价报告中,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跃居全国第八。

1.发布《青岛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绘就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蓝图

青岛市农委聘请中国农科院,高标准编制了《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6年10月发布。规划的突出亮点是进一步优化了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勾勒出“一轴三片、四区多点”的发展框架:“一轴”指的是大沽河生态中轴;“三片”指的是东部崂山、北部大泽山和南部大小珠山三大生态间隔片区;“四区”指的是粮油生产功能区、高效设施农业功能区和重点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端畜牧业发展区,以及蓝色渔业发展区;“多点”指的是建设10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标准园。相关涉农区(市)立足地域实际、发展优势农业,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规划》明确了青岛都市现代农业的十大发展重点,即粮油产业、园艺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林业、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智慧农业、生态节水农业,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瞄准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瞄准市场需求,使农业供给有效益、有利润、有增长。为有效应对“粮贱伤农、菜贱伤农”局面,2016年,青岛围绕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自给有余。在大沽河流域和其他水浇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蔬菜产业,全年蔬菜总产预计857万吨,比2015年增长3.3%。在丘陵地区积极发展果茶花卉产业,全市果品种植面积达109万亩,预计全年果品总产120万吨;茶叶种植面积10.9万亩,毛茶总产量达3167吨;花卉种植面积达1.1万亩。在粮食主产区积极发展高端畜牧养殖业,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规划建设“蓝色粮仓”,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在人多地少的区域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已达80余万亩。

3.守护“舌尖安全”,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消费品质不断提高的需求,实现从“吃饱”向“吃好、吃的安全、吃的营养健康”转变。2016年,青岛市政府出台《青岛市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规定》,自5月1日起在青岛全域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市农委建成全市统一的农药监管平台,对“谁在卖药、卖什么药、卖给了谁”实施可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全覆盖,93个镇(街道)均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76个涉农镇(街道)和300个村(合作社)设立了农产品检测室,全年开展农产品定性定量检测2500批次、快速检测20万批次;415家“三品一标”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内2600多个产品被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业部、省农业厅和青岛市三级抽检地产农产品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农业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全市农业地方标准达166项,主要地产农产品实现全覆盖,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达到73%;品牌农业建设成果丰硕,全市农业商标达到1.7万个,著名农业品牌166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级名牌1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到88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46个,数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胶州大白菜获山东省首批全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4.强化科技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坚持以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摒弃“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传统模式,转为向优质土地要质量、向机械普及要效率、向技术推广要产能。认真落实《青岛市耕地质量提升规划》,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等6项工程,累计完成深松整地11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325万亩,绿色防控150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全市建成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100个,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78.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210万亩。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5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市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达到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机构达11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引进了登海、瑞克斯旺、先正达、绿色硅谷等大型农业集团,同时培育壮大本土种业企业,其中6家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2家入围全国蔬菜种业骨干企业15强,高端大白菜种子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佳沃蓝莓种苗占全国供应量50%以上,北方设施辣椒种子市场份额全国第一,全市建成优质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38个,主要畜禽品种规模化养殖比重超过85%。渔业工厂化养殖面积110万平方米,池塘标准化养殖超过70%。

5.立足农民增收,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充分发挥青岛产业吸引力大、聚集力强等优势,深入推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提速,建立起花生、蔬菜、粮食、饲料、果品、茶叶、乳品、肉类、水产品等九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产业链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6家、其中1亿元以上90家,年加工能力1300万吨,总产值1383亿元、利润63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1418多家,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121家,年农产品出口额达310亿元以上,占全省32.6%、全国7.4%,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位第一。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向多行业和领域进军,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全市共有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对外农业投资项目13个,分布于亚、非、北美、南美和大洋洲五大洲,瑞昌棉业马拉维棉花合作项目被列入国家农业“走出去”探索试点项目,中央电视台把青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作为非洲农业投资的典范企业进行了专题报道。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出台了《青岛市乡村旅游特色村、特色点以奖代补扶持办法(暂行)》,鼓励发展本地特色品牌,先后扶持建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村等18处,省级旅游特色村50处;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700余家。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年接待游客270万人次,营业收入5.2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加快发展园区农业,推动实体经济集约发展,累计投资89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00余个,其中国家级园艺标准园、示范园和示范养殖场等202个。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镇域特色产业,太阳能小镇、玫瑰小镇、茶叶小镇、葡萄小镇、蓝莓小镇等特色小镇达20余个。积极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开展“互联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创业”五大行动,全市已建成社区农业信息服务站266余处,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500多家,年交易额达到51亿元。

6.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系更加完善

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推动农村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户93.68万个,涉及承包耕地面积487.1万亩,承包经营权登记完成率达96.2%,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率达100%。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2015年887个村庄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2016年新落实1522个村,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2.3万人,成立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657个,量化集体资产达到57.6亿元,农民累计分红达到8.5亿元。金融支农体制更加健全,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四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贷款8.7亿元。建立了“青岛市现代农业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助推转型升级,涉农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6.2%,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增速3.5个百分点。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有效搭建,形成市、区(市)、镇农村产权交易系统,农村产权交易突破4亿元。适度规模经营稳妥推进,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和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广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股份合作社达170多家,百亩以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达6100多家,农民合作社8200多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农户入社率达到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