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强调让治疗对象不仅仅聆听,而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相反,再创造式的音乐治疗方法正是为那些没有任何音乐技能的治疗对象设计的。当音乐治疗师发现他具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后决定教他演奏吉他。为了治愈或解决这些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问题,音乐治疗师训练儿童这一方面的音乐技能,当儿童的音乐能力恢复并发展了,他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强调让治疗对象不仅仅聆听,而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此方法通常包括演唱演奏和音乐技能学习两类。音乐的演奏演唱并不要求治疗对象受过任何音乐训练,或具有任何音乐技能。相反,再创造式的音乐治疗方法正是为那些没有任何音乐技能的治疗对象设计的。当然,在集体治疗小组中,有某种音乐技能的治疗对象会使集体的音乐表演大为增色,但这不是必需的。根据治疗目的和所依据的理论不同,音乐演奏演唱的治疗活动可以是非音乐性的,即活动的目的不在于音乐,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是否好听无关紧要,也可以是音乐性的,即活动的目的在于音乐,要求治疗对象的演奏演唱好听,具有相对较高的艺术性。同样,根据治疗的目的不同,音乐技能的学习的目的可以是以非音乐的,也可以是音乐的。音乐技能学习通常以个体治疗的方式进行,而演奏演唱虽然可以用于个体,但更多地用于集体治疗。

无论是演奏演唱还是技能学习,当音乐活动的目的是非音乐的时,也就是以过程为取向(process orientation)时,治疗的中心在于音乐活动的过程,即治疗对象在演奏演唱和技能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相互间的反应。在集体音乐演奏演唱时,治疗对象必须克制自己的反集体行为,学习和适应在集体活动中充当适当的角色,并努力与他人合作。

一个治疗对象在生活中常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拒绝与他人合作,热衷于表现自我。在集体的音乐演奏中,他常用打击乐器演奏出不正确的节奏或速度来与集体对抗,使音乐难以进行下去。后来治疗师有目的地安排演奏他最喜爱的乐曲,而他则成为小组中最热心要把乐曲演奏好的人,努力地按照音乐本身的要求去做,认真地演奏,并指出别人演奏中的不正确之处。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在生活中的反社会行为明显减少,与其他成员的关系也大为融洽。

有些治疗对象退缩孤独,害怕和回避与他人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音乐演奏活动后,他们逐渐开始融入集体生活,与他人的交往大大增加。

当音乐活动是以音乐为目的时,也就是以结果为取向(result orientation)时,治疗的中心则集中在音乐行为的结果。治疗对象克服自身的生理或心理障碍,努力学习音乐技能,最终获得音乐上的成功。

某少年因生理缺陷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在学校拒绝与同学交往,拒绝任何形式的集体活动。他的智力发展也因自卑的心态和长期抑郁而受到抑制。当音乐治疗师发现他具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后决定教他演奏吉他。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很快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小吉他手,多次在校内和校外的演出中大获成功,成为同学们倾慕的对象。从此他的自卑心理被解除,建立起了正常的自信心,人际关系也正常了。

学习音乐技能的过程与生活中其他学习过程一样,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功经验的过程。它们的区别在于学习音乐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伴随着愉悦体验的过程,因此可以增强治疗对象的学习动机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治疗对象最终会把自己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去。

另外,治疗对象在演唱演奏中获得的成功感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对象的自我评价,增强治疗对象的自尊心。这一点对于那些长期住院的治疗对象、智障儿童、严重残疾的病人和精神病院的病人尤为重要。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鲁道夫和罗宾斯创立了被称为“创造性音乐治疗”的方法,并提出了“音乐儿童”的观点。他们认为每一个正常的儿童实际上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各种音乐能力。当一名儿童表现出对某种音乐能力的缺乏时,就意味着他在生理或心理的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为了治愈或解决这些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问题,音乐治疗师训练儿童这一方面的音乐技能,当儿童的音乐能力恢复并发展了,他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在创造性音乐治疗中,儿童有针对性地学习演奏乐器歌唱,学习并提高音乐感受力,学习音乐创作及表演音乐剧等音乐活动。这是一种以音乐为目的的集体治疗形式,在美国很受欢迎,成为音乐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关于鲁道夫—罗宾斯的“创造性音乐治疗”,在第十一章有详细的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