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加强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关键。教学质量的形成是建立在教学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归属于高校组织文化,存在于国家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之中,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质量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世界著名企业已经从强调最高管理者亲自领导、全员参加管理,逐步发展到强调质量文化的培育与建设[38]。质量文化已被推向市场竞争的前台,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

文化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全面质量管理文化是指在质量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质量行为、质量价值观和质量形象等“软件”以及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硬件”的总和。它具体体现为企业人员共同的质量观、质量意识以及在追求质量过程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等。质量文化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给员工指明了清晰的远景和目标,能促进成员积极地学习,帮助团队成员不断地改进过程和绩效。在不同的质量文化氛围中,人们对质量的理解和要求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实现和提高质量的方法与途径也不尽相同,从而会造成质量上的差异。通过企业质量文化的外向传播,还能取得顾客的广泛认知和认同,在顾客心目中产生良好的印象,成为顾客决定购买行为的重要参考要素,从而起到引导顾客购买行为的作用。

质量文化是在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不断发展以及企业质量管理实践中逐步演化形成的,质量文化管理被认为是继全面质量管理之后质量管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世界上成功的企业无不重视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引导企业走向卓越,并逐步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优秀的质量文化,从而成为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创建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应该特别重视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企业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这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前提。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以质量为核心,以顾客为导向”的氛围,使质量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有效引导、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质量行为,促进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其次,要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如美国的员工建议系统(suggestion systems)、日本的员工自主参与管理等做法都值得我国企业学习,以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有更大的质量决策权限和更强的参与意识,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更加频繁、顺畅,从而使他们为质量负起更大的责任。再次,建立有效的质量激励机制,采取正确的激励策略,定期评价员工的满意度,进行合理的薪酬设计,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多依赖常规管理和“物本管理”,如严格规章制度、制定质量管理标准、加强质量监督控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改善办学条件等。这些都是通过外部力量和采用硬性管理办法来规范和约束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要的。但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以强制性为主的过程控制变为以自律、自觉为主的人本化管理和以质量精神为灵魂的文化管理,依靠无形的文化力量,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教学及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才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加强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学校质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环境和群体氛围,它渗透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并直接显现为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和工作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及质量保障活动都打上了质量文化的烙印。因此,各高校在建立健全自身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要将教学质量文化及其体系构建作为整个保障体系的核心子系统而加以重点建设。

“高等学校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系统,高校管理也是一种文化管理。”科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5):9-17." class="calibre11">[39]企业质量文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对于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从企业质量文化和大学文化中延伸出来的复合概念,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各种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行为模式、制度规范、道德准则、教风学风和物质环境等的集合。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质量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质量文化的核心。其本质特征有:

第一,实践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学质量的形成是建立在教学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教学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推动教育理念的创新、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塑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质量文化,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学质量文化若离开教育教学实践,靠喊口号、纸上谈兵或实行突击式的教学质量意识教育来创建是不可能的。

第二,持久性。高校独特的质量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积淀和形成的,需要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建设。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文化是学校质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任何时候都不可懈怠的持久性工作。

第三,创新性。教育教学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记》中的“教学相长”,到夸美纽斯的课堂教学和杜威的“从做中学”、洪堡的教学科研统一,再到今天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都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观,创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些都是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时代性。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归属于高校组织文化,存在于国家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之中,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反映时代的风貌,体现时代的要求,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一)引领功能

高校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质量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教职工,把教职工的个体目标引导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上来。而如果有了良好的教学质量文化环境,教职工就会在质量文化的引领下接受共同的质量价值观念、遵行共同的行为准则,形成一股力量向既定方向和学校总体质量目标努力。

(二)凝聚功能

优良的教学质量文化就像磁铁一样能把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命运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激励功能

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创造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教职工所作出的贡献都能获得公正的评价和公平的奖励,由此激励教职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学校发展而不断进取。

(四)规范功能

教学质量文化特别是制度文化能够规范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的行为,用一种无形的力量来约束教职工,从而弥补刚性规章制度的不足,达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五)陶冶功能

中外著名高校发展的实践证明,教学质量文化能塑造高校形象,营造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的校园质量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促使学生人格不断完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张扬。

(六)传播功能

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由于教师、学生的流动和信息的传播,会被其他高校学习吸收,从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牛津、剑桥大学推行的导师制,现在已被大多数高校效仿,这正是教学质量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优良的学风和人文文化也能向社会传播和扩散,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由内到外、由里及表的变化过程,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体系结构可细分为物质行为层文化、组织制度层文化和精神道德层文化三个层次。

(一)物质行为层教学质量文化

物质行为层教学质量文化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外显形态,是质量文化的表层部分。它主要是通过高校的实体教学设施、物理环境、师生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形象与质量行为等表现出来,是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的东西。物质行为层教学质量文化往往能折射出高校的办学思想、质量管理理念、校风学风、办学特色以及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并能给师生员工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熏陶和文化启迪。物质行为层质量文化又可细分为物质层和行为层两个部分:

(1)物质层质量文化包括学校教学所需的师资条件、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和物理环境等,它是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物化在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学生服务等之中的实物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师资队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的师德、学术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书育人的效果;教学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是教与学的物质载体,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良好的体育场馆和实习基地条件、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高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校园网络、高质量的教材等,既能很好地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障,也能体现对教学质量的价值追求和对师生个体成长的人文关怀;学校的物理环境包括校舍建筑、校园绿化、学校标识、文化景观、校园雕塑等,它能体现学校外在的整体精神风貌、质量形象、审美风格和文化品位。和谐优美的校容校貌、优质的教学设施和高知名度的品牌标志等,会对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物质层文化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物质保障,在一个物质文化相对薄弱的高校,其教学质量文化水平是难以得到保证的。高校的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出高校的学术品位、办学指导思想、质量理念和质量价值观,保证整个教学系统和教学质量文化体系的有效运行,从而发挥出环境育人的基本功能。

(2)行为层教学质量文化是指高校成员在物质层质量文化的基础上、在精神层文化的支配下以及在制度层文化的约束下所形成的质量行为风气、质量行为方式和习惯,它存在于学校人员的质量思维、质量精神和质量管理行为中,但又比质量的精神形态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是教学质量文化活的载体和行为导向。在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培育中,如果不把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和制度付诸行动和实践,那么再好的质量意识、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也会变成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学校师生员工接受一定的质量行为导向,就会按相应的程序方法付诸行动,改进自己的质量工作。可见,良好的行为层质量文化能促使学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的质量管理活动,把理想、信念和认识转化为行动,使追求教学质量成为全校上下的自觉行为习惯,为实现学校的质量目标而共同努力。

从行为模式上看,高校的行为层教学质量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质量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主要指质量行为文化中可以直接遵照执行和操作的基本程序、行为习惯和行为方法等,是可仿效性强的范式[41]。当质量行为方式成为一种反复持久的自觉需要和惯例,就形成了质量习惯,质量习惯就是长期积累的质量行为的定型。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有许多不同的质量行为,如质量决策、质量计划、质量改进、质量监控、质量评价等质量管理活动,这些质量行为就会形成各种类型的质量操作方式和行为习惯。二是质量行为风气,主要指质量行为文化中人们理解和实施质量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工作作风,其形式包括教风、学风、管风、校风等。良好的质量行为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虽无明文规定,也非外力强加,但却是大家共同理解和自觉遵守的行为风气。

从行为主体上看,行为层质量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高校领导(管理者)行为文化。它在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构建和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高校领导(管理者)既是教学质量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又是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和示范者。一方面,高校领导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定位,选择和确定本校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重要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并以其求真务实、严格自律、民主平等、以身作则、不断创新的优良工作作风,而在教职工中起到表率和垂范作用;另一方面,高校领导干部还可以通过协调学校各部门、各方面的教学质量行为,塑造良好的管理作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创建一种能为全体员工接受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体系和组织文化。二是教师群体行为文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群体行为文化体现了大学人的价值观、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质量目标,时刻把追求高质量作为自身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把自己的质量理念和教育智慧融入到学校的组织文化之中,同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三是学生群体行为文化。它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参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大学精神、校风校纪、学风状况、师生关系等的生动体现。学生群体行为文化建设既要让学生按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地发展,又要把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群体行为文化建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自律学习行为,并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二)组织制度层教学质量文化

高校组织制度层教学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调节师生员工行为、协调各部门之间和师生之间关系的教学管理组织制度和规范体系,包括关于质量的教育法规以及学校的各种教学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模式和教学行为规范等。它是教学质量文化中对教职工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产生规范和约束性影响的部分,规定了学校领导、师生员工应遵守的质量规范和要达到的质量标准。高校组织制度层教学质量文化既是精神道德层文化的具体体现,又是物质行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个教学工作能否良性有序运行,关系到师生员工能否正常地工作和学习。

制度规范文化是组织制度层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其意义不仅仅是约束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成员对这些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管理体系的认可与遵循,以形成他们基本一致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包括宏观规范和微观规范两类。宏观规范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例、守则、规定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师资格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微观规范是指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为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工作制度和行为准则,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培训和教学工作考核、学生学籍管理和成绩考核、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组织制度层的建设,必须贯彻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质量理念、质量方针和质量价值观,分析和汲取全体员工质量行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可行的质量行为规范体系,从而激励、规范和监督全校上下的质量行为。加强组织制度层教学质量文化建设还要保证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因为任何违反制度的行为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因此,对违反教学管理制度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做到依法治教。

(三)精神道德层教学质量文化

所谓精神道德层教学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信守的质量价值取向和精神成果,表现为学校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的价值标准、精神氛围、质量形象以及学校成员的质量意识、思维方式、整体素质、精神追求和道德风貌。精神道德层教学质量文化其实就是狭义的教学质量文化,它是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至高境界和核心内容,是形成物质行为层和组织制度层教学质量文化的先导和源泉。精神道德层教学质量文化是高校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的集中体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它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激励人的行为,为师生员工的质量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精神道德层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它是指一个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一所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层次结构、体制机制和办学水平,并与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办学理念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体现在教学及其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应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概括和提炼,并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质量实践活动,将质量至上、以生为本、持续改进等先进教学管理理念植根于他们的思想、落实到到他们的行动之中。

(2)教学质量意识。师生员工的教学质量意识是他们努力提高本职工作质量、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师生员工一旦牢固确立了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意识,思想就会受这种意识的引导和支配,并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主动地研究教学质量问题和改进自己的工作质量。在质量意识教育方面,关键是要强化师生员工的教学质量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追求卓越、争创一流意识,强化以人为本、服务师生意识。

(3)教学质量价值观。它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对质量主体的质量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校教学质量价值观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是个体本位质量价值观。其特点是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满足主体自我实现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要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社会本位质量价值观。其特点是十分强调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衡量的标准,就是人才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变精英教育阶段整齐划一的教学质量观为大众教育阶段多样化、适应性的教学质量观。在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中,应该将个体本位质量价值观和社会本位质量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

(4)教学质量方针。它是高校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教学质量方针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教师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学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和教学效果。高校教学质量方针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顶层设计,必须将其作为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加以系统谋划和组织实施。

(5)教学质量目标。它是高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共同追求,有了明确的教学质量目标,才能充分调动高校各级组织及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质量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应改变注重知识、强调分数的传统教学质量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6)教学质量道德。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菲根堡姆曾说过:“质量是一种道德规范,它与人员的观念、信念是相关联的。”[42]教学质量道德与教学制度虽然都是教学行为准则和规范,但教学制度具有强制性,而教学质量道德却是非强制性的。一旦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全体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和内在追求,广大教职工就会以追求质量为崇高理想,并自觉地心系质量、关注质量、敬畏质量和维护质量,把质量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和自觉行为。教师具备了甘当人梯、无私奉献、严谨治学、崇教爱生、团结协作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质量精神,就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

(四)教学质量文化三个层次间的结构关系

由上可知,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具有层次性,分析其层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是我们认识问题的起点和关键。上述教学质量文化的物质行为层、组织制度层和精神道德层之间是紧密结合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贯通的,它们共同构成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完整体系,其结构关系可用三个同心圆形象表示。这三个层面由外到内逐层深化,由内到外逐层体现,具体而言如图6.2所示。

图6.2 教学质量文化的层次结构

(1)精神道德层是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层。精神道德层是同心圆的最深层,是教学质量文化的灵魂和内核,它决定了组织制度层和物质行为层。精神道德层是各层次中相对稳定和比较隐性的层次,它一旦形成就很少发生变化。精神道德层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决定因素和集中体现,它直接影响着组织制度层,并通过组织制度层影响物质行为层。

(2)组织制度层是教学质量文化的中间层。它是物质行为层和精神道德层的中介,既受精神道德层的引导,又受物质行为层的制约。通过制定和推行系统性、规范化的质量法律法规、质量标准、行为规范、教学管理文件和质量奖惩制度等,一方面,可以将其外化为学校的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和物理环境以及师生良好的行为风气、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将其内化为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质量信念、质量方针、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和质量道德等,从而形成独特的物质行为层和精神道德层教学质量文化。

(3)物质行为层是教学质量文化的外显层。它是组织制度层和精神道德层文化的载体和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质量行为规范以及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质量意识和价值追求等,必须通过一定的物化形态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物质行为层以其外显的形式体现了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品位和特色,我们从一所高校的校容校貌、工作环境、教育设施和教风学风中,就可以品味出该校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特质。

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质量意识和质量精神为基础、以激发师生员工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为手段、以科学的质量管理为保证、以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将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培育和建设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质量文化,使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全员的自觉意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就必须注意遵循以下几项体系构建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教育的本体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超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高校对学生、家长、政府和社会负责的真正内涵。“质量靠人创造”,高校必须强化人本化管理,突出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和办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和发展人的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高校在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中,要尽量把规范、规章和监督、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而要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和文化熏陶,激发师生员工参与教学改革及质量管理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参与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当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要增强服务意识,将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作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窗口”。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教师服务、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彻底摒弃“官本位”思想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做法,弱化传统的行政管理和刚性管理,强化学术管理和柔性管理,为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即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所谓全员性,是指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行为和责任心等都影响着质量文化建设的成效,高校必须营造全员自觉自愿参与质量活动的良好文化氛围,高校的质量方针、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的提炼以及质量标准、质量规章等的制定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其贯彻和落实也建立在他们广泛认同的基础之上。只有质量意识根植于学校每一员工的心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质量方针才能转化为全员经久不衰的精神动力和工作作风,学校的质量制度和规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力量,最终转化为质量管理实践的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43]

所谓全过程性,是指质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持续改进的过程,教学质量意识、教学质量管理也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高校中的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从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全方位性是就大教学系统而言的,也就是说质量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教务处等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全校每个部门、每个单位的共同责任,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组织人事、后勤保障等部门都要围绕教学中心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涉及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必须整合全校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资源和要素,协调好各项质量管理活动(过程),构建和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逐步升华为教学质量文化;教学工作也不单指课堂理论教学,而应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教学系统。

(三)整体性原则

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由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规范、教风学风等精神因素及其物化形态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在进行学校质量文化建设时,也就不能厚此薄彼和各行其是,而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其一,要从系统的角度认真分析和研究学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层次结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并加以总结、提炼和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二,要认识到质量文化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凡带有共性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学质量文化的内容。例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是质量文化的内容,但是学生群体所呈现的学风,就是质量文化的一部分。其三,将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看成一个社会开放系统,加强其与社会环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都来关注高校的教学质量,并尽可能地参与监督和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质量文化的辐射功能,为活跃、引领和繁荣社会文化作贡献。

(四)持续性原则

质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增进顾客满意和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是组织追求的永恒目标。“先进的质量文化是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动力”,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不是靠贴几张宣传标语,制定一两项教学规章,召开一两次教学会议就能一蹴而就的。许多高校往往都是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孕育和长期积淀,才形成了自己优良而独特的质量文化。高校教学质量文化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当然,高校教学质量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其内容还要随学校和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此,高校要将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现有的质量文化状况和教学质量文化的形成规律,加以精心规划、科学决策和全员推进,逐步形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教学质量文化,并代代相传。

(五)创新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学质量的形成是建立在教学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高校的教学质量文化也都是在实践中孕育并在创新中发展的。高校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对现有的教学质量文化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和创新,提出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方针和质量价值观,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创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44],以形成新的更具活力的教学质量文化。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创新。高校的教学质量文化具有其共性特征,但由于每所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类型、办学条件、学科优势、专业结构和师资素质等都不尽相同,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标准、质量道德、工作作风等,由此所体现出的质量文化必然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故而各高校的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应当追求个性和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志,也是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应变力的重要体现。

(六)熏陶性原则

有人说:名校的毕业生,与其说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在学校里“熏”出来的[45]。文化是一种习惯、一种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和向心力。教学质量文化氛围不是自发生成的,它是在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活动、学术交流、文化传播过程中营造和孕育出来的。优良的教学质量文化氛围就像一种无形的“营养汤”,在潜移默化、每时每刻的“浸泡”和渗透中,让质量理念、质量精神深入人心,使讲质量、抓质量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主动的行为,做到人人重视教学质量、个个保证工作质量、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栏、校园广播电视和网络以及演讲、报告、比赛等多种有效文化载体,加强质量和质量文化的宣传教育,大力营造浓厚的教学质量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质量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师生员工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的质量教育和培训,包括质量意义、质量意识、质量法规、质量责任等的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质量管理知识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等的培训。通过经常宣传、持续教育、反复强化和长期积累,使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真正成为师生员工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真正上升到文化的境界,培育和形成独具特色和品位的教学质量文化。

(七)示范性原则

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对师生员工起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他们应该成为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为此,学校应成立以“一把手”挂帅,教学副校长、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校质量政策方针和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各级领导在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中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并以自己的良好言行去感召、影响和带动师生员工。当然,也要建立教学质量问责制度,对出现教学质量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领导者,要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为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学校还要通过评选教学质量标兵、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方式,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人人都关心教学质量,人人都为教学质量尽义务、作贡献的良好文化氛围。

总之,教学质量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待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基本观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和办学条件等在文化层次上的综合和结晶。先进的教学质量文化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活力的重要标志,是师生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上述三个层次的教学质量文化子系统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作用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质量文化氛围中,人们对质量的理解和要求不同,管理方式和质量行为也不尽相同,从而造成质量上的差异[46]。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可以说就是以精神道德层建设作为引导,用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以良好的教风学风、管风以及校园物质环境、教学设施来体现高校的质量形象和文化品位,加强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和创新已成为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高校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按照上述三个层次和七项原则,精心设计和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质量文化。

注释

[1]段丽.关于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思考[J].社科纵横,2007(2):139,145-146.

[2]丁彩虹,王丽艳,王晶.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与企业文化建设[J].河南科技,2007(8):22-23.

[3]邓尔玉.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98-99,120.

[4][美]菲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M].杨文士,廖永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142-143.

[5]李阳生,茶世俊.大学生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34.

[6]中共中南大学委员会.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委员会章程[EB/OL].(2003-3-31)[2011-3-29].http://chembase.its.csu.edu.cn/center/gzzd/.

[7]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6-158.

[8]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领导科学纲要(修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10.

[9]转引自陈工.决胜大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231.

[10]林建煌.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53.

[11][美]乔恩•R•卡曾巴赫等.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3.

[12]臧兴兵,娄星.略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70-73.

[13]杨文士.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1.

[14]张笑涛.本科教学团队的界定及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3-46.

[15]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1):39-41.

[16]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5):162-165.

[17][美]洛丝特.全面质量管理[M].李晓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4.

[18]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4-165.

[19]姜磊.教学活动中的PDCA循环[J].黑龙江教育,2006(10):77-78.

[20]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1):39-41.

[21]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54.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140-141.

[23]高静,郑兆兆.管理科学运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7,(2):4-6.

[24]曹义孙.高校教学管理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28.

[25]曾小彬.试论高校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责划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3-88.

[26]杨练武,吕一军.高校职能部门实行“大部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23):11-14.

[27]王慧,李孟辉,谢爱军.对高校建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7):44-45.

[28]曹义孙.高校教学管理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26.

[29]向欣.提高教学质量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J].煤炭高等教育,2005(5):83-85.

[30]袁祖望.高校教务处科室设置及责权划分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3):56-58.

[31]戚业国,代蕊华.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07(2):6-12.

[32]广州大学.院级教学管理工作职责[EB/OL].(2009-3-20)[2011-4-12].http://www.docin.com/p-11791682.html/.

[33][美]洛丝特.全面质量管理[M].李晓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

[34]蔡中宏,王永斌.高等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策略[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123.

[35]张潍民,陶小兰,郭恩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评价机制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41-43.

[36]吕书平.企业领导学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02.

[37]黄俊兴.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扎实提高教学质量[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4):68-70.

[38]杨良梁.对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147-149.

[39]周济.大学发展与科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5):9-17.

[40]王朝兵,王章豹.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初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81-84.

[41]孟现志.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刍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5),102-105.

[42]吴文新.质量是一种习惯[J].世界标准与质量管理,2002(5):20.

[43]张蓓.高校质量文化构建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6(4):75-78.

[44]何茂勋.高校质量文化论纲[J].高教论坛,2004(3):140-145.

[45]何致瑜.重视与加强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4-6.

[46]刘邦奇.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48-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