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母亲张明秀的完美长征

母亲张明秀的完美长征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替她们报上名的则是张家原先佣人,比张明秀大4岁的先期参加红军的赵阿娴。这年仲夏,张明秀姐妹所在部队随红四方面军开始了离开川陕根据地的长征。擦干眼泪的张明秀和战友们继续前进,这时她的编制归属方面军卫生部的红军医院。在张明秀的努力和影响下,瑞金医院不断突破管理上的瓶颈。罗新安是张明秀和罗炳辉将军的儿子,居住在上海徐汇区天平社区。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将军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49岁。

东方中国的经典式传统婚姻,历来讲究同生死、共缘分。80多年前,18万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一、二、四方面军分别为8万、2万和8万)中,将帅夫妇不到30对;日后结为连理的更是罕见,张明秀和罗炳辉就是其中的一对。后者是我党我军著名军事家,也是著名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剧中主人公罗霄的原型。罗炳辉先作为一方面军后卫部队一路掩护中央机关,后编入四方面军;前者是在家乡四川广安(也是邓小平故里)参加四方面军随后长征,长征时他俩还未曾相识;长征胜利抵达延安后的抗战训练准备阶段,他俩经毛泽东主席批准结为连理。张明秀解放初即到上海工作直至1984年离休;她和罗炳辉将军的两个孩子罗新安、罗鲁安也是在上海接受了基础教育并成为国家应用技术领域的骨干。本文根据前期调研资料和对这对长征夫妇后人的采访,来介绍一下低调的张明秀:

张明秀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拥有良田、金银、佣人;自幼和妹妹一起接受很好的教育。她家乡的启蒙老师叫黄文杰,也就是从他那里知道了什么是剥削、什么是阶级、什么是红军,以及遥远的北方有个叫苏联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国家。“大雪纷纷下,天空灰沉沉,鸟无歌,虫不鸣,唯有穷人在呻吟!社会太黑暗,人间不平等,天也昏,地亦冥,何处有光明?”这就是她的儿歌。

光明总会穿透乌云。1935年的初春二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打退了国民党反动军阀的围攻,并渡过嘉陵江直抵广元。红军的主张吸引了千万民众,在村落边的“扩红大会”上,年仅17岁的张明秀带着妹妹张明莲不顾父母的反对和担忧,双双参加了红军。替她们报上名的则是张家原先佣人,比张明秀大4岁的先期参加红军的赵阿娴。“佣人”和“小姐”一起参加红军,也是极为罕见的。

张“小姐”参加红军后,抢着干“佣人”的活。除了动员群众支前,做鞋、制衣、缝补军装、运送粮食等军事后勤的活儿,她都一个不落;没多久她就从战士成为排长。这年仲夏,张明秀姐妹所在部队随红四方面军开始了离开川陕根据地的长征。她们面对的主要威胁除了敌人的骑兵外,还有沼泽、激流和险滩;妹妹张明莲不久就牺牲于一条长征途中的激流。擦干眼泪的张明秀和战友们继续前进,这时她的编制归属方面军卫生部的红军医院。除了每天在崎岖的道路上急行军100多里,还要治疗伤员、收容掉队人员、筹集粮食和抵抗敌军侵扰。也就在长征途中的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夕,张明秀入党了、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抗战爆发后,张明秀调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长江局工作,在周恩来、董必武等直接领导下,从事机密文件的收发传递兼地下交通员工作。她严守纪律原则,如有些机密电报只能周恩来亲自处理的,就不会给第二人阅处。面对复杂斗争环境,她常常勇敢地与特务周旋,在非常情况下显示出来惊人的果断和机智,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称赞。1939年夏起,她随罗炳辉和新四军五支队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来安县半塔集工作队队长兼总支书记、区委书记等职,开展游击战争、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阀挑衅和抗日根据地工作,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半塔保卫战。抗战胜利后,她随部队北上山东,先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协理员、军区通讯学校三大队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等职,参加了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张明秀于1951年初调入上海,先后在华东卫生部、华东干部子弟学校、上海市教育局等单位担任骨干领导工作,1958年任瑞金医院党委书记。而当时的瑞金医院,正处在从原先的教会医院转化为人民医院的关键时期,骨干人员(主要是解放前入职的老资格医生)思想不稳、医疗设备更新受限、面对群众性疾病无所适应,以及技术人员住房紧张等困难。当然,这些困难都难不倒这位老红军,她是这样对当年的新四军战友晓植袒露心声的——“记得长征路上,自己还是个普通一员时,曾在红军医院里工作过,那时候什么条件也没有,重伤病员从前线抬到医院,往往由于缺医少药而牺牲。医院里的工作人员,常常为此而处于一种走投无路、痛心疾首的状况中。可现在不同了,医务人员多了,药物也丰富了,环境也是稳定的。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医院里的领导人,难道不应该百倍努力地做好工作,把医院办成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医院?”

在张明秀的努力和影响下,瑞金医院不断突破管理上的瓶颈。不仅医务人员鼓足干劲,医疗设备持续补充、更新,高难度手术接连成功,群众性医疗和预防疾病工作全面进步。也就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瑞金医院逐渐成为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并且从制度上奠定了和谐如亲人的医患关系的基础。

罗新安是张明秀和罗炳辉将军的儿子,居住在上海徐汇区天平社区。罗新安两岁半就失去了父亲,对父亲没有太多印象。小时候,他的学校里大多是革命将帅的子女,孩子们经常在一起说父亲打仗打战的英雄故事,一到这个时候,快乐的罗新安马上不说话了,或是悄悄地走开。回到家,他总缠着母亲询问“爸爸去哪了”。在罗新安懂事时,母亲就给他念了一首父亲写的十言诗:“正酷暑夜露树下荷塘边,逢明秀安儿同我共帐眠,巧满天无云浩月风清爽。忆暴动成红军内战九载,在敌后抗日屈指已八年。身经数千次战阵今余生,反省服务人民心如日月,牺牲一切忠贞共产主义。尚希子继余正义立志行,求共产社会主义早实现。”当年提笔在油灯下写下这首诗不久,因为常年紧张的征战和过度的劳累,使得罗炳辉积劳成疾。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将军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49岁。

罗炳辉短暂的一生,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都留下英勇作战的足迹。罗炳辉精忠报国的情怀,也仿佛融入了罗新安的血液。罗新安自幼学习优秀,曾就读于上海著名高中——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哈尔滨军工大学,学习无线电专业;并服务国家所需。10月3日,在天平街道丛海燕同志的陪同下,我们有幸采访了罗新安老师,退休以来,他一直在收集、整理和发表父母的革命事迹,并走过了父亲战斗过的所有地方。我们访谈的重点则是他的母亲,他向我们这样回忆他母亲:坚强、以工作为重、对自己要求很严,遵守原则但也十分有创造性,这些,是他母亲的特点。

关于遵守原则,罗新安老师讲了几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小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新四军中吃饭时分大、中、小灶,罗新安的父亲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按规定吃的是小灶,而罗新安母亲张明秀则是带着儿女吃大灶。不同于其他吃小灶的军人的家属偶尔也会去和亲人那里吃几次小灶,罗新安和母亲从没同父亲一起吃过小灶。罗炳辉将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就牺牲了;在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母亲带着罗新安、罗鲁安兄妹,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当领导提出如果需要,可以给他们一家批钱时,被母亲断然拒绝了。在后来的生活中,一件母亲遵守原则的小事也让罗新安记忆犹新:一次,罗新安坐出租车陪母亲去拿药,罗新安拿了发票,母亲却坚决不要报销:“这不是公事”,张明秀如是说道。

除了遵守原则,以集体、革命、工作为重也是张明秀的一个令人敬重的特点。罗新安小时候的经历便是最好的证明:罗新安出生在军中,父母认为,一个孩子在部队里会产生负担、影响部队。于是,尽管部队里也还有许多孩子,罗炳辉和张明秀就在罗新安刚出生十几天的时候,毅然决定把孩子送给了一户没有小孩的农民家庭。过了一年多,日本军进村扫荡,那户农民也自身难保。为了保护罗新安,他们又把他送回了部队,这样,罗新安才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我们知道在和平时期,送走孩子的父母屈指可数。但在战争时期,张明秀和罗炳辉为了集体利益、为了革命而毅然送走亲生骨肉的行为令人尊敬,至今还令我们为之动容。

坚强,是罗新安对母亲的另外一个重要印象。“我母亲总是能看到事情的好的一面。”罗新安说。令罗新安印象最深的是战争中的一次危险经历:母亲和一部分战友被国民党反动军队追到了渤海边。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后面是凶残的追兵,情急之下,张明秀带着儿女准备投海。幸好有周围的好心民众告诉大家说这边的渤海十几里内都是浅水区,走到国民党军看不见的地方即可。张明秀听后立即带着儿女踏进海水,其他战友紧随其后。不久,国民党军来了,看到附近没人,便撤退了。大家这才从海中回到陆地。而在“文革”期间,张明秀也过得不尽如人意,但她仍坚定不移的相信、拥护共产党,之后则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关于创造性,从教育局,到瑞金医院,都有过她努力的身影。令罗新安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破格录取陈竺为研究生:在当时,考取研究生需要高中文凭,而那时只有初中文凭的陈竺考了第二,于是,张明秀力排众议录取他为研究生。在教育局工作时,张明秀提出中学要设高级职称,是当时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

在教育孩子时,张明秀一直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在我上大学前,我母亲给我做了个针线包,教我缝衣服、缝纽扣。”罗新安认真回忆着。除此之外,张明秀还要求孩子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让罗新安一直努力为青少年的教育做研究。“我母亲让我记住最多的就是她让我要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我也做到了。”罗新安提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时自豪地说。

而罗新安的妹妹罗鲁安也是成果丰硕,并受母亲影响而从医直至退休。1945年12月出生于山东临沂新四军部队医院的罗鲁安,父亲牺牲时仅半岁。之后在山东、在上海,也是长期和坚强的母亲一起生活。她儿时入华东保育院、就读于上海新华小学、上海市二女中、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1970年医学院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等单位,任军医、主治军医等职;退休后参与了纪念父亲百年诞辰等大型活动。近年,罗鲁安根据母亲张明秀在严酷的战争年代、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保留下来的父亲各类文稿,包括个人经历、长征经过、战斗总结、烽火家书等,主编并出版了42万多字的《罗炳辉文集》。这部不朽著作既给了母亲以极大慰藉,也让我们了解了军事家的伟大功绩!

相信如果没有张明秀对罗炳辉遗稿坚韧而出色的保护,今天的党史学界对于红军、对于长征、对于抗战以及新四军的研究,则必然会留下很多令人遗憾的空白。采访的最后,罗新安老师送了我们几本他写的书,同时对现在的青少年提了四个要求——要有自我控制力、要牢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有反省精神、要有经受挫折的能力。作为感谢,我们送给了罗新安老师一些徐汇中学的纪念品。走出罗新安老师的家,他的话语依旧在耳边回荡,而他的母亲张明秀——一位红军女战士的完美长征,带给我们的触动也正如照耀大地的正午阳光那般暖人心扉。

(本文与徐汇中学“少年中国梦孵化基地”学员施维佳合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