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研究报告

“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研究报告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上海市教委启动了教育质量评价新体系——“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杨浦区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在探索基础教育创新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参与了“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等多项国家和上海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多样化路径。基于此,杨浦区督导评估实践又实施了新一轮的探究与摸索,希冀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区域整体的教育质量。

一、研究背景

(一)学业质量评价理念转型对督导评估提出了新要求

在2011年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政府提出上海基础教育必须实现五大转型: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质量评价上,要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而多样的综合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要从标准化、同质化教育,转向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培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从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注重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转向更加强调思想和专业引领。随后,上海市教委启动了教育质量评价新体系——“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

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的构建,标志着上海市意识到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学业质量的绿色评价为切入口,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全社会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建立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基础教育的五大转型到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的建构,无不彰显出学业质量评价理念的转型,即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分析、反馈、指导机制,确保了学业质量评价的专业性和实效性。这一系列的理念转变与实践举措对杨浦区督导评估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现实性的要求,即需要与新的学业质量评价理念相互契合,逐步完善督导评估工作,提升督导评估实效。

(二)督导评估理念的更新要求督导评估做出切实转变

教育质量评价理念的转型相应地促进了督导评估理念的更新,具体而言,督导评估理念从原先单纯的监督、检查、评比、评估转换为指导、服务、帮助、改进,以期发挥督导评估在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上的功效;督导评估目的从原先简单的甄别、选拔转换为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以期实现依托评价过程所获悉的丰富证据,提供针对性的改进路径;督导评估主体鼓励多方参与,由原先以督导评估机构人员为主,转换为以学校参与为主,督导评估机构人员与社会成员(家庭和第三方机构)参与为辅的新模式,以期提升督导评估的信效度;在督导评估方式上提倡学校自我评价与外界他方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个性化评价与标准化评价相结合,以期利用多种评估方式更加全面、真实、深入地了解学校实际情况,提供因地制宜的指导与帮助;在督导评估周期上转变已有的总结性评价,凸显过程性评估与发展性评估,以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评估对象的日常活动,获取更为全面且真实的丰富信息,切实提升督导评估的实效性。

(三)当前督导评估实践尚存诸多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杨浦区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在探索基础教育创新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参与了“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等多项国家和上海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多样化路径。区域探索虽取得了成绩,但也尚存诸多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具体到督导评估领域,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学校中高考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对学校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评价、对学生中高考学业评价(中高考成绩)与对学生全面的综合评价,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如何取得平衡与协调?二是在教育督导评价与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评估之间怎样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三是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评价实践中的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的科学有效的衔接?基于此,杨浦区督导评估实践又实施了新一轮的探究与摸索,希冀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区域整体的教育质量。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基于新的学业质量评价理念和督导评估理念,以及区域督导评估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现就督导评估研究与实践确定了如下研究目标:一是建立体现全面质量观的督导评估机制;二是建立中小幼全程监控的督导评估机制;三是建立指向发展的督导结果分析与反馈机制。

(二)研究内容

依据具体的研究目标,确定了如下研究内容:一是督导评估机制研究;二是过程监控机制研究;三是质量分析与反馈机制研究。通过对这三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以期建立科学的系统的督导评估机制,规范督导评估实践工作,有效解决督导评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最大程度上发挥督导评估的实际效能。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所有研究展开的基本性前提。区域督导评估机制的研究离不开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考察分析和对现有教育质量评价理念的系统梳理,只有基于此才能够明确当前区域督导评估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路径。聚焦到本研究而言,旨在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学业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基本理念的发展脉络,以期指引区域督导评估实践实现理念更新,建构出更为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切实提升区域督导评估实效,发挥督导评估效能。

2.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实践现状,发现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具体到本研究而言,主要是运用调查问卷、现场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准备阶段,区域督导评估机制的研究需要对区域督导评估的整体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区域督导评估的优点与不足所在;总结阶段,区域督导评估机制的研究要对区域督导评估实践的成效进行具体分析,反思督导评估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改善督导评估实践。

3.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为了在实践过程中改进实践,促进实践发展。区域督导评估机制研究需要立足于实践中现实存在的督导评估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督导评估举措,改善当前督导评估的不足之处,提炼出区域督导评估的特色所在,进而在督导评估实践中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生态循环,探索出适宜推进区域督导评估工作的多种可能性路径。

(三)技术路线图(见图1)

图1 督导评估研究路线图

四、研究成果与推广成效

(一)督导评估的价值取向

1.全面性

区域督导评估研究要积极回应素质教育的改革诉求,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开展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督导评估实践活动,切实让督导评估实践成为保障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即区域督导评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非学业成就情况。反对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牺牲孩子身心健康的做法,转变长期以来目中无人的教育,让孩子能够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与效能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等,谋求孩子的全面发展,切实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

2.过程性

区域督导评估研究不仅要关注结果的总结性评价,更要着眼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只有将督导评估日常化和常态化,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督导评估在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实现学校整体变革方面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督导评估历程必然会包括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通过全程评估与监控,以及对评估结果的充分运用,及时调整督导评估实践举措,采取更为务实有效的行动来推动、促进学校的发展。

3.发展性

区域督导评估实践是否能够发挥实效,最关键之处在于是否有效运用督导评估结果。督导评估结果的科学分析与及时反馈能够让评估对象了解到优势所在与不足之处,进而调动评估对象的积极性,不断寻求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的可能性路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督导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馈也能够为下一轮督导评估实践的展开提供翔实的证据支撑,即依据督导评估结果中呈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和改变督导评估实践的重心,不断探求督导评估实践新的生长点,完善督导评估研究,建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

(二)机制创新

1.建立以“绿色指标”为导向的专项督导机制

教育督导室代表本级人民政府依法行使教育督导职权,对下级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所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上海基础教育必须实现“五大转型”和市教委提出的“绿色指标”就是当前教育督导的主要价值取向。

(1)有效教学专项督导。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就要聚焦有效教学,用心关注教育过程与常态,不断加强研究与实践。2009年,我们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安桂清教授,区教育督导室、义务教育科、中学教研室联合对全区51所小学、44所初中学校开展“有效教学”工作的专项督导调研,重在引导轻负担、高质量的“绿色教学”。

通过督导评价指标的引领与导向,指导学校抓“有效教学”就要抓住“规范化管理”“校本化实施”和“专业化发展”;指导教师抓“有效教学”就要抓“教师的责任感”,引导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就要抓住“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就要抓住“开发、互动研究训练为一体的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课堂、教研组,与校长、教师对话,了解减负增效的举措与实效,帮助学校总结、提炼有效经验,为基层学校提供服务与指导。全覆盖的教学专项督导调研,有力助推了学校有效教学行动方案的完善和落实,有效保证了我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

(2)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督导。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区教育督导室开展了以“优化队伍,提升内涵,推动杨浦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督导。此次专项督导做到了中小幼(含民办)学校全覆盖,共计督导学校162所,其中幼儿园70所,小学42所,初中28所,高中12所,民办初高中10所。

我们注重在督导评价中坚持引领和导向。督导前我们针对“绿色指标”进行分解,结合杨浦区在“绿色指标”中所表现出的薄弱环节,本着“面对现状、正确导向、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精神,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督导指标设计。在指标制定过程中,督导室广泛征求意见,不断充实完善,听取了校长的意见,邀请教师和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研究认证。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督导评价指标,有一级指标五项,二级指标十四项。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教师发展”“示范辐射”“特色加分”,二级指标中加大了“教学方式指数”和“师生关系指数”的权重。我们要求学校先学习指标,然后对照指标认真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引领学校把督导指标内化为学校建设目标,在理念和思路、环境和氛围、平台和舞台等方面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通过督导引领,抓住教育教学的关键指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2年相比2011年,“教学方式指数”和“师生关系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课程领导力专项督导。

近年来,杨浦区在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执行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认真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督导室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院合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一校一方案、一校一指导、一校一督导、一校一评价工作。针对当前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规划意识不强、课程方案不科学、课程开齐开足不规范、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不重视、课程评价较缺乏等问题,2011年下半年,教育督导室和聘请的课程领导力专家团队认真研制了学校课程建设专项督导评价指标,指标主要包含“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实施与建设”“减负增效与责任”“教师教学与发展”和“质量监控与评价”等内容。对照评价指标,经过学校自评总结和专家现场互动等,指导学校实现“规范、适切、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目前,区内所有中小学校都能依据学校办学基础,制定好课程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并报区督导室和义务教育科进行审核。区内现有11所学校进行学校课程建设试点,有11所学校成为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课题立项学校。

(4)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建设专项督导。

自2011年7月起,上海市教委开始全面部署并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杨浦区积极响应,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医生进校园为主要内容的医教结合及与体育局合作的体教结合工作,制定和实施了“杨浦区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意见”,试点开展了学校师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和校园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等。2012年上半年起,杨浦区用一年半的时间,开展了“杨浦区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专项督导调研。本次专项督导的目标,是检查并指导学校落实国家和市、区有关学生健康工作的情况,并通过督导,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的工作,从而成为学生体质健康的合格学校。督导室和相关专家认真研制督导评估指标,指标构成为“1+3”。 “1”即“组织管理”,包括学校健康促进工程的目标规划、组织机构、制度管理、信息化管理、保障机制等内容;“3”即健康促进工程包含的三个主要领域——体育、卫生、心理在课程建设、条件保障、工作成效及学校个性(特色)形成等方面的实施情况。指标中包含核心指标和一般指标。核心指标是指体现学校健康教育规范性的、共性的、可量化的指标;一般指标为促进学校健康教育的引导性指标。同时增设了专家“一票否决指标”,旨在使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健康促进工程,认真落实,扎实推进。杨浦区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数”保持或超过市平均水平。

2.建立不同学段教育评价的衔接机制

教育有基础教育与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又有义务教育阶段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学段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教育脱节现象或教育评价的混乱,往往会导致教育效能的内耗,甚至会产生教育的副作用。为了避免教育脱节和错位现象,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能,我们在区域内建立不同学段的教育评价衔接机制,积极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

近几年,我们先后进行了“幼小衔接评价机制改革研究”“小初衔接的课题研究”“联盟学段衔接机制改革研究”“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初高中衔接项目”“基于与高校衔接的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的研究”“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的研究,在学段与学段的课程衔接和评价衔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案例1: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五校联盟”学段衔接机制改革研究

2009年由“上理工附中”牵头,五所学校(含小学、初中)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平台,共同运用平台,探索学段衔接的要素。对于平台的建设与运用,着力完善两个关键要素:第一,构建工作推进机制;第二,构建课程对接和评价衔接机制。

在构建工作推进机制方面:建立了五校联盟科技教育导师团,由上海理工大学院士、教授组成;定期召开合作联盟专题会议;成立五校联盟学校推进工作小组;积极融入社区,建立与延吉社区互动合作的机制。

在课程建设和评价衔接机制方面:上海理工大学开放大学资源,帮助联盟中小学进行课程建设,大学教授和大学生志愿者到联盟中小学开设拓展型课程;高一级学校承认联盟学校内的学生在低学段的部分修课学分,初步打开教育评价的“绿色通道”。

案例2:基于与高校衔接的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连续数年都有100名以上的学生被大学自主招生预录取,占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30%,占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实验招生总人数的10%以上。这样的成绩缘于学校实施的“基于与高校衔接的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

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根据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表现,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和特长,在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等对接大学相应学院学科方面,构建八大课程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拟定创新型人才选拔标准、办法和程序,实施大学、中学联合导师带教学生培养措施。

3.建立学业质量监测机制

(1)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统筹整合机制。

2011年11月,杨浦区成立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心。监测中心由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进行双重领导,中心下设管理组、研究组和专家组。由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教研室、德研室、科研室、信息中心以及教育局高中科、义务教育科、教育服务科、招办和督导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管理组;成立由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质量监测中心研究小组;组建杨浦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专家组,由高校专家、市教委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家和区专家组成。

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支持系统、评价系统和报告系统。支持系统是指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的领导决策和人力资源的组织系统、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各监测点相应的支持系统。评价系统是指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指标体系、质量的测量系统以及分析评估系统。它是整个工作系统的核心部分。报告系统是指对各监测点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结果进行反馈、报告的规范和运作系统。三大系统的有效架构,形成了杨浦区绿色评价的完整通道。

(2) “绿色指标”区本化实施的机制。

为了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接市教委教研室的“绿色指标”评价,由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心牵头,聘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的专家教授和硕士生团队,与相关学科教研员和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一起推进“绿色指标”区本化的实施。

在推进“绿色指标”区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初步探索出具有杨浦特色的绿色评价机制:基于课程标准和绿色指标功能导向的监测与评价机制、基于课程标准和绿色指标功能导向的命题与测试机制、基于课程标准和绿色指标功能导向的反馈与干预机制,以推进区域中小学进行“绿色指标”校本化实践行动。

案例3:杨浦区“绿色指标”分析反馈报告

2012年,杨浦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都参加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与绿色指标综合测试。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中小学相关学科教研员分别撰写了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学科分析报告,中小学教研室负责人分别撰写了区域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学段分析报告,编印了《2012年上海市杨浦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学科与学段分析报告集》。在学科教研活动和中小学校长会议上做了“绿色指标”分析反馈,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4:杨浦区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调查研究

为了真正了解杨浦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情况,2015年6月,对区内小学五年级、初中七年级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了全样本调研。

我们创造性地研制了“杨浦区中小学生作业负担6大指标”,分别为: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的设计指数、评价指数、反馈指数,以及学生自己对教师布置作业的认知指数、情绪指数、行为指数,指数结果都以雷达图的形式呈现。

通过调研,形成《2015年杨浦区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调研报告》,深挖区内各校学生作业现状,梳理作业上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为全区每一所中小学的管理决策提供实证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化指导。

案例5:“平三”小学绿色评价的校本化实践

“平三”小学创造性地提出“小学生学习情感评价的实践研究”。通过解读本校绿色指标分析报告的相关要素,结合办学理念,旨在基础型学科领域(语数英为重点学科)探索小学生学习情感评价的目标、要素、内容、方法、策略,设计本校学习情感领域的评价操作体系,运用观察、问卷、访谈、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适当的评价手段,开展基于过程的、基于个体的评价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平三”小学对“绿色指标”的独特研究视角,受到了市专家的好评,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校”。

(3)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合作研发机制。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测量专家杨向东教授和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吴国宏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中小学生学业水平中创新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的项目研究。 目前共有区域内22所中小学参与项目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通过与大学联手进行理论建构,通过与专业评估机构合作进行实证评估,探索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内涵,完善了学生创新素养的结构模型,研制了比较科学和方便操作的“中小学生学业中创新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通用版”和“数学学科版”)。并且创造性地给出了“学生数学创新素养”的界定和“数学学业中创新类型与创新素养的矩阵结构”,还建构了数学学业中评价学生创新素养的测量工具的编制路径,形成了基于指标体系的在数学学业中评价初中学生创新素养的组合测量模式:“试卷+问卷+教师经验值+作品分析+学生访谈”。

案例6:杨浦区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2012年3月,杨浦区启动了“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构建了“中小学生学业中创新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有六个版本,基础版为“新通用版”(中小学),相应学科的有“中小学语文版、中小学数学版”;编制了中小学生学业中创新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测量工具,完成了对十所实验学校的测试,形成了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项目组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科试卷及问卷+心理问卷+教师经验值+作品分析+学生访谈”的测量方式,构建了“全面组合型”的学生创新素养评价模式。在《现代教学》发表了“中小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的研究与探索”,在全市范围内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情况,起到一定的辐射推广作用。

4.建立不同学校办学绩效的考核机制

“学校年度绩效”指学校履行教育教学和相关职责,完成年度教育教学和相关任务的综合表现,分基础绩效、核心绩效和特色绩效三类进行考核评估(详见附件1)。基础绩效注重规范,核心绩效突出重点,特色绩效体现品质。坚持对学校进行分类、分层考核。年度绩效考核引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落实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发展。

近年来,依据对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实施办法,每年对中小幼学校进行办学水平的绩效考核。教育督导室根据“绿色指标”,认真研制督导考核指标,指标既体现学校办学的基础指标,如严格规范执行学校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认真落实减负增效工作等;又考虑了能体现学校特色办学、个性发展的学校发展性指标,如积极开展创新拓展日的活动,注重师生体质健康,开展阳光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等,目的是通过这些考核指标的引领,注重发挥考核指标对学校工作的导向作用。在对学校办学水平绩效考核指标中,针对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工作要求,积极鼓励学校围绕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学校课程建设,创新教师培养培训,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创新试验平台建设,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建设,学科高地、教研联盟和教育集团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实践,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办学绩效考核中予以重点优先评价,积极引导,表彰奖励。

对学校的绩效考核,不但重视基础教育系统内的绩效因素,同时兼顾社会绩效因素和长远绩效因素。积极引入社区和大学等社会力量对中小幼学校进行办学水平的绩效考核,邀请大学专家教授和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学校绩效考核。

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尤其重视学校的“进步指数”。2011年,开始了小初衔接的课题研究,对全区预备年级学生开展学科测试与问卷调查,进行全覆盖调研。调研的目的既是为了寻找“教育教学的起点”,也是为了对学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调研结果显示,预备年级学生在学习方法、心理疏导及学业负担等方面需要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关注和引导。对初中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应更好地做好小初衔接,给预备班学生以缓冲过渡的时间。

2013年,小学进行“零起点、等第制”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研究,借助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的专业资源和沪上教育评价机构,启动了“杨浦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基础素养评估”项目。

案例7:杨浦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基础素养评估项目

以上海市杨浦区一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系统评估学生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性与审美领域的发展,采用各维度相匹配的测评工具,通过真实数据全面了解、呈现杨浦区一年级学生基础素养发展现状。

以统计学原理及心理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以抽样学生为样本代表,分析杨浦区2013级一年级学生基础素养发展现状、学习适应状况以及学前学习经历对学习适应可能存在的影响。通过数据深入挖掘与分析,探索不同性别、学校、学前经历等因素对学生基础素养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形成区域层面的分析报告。

(三)实践成效

1.初步构建了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区域督导评估体系

杨浦区从区域督导评估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初步建构了以“绿色指标”为导向的专项督导机制、不同学段教育评价的衔接机制、学业质量监测机制、不同学校办学绩效的考核机制。这些督导评估机制的建立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做到了立足现实问题,明确具体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引领实践发展,进而不断优化督导评估实践,提升督导评估质量。

2.运用督导评估结果改进办学理念与办学质量初见成效

杨浦区历来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以期最大程度上发挥督导评估的效能,切实推进区域内学校实现教育变革和课堂教学转型。督导评估结果既是作为督导评估主体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发学校领导和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引领区域各校不断形成从不规范到规范、从规范到特色、从特色到优质的办学理念。逐步从关注教师的教学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转变,从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发展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以期早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与校各不同的良好局面,实现办学理念的更新与丰富,以及办学质量的整体改善与提升。

3.有效缓解了区域内不同学段教育评价的脱节现象

杨浦区针对区域内不同学段教育评价脱节现象衍生而来的系列问题,充分调动区域内不同学段的优势教育资源,带动区域内各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督导评估机制,即不同学段教育评价的衔接机制。从宏观层面而言,杨浦区对不同学段教育评价衔接机制的探索,不仅契合了区域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的发展理念,即立足一个人发展的立场来实施教育评价,同时也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积累了丰富的鲜活的素材和宝贵的经验总结;从微观层面而言,这为不同学段教育之间的互通有无搭建了平台,有益于最大程度上发挥区域教育的协同作用,提高教育效能,系统地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且全面的发展。

五、特色与创新

(一)督导评估过程中资料收集方法的多元化

杨浦区的督导评估实践过程历来注重资料收集方法的多元化,力求更为全面且深入地了解评估对象,立足于事实与证据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具体而言,督导评估过程中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现场观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之间可以将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或来自不同对象的信息进行交叉检验(详见图2与图3),检验信息的信度和效度并且决定是否可以作为有效信息加以采纳,或作为提出改进意见和制定具体决策的有力依据。此外,依托于对三种资料收集方法的理解,设计了杨浦区挂牌责任督学巡查学校工作反馈表,便于及时记录和整理收集到的丰富信息。

其中,现场观察包括课堂观察与教研活动观察,观察对象包括评估学校的具体授课教师和教研组人员,其旨趣在于了解学校是否规范落实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各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时量,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了解教师有无落实创智课堂核心理念,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与评价,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而个别访谈主要是依据现场观察中发现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存在的疑虑困惑对评估学校的不同主体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包括校长、书记、教导主任和教师等。再者就是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处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其旨趣在于寻找“教育教学的起点”,也是为了对学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

通过现场观察、正式访谈、问卷调研以及听课等督导方式全面了解学校办学情况;通过集中反馈和个别交流的方式,分析学校发展的主要优势和不足,引导学校挖掘、发展潜力,选准学校的发展区和生长点,构建自我监控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力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图2 多种信息渠道的三角互证

图3 多种信息来源的三角互证

(二)督导评估实践强化以导为主的督导职责

督导评估理念强调从原先的检查、评估、评比向指导、服务、帮助转变,做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肯定成绩、挖掘典型、总结经验并重。基于日益更新完善的督导评估理念,杨浦区督导评估实践强调督导结合、以导为主的督导职责,即在做好督政与督学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优质服务与科学指导帮助评估对象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导”并不局限于指导与帮助,还包括导向与引领,这就要求教育督导部门制定契合素质教育理念和绿色指标评价理念的评估标准,进而引领区域内各校的办学目标以科学的评估标准为导向,调动区域内各学校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六、问题与展望

(一)鼓励多方主体参与督导评估,实现督导评估主体多元化

教育督导部门要发挥其功能,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督导队伍。当前杨浦区教育督导队伍在数量上明显存在人员不足的现象,并且在质量上也是参差不齐,有待逐步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杨浦区需要积极鼓励多方主体参与督导评估,即充分发挥自我评估效能,吸纳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评估。一方面,学校既是督导评估的对象,也是督导评估的主体,只有学校转变原先被动参与评估的状况,积极主动参与自我评估,才能更好地发挥督导评估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主要包括第三方专业的评价机构、家长与学生。鼓励社会成员参与到督导评估进程中来,不仅可以弥补督导队伍人员不足的现实状况,也可以立足多元主体的视角差异给督导评估实践带来崭新的理念。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学校内部评价与社会成员和督导部门的外部评价相互督促、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提升督导评估的信度。

(二)依托科学化的方法与手段,提升督导评估质量

教育督导评估质量的整体提升不仅要有一定数量且高质量的教育督导队伍,也要依托科学化的方法与手段实施评估。当前杨浦区教育质量检测尚处于概念界定阶段,并未到实施阶段。这就意味着教育质量检测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要依据素质教育理念和绿色指标理念制定可操作可测量的具体评估标准,另一方面还要经历确定命题框架、命题指南、编制试题、试题修订完善、预测试、试题调整和完善、形成评价手册等过程,进而开发适宜杨浦区教育质量监测的科学工具以及完善网络平台的数据建设。基于科学且丰富的大数据来系统反馈督导评估结果,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能够更有效地提出建设性的改进路径,进一步扩大督导评估效能。

(三)明确督导评估职责的重心,促使其从督政向督学转移

教育督导既督学,又督政,这是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一大特色。二者目标虽一致,但却是督导的两个不同方面。督学是对学校进行监控,督政则是对政府教育行为的监控。当前在督政方面的工作已经日趋规范化、体系化,但在督学方面还略显不足,因此需要在强化督政的同时深化督学,将督导评估职责的重心由督政向督学转移,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聚焦于这里的督学而言,并不是仅仅指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进行督评,更重要的是指督学生的学,即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应有的发展、关注学生是否获得健康且全面的发展等,只有将督学落脚于、落实在学生的学,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得到落实与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否有所提升等,同时也能够卓有成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课堂教学转型,最终实现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