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第十三届挑战杯(原创奖)

记第十三届挑战杯(原创奖)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对设备的各部分进行组装优化和整体效果实验,其对红枣外部品质综合判别分级正确率可达90%以上,双通道每秒处理红枣9个,每小时可分级红枣高达400公斤。小型智能化红枣分级分选机不但能解决以上问题,使整体增值15%~20%,对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记第十三届“挑战杯”累进创新奖铜奖获奖团队

弥漫枣林,那魂牵梦萦的枣香;饱满的颗粒,阳光下透着诱人的莹光;细腻的果肉,唇齿间满溢清甜的气息,可又有谁知道这颗颗甜美背后的艰辛……

伴着午后微暖的阳光,我们推开农产品品质检测与加工实验室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群忙碌的人正围着一台机器讨论着什么。他们是那样的认真,竟浑然不觉我们已在旁注视了许久。他们便是由王松磊、贺晓光老师带领的宁夏大学挑战杯队伍,凭借《小型智能化红枣分级分选机》项目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竞赛一等奖,并在第十三届“挑战杯”摘得累进创新奖铜奖。该项目研制出一台小型智能化红枣分级分选机,结合我国红枣产业发展需求及采后处理遇到的技术问题,针对红枣以颜色、大小形状、表面缺陷等外部品质综合指标判断作为分级标准对红枣进行快速无接触检测分级。经过对设备的各部分进行组装优化和整体效果实验,其对红枣外部品质综合判别分级正确率可达90%以上,双通道每秒处理红枣9个,每小时可分级红枣高达400公斤。相比于原始的手工挑拣,且不说挑选正确率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就每日分级产量而言,便可达原来的6倍。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峰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们便是这样一支行进在崎岖道路上的队伍,一路风霜雨雪,他们携手并进;一路旖旎风光,他们一同欣赏。

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那不眠不休地奋战在实验室里的夜晚,那没有休闲娱乐,亦没有美食相簇,唯有寒夜映月辉的夜晚。清冷的灯光见证了老师与他们的艰苦付出,一遍遍地演算,一遍遍地模拟,一遍遍地改进,一遍遍地测试……日光灯下他们不厌其烦地完成着近乎相同的动作,只为精益求精!当收获“心满意足”时,远处的天空早已有了亮色。不仅如此,思振华学长告诉我们,灵武枣的盛枣期只有短短半个月,为节约时间,他们便离开银川前往长枣的原产地——灵武进行测试。已经拥有家庭的指导老师们也舍弃了与家人的相聚时光,与队员们一起加班。为测试设备的稳定性,要让设备24小时运转,这就意味着需要人力不断投放红枣,粗粗一算,他们每日抬起的红枣近4~5吨。“当时就想着真是太累了,胳膊都已经抬不起来了,可坚持坚持,熬一熬便过去了。”想起当时的辛苦,学长毫无怨言,甘之如饴。

“细节决定成败,既然发现了错误,即使它再微小,也要将它修正。”当我们问及施健学长同一套算法为何要修改上十遍时,他如是说。“我开始执着于硬件上的问题,修改了近十遍,效果却不理想,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软件上的缺陷,尝试了许多套算法后终使机器运行达到了预期效果。”几万行的程序,他就这样一行一行仔细推敲着,修改着,只为完善那不够完美的几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被“折磨”了一个多星期后,愁容渐渐离开了他的眉头。

持之以恒似乎早已成为了这群人的代名词。

由于机器是纯手工制作的,那看似简简单单的小零件,其实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去制作。即使到了寂静的午夜,老师和队员们仍不放下手中的工作,烧着电焊、开着切割机,炽热的火花与铁屑飞溅到脸上,长时间的炙烤使得脸部皮肤严重受损,油污和金属粉甚至使他们不能洗脸,皲裂的肌肤一碰水便是一阵钻心的疼,可他们从不言弃。“这里的工作也许过于艰辛,这里的生活也许十分枯燥,但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与兴趣,既然选择了,就不会后悔。而且,这里的工作氛围很好很融洽,能够聚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感到满足。”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总是会不近人情地充满未知的挑战,每一个追寻目标的人在成功之前都要经受重重阻碍与考验,然后一点一点去完善存在的缺憾。回想起这段匍匐前进的日子,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核心凝聚力早已使他们忘却了辛苦,只记得团队给予的温暖与感动。就算生活中有那样的经历,学长们也只是打趣地说了句“那真是一张矿工脸啊”,即使我们都知道,那种疼痛的滋味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红枣,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其优良的营养价值早已家喻户晓,又因其最耐风沙而成为防护林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然而,它的分选却一直无法摆脱分级精度低、质量安全难保障、劳动力需求大的人工分级缺陷。小型智能化红枣分级分选机不但能解决以上问题,使整体增值15%~20%,对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那些意义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对于马翔学长,它的寓意早已深深地勒紧生命的年轮。“一亩枣林,全家人投入大半年的时间,等到丰收的时候,也只能收入几千元。”出生于灵武的他从小便帮着家里人收枣、分枣。“干上一上午,早就头昏眼花了,而且全凭肉眼判断,分类的速度慢就不说了,完成质量还低。当时就想着,要是能帮上家里人就好了。”于是,大三的他毫不犹豫地向老师提出加入实验室的请求,想着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同时能为家乡做点小小的贡献。去工厂维护改进机子时,公司没有专门的回民食堂,他便自己带方便面。简陋的饮食从未磨灭他的意志,他仍然坚守着最初的信念,将每一个任务完成得尽善尽美。“每次回家,想到自己为家乡出了一份力,能让亲人工作得更为轻松,便有种由衷的成就感。”看着他脸上扬起的笑容,我不禁想,那也许便是难以割舍的乡情吧。

一直难忘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在采访时,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竟像藤蔓般在我的心头缠绕,让我的心灵颤动了许久。10月的灵武,暖色退散;偌大的工厂,空气中寒意渐生,虽门窗紧闭,可幽幽寒意却仍可以透过玻璃渗进屋内,即使裹在衣服里也还是能感受到说不出的凉意。冰冷的灯光下,空旷的工厂显得愈发的阴冷。而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从不松懈地看管着设备仪器。真的冻得受不了了,便拿工人破旧的工作服裹着自己,在工厂的一角挨过一宿。工作服不够时,导师便把衣服都给了学生,独自承受那难熬的夜晚。“夜深时,我们会聊聊天,互相开开玩笑。老师完全没有架子,就像朋友一样。”学长口中的老师便是他们的带队导师王松磊、贺晓光。他们以身作则,带头干着最苦最累的活,眼角的皱纹、额前的白发,挡不住他们同学生一起奋斗的决心。采访结束后,我是怀着怎样崇敬的心情走出A区主楼的,我已记不大真切了,唯一记得的便是老师爽朗的笑声以及那句“老师和学生是一样的呀”。师生况且如此,同学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当其中一人有事缠身来不及赶回来工作时,其他人会不顾自身任务繁重,自动填补他的空缺,无怨无悔地为他完成分配的工作。当然,那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

都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暮暮朝朝又一载,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行者。我想,人生在世,能有师如此,有友如此,有团队如此,即使窗外是狂风暴雨那又如何。被爱包裹的团队有着无坚不摧的坚韧,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披荆斩棘……

(作者 方 昕 谢文琦 原载《宁夏大学报》 2013年12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