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文献综述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文献综述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部队需求的多样化、学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显现出部分弊端,严重影响了军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现状、查找原因并给出解决对策,以此为军校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从另一种意义来讲,当今部队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对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其需求量要大于对单一的学术型人才需求。因此,单一且较统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已无法

——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1]

谯 华 周从直 肖 晓 陈如海 薛 明 谢朝新 冯孝杰 陈 勇 张 楠

(后勤工程学院)

摘 要:军队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军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情况,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培养现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定位、生源、学制与学分设置、教管管理、与部队结合等多方面剖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明确定位、筛选生源、重构培养方案、改善教管分离、加强与部队结合、提高研究生本身综合能力等。以此为军校以及地方样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环境科学与工程

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富有创新精神的军事人才,已经成为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其中研究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队需求的多样化、学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显现出部分弊端,严重影响了军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现状、查找原因并给出解决对策,以此为军校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毕业成绩”不尽理想。目前,部分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成绩”不理想,大部分位于“过得去”的中等水平。这里,“毕业成绩”并不局限于通常所理解的课程成绩,还包括论文质量、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归纳总结、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

二是论文质量有待提高。近5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科研究生毕业近30人,从论文盲评的结果来看,论文学术水平绝大部分介于中和良的档次,鲜有论文获得双优的学术肯定。一些学员写作、归纳能力不强,特别是综述部分往往是简单的堆砌和罗列,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学术提升。针对论文的结果进行讨论时,往往采用自圆其说的方法进行“讨论”,鲜有横向的比较和理论的提升,凸显了其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不足,以及辩证思维的缺乏。

三是综合素质还待加强。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绝大部分学员能做到层次分明和条理清楚,在论文介绍时往往都比较流畅。但在提问环节,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则显得手忙脚乱、不知从何谈起,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顿时大打折扣,或许是由于紧张的缘故,也或许是心理素质不强、平时功夫不足(包括平常训练不到位和知识储备不够)、应变能力不强等原因所致。有些学员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在部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一知半解。大部分学员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概念,处于迷茫状态。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定位较单一

目前研究生培养的定位一直沿有原来的“一元式”即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现今,环境问题已渗透在军事的各个领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左右军事战略的策划和活动的开展,影响范围日益扩大。而较为单一的培养定位已不适应军队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二)研究生生源参差不齐

目前,军校研究生培养对象主要由应届毕业生和部队、科研院所在职人员组成,而且军队大多数军事学研究生只招收有部队工作经历的在职干部。受报考名额的限制、工作压力大、晋升优势不明显、报考手续麻烦等影响,每年报考的在职干部较少,能考上的在职干部就更少,结果是研究生招收数量偏低。目前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每年招收的研究生相对导师人数而言少,来自第一志愿考上的研究生更少,大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调剂。很多研究生为非环境专业学员,甚至一些学员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零基础,指导起来非常费劲。指导教员好不容易将学员带入状态,学员又毕业了。如此周而复始,不利于导师学术团队学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学分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军校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大都为3年,学分要求为32。根据学校课程设置一般规律,研究生自进校以来大概有1.5年都用来修学分,除去后来的论文提交和评阅,用于实验和论文的时间仅仅1年。过短的实验时间、论文工作时间,与整个论文要求不相适应。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一些实验本身要求的周期较长,再加上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受到实验能力的锻炼少,要在短短1年内完成实验方法的掌握、研究选题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订、实验结果采集、小论文的发表和大论文的撰写等难度很大。同时,这种学分的不合理设置已严重影响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教与管严重分离

军校研究生的军事素质是必须要求的,而研究生论文质量也必须是过硬的。目前,硕士研究生基本沿袭了本科生的管理方式,教管严重分离,指导教员只负责教,而日常思想动态及其他安排归研究生大队管理。一天好几次雷打不动的点名和“双规”训练(规定时间在规定地点训练)让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化整为零,实验效率大大下降,实验质量难以保证,最终影响整个实验进度和论文质量。而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与管理又必须遵循研究生大队的管理。因此,需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情况。

(五)与部队结合不紧

从军队多年来培养研究生的情况来看,研究生培养职业指导性不强,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任职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职军官报考时对自己学习的方向很难自主把握,甚至报考的学校和研究的方向与自己的岗位工作完全脱节;二是研究生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职业指导性不强,由于众多原因导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岗位需要给学生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而是根据目前导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手头课题任务给学生定研究方向;三是研究生(包括在职研究生)由于知识、阅历等限制,很难根据自己岗位所需自主定一些课题进行一些研究,大部分是为学习而学习,而不是因为岗位需求而学习;四是军队目前研究生毕业分配机制还不能实现完全对口分配,应届毕业生好一些,而在职的研究生原则上回原单位,专业不对口现象更为明显。[1]

三、应对措施

(一)明确定位

紧密结合社会和部队发展需要,在本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知识面以及与部队的结合度,硕士研究生由单一的“学术型”培养向“提高型”或“应用型”转变。从另一种意义来讲,当今部队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对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其需求量要大于对单一的学术型人才需求。以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在部队毕业去向为例,除了在职研究生外,大部分应届研究生毕业后都在环境监测站、环保绿化处和设计院从事技术应用型和管理类的工作,对学科知识的要求综合全面,要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环保又懂绿化。总的来说,不但对“学术”有要求,而且还对应用和管理也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在军事战略制定和活动开展中,环境影响必须考虑,故必须还要具备风险预测能力。因此,单一且较统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军队要求,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满足多样化的军队需求已迫在眉睫。目前我校已启动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定位方面已由原来单一的“学术型”转为“多样型”,培养的研究生人才要“具有从事军事环境科学研究或担负军事环境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能够解决环境科学技术难题的高级专业人才,具备军事后勤中高级参谋、指挥和管理人才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二)筛选研究生生源

优秀生源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2]。基于研究生生源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在所考研究生和调剂研究生中,首先,结合报考学生的调剂意愿来筛选,这样可以将对所学专业如环境科学与工程有兴趣的同学筛选出来,从而可以充分地发挥这些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有其他想法而非真心对这个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存在。其次,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进行一次筛选,尽量选择一些具有所报读专业相关知识储备的生源,如报读环境类研究生的生源最好具有环境类相关知识,比如本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学、化学等或在岗位上从事环境相关工作,这样进行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过渡时间会比较短。最后通过面试进行再一次筛选,一些学生可能在考试过程中发挥不好,但本身综合素质还比较好,如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面试老师特别是硕士生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综合面试的结果决定录取否,当然不排除破格录取的可能。通过以上环节来优化研究生的生源,有利于学科长远的发展。

(三)动态重构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定位、学校特色和部队体制,原有的培养方案可能不一定适合,需要动态重构培养方案,包括学制、学分、课程体系及开课时间等。

从研究生多年培养的成效来看,学制3年是需要的,可能相对于地方一些院校2.5年来讲可能长一点。但就部队对研究生分配以及研究生体能等要求来讲,学制3年是较为合理的。学分方面,可弹性设置,最低限可由原来的32学分调整至22~24,如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分已调到23,以保证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和论文工作。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方案中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特色定位、部队的需要、学生兴趣、指导老师的课题以及社会发展趋势,借鉴一些名校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门类、丰富课程内涵、调整课程教学学时数和学分数。同时,允许研究生选择交叉专业的课程,扩大其相关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构建良好知识结构。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研究性和学科前沿性,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让硕士研究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科学研究前沿[3]。研究生课程的开课时间以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后续开设课程及研究生研究需要等为基准进行合理的确定,最好在第一学年就进行开课。

(四)改善教与管的分离问题

相对地方院校来讲,教管分离是军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有的现象,也是为军队输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素质高的人才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现有体制下寻找两者的平衡点就非常重要。

在学制为3年的研究生生涯中,针对不同阶段可采用不同的模式。第一学年主要为上课年,研究生可以归研究生大队管理,导师对学生学习及研究提出阶段性目标,使研究生养成军人特有的素养和气质,同时也要完成导师提出的基本要求。第二、三年,研究生的管理实施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大队对研究生的体能等提出目标并定期考核。这样学生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和训练时间,不一定非得要统一时间进行训练和点名。此举既能保证实验及论文所需的时间,又能保证军事各项目标达成。当然,在此阶段导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动向。

(五)与部队结合加强

军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把基点瞄准部队,面向一线,要以适应军队当前需要为牵引,为此需要加强研究生培养与部队的结合度。一是可以通过积极吸纳优秀的在职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如自选课题或进行原单位相关课题研究。导师负责为其提供可能条件,协助这些研究生的工作。二是导师的科研课题尽可能从部队出发进行申报或与部队单位进行联合申报,这样研究生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时会更加了解部队的需求,毕业后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到对口单位、对口岗位。三是进行课题或论文工作时,多去部队调研,从中了解部队的需求并作好相应的准备。四是多请一些在部队阅历丰富的老专家来开展相关讲座,了解部队急需解决的问题、现状并展开对口研究。

(六)学生应主动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本科生,军队研究生有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每个月有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军队研究生更有理由和责任主动作为,进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是充分利用优越的现代化条件进行专业素养的提升,包括进图书馆博览群书、网络上搜寻和查阅专业领域最新动向等,并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和消化。二是尽可能利用学校已有的科研实验条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三是协助导师管理实验室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事务,以提高自己的协调和管理能力。通过这些过程的训练,研究生不但能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统筹能力,还可以提高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协调能力,以更好更快的状态进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四、结束语

军队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军队研究生教育则承担着为军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随着形势发展,军校研究生培养凸显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兴军的关键。本文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情况,分析了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定位、生源、学制与学分设置、教管管理、与部队结合等多方面剖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这些现象及原因的存在在其他军校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明确定位、筛选生源、重构培养方案、改善教管分离、加强与部队结合、提高研究生本身综合能力入手,协同“攻关”,增强人才的发展潜力,为军队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清华,白亮,刘钢.提高军事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科技文汇,2010(12): 35-36.

[2]彭永臻,崔有为.改革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 79(8):129-132.

[3]曾繁华,钟韦创,曹诗雄.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11):48-50.

[4]韩国防,陈智栋,赵希岳,等.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9, 21(3):139-141.

【注释】

[1]本论文获院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双语课程‘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