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生为本,享受课堂的快乐

以生为本,享受课堂的快乐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配《七律·长征》的歌曲做背景,视频最后出现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图像。学生思考的角度是红军能够战胜重重困难赢得长征的胜利,其气概是何其勇。这是解决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最好途径。

以生为本,享受课堂的快乐——五教《七律·长征》的故事

肇庆市端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杨晓红

2006年11月,我们到武汉观摩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课大赛,从这次赛课上,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五年来我们在语文课上走过的清晰的轨迹:花俏的课——偏重于工具性或者人文性的课——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课程改革五年的探索告诉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变的真理。

观摩大赛回来,如何向我们全区的老师传达这种新的理念。我和教研会的领导们商量后,决定还是通过我上示范课,课后说课来传达这个信息给我区的语文老师们。虽然我们摸索了五年,也有许多学校的老师们开始去思考探索语文课改课该怎么上,因为比我们晚一年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县区在走着我们当初追求的花俏的语文课,而且有一定的市场,给我们的老师造成一些影响和误解。于是我在2006年的11月,在第十五小学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收集了解毛泽东主席和红军长征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十送红军》,老师检查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1.导入: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红军在根据地人民依依送别下,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板书:长征)在课前,大家收集过有关资料,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们所知道的长征,好吗?(学生大致答:艰苦、困难等。)

2.播放视频:(移动式出示有关长征的图片,有渡河、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主要图片和长征线路图。)配《七律·长征》的歌曲做背景,视频最后出现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图像。

3.初步了解长征:大家认识这个人吗?他就是长征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毛泽东,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和激烈壮阔的战斗,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所以用诗记录这一段辉煌悲壮的历史画面。(板书:七律)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多问什么是“七律”,老师按学生所问简介“七律”的知识。)

4.一位学者说过:“诗歌是文字的精灵。”我们学习诗歌,必须把握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情深的特点。我们按照“读诗——明意——悟情”的学习方法,(板书)就能把诗学好。下面请同学们试着把这首诗读出来。

5.学生读,指名读,检查正音。

6.我们把诗歌读正确了,就进入“明意”这个环节,我们怎样才能理解诗歌的意思呢?引导学生得出方法:先找重点词、借助注释、结合历史背景,解释诗句意思。下面,我把四联的诗分给各个小组解释。

7.学生自学回答诗意,老师归纳小结。

8.学生思考朗读方法并有感情地朗读。

9.孔子说过:“诗言情,歌咏志。”(出示有关课件)我们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深情地说:“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英勇的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之所以能够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阻,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读过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歌,你领悟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老师板书。)

10.小结: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走过枪林弹雨、走过冰雪泥泞、走过重重关山,这坚定的信仰,使我们的红军完成这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长征,请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首诗吧。读完后背诵下来。

11.同学们,7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学习《七律·长征》,不需要我们去冲锋陷阵,而是把长征中红军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精神作为我们一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走好我们人生的每一步。

12.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背诵全诗。2.继续了解长征和毛泽东的资料,把感想写下来。)

板书:

七律·长征       

苦——不怕(革命乐观主义)

难——只等闲      

以上是我历经五次教学后形成的教案,下面是我五教《七律·长征》的经过:

第一次是在2006年11月下旬,在肇庆市第十五小学试教。

流程:课前播《十送红军》的歌曲,创设氛围—谈话引导学生谈对长征的感受—观看课件了解长征—出示全诗,按照“读诗、明意、悟情”的方法学习—总结,布置作业。

反思:在让学生谈对长征的感受时,有学生用“勇”来形容长征,与我原先设想的艰难、困苦等不同。学生思考的角度是红军能够战胜重重困难赢得长征的胜利,其气概是何其勇。郭思乐教授说“与大人相比,儿童的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而我却对学生的这个创新之思手足无措,没有很好利用这个课堂生成的资源,结果失去了一个顺势引导学生感悟诗情的机会。

第二次是在2006年12月12日,教学流程与第一次基本一样。

反思:这次在肇庆市第七小学上课,学生素质比第十五小学略逊。这次能够吸取教训,当有一个学生谈到“英勇”的时候,我顺势指导了对“只等闲”的感悟,而且在学生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意理解的时候无法连通,我灵光一闪,让学生在“腾细浪、走泥丸”前面加上一个“像”字,学生豁然开朗,被听课老师称为“神来之笔”。这是以学定教、顺势而导的成功例子。

第三次是2007年11月中旬,上课后反思如下:这次在封开县南丰中心小学上课。在上课前,我发现学生已经对诗歌的大意解释得很清楚,原来是他们的老师好心,怕学生回答不出来,事先把诗意让学生抄在书本上。根据这情况,我把“悟情”这部分延长,让学生真正地从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中读懂了诗意,真正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又反映了我们很多的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只是机械地把诗意塞给学生就算了。

第四次是在南丰中心小学上课后的第二天,教学流程:课前播《十送红军》的歌曲,创设氛围—谈话引导学生谈对长征的初步感受—观看课件了解长征—出示全诗,按照“读诗、明意、悟情”的方法学习—以毛主席、胡主席的讲话作引导悟情—总结,布置作业。

反思:这次在封开江口中心小学,课前学生没有做任何准备,连我上什么课都不知道。因此,所有的环节我都做了调整。尤其在解释诗意时很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把“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以老师做示范的形式,干脆地解决了难点,也是“神来之笔”。最深的感受就是语文要让学生喜欢,就必须依学生情况来调整教学手段和环节。这是解决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最好途径。

第五次是2007年12月中旬,上课后反思如下:这次是应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的要求,在肇庆市第十六小学上的,事前我让该班老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在课前播放《十送红军》的时候,我已经对学生的预习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读懂一首诗的方法传授上,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悟得学习诗歌的方法。因为目标的单一有效,所以学生学习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当那些激情四溢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时,我相信他们真的把诗歌读懂了。

综合这五次的课,我想起了十年前,参加肇庆市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时,郭思乐教授作为特聘教师给我们讲授的“生本教育”的理论,他说:“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主体。”这句话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脑海,而且它与后来的课程改革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引领我自觉地践行着“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

所以,即使我由教师成为教研员,我依旧喜欢站在讲台上的幸福感觉:因为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我的课堂变得如此生机勃勃!我由衷地感受到创造课堂的满足和快乐!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尽管这五次上课的流程是基本一样的,但老师们都说每一次听课都有新的亮点。就是因为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在教学的时候做了适当的调整。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教师在重复的教学中取得不竭激情的秘密,因为能真正享受到这样创造的课堂给予我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