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处理高中生的“偷窃”行为
广东实验中学 乔冬梅
高中阶段(15~18岁)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 2004年广州市中学生的犯罪率比2003年上升了四成多。因此,青少年犯罪已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在广州市已成立了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办公室,广州市第37中学早在1999成立了第一个“金不换工程”法制教育基地,都使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中生经常做出与道德规范、要求相违背的行为,表现出不良的品德心理特征,如果任其发展,极有可能演变成违法犯罪。作为高中生的班主任,责任非常重大,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新时期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防微杜渐,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学生出现不良品德行为如偷窃时,班主任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审慎处理高中生的偷窃行为,学习和应用突发问题的处理技巧,避免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正面引导、教育和挽救那些因一念之差而犯错或处于犯罪边缘的学生。
高中生的顺手牵羊式偷窃行为往往是班级管理中一项恼人而棘手的工作,它甚至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是否可以报警,是否进行大张旗鼓地查处,往往是困扰班主任的难题。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效果有时并不好。另外,若班级中有同学遭窃,却因无法抓出行窃的同学时,将造成同学之间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严重时还会影响正常的班级秩序。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使偷窃者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交回失窃的物品,警示和教育班内的其他同学,同时要避免使偷窃者名誉扫地,被同学孤立的局面。班主任要正确分析问题的原因,不要匆忙给问题定性,乱扣小偷帽子;同时要有技巧地创造改正错误的机会,给偷窃者以体面的台阶交回物品。
我所任教的高三年级某班接连丢失两个MP3,一时间弄得班级人心惶惶,同学间互相猜疑,一时间各种舆论沸沸扬扬。我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两个MP3的丢失是同一人所为,并确定了几个有嫌疑的同学。课下同他们私下谈话,在谈论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同时,侧面了解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反映,表达了自己对“偷窃者”的担心和期望。在班上却淡化问题的性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和给其他同学造成的伤害。要求其在某一约定的时间内把MP3“悄悄地”放回到教室的某一个地方,不再追究其相关责任。在约定的时间内,失窃的MP3被放回到指定的地点。而且×××同学还主动到我办公室承认了错误,感谢老师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同时也说明了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主要是因为他嫉妒同班某男同学频繁与他心仪的女同学讨论学习问题,出于报复的目的才偷了那位男同学的MP3。此后,×××同学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与同学的关系也相当融洽,班上也没有再次发生类似偷窃事件。
直面高中生的偷窃问题,以下对策供班主任在解决问题时参考。
1.研究高中生偷窃行为的心理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高中生偷窃有时表现为:道德动机内容低级,形式简单;道德认识错误,道德情感扭曲,道德意志薄弱等。偷窃客观原因主要有:家庭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的消极浸染,学校教育本身的失误等。主观原因主要是高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种种矛盾状态。
2.区分性质,不要定性,使问题有挽回的余地。要将学校发生的偶尔偷窃行为与社会上的行为区分开来,切忌轻率下偷窃的结论,尤其是没有直接证据时,不能早早圈定怀疑对象。
3.创造机会、改正错误。班主任要制造机会和场所,使偷窃者体面地在无人知晓的前提下放回指定地点,这一点至关重要,往往决定事情的成败。
4.情感沟通、淡化处理。多与班内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失窃者的痛苦,了解偷窃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即使确定偷窃者,要对事件本身淡化处理,不能点名批评。
总之,高中生偷窃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品德行为,班主任要审慎对待这种行为,进行有技巧地处理,避免将学校能解决的问题推向社会,要使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若是经常性的偷窃行为,或者失窃数额较大达到犯罪界限的,处理方法要另当别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