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模仿型

思想政治模仿型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操作性”的分析研究是自我教育机制的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操作性要从行为端入手来分析,寻找行为的缘起模式,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推进自我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也是在这样的控制与追求的体验中展开的,为自我利益的保护而寻找和创设一种和谐相处、各得其所、相安无事的主体结构和机制。这使自我教育机制更为自觉地成为一种自省式自我教育模式。这种类型为我称之为政治操作反应型的自我教育模式。

第四章 自我教育机制的类型

研究自我教育机制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梳理清楚理论问题,更重要的为了在实践中有效地促使自我教育的顺利进行。“可操作性”的分析研究是自我教育机制的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从自我教育机制的类型分析就是对自我教育活动的可操作性的研究分析。

可操作性要从行为端入手来分析,寻找行为的缘起模式,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推进自我教育活动。把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行为活动时,可以把自我教育机制发起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来作为考察自我教育的类型,即从行为端分析自我教育机制的呈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我利益保护型

在众多自我教育类型中,自我保护是人的一种本能机制。自我保护是“生命活着”状态的一道防护墙,它驱使着个体向着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运动,同时也铸造出了自我教育初级的根源性基础。从生理上讲,与其他物相比,人的本能性保护是相当有限的,为弥补这种先天不足,人类诞生了自我教育来保护自己朝向未来、朝向超越当下而生存的机制,即生存性保护机制。生存性保护机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规避或逃跑机制;一种是结群应对机制。第一种主要是本能性的个体性的行为,主要应对自然界的侵害。第二种行为,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展现,他会在一种伦理性的社会秩序和群体价值中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使自己不会陷入孤独、寂寞无援的境地,可以应对各种侵害。现实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总是处在动态的对立斗争之中,不断地进行较量。在这个较量过程中,存在许多的人际侵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侵害(个人与个人,阶级之间),主要是对利益的相互侵害,正是在利益的侵害与反侵害的矛盾斗争过程,人类自我意识和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同样也不断推动着个体的自觉成长进步。自我保护机制使本能性行为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自我利益保护行为。

在思想政治领域中,自我利益保护的实现必须要求个体结成政治性群体,他们共同满足着每个个体安全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一种对稳定性、确定性、组织化和秩序的追求,这种追求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演变成为了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害怕失去控制,即想拥有对我们自己生活的全面控制。以这个为基础,我们可以认为,人在对自我利益实现的追求中,塑造的全部思想政治道德等精神文化都是建立在这种控制之上的,也就是建立在对确定性、组织化和秩序的追求之上的,人也正是在与对象世界这样的控制与追求的体验中肯定了自己利益。更为深刻的是,各种类型的自我教育也都是在这样的控制与追求的体验中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也是在这样的控制与追求的体验中展开的,为自我利益的保护而寻找和创设一种和谐相处、各得其所、相安无事的主体结构和机制。为保护自身利益并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个体必须从社会的角度来寻找自我利益保护途径。在现实社会中,通过不断实践,自我逐步自觉意识到,只要自我坚守自身价值,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利益的保持和实现就一定有希望。并且自我逐步意识到,虽然自我是有限的,但社会是无限的,自我的有限性可与社会的无限性相连接,自我可以通过社会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使自我教育机制更为自觉地成为一种自省式自我教育模式。这因为:一是自我的精神利益可以远远超越个体生命时空的有限性。自我的存在境遇可以精神性地、文化性地设定在任何社会时空之中。这样,个体在生命活动中,在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活动中,就可以向社会历史的无限性延伸。二是自我的理想实现要在社会当中来完成。当自我设定了自己的理想并坚定地追求时,自我便不断地超越了现实,超越了有限,日益趋向于自由、永恒和崇高。

二、政治操作反应型

在众多自我教育类型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行为类型,个体在反复的政治行为和事件中,不断参与,受到刺激或激励,潜移默化,而形成思想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内化,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这种类型为我称之为政治操作反应型的自我教育模式。

从理论上讲,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发现的一种自我教育模式。施金纳认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应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应该是有机体首先作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刺激),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过程。斯金纳把由刺激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把有机体发生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在应答性反应中,有机体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在操作性反应中,有机体是主动地、有目的地作用于环境,因而,人类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只能用操作性反应给予解释。施金纳还认为,操作反应行为是人类文化生成、传承、创造的最基本形式。因为个体的一切精神文化的获得与人的内在意识关系不大,而是由一个个操作反应行为以系列化、列联化的形式,通过由外向内的自我加工、自我塑造和自我建构铸造出来的。[1]这种观点虽然有偏颇之处,但是它在相当程度上勾勒出了自我教育的历史演化的创生机制。皮亚杰将这种观点改造成了认知建构主义,这一理论把单个操作反应行为,从起点到终点的各个环节,用围绕着“心理图式”的同化、顺应等心理过程加以组织化、标识化和意义化,也从根本上,将人和动物都有的操作—反应行为,提升为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机能,一种人类独有的知识学习模式的主动建构。这种模式是个体在与外部环境互动中,以一定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社会文化产品为背景,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是意义的生成过程,这也就是人类学习的建构性本质,也就是自我教育建构性本质的基础,它奠定了自我教育运行中过程性的转换机制。当个体面临自然界的伤害采取了规避行为或逃跑行为,而当个体面临社会生存危机时,它不能选择逃跑行为以规避之,而要做的就是全面地改变社会生存环境条件,这是他最佳选择的社会生存模式。具体讲,就是将社会环境中那些对自己产生伤害的因素、成分、组织,改造成有利于、有益于、至少不妨碍自身生存、发展的结构,这一结构就是人的政治化和社会化。这一过程完全是在政治实践关系中完成的,而再复杂的政治实践关系其基本单位都是人类最原始的刺激—反应行为之间的连接,当然其中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按施金纳的理论: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的刺激—反应行为,都会对结果高度关注,当结果带来的是舒适、满意的感觉,也就是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时,产生这一结果的行为就会被重复、增强,相反就会被消失、减弱,这种通过对个体反应的结果所获得的强化性质(正强化、负强化、中性强化),而使得行为的概率发生变化的模式,就是操作反应行为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中,许多个体都是以这样的模式进行自我教育的,本文称之为政治行为操作反应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来自于个体大量盲目的政治“试探性摸索”行为。偶然一次这样的行为产生了舒适、满意的结果,产生这一结果的“试探性摸索”行为马上被重复,相应的舒适、满意的感觉就被内化成心理世界的一部分,于是下一次政治性的“试探性摸索”行为就变成了有目的的行为,也就变成了政治操作反应行为。因此最先的操作反应行为应是由外部强化延续的,随着这些行为重复次数的增多,满意的结果越来越明显和强烈,外部强化(满意的结果)就转移为内部强化(满意的感觉),当个体运用内部强化去主动地做出过去能带来满意感觉的那些行为时,内部强化就转化为了自我强化。而当越来越多的政治操作反应行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满意的结果及满意的感觉时,个体就从越来越多的自我强化中提炼出了个自我奖赏的心理中心。这个自我奖赏中心充满着,与自我的成功、成就、胜任和能力自信心相联系的舒适、惬意和满足的感觉。政治操作反应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主动、有意和有目的的行为,且人类社会出现的绝大多数有意义行为都属于这种模式,这是一个将自发、自在探究行为转化为自为、自主探究行为的过程,它在思想政治认知的目标、过程和形式三个方面为以后的自我教育提供了生成性资源。

三、政治权利尝试型

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来对大量的自我教育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种自我教育类型,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因而学习是一种试误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归纳为四步:第一,以各种不同的反应来试探;第二,逐步发现正确的反应;第三,选择正确的或减少错误的反应;第四,经过多次尝试而将正确的反应固定下来。舍恩所说的“行动中的知识”[2]就是这种默会的、动态的、情境性的自我教育模式。他所说的“行动中反思”类似于“实践智慧”,应对变化不定的情境,表现为一连串的“试误”,基于价值判断改进行动,在行动中反思,在实践中研究,成为一个不断确定或框定行动情境中的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中,当人们有意识开始与社会互动,个体随时随地适应社会和学习与他人交往能力构成了人最重要的政治性的“试探性摸索技术”。[3]政治权利尝试行为模式正是在这种技术的前提下发展起来,并围绕着自我奖赏中心建构出了一个心理世界的自我教育模式。在社会生活中,这个心理世界表现为思想政治权利的渴望和追求。但是这个心理世界比起外部世界无时无刻的运动变化来说,是静态的、滞后的和保守的。因为个体不断地要面对新的社会环境,这是他与社会环境共生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他必须不断地进行有方向性或目的性的探索,才能成功地解决这个矛盾。所以可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其社会性和政治性,他的这种“试探性摸索技术”——政治权利尝试的欲望也最发达、最复杂、最有效。而这种复杂技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就是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于1894年最早提出的尝试错误行为,紧接着1898年桑代克以试误行为最先界定了这种行为的内涵。认为当个体面临一个新的情境时,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他必须通过不断地尝试,从自身多种可能的反应方式中,选择一种方式与情境形成联结,联结的形成意味着问题的解决、目标的完成。

可以说,政治尝试性行为发端于政治“试探性摸索行为”,之后演化为了一种有目的的探究行为。尝试行为是以我的客观现实目标的实现为目的的。尝试行为给了自我教育一个引导行为的参照点,那就是目标——满意结果是否达到。而要尝试行为的目标是否达到进行评判,就必须用客观化的自我评价随时评判这类行为,也致使这种评价变成了对整个行为过程进行调控的引导器和杠杆。它推动个体进行无定向的尝试,重复无效动作、纠正暂时性方向失措、直至出现解决问题得以成功的一系列行为反应。这种自我教育类型比较隐晦,不容易观察,却与其他自我教育类型交错存在着。

四、思想政治模仿型

在自我教育行为中,最主要的自我教育类型是思想政治模仿模式。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模仿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于个人来说,模仿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模仿可以起到促进社会整合与发展的作用,因为很多基本的行为规范,个体都是通过模仿来掌握的。

从理论上讲,自我是在社会群体中诞生的,也就是只有在人和人之间、人和群体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模式中诞生,这种互动模式来自于“人具有做其他人所做事情的倾向”,[4]也就是模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模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人类形成之前,模仿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已在高等动物中广泛存在,但还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精神和社会意识的品性。因为高等动物只能在使用简单工具中,一代一代地沿袭着同一和重复,而当人类祖先能够自觉制造工具时,工具活动的亿万次重复,使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共有的、相似的成分显露出来,最终积淀为动作成为模仿的心理学基础。皮亚杰关于思维结构来源于动作结果的思想表明,动作技能通过模仿而代代传承、发展,是人类心智成熟的关键。因为这种摹仿可以使个人心理过程,从只具备动物冲动的生活走向、具备自我控制、深思熟虑的社会生活,在所有的社会团体中,为个体起着一种支撑性的基本功能。由此只有个体间的模仿才能使每个个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是真正属于人的、是属于人这个“类”的、是与动物有着质的区别的。只有通过在人类合作、合群的社会实践的大量模仿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个体间的、群体间的种种自我建构模式,于是模仿就必然成了自我教育的社会性缘起,也是自我教育最具成熟性标志的缘起性机制。作为一种行为,模仿一般指一个个体再现另一个个体的行为和身体动作,它属于一种心理过程,更属于一种社会群体行为,反映了社会文化心理的三重变化。自我教育就其内容来讲不能脱离社会,具有社会性,单就本原来讲,是建立在身心因素之上的,是一种自然生成、发展而后有意识的自我影响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教育最主要缘起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这种模仿从婴儿出生以后就开始了。婴幼儿的模仿学习,主要靠外界的影响而得以实现,离不开外在的环境和成人的有意识作用。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此真正的自我教育就从儿童自发的先天本能的无意识模仿开始。此时,他们的模仿类似于动物的学习本能,是由人类的遗传因素决定的学习状态,婴幼儿的模仿就属于这种状态类型。这时的学习还是一种自发盲目的模仿状态。随着自我的增强,无意识的模仿学习与有意识的模仿学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模糊学习态”[5]。这里的有意识并不是主动寻求发展的有意识,而是自发的后天习得性模仿,其学习、模仿的时间、地点具有随机性,模仿行为具有偶发性。

但无论如何,儿童起初的模仿,从一般意义上讲,可以看做是走向社会化的自我教育的发端,也是真正具有文化意义的自我教育的起点。在这点上米德有一个独特的观点,认为模仿根本就是人所特有的,而且在“人”这里达到了某种独立和自觉的状态。[6]因为动物的模仿更多是盲目的跟随、跟从和摹拟,比如一群牛中的一头朝一个方向跑去,其他牛会一窝蜂地朝这个方向惊跑。同样人和人之间的模仿行为虽然也存在着这样外观上的跟从和摹拟,但是这些行为是建立在人们在相互沟通中,已经达成的所共同认同的一系列意义、内涵、意味等符号平台上的。同时也正是这些意义、内涵、意味使人类从“原来那个自己供养的生物物种,转化成了特别注重知识、美、信仰和伦理的文化物种”[7]。也由此,文化人类学在纵向上总是认为,摹仿是个体接受所属文化最主要的社会化行为,在横向上,在文化的接触、传播和创造过程中,模仿又是一种极为普遍的主导性社会行为。进一步地,班杜拉将文化人类学的这种观念具体化和操作化了,称之为“会模仿”,认为人的一切品质,包括性格、情感、人格、思想道德观念、意识形态观念等等,都是在社会环境中模仿的结果。具体讲就是通过观察社会环境中,不同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模仿,它是社会中自我主动学习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形式。这种形式不能简单地用操作——反应和尝试性的原理进行解释,而是这两者的融汇、交错、变通和提炼。

麦克菲尔认为,“学生个体道德行为和态度,在心理上是感染的结果而非教育结果”[8]。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人们的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方式而确立一定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觉悟,通过接触情感细腻、关心体谅他人的人而获得与人相处的有益经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对“榜样”的模仿,能够使之朝着一种现实可感、真实可靠的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迈进,最终通过模式来有效地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实际生活中再现高尚思想政治觉悟于政治行为中。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模仿模式,是自我在模仿过程中将政治领域中的先进个人或榜样的行为、态度加以自觉学习,加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政治领域中的先进个人或榜样对个体的政治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和完美具有无穷的感召力和示范作用,政治领域中的先进个人或榜样的身上总会透射出人类精神的正义感、崇高感和责任感。这些精神力量总能对周围人群产生巨大的引力和磁场,使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在效仿中接近和达到社会所提倡的要求。

五、思想政治自省型

在众多自我教育类型中,最典型、最成熟、最理想的自我教育类型是思想政治自省模式。所谓自省也可称内省、反省,就是自己反过来察看、审视和检查自己,就是自己察看自己、自己审视自己、自己检查自己,就是自我察看、自我审视、自我检查。自省、自我检查显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每个人每天几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自省、自我检查,特别是检查和反省自己的行为。

从理论上讲,发展中的人是人所处的实然性状态。发展中的人逐渐实现政治社会化后,他们不再满足于适应现实社会政治的发展,而是力图推进现实社会政治继续向前发展,追求超越于现实的“超越性完成”,这是人类本质属性的体现。“超越性完成”是在“适应性完成”[9]的基础上的高一层次的“完成”,实际上是个体政治本质的实现,它辩证地否定了前者并将之包含于自身。发展中的人经过适应性完成阶段后,已经成为“政治人”,他们期望运用自身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推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作为政治人的价值,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故此,发展中的人,在选择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不会止步于适应性完成自我教育模式,而社会也不应将发展中的人的政治社会化作为教育的最终追求。

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在个人有意无意地独处中度过的,许多理想的树立与行为品质也多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这里无意排斥或摒弃外力帮助的作用,而是强调说明独处时的思考最具深度。自省模式是一种自觉的体悟过程和理性认识方法。是一种自觉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推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动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人生目的和动机的推动下形成的。由人的主体意识进行反思,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在的东西。人反省自己思想道德实践中的不足,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勇于改进,不断不懈追求理想的自我人格和思想道德境界。

作为最典型、最成熟、最理想的自我教育的自省模式,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政治品行——品德和行为——是否合乎自我和社会政治理想的自我检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表现和形成的政治品质的道德价值之自我检查,是人所特有的现象。说到底,自省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个人道德认识、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之自我检查。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外在的他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文化熏陶时,为自我教育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思想政治行为的目标,自我教育者把这个完美的境界作为时刻追求的人生目的。不断对照自己的思想政治行为,弥补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在理想的自我教育模式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在这种关系中,自我与他人处于一种平等、自主的地位,自我是活生生的,自由的;他人也是活生生的,自由的。

当然,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自省模式有两个极端呈现形式:一个是具有强烈控制、周密规划、严格监视的极端外显型自我教育模式;另一个是无意识的、不伴随有明显反省活动的、不知不觉的、缄默的、极端内隐形的自我教育。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即大量存在着那种具有强烈控制、周密规划、严格监视的极端外显型自我教育模式,更多见的是没有严格规划和筹措的、自然而然的“体悟”式自我教育。

【注释】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136页。

[2][美]唐纳德·A·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M].郝彩虹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3][法]德日进,范一译.人的现象[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4][美]乔治·赫伯特·米德著,霍桂恒译.心灵自我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5]这是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交织在一起的学习形态。学习者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学习的时间、地点具有随机性,学习行为具有偶发性。这种学习状态常常寄生于其他社会活动之中。

[6][美]乔治·赫伯特·米德著,霍桂恒译.心灵自我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2-63页。

[7][匈牙利]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8]R.H.Hersh: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An Appraisal,Longman Ine,New York,1980,p54.

[9]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自我保持、操作反应、尝试错误、模仿等行为模式都是适应性完成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