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发展趋势

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需要一定的民办高校数量规模,但最终要靠质量和特色取胜。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由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部分机制构成。未来我国教育保障范围将逐渐扩大到“一切教育和教育的一切”。就政府监控而言,加大宏观调控与监督力度,尽快制订和完善学校民办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分类指导体系。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开展初期,教育评价主要发挥着鉴定功能,表现为按评价结果排名次、分档次等。

一、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发展趋势

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需要一定的民办高校数量规模,但最终要靠质量和特色取胜。从世界范围来看,民办教育通常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量的扩张,质的改善,再到各类管理的完善。我国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即从量的扩张逐步转为质的改善,或者说已从外延扩张逐步转入内涵提升的阶段。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由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部分机制构成。内部质量保障关注学校内部教学的运作,对教学状况进行自我管理、监督、评价,从而促使学校内部各因素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外部保障上,民办高校定时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教学评估检查,多通过政府、社会、同行评议、毕业生反馈及媒体排行来评估学校的整体教学状态,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

通过分析当前正在进行的民办教育质量保障实践活动的走向和国外教育质量保障发展的最新动态,笔者认为未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以下发展趋势:

(一)逐步扩大民办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范围,建设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文化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未来我国教育保障范围将逐渐扩大到“一切教育和教育的一切”。随着教育评价范围的扩大,教育质量文化氛围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展多元保障主体,进一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和制度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制约,教育行政部门在质量保障活动中具有绝对权威,学校内部的自我保障居于服务、服从地位,社会环境保障未得到充分重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未来要建立由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保障主体。就学校内部保障而言,学校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以办学实体的身份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市场良性循环的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政府监控而言,加大宏观调控与监督力度,尽快制订和完善学校民办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分类指导体系。就社会外部保障而言,应在学校和政府之间建立有一定学术权威、相对独立的教育评价中介组织,调节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保证教育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三)日益注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决策性功能

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开展初期,教育评价主要发挥着鉴定功能,表现为按评价结果排名次、分档次等。例如,在学历文凭及其自考辅导应试教育中,教育评价注重的往往是区分、甄别、选拔性功能。随着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性评价会逐步取代现在的奖惩性评价,教育评价的激励改进功能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日益显现出来,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加强民办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自主性和特质化建设

民办高校应当从社会需求变化和学校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使命和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办学定位,发挥办学自主权,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质量保障需求的有自主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质量保障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自觉发现质量差距的忧患意识和主动进行自我评估的内在驱动力。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落脚点和检验标准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发展变化、人的成长进步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首要的、直接的、最重要的指标。如何观测和考量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并将经验与问题反馈用于改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是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