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原发现的隋唐粟特史姓人墓地

固原发现的隋唐粟特史姓人墓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以来由乌兹别克沙内赫里夏勃兹地区东迁后定居原州。“昭武九姓”人墓地一直为学术界所瞩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古城外南塬先后系统发掘有:隋史射勿墓、唐史索岩夫妇墓、唐史道洛夫妇墓、唐史诃耽夫妇墓、唐史铁棒墓、唐史道德墓。其中虎、龙形象与墓志盖上的青龙、白虎十分相似,且刻法一致。石幢1件,青石质。长条形,出土时已断为两截。

固原发现的隋唐粟特史姓人墓地

程云霞

古代的固原不仅是西北边陲军事要塞,更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重要时期,来自中亚腹地的人们,骑着骆驼优雅地来到中原沃土,他们曾经扮演了文明使者的角色,这就是著名的“昭武九姓”人,生活在固原的史姓就是他们的后裔。魏晋以来由乌兹别克沙内赫里夏勃兹地区东迁后定居原州。粟特人以擅长经商而闻名于世,自北朝初期以来,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来往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操纵着国际商贸活动,对于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昭武九姓”人墓地一直为学术界所瞩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古城外南塬先后系统发掘有:隋史射勿墓、唐史索岩夫妇墓、唐史道洛夫妇墓、唐史诃耽夫妇墓、唐史铁棒墓、唐史道德墓。墓葬形制均为多天井、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和砖石墓两种。这些墓葬均被盗掘,但仍出土有波斯银币(1枚)、东罗马金币(5枚)、金覆面、兽头金饰、蓝宝石印章、壁画、贴金彩绘镇墓武士、镇墓兽、石门(2合)、石棺床、墓志(7合)等珍贵文物,对于我们了解粟特人的生活习俗以及丝路贸易、丝路文化、中西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隋大业六年(610年),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史射勿墓。1987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小马庄村。墓葬坐北朝南,斜坡墓道,两个天井,全长29米。墓内除出土墓志两件外,另出土有波斯银币(1枚),青、白瓷罐,金戒指,金带扣等各类金饰件以及水晶珠、铜镜及武士、文吏、侍女壁画等20余件(组)。[1]

史射勿墓志1组(2件)。整体为青石制成,质地十分细腻。志盖呈正方形,左上角稍有缺损,边长46.5厘米×47厘米,厚10厘米,四边宽4厘米,阴刻一周忍冬纹样,前边中央刻一个“前”字,四面斜刹上刻有“四神”纹饰带。其上朱雀与一般站立朱雀不同,呈凌空飞翔状。正中阳刻篆书“大隋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故史府君之墓志”。篆文四周有减地阳刻卷云纹,纹饰间有花结。志石为正方形,边长46.4厘米×45厘米,厚6厘米。出土时上有墨迹。每侧刻有三个壸门,正中壸门内有一“前”字。从左边中间壸门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背景完全相同,均上刻卷云纹,下为山峦。其中虎、龙形象与墓志盖上的青龙、白虎十分相似,且刻法一致。志文刻于棋格内,全文共499字。

2.唐显庆三年(658年),朝请大夫、平凉郡都尉、骠骑将军史索岩夫妇墓。1985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小马庄村。该墓坐北向南,墓道呈斜坡状,坡度为18度,五个天井,全长41.75米。墓内出土有唐代精美的白瓷罐、白瓷瓶、白瓷豆以及罗马金币、玉钗、鎏金水晶、开元通宝、铜镜、朱雀图壁画和墓志、石门、石棺床等工艺精美的石刻。[2]

(1)史索岩墓志1组(2件),均为青石质。史索岩墓志置放在墓门处,志盖被盗墓者掀起,另置一边,墓志上有一层很薄的黑褐色木灰,厚约3毫米。志盖呈正方形,边长58.5厘米×58厘米,厚10厘米。中有宽线棋格,每行四格,有四行,减地阳刻篆文“大唐故朝请大夫平凉郡都尉史公之铭”16字。字周有斜方格纹带,对角有三角形,中加饰二方连续卷草纹,四周有四枚花结。四面斜刹,边有一周桃形纹带。其下刻有“四神”。志石呈方形,边长58.5厘米×58厘米,厚10.5厘米。四边刻怪兽图案,中间加饰卷云纹。志石上阴刻方形棋格,中填志文,文行楷书,全文共809字。

(2)史索岩夫人安娘墓志1组(2件),均为青石质。其妻墓志则被安置在甬道中,志盖与志石合放在一起,基本上没有移动,中间夹有一层褐色灰状物,志石上涂有一层墨。志盖正方形,边长56.5厘米,厚10.5厘米。顶盖平素,阴刻篆文四行,每行四字,刻“大唐故平凉郡都尉史公夫人安氏墓志”16字。四面斜刹,上有减地卷草纹,四边亦刻连续卷草纹样。志石正方形,边长56.5厘米,厚11厘米。四边平素。志石线刻棋格,文填其中,全文共615字。文行楷书,第一行亦为死者墓志铭并序,“并序”二字较小。

(3)史索岩夫妇墓出土石刻。

石幢1件,青石质。通体呈八棱形,下残。顶上有一榫,呈四方形,稍残缺。八面有纹饰,为缠枝卷云纹。通高70厘米,直径30厘米,每面宽11厘米,榫高10厘米,榫径15厘米×17厘米。

石门,均为青石质。由门楣、门额、门框、门槛、门扇和门砧六部分组成。门楣1件。表面磨光涂白,通体呈半月形,正面图案采用线刻与减地阴刻两种手法。两朱雀均侧身而立,昂首挺胸,双翼伸展,长尾后拖,做跃跃欲飞状。中有缠枝蔓草,其他空间满布卷云纹。长100厘米,中宽21.5厘米,厚8厘米。门额1件。长条形,出土时已断为两截。表面磨光,正面及下侧均有减地线刻。正面图案以桃形缠枝双结花纹为主,中间加饰卷云或如意纹。在距离两端30厘米处,对称分布有直径6厘米的不规则穿孔,应嵌有门簪,原门簪可能为木质,已朽。下侧边框中所刻花纹为两方连续卷草图案,一正一反,中间加饰卷云纹。上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榫孔,孔径14厘米×6厘米。额长164厘米,宽24.5厘米,厚12厘米。门框2件。呈条状,形制相同,上下两端均有凸榫。表面磨光,正面及门内侧均有减地线刻,花纹与门额类似,亦为桃形缠枝双结中加饰卷云纹。框长130厘米,宽24.5厘米,厚12厘米。榫长13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门槛1件。为长条形,表面磨光,上面及正、侧面均有减地线刻。上面中央为一团花,左右对称布二方连续卷草纹,一正一反,连续不断。正、侧面花纹较宽,中央为一缠枝双结,左右亦为对称二方连续卷草纹,一上一下。槛长109厘米,高17厘米,宽11厘米。门扇2件。左右对称,形制相同,为表面磨光后减地线刻。左扇,上下均有圆标,边框由二方连续忍冬纹样构成,框内图案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朱雀,口衔串珠,圆眼,头顶羽毛直竖,曲颈挺胸,双翼张开有鳞状羽,长尾翘起,立于小圆毯上。圆毯边呈莲花瓣形,中有一周联珠纹。朱雀上部加饰卷云纹,下部则为起伏的山峦,山间团花。中层为青龙做行进状,首部略残,龙须卷曲,张口吐舌,背脊上列尖齿状毛,长尾上竖,四肢着地有力,背景与朱雀图相同。下层为一怪兽,张口朝天,做怒吼状,利齿外露,卷鼻有双翼,尾较粗,后翘,四肢着地,做行进状,背景亦同。右扇,右上角损坏,断裂,后用铁质加固。图案基本与左扇相同,亦有三层,背景完全一致,只是动物细部刻画稍有变化。朱雀口中未含物,额顶竖一花冠;青龙,尾部变化较左侧复杂;怪兽作回首朝天怒吼状,背脊起一列尖齿,身上有斑点,身体较前者低,门中央对称有两孔,孔周围有一圈铁锈残迹,可能原装有铁锁,今已朽不存。门长13 4厘米,宽55厘米,厚9厘米。上榫长14厘米,宽12厘米。下榫圆凸长4厘米。门砧2件。造型相同,为长方形,上有长方形榫眼,表面磨光,边角削圆。榫眼长14.5厘米,宽5厘米,深5.5厘米。三面线刻兽面。其双角上竖,双眉卷曲,朝天鼻,八字须,方口大张,上下各有四枚圆齿,左右亦有两枚尖齿,边露卷齿,样子十分凶猛。长50厘米,宽26厘米,高15厘米。

3.唐总章二年(669年),游击将军、虢州刺史、直中书省史诃耽夫妇墓。1986年发掘于宁夏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羊坊村。墓葬坐北朝南,斜坡墓道,五个天井,全长36米。由于此墓严重被盗,出土文物多是小件器物,有东罗马金币、蓝色圆形宝石印章、小玻璃碗、喇叭形玻璃花、铜镜及其他铜、铁、陶、鎏金小器物。另有石门、棺床、墓志等石刻。[3]

(1)史诃耽墓志1组(2件),均为青石质地。志盖正方形,边长58.5厘米,厚10厘米。盖顶平素,未施花纹,阴刻篆文三行,为“大唐故史公墓志之铭”9字,不列官职。四面斜刹,每面刻有三区蔓草纹。志石正方形,边长62厘米,厚11.5厘米。四边亦刻蔓草纹样。棋格,全文共1285字。第一行题死者职官墓志铭并序,“并序”二字较小作边注。墓志并序后未另起一行再书正文,而是空一格后,紧接着即书志文。

(2)石门,均为青石质。由门楣、门额、门框、门槛、门扇和门砧六部分组成。

门楣1件。呈半圆形,表面磨光、涂白。正面刻有两个朱雀。其上饰卷云纹,下为山峦,山峦间起团花。左侧朱雀,身体向右呈正侧面状,回首,颈呈“S”形,嘴微合。挺胸,双翼完全张开,长尾上卷。右腿蹬直,趾掌心向上。左腿弯曲,尖趾向下,整个身体凌空滞留。右侧朱雀面朝左,亦呈正侧面状,嘴微开启。曲颈,挺胸,双翼张开,长尾翘起,双腿姿势与左侧朱雀同,做翩翩欲飞之势。长90厘米,高29.5厘米,厚12厘米。

门额1件。表面磨光,长条形。正面由11~43枚联珠构成七个环形边框,直径18厘米×18.5厘米。圈内填图案,联珠圆框间有卷云纹,并加饰半圆形联珠纹圈。中为一怪兽面,头顶长齿状羽,双角卷曲,圆眼外凸,朝天鼻,口露利齿,样子十分可怕。两侧图案对称,从左向右依次为天马、荷花、朱雀。天马双耳直竖,鬃毛飞扬,长尾卷翘,前胸张有卷曲双翼。前腿伸展,后腿蹬直,给人以腾空飞扬之感,周围还有云纹点缀。荷花有四瓣,花心双层,下有叶依托。朱雀呈立状,昂首,挺胸,双翼张开,长尾卷翘,双腿着地有力。左侧有一“中”字。边端近30厘米处有两个对称穿孔,孔径4厘米。原可能镶饰木质门簪,已朽。下有两个长方形铆孔,孔径10.8厘米×4.5厘米。额长14.7厘米,宽23.5厘米,厚13厘米。

门框2件。形制相同,表面磨光后减地线刻,图案为桃形花结,加饰卷草纹。左框上榫已残。长110厘米,宽20厘米,厚13.5厘米。

门槛1件。两面磨光,上面减地线刻一条纹带,图案为两方连续忍冬纹样。长77.7厘米,厚10.5厘米,高17厘米。

门扇2件。形制相同。左扇被盗墓者砸为两段,复原后有一三角形缺口。左侧有一连续忍冬纹带,一正一反。中立一人,头戴双扇小冠,柳叶眼,直鼻,双唇微合,胡须弯翘,厚耳,颌下蓄长须。身着宽袖交领长袍,双手抬起相交,腰系一带,足蹬云头靴。背后有卷云纹。右扇图案与左扇完全相同,人物动作及神态也十分相似,不同的是其领口有一周锯齿形图案。门高122厘米,宽44.5厘米,厚11厘米。

门砧2件。三面磨光,素面。长53厘米,宽24厘米,高21厘米。铆孔呈长方形,孔径为10厘米×5.5厘米。

(3)石棺床5件(组)。边框上均线刻有一周8厘米宽的花纹带,为连续不断的卷草纹,一反一正,剔地线刻。其前面则线刻壸门,内有动物等内容,现由东向西依次叙述。

第1件。长50厘米,刻有两个壸门。从右向左,第一壸门,波状边框,上刻剔地卷云纹,下刻山峦。中立一朱雀,昂首曲颈,双翼伸展,双爪着地,长尾后翘,尖嘴,口衔长蛇。第二壸门,波状边框,上刻卷云纹,下有山峦。中有怪兽,兽两旁有花簇。怪兽大耳,圆眼,鼻上翘,口露利齿。身有双翼,长尾直竖上卷,四肢着地,呈奔走状。

第2件。长101厘米,刻有两壸门。从右向左,第三壸门,波状边框,上刻卷云纹,下为山峦,山上有花簇。第四壸门,波状边框,上刻卷云纹。中有怪兽,头部较大,但不很清楚,有长翼,尾上卷,做奔走状。

第3件。长117厘米,刻三壸门。从右向左,第五壸门,内容大致同前,中刻有一怪兽,圆头,桃形耳,大圆眼,双唇闭合,有长翼,亦做奔腾状。第六壸门与第二壸门形象完全相同,第七壸门亦与第三壸门相似。

第4件。长120厘米,刻三壸门,背景相同,动物亦与前壸门中形象十分相似。第八壸门相似于第二壸门,第九壸门与第一壸门类同,第十壸门中怪兽,稍有不同,但仍有长翼并呈奔跑状。

第5件。长110厘米,刻三壸门,左侧壸门只存一半,有云山等。从右向左,第十一壸门同第二壸门,第十二壸门亦为怪兽,但面目不清。

4.唐咸亨元年(670年),司驭寺右十七监史铁棒墓。1986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今原州区开城镇)羊坊村。墓葬亦是坐北朝南,斜坡墓道,三个天井,全长36米。该墓严重被盗,只出土有墓志一组,东罗马金币1枚,金、银、铜等小件器物几十件。[4]

史铁棒墓志1组(2件),亦为青石质。志盖呈正方形,边长59厘米,厚14厘米。盖顶平素,上阴刻三行篆文,为“大唐故史公墓志之铭”9个大字,与史诃耽墓盖完全一样,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志石呈正方形,边长59厘米,厚13.9厘米。四边减地线刻两方连续忍冬纹样。上有棋盘格,文行正楷,729字。首行有死者官职和墓志铭并序,“并序”二字较小。

5.唐仪凤三年(678年),给事郎兰池正监史道德墓。1982年发掘于固原县南郊乡(现原州区开城镇)王涝坝村简易公路右侧。墓葬为南北向,方向160度,斜坡墓道,全长38米。此墓随葬品虽遭盗掘,但仍出土有金覆面、罗马金币、兽面金饰、动物纹圆形金饰以及其他金、铜、骨、陶等器物和墓志20余件。[5]尤其墓内出土的金覆面,其习俗可追溯到公元前。东、西方都有非常相似的覆面。史道德墓中的这幅金覆面上的星月托球图案,以及罗马金币可能和中亚的拜火教有一定的联系。这种有祆教色彩的覆面习俗,可能是由粟特人传播至内地的。

史道德墓志1组(2件),志盖为红色砂岩质。志盖略呈正方形,长60厘米,宽55厘米,厚17厘米。四面斜刹,线刻有二方连续卷草纹样。正面平素,阴刻有三行篆文,为“大唐故人史府君之铭”9个大字。志石为青石质,略呈正方形,是利用旧石碑下段加工制作而成,原碑可能为长方形,背面原有碑文已被截去。其上阴刻细线方格,格中刻字,大部分已无法辨认。志石四边长短不一,上下两边长53厘米,左边长59厘米,右边长62厘米,厚18厘米。四面均有线刻图案。上面背景为卷云纹,中有两怪兽相追逐,均呈奔腾状,张口,有翼,短尾,其他两面基本相似。另有一面背景亦为卷云纹,后为一口大张、鬃毛飞竖、背起齿、扇尾上竖的怪兽,前为一羚羊,呈逃奔之势。志石正面阴刻棋格,文行楷体,共613字。

6.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左亲卫史道洛墓。1995年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发掘于固原县西郊乡(今原州区清河镇)大堡村。墓葬仍为南北向,斜坡墓道,五个天井,此墓西侧有一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冲沟,墓道的前端和个别天井部分被破坏,残长18.75米。出土有白瓷瓶、白瓷盒、鎏金马镫、鎏金马镖、铜镜、开元通宝、罗马金币、彩绘武士、彩绘镇墓兽等文物。[6]

史道洛墓志1组(2件),青石质。志盖覆斗式,呈正方形,边长59.2厘米×59.7厘米,厚10厘米。底部不太平整,经初步凿錾,錾痕呈斜向一侧。四边厚6厘米。上有长方形线刻边框,边框中填充线刻图案,四边图案基本相同,两侧为两只怪兽头像相对,怪兽额顶上长两只锯齿状的长角,向后弯曲,大眼圆睁,圆鼻孔,张口吐长舌,有尖状利齿,做吼状。八只怪兽头基本构图相似,但在细部上有些区别,有的是短鼻,有的是长尖鼻,有的只有一上齿,有的则有两只尖下齿。两兽头之间是宝相花纹带,似从兽头口中吐出,浑然一体。纹样大体是上下转折连续不断,左右对称,每边有三叶,叶呈卷云状,中间凸有一花蕾物,共有七方。四面斜刹,刻有四神。斜刹左、右、下三面由几何纹组成边框,几何纹呈斜长方形,左上、右上为三角对称。背景四刹完全相同,左右两侧对称缠枝宝相花,每边四叶,中有花蕾。中间下为起伏山峦,上饰云纹。盖顶,边有桃形结组成的边框,四角各有一环,每边中央亦有环形结,桃形结以圆环为中心,背向结接,桃形结两侧17~19枚不等。四边用六枚桃形结框斜隔,中嵌有两方连续卷草纹,四边相同。中间绳纹构成一正方形框,框间有宽线棋格。减地阳刻篆文“大唐故左亲卫史公之墓志铭”12个大字。出土时盖上涂有一层墨迹。志石呈正方形,边长58厘米×57.5厘米,厚10厘米。四边刻有怪兽图案,刻有几何斜方纹带,左上、右下有对称三角,志边背景图案十分相似,上为卷云纹,其下有四个三角状的山形高耸,远景为起伏山峦。每边有三只怪兽,怪兽之间有卷云纹花结相间隔。志石上阴刻方形棋格,志文填于格中,表面涂墨,文体楷书,全文共605字。第一行空一格书写死者墓志铭。

固原发现的隋唐粟特史姓人墓地的深厚文化内涵,为曾经发达的丝绸之路文明和已经消逝的粟特民族及文化传统提供了特殊见证,显示出了丝绸之路上发达的文化交流、商业贸易与民族迁徙融合的事实。墓地中出土的文物,反映出了丝绸之路上繁荣的商贸,并为研究史姓家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系宁夏固原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注释】

[1]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十九、隋唐史氏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2]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十九、隋唐史氏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3]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十九、隋唐史氏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4]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十九、隋唐史氏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5]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十九、隋唐史氏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6]中日原州联合考古队编:《唐史道洛墓》,东京勉诚出版,20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